《2022年语文教案-意象-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语文教案-意象-教学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语文教案意象教学教案诗歌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感情并不是诗,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详细外化的过程,这个外化的过程既是 “意与象俱”的意象构造过程,更是“思与境谐”的意境营造过程。一首诗有无诗味,说究竟是看这首诗有没有美丽奇妙的意象。一首诗是否韵味独特,是看该诗有没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诗评家论诗常常要用的两个术语。然而几本权威的写作教材,如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武汉高校出版社出版的写作学高级教程、甚至相当权威的写作学新稿,都特别巧合地出现了这么一种状况:强调意境的创建,淡化意象的创作和解析,有些甚至整个章节都未提出过“意象”这个
2、概念。对于既成名作,观赏者很自然的会为作品中的“意境”所吸引、所感染是正常的。也就是说,从文学史的角度或者从赏析的角度强调作品的意境是可以理解的。但写作教材不是特地再现文学史实,也不是特意进行作品赏析,而是使学生驾驭必要的写作理论,懂得常用文体的基本写作规律,熬炼常用文体的写作技能。在常用文体写作中,诗歌的写作是教者较难讲授学生也最感发怵的,尤其是很多学生细心创作的“诗歌”,在行家眼里,了无诗味,一句简洁的结论“不像诗”!诗味从何而来?诗歌写作的关键是什么?意境和意象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本文现在对这些问题一加以探讨,一家之言难免偏颇,乞望各位方家指正。一般教材中认为诗歌的写作焦点问题在于意境创
3、建,意境美则诗味足。本人认为诗歌的写作焦点应是意象组合,意象选择得奇妙,相互之间组合自然,融铸完美无缺,自然意境独特。说究竟诗歌的写作应是意象选择在先,意境是全诗写完之后呈现的一个整体内涵。即起点在意象,终点在意境,诗像不像,是看待有无诗味,诗味来源于意象;诗美不美,是看诗有无意蕴,意蕴来自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其实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意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诗歌的创作过程,总是诗人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引起了特殊动人的感觉,出现了异样的情思而获得第一个意象起先的,这第一个意象往往成了这首将要产生的诗的核心愿象。这第一个意象是怎么产生的?可从写作的详细实践来看。一般诗歌的写
4、作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先有情思,然后借物巧言之,谓之情思的物态化;另一种是诗人眼中先见某物,然后托物言志,谓之物象的情思化。意象是否透剔高妙,也就看这个“情思的物态化”和“物象的情思化”的功夫到家不到家了。如能“物我交融”“心物两契”则妙,若“心物两离”则难以引起读者共鸣。所以对于诗人来说,与其苦心找寻那可遇不行求的灵感,不如留心捕获鲜美而易逝的意象。意象并非现代诗歌的专利。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而把这种传统创建性地加以发扬光大,则是当代诗人自觉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倾向。简洁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5、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建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调、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详细艺术形象。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际”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经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给予它的悲凉色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
6、·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因此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也忌有象无意,如某刊物发表的一首诗勤奋,可谓有意无象:“天才与勤奋作伴胜利与刻苦相连不要期盼幸运也不要坐等明天听天由命,是懒散者的信条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这样的诗,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方象征,忽视形象,不讲意象,因而就像“傲慢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一类的小格言一样,作为格言尚可,作为诗实在不行。高尔基说得好:“真正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愧。” 另一种状况是有象无意,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平滑的镜面反射着物体的图象映出了
7、少女的笑脸照出了老人的目光。”又有人咏虾为:“弯着腰,绝不是对人尊敬。”咏山羊云:“翘着的胡子,不表明年岁大。”都是只知状物,不知寄予寓意,缺乏诗情画意,充其量不过是对事物特有形态的解说,味同嚼蜡,实为无深刻意蕴的肤浅之作。所以有象无意,说究竟就是立意浮浅或者说忽视了立意。意是诗的主旨,是意境的内核,这种意,不是意念的意,而是意趣的意。即经过情思的物态化后可看可听可感的 “意”。正如诗中之象,也非纯客观的景物刻画,而是情思化后的“象”。立意贵在高洁奇妙,不能鄙俗不堪,取象贵在浅近亲切,又不能隐晦太多。这种分寸的确难以把握。所以,古代的费经虞说:“诗贵似浅非浅,不得似深非深”。因此诗作要出新寓意
8、于极常见的物象刻画之中,使人一看就懂,却又回味无穷。韩瀚已有定评的重量就是如此: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全部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一杆生命的天平,称出了张志新烈土生命的比重,突出了她“比泰山还重”的死所具有的独特的震撼力。将一个人和全部的苟活者相比,所形成的反差通过“天平”剧烈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其意象既清楚又深刻,体制虽小,却能以极其剧烈的情感含量取胜,正所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同样是以镜子报题材,前文所举一例有象无意,而李修炎的镜子,跳出了镜子的自然属性,绽开了想象和联想,立意就高远深刻得多:“历史的镜子最公允假如你胆怯它将它一摔,碎了它也将变成千万双眼睛。”从镜子的自然属性联想
9、到人类历史,从镜子的形象中提炼出“历史是公正的裁判”的象征寓意,开拓了诗的意境,从而表现了新颖而深厚的哲理。再如,林蓝的四行诗伞:“当你向别人放开心扉的时候别人却在想如何握住你的把柄”以及某学生写的足球:“本以为自己非常圆滑不想被他人踢得伤痕累累。”都能状物则物态栩栩如生,寄意则意趣隐隐可见,这些诗中的意象达到了“物我合一”“心物两契”的境界,诗味浓郁,无疑都是佳作。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其次步。意象组合是指客观事物的现象或映象触发了作者的灵感,作者捕获到了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调动生活的积累,“神与物游”地绽开想象、联想,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交相融,相契相合,逐步地臻于统一,在勾画出整个诗篇脉络的同时,创建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意象组合必需着眼于诗美意境的创建,这是由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所确定的。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