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课题 摩擦力 教 学 目 的 一、学问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推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净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二、实力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试验,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三、德育目标: 在探讨问题时,要突出主要冲突,忽视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学 法引导 利用试验演示、分组,通过现象找本质。对摩擦力的规律及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判定,则需通过老师的归纳总结。动摩擦力、静摩擦
2、力可通过对比教学进行。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uFn解决详细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2、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教 具 带绳的木块、小铁块、弹簧秤(学生用,二人一组),学生自己一人备一块小毛巾) 整 体 感 知 摩擦力是力学中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相识摩擦力对后面学问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依据重、难点,师生共同设计试验,用试验进行探讨,培育学生试验、视察、操作实力,培育学生正确的相识实力。要让学生在学习学问的同时,驾驭科学探讨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教 学 过
3、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桌子上给文具盒一个初速度,文具盒最终会停下来,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答:有阻碍它前进的力。 师问:那这个力是谁给的,在什么状况下产生这个力呢? 引导回答:与桌面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才产生这个力。 师:对,这就是初中已经有了的概念,滑动摩擦力。今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摩擦力的学问。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理解滑动摩擦定律和公式,会用FuFn计算有关题目。 3、知道摩擦因数u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 4、知道
4、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知道有最大值、且比滑动摩擦力稍大。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滑动摩擦 板书刚才学生的总结: 滑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受到的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 【学生试验1】:让学生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桌面上缓慢运动,保证弹簧秤的示数不变。就可以维持木块匀速前进,这时物块和桌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 【学生试验2】:再在木块上加一铁块,同样维持物块匀速前进。这时滑动摩擦力变了吗?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滑动摩擦力变大,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有关,且正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学生试验3】:更换试验条件,把木块放在毛巾
5、上拉动,同样维持其匀速运动,视察弹簧秤的示数,发觉比在桌面上的要大,说明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答:说明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老师归纳:经试验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相互之间的正压力FN成正比,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材料有关。关系式表达为FFN,是动摩擦因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确定,是没有单位的,是F与FN的比值。 滑动摩擦力的放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学问反馈性练习(出示投影片) (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支持面上的滑动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肯定越大; B、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肯定与物体相对支持面的滑动方向相反; C、接触面的滑动摩擦
6、系数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 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用100N的力在水平方向匀速推动重500N的箱子,那接触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值为多大? 师生共评每一句话的错误在哪里?应当怎样理解。 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接触面的运动方向相反,而不能说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3、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提问:车轮、滚动轴承为什么都做成圆的? 引导学生答:因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4、静摩擦: 提问:把一个很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小蚂蚁能不能推动? 学生:推不动。 提问:假如地面是光滑的呢? 学生:有的认为推动,有的认为推不动。 老师强
7、调:究竟推动推不动? 学生甲:推动推不动,不是看铁球的重要,要看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比如一辆汽车,两三个人搬不动,但可以推得动。 老师:对,分析得太好了。在水平地面上是否推动物体,不取决于这个物体重量的大小。假如地面光滑,重力不会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假如地面粗糙,推力大于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净摩擦力,就推得动,下面我们来探讨静摩擦力。 (1)老师演示:用力推讲桌。 起先用很小的推力,推不动,分析讲桌受力状况。 再用稍大的力推,还静止不动,分析受力状况 接着增大推力,讲桌起先运动,分析受力状况。 分析:讲桌在推力作用下相对地面静止,但在沿这个力的方向上有相对运动趋势,就是因为讲桌跟地板之间发生了
8、摩擦。这个摩擦力和推力都作用在讲桌上,他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因此讲桌保持不动,这时发生的摩擦叫静摩擦。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提问:那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确定呢?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自己动作试验得出结论。 学生两人一组,木块静止地放毛巾上,起先用较小的力拉木块,木块静止,登记拉力大小,渐渐增加拉力,木块仍静止,登记拉力的大小。接着增大拉力,木块刚起先动,登记拉力的大小。然后保持匀速运动,登记拉力的大小。 出示投影片、填表过程 测力计 读数 拉力 方向 摩擦力大小 摩擦力 方向 1 静摩擦力1 2 静摩擦力2 3 最大静摩擦力 4 滑动摩擦力
9、 结论:最大静摩擦力就是物体刚起先运动时所需的最小推力。 是试验得到:静摩擦力随着推理的增大而增大,它的极限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可见,静摩擦力是一个变力,改变范围为:0F静Fmax (2)静摩擦力的作用 拿在手中的东西不会滑落 把线织成布,用布缝衣服,也是靠纱线之间的静摩擦力的作用。 (3)反馈练习:(出示投影片) 斜面上有一物体,质量为m,在斜面上静止不动,m受摩擦力吗?为什么? 三、小结 高一物理教案力教学目标基本学问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详细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详细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两
10、种不同的分类;实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化,帮助学生在初中学问学习的基础上,适应中学物理的学习教学建议一、基本学问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精确把握这一概念,须要留意三点: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2、力的相互性;3、力的矢量性;(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三)、力的分类须要留意的是:1、两种分类
11、;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干脆“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状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干脆视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视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相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留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视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方法视察到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识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娴熟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
12、晰,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方案一、提问:什么是力?老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探讨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老师通过试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试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强调:在探讨物体受力时,有时不肯
13、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肯定存在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老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试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老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四、提问:如何表示力?先由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然后老师小结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讲解
14、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老师边画边讲解留意说明: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通过作图练习、老师指导让学生驾驭力的图示作图规范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五、力的作用效果:回忆初中的学问,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变更六、力的分类:老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中学阶段根据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
15、、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探究活动测定患者的血沉在医学上有助于医生对病情作出推断设血液是由红血球和血浆组成的悬浮液将此悬浮液放进竖直放置的血沉管内,红血球就会在血浆中匀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称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约是10mm/h假如把红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径为R的小球,且认为它在血浆中下沉时所受的黏滞阻力为在室温下Pas已知血浆的密度,红血球的密度试由以上数据估算红血球半径的大小答案:m提示:红血球在匀速下降过程中受力平衡:,则,由于: , 则:, 即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
16、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驾驭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推断其合力随夹角的改变状况,驾驭合力的改变范围。 实力目标 1、能够通过试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实力; 情感目标 培育学生的物理思维实力和科学探讨的看法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试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洁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须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
17、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留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老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试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起先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须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动身,理解合力的概念,从试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中学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老师须要留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肯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
18、定则的相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学问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相识,在学问的整合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驾驭矢量的计算法则. 2、留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协作学生自主试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老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
19、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始终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假如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老师讲解时留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老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始终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
20、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 (1)、同始终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始终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始终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老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5、老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试验(演示试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
21、,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试验前,老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洁,学生很简单会发觉F1、F2和F的关系满意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老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试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
22、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老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须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老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终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样,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意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依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三、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关于“滑轮”问题的探讨 题目 关于“滑轮”问题的探讨 内容 在初中学习的有关滑轮问题后,对“定”、“动”滑轮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动滑轮的运用时,是否肯定省力?探讨一下初中的物理课本
23、,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动滑轮省力最多?视察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实例,说出自己的心得,或以书面形式写出相关内容以及探讨结果. 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洁的问题中,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驾驭动摩擦因数,会在详细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驾驭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实力目标 1、通过视察演示试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育学生的视察、概括实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分对比,培育学生的分析综合实力. 情感
24、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化.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冲突,忽视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学问技能: 1、两个相互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二、重点
25、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试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时,学生往往干脆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详细状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从基本的事实动身,利用二力平衡的学问使学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过试验、学生探讨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诞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让学生思索探讨,如: (1)、摩擦力肯定都是阻
26、力; (2)、静止的物体肯定受到静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不行能受到静摩擦力; 主要强调: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肯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留意正压力的说明.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动摩擦因数 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事实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织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特别光滑的表面,尤其
27、是特别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视物体之间的摩擦力的一种提法,事实上是一种志向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 )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干脆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状况. 4、静摩擦力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摩擦力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最大值,当外力超过这个最大值时,物体就要起先滑动,这个最大限度的静摩擦力叫做最大静摩擦力( ).试验证明,最大静摩擦力由公式 所确定, 叫做静摩擦因数, 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摩擦力的大小改变随着外力的改变关系如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一般状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第21页 共21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