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教案:《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144701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化学教案:《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三化学教案:《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化学教案:《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化学教案:《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教学设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化学教案: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教学设计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物质结构与性质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肯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洁应用。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高频考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样题1】下列各组原子中,彼此化学性质肯定相像的是()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的Y原子B原子核外M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N

2、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Y原子C2p轨道上有一个空轨道的X原子与3p轨道上只有一个空轨道的Y原子D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的X、Y原子【解题指导】A中1s2结构的He,1s22s2结构为Be,两者性质不相像。B项X原子为Mg,Y原子N层上有2个电子的有多种元素,如第四周期中Ca、Fe等都符合,化学性质不肯定相像。C项为同主族的元素,化学性质肯定相像。D项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可能是第A族元素,过渡元素中也有许多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故性质不肯定相像。【答案】C【命题解读】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中学化学原子结构的重点内容,也是元素周期律的基础。原子轨能级是确定核外电子排布和构型的重要因素,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

3、是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改变,而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的周期性改变又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改变,元素性质周期性改变的规律称元素周期律,反映元素周期律的元素排布称元素周期表。考点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1.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依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说明其物理性质。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键和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洁分子的某些性质。3.了解简洁协作物的成键状况。4.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5.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说明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6.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

4、道理论推想常见的简洁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高频考点1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样题1】在乙烯分子中有5个键和1个键,它们分别是()Asp2杂化轨道形成键,末杂化的2p轨道形成键Bsp2杂化轨道形成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键CCH之间是sp2杂化轨道形成键,CC之间是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键DCC之间是sp2杂化轨道形成键,CH之间是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键【解题指导】选A。在乙烯分子中,每个碳原子的2s轨道与2个2p轨道杂化形成3个sp2杂化轨道,其中2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2个氢原子的1s轨道“头碰头”重叠形成CH键,另外1个sp2杂化轨道形成CC键。2个碳原子未杂化的2p轨道“肩并肩

5、”重叠形成1个键。【命题解读】高考考纲明确要求: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想常见的简洁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高考中对杂化轨道理论学问的考查也在不断加强,对元素原子杂化轨道及空间构型的推断主要实行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和归纳记忆法。考点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1.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分。2.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3.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分。高频考点1化学键与晶体类型【样题1】下列各组物质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

6、体类型也相同的是()ASiO2和SO2BCO2和H2OCNaCl和HClDCCl4和KCl【解题指导】选B。SiO2是共价键形成的原子晶体,SO2是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晶体,A错;CO2和H2O均为共价键,而且是分子晶体,B对;NaCl是离子键形成的离子晶体,HCl是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晶体,C错;CCl4是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晶体,KCl是离子键形成的离子晶体,D错。【命题解读】高考考纲明确要求: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分。高考命题主要考查了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同时隐含着考查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区分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与化学键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对学

7、生基本学问的驾驭状况及基础学问的运用实力的考查。高频考点2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应用【样题1】金属镍及其化合物在合金材料以及催化剂等方面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1)Ni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2)NiO、FeO的晶体结构类型均与氯化钠的相同,Ni2+和Fe2的离子半径分别为69pm和78pm,则熔点NiO_FeO(填“”或“”);(3)NiO晶胞中Ni和O的配位数分别为_、_;(4)金属镍与镧(La)形成的合金是一种良好的储氢材料,其晶胞结构示意图如左下图所示。该合金的化学式为_;(5)丁二酮肟常用于检验Ni2+:在稀氨水介质中,丁二酮肟与Ni2+反应可生成鲜红色沉淀,其结构如右上图所示。

8、该结构中,碳碳之间的共价键类型是键,碳氮之间的共价键类型是_,氮镍之间形成的化学键是_;该结构中,氧氢之间除共价键外还可存在_;该结构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有_。【试题解析】(1)利用能量最低原理等可知28Ni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84s2。(2)利用Ni2+与Fe2的离子半径大小关系可知NiO的晶格能大于FeO的,故熔点:NiOFeO。(3)利用信息知可类比NaCl的配位数可知NiO晶胞中Ni与O的配位数均为6。(4)由“均摊法”知每个晶胞中含有:一个La(81/8)、五个Ni(1+81/2),故该合金的化学式为:LaNi5。(5)在该结构中,碳氮双键中其中

9、一个是键、一个是键;氮镍之间的键是由N原子供应孤对电子,Ni供应空轨道形成的配位键。由于氧的电负性强,因此该结构中,氧氢之间除形成共价键外,还可以形成氢键。该结构中-CH3中的碳原子是sp3杂化、用于形成C=N的碳原子是sp2杂化。【答案】(1)1s22s22p63s23p63d84s2(2)(3)66(4)LaNi5(5)一个键、一个键;配位键;氢键;sp2、sp3【命题解读】“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为中学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选修模块,侧重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探究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探讨物质构成的奇妙,相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高一化学教案:化学物质及其改变

10、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物质及其改变教学设计 一、本章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主线 1、主要内容 (1)相识“分类”这一科学方法对化学探讨的作用。 (2)能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依据分类标准驾驭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特点。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书写其电离方程式。 (4)以是否有离子参与反应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其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5)以化学反应中是否有化合价的改变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 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分类方法的应用 2、内容结构 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相识

11、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中学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中学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特别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便利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探讨化学当中有不行替代的作用。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改变的分类。在中学化学的其次章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学问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中学学问的连接,又有利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的学问进一步系

12、统化。溶液和浊液在初中虽然也涉及到,但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中学化学的新学问。胶体的性质表现在许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到化学反应分类的3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4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与离子反应;(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后两种分类及相关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的新

13、学问,在中学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所以是重要的基础学问,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3、内容呈现特点: 以分类的科学方法作为统领本章的主要线索。本章所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过去的中学化学教学体系是作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学问载体,但现在只是作为基本概念,而且是从分类的角度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相关学问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详细的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与第一章的编排相像,其次章的学问仍旧特别重视与初中学问的连接,化学物质的分类是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学问入手,引入分散系、胶体等新的概念,而化学反应的分类则是在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4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引申到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而且离

14、子反应的概念建立在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问基础上,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也从得失氧的角度初步相识了,所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旧学问的联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能够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够依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 4通过试验事实相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能通过化合价的升降,推断氧化还原反应。 6能识别常见的氧

15、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探讨,相识分类法在化学探讨的作用。 2通过对丁达尔效应、溶液的导电性、离子反应等试验现象的视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试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学问的理性思维过程。 3在与同学探讨分类法的过程中学会对日常生活学问进行提炼、升华,并应用于科学探讨或学习过程。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感受分类等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探讨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能正确相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3通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课堂探讨活动学习与人合作与沟通,共同探讨、探讨科学问题。 三、课时支配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16、2课时)。 其次节 离子反应(2课时)。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2课时)。 复习(1课时) 单元测验(1课时) 测验讲评(1课时) 四、教学建议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2课时) 基本的要求 能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知道依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弹性的要求 胶体的渗析; 胶体的吸附作用。 暂不宜拓展 胶体的凝合的方法; 胶体布朗运动。 第一课时:简洁分类法及其应用。 (1)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化学物质及其改变的分类方法,教科书引入“简洁分类法及其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相识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探讨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教学要源

17、于生活,落在化学,建议用详细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例1:NaCl、HCl、CaCl2、CuO、H2O、Fe2O3等化合物,假如将它们以在通常状况下的存在状态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假如将它们以是含氧还是含氯的二元化合物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氧化物和氯化物两类。 例2: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 例3: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是否化合反应;反应物的特点;是否氧化还原反应等) 硫在氧气

18、里燃烧; 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2)从化学物质的分类过渡到化学反应的分类,建议可适当补充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虽然这个内容在“人教版”中没有出现,但在“山东版”和“江苏版”都有涉及。 其次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 (1)关于分散系的教学,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教科书已经列举了根据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相互之间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但没有详细的实例,因此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问和生活阅历,引导学生主动思索和列举实例。 (2)关于胶体概念的教学,要把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浊液、溶液的有关学问和日常生活中的有关事

19、实、现象等联系起来,建议先通过丁达尔效应把浊液、胶体、溶液区分开来,然后通过比较、探讨,正确相识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特征。 (3)关于胶体的性质,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提到了丁达尔效应,而其他性质只有“山东版”提到了电泳、聚沉、渗析等,而课标对胶体教学的要求是“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在活动与探究建议方面提到了试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可见胶体的教学要求并不高,不宜随意扩展、加深。 高三化学教案:化学性质试验教学设计 化学性质试验 1甲烷(1)甲烷通入KMnO4酸性溶液中 试验:把甲烷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里,视察紫色溶液是否有改变? 现象与说明:溶液颜色没有改变。说明甲烷与KMnO

20、4酸性溶液不反应,进一步说明甲烷的性质比较稳定。 (2)甲烷的取代反应 试验:取一个100mL的大量筒,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20mLCH4和80mLCl2,放在光亮的地方(留意:不要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等待片刻,视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说明:大约3min后,可视察到量筒壁上出现油状液滴,量筒内饱和食盐水液面上升。说明量筒内的混合气体在光照下发生了化学反应;量筒上出现油状液滴,说明生成了新的油状物质;量筒内液面上升,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量筒内的气压在减小,即气体总体积在减小。 2乙烯 (1)乙烯的燃烧 试验:点燃纯净的乙烯。视察乙烯燃烧时的现象。 现象与说明:乙烯在空气中

21、燃烧,火焰光明,并伴有黑烟。乙烯中碳的质量分数较高,燃烧时有黑烟产生。 (2)乙烯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试验:把乙烯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里,视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改变。 现象与说明: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说明乙烯能被氧化剂KMnO4氧化,它的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3)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试验:把乙烯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里,视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改变。 现象与说明:溴的红棕色褪去,说明乙烯与溴发生了反应。 3乙炔 (1)点燃纯净的乙炔 试验:点燃纯净的乙炔。视察乙炔燃烧时的现象。 现象与说明:乙炔燃烧时,火焰光明,并伴有浓烈的黑烟。这是乙炔中碳的质量分数比

22、乙烯还高,碳没有完全燃烧的原因。 (2)乙炔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试验:把纯净的乙炔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里,视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改变。 现象与说明: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说明乙炔能与KMnO4酸性溶液反应。 (3)乙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试验:把纯净的乙炔通入盛有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里,视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改变。 现象与说明:溴的红棕色褪去,说明乙炔也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4苯和苯的同系物 试验:苯、甲苯、二甲苯各2mL分别注入3支试管,各加入3滴KMnO4酸性溶液,用力振荡,视察溶液的颜色改变。 现象与说明:苯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去,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

23、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甲苯、二甲苯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去,苯说明甲苯、二甲苯能被KMnO4氧化。 5 卤代烃 (1)溴乙烷的水解反应 试验:取一支试管,滴入10滴15滴溴乙烷,再加入1mL5%的NaOH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待液体分层后,用滴管当心吸入10滴上层水溶液,移入另一盛有10mL稀硝酸溶液的试管中,然后加入2滴3滴2%的AgNO3溶液,视察反应现象。 现象与说明:看到反应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这种沉淀是AgBr,说明溴乙烷水解生成了Br。 (2)1,2-二氯乙烷的消去反应 试验:在试管里加入2mL1,2-二氯乙烷和5 mL10%NaOH的乙醇溶液。再向试管中加入几块碎瓷片。在另一支试

24、管中加入少量溴水。用水浴加热试管里的混合物(留意不要使水沸腾),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视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与说明:生成的气体能使溴水褪色,说明反应生成了不饱和的有机物。 6乙醇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试验:在大试管里注入2mL左右无水乙醇,再放入2小块新切开的滤纸擦干的金属钠,快速用一配有导管的单孔塞塞住试管口,用一小试管倒扣在导管上,收集反应中放出的气体并验纯。 现象与说明: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速率比水与金属钠反应的速率慢,说明乙醇比水更难电离出H+。 (2)乙醇的消去反应 试验:在烧瓶中注入20mL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约为1:3)的混合液,放入几片碎瓷片。加热

25、混合液,使液体的温度快速上升到170。 现象与说明:生成的气体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7苯酚 (1)苯酚与NaOH反应 试验:向一个盛有少量苯酚晶体的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振荡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再逐滴滴入5%的NaOH溶液并振荡试管,视察试管中溶液的改变。 现象与说明:苯酚与水混合,液体呈混浊,说明常温下苯酚的溶解度不大。当加入NaOH溶液后,试管中的液体由混浊变为澄清,这是由于苯酚与NaOH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易溶于水的苯酚钠。 (2)苯酚钠溶液与CO2的作用 试验:向苯酚与NaOH反应所得的澄清中通入CO2气体,视察溶液的改变。 现象与说明:可以看到,二氧

26、化碳使澄清溶液又变混浊。这是由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易溶于水的苯酚钠在碳酸的作用下,重新又生成了苯酚。 (3)苯酚与Br2的反应 试验: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入过量的浓溴水,视察现象。 现象与说明:可以看到,马上有白色沉淀产生。苯酚与溴在苯环上的取代反应,既不需加热,也不需用催化剂,比溴与苯及其同系物苯环上的取代反应简单得多。这说明受羟基的影响,苯酚中苯环上的H变得更活泼了。 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题目: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复习教案 第一讲 物质的量 气体摩尔体积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与气体摩尔体积指的是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

27、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以及相关的计算,其核心是物质的量的概念与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质量的单位,化学中的7个运算公式。本节课是堂复习课,所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完成自主复习得出学生对这一讲的一些印象,通过主要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的学问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依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有关计算。 2.目标解析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

28、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就是指这里出现的几个物理量,以及它们的相关公式也就是他们间的相互联系。 (2).依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有关计算。就是指微粒数、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公式的敏捷运用,产生这一问题的缘由是学生对有些思索难度的问题就不去理解它,也就不知道如何思索。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记住公式的基础上再去更多的训练运用这些公式,其中关键是通过做一些典型的例题与变式练习来让学生形成对这类问题的解题方式。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预习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 物质

29、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1)符号:n。 (2)单位:摩尔,简称摩,用mol表示。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概念: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 mol,6.021023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2)符号:NA。 (3)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微粒数(N)间的关系为:n=NNA。 3.摩尔质量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符号:M。 (3)单位:g?mol-1或kg?mol-1。 (4)当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5)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和摩尔质量间的关系为:

30、n=mM。 二、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 1.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2)符号:Vm (3)单位:L?mol-1或m3?mol-1 (4)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要点 物质的聚集状态必需是气态,不适用于固体、液体。 物质的量必需为1_mol。 必需指明气体所处的外界条件,即温度、压强。 2.气体摩尔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确定气体摩尔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强。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剖析: (1)四条件温度:273 K压强:1.01105 Pa基准:1 mol物质对象:气体(任何一种单一组分的气, 体或不相互反应的

31、混合气体) (2)结论:约22.4_L?mol-1。 (3)单位:L?mol-1。 3.阿伏加德罗定律 当温度和压强肯定时,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肯定,肯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肯定。所以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就是阿伏加德罗定律。 三、网络构建 问题1、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 留意:突出物质的量这一核心,它是其他物理量之间换算的纽带和桥梁,通常模式是:一个物理量物质的量另一个物理量。 留意换算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单位要对应精确。 n、Vm、V(g)之间换算时,气体摩尔体积务必明确是何种状况下的,不行一律取22.4 L?mol-1(除非标准状况)。 不同状况下,相

32、同物质,状态可能不同。 【例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假如a g某气态双原子分子的分子数为p,则b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L)是() A.22.4apbNA B.22.4abpNA C.22.4NAbbNA D.22.4pbaNA 解析a g该气态双原子分子的分子数为p,则b g该气态双原子分子的分子数为bpa,b g该气态双原子分子的物质的量为bpaNA(mol),则b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pbaNA(L)。 答案D 点评本类计算题往往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绽开,而且一般涉及到两个或三个基本公式联合应用才能解答出来,故肯定要熟知n=NNA=mM=cV,并能够娴熟运用其

33、变式。 变式1下列选项中所涉及的两个量肯定相等的是() A.11.2 L Cl2与4.25 g NH3所含有的原子数 B.18.0 g重水(D2O)与20 g Ne所含有的电子数 C.标准状况下36 g H2O与1.2041024个O2分子所占的体积 D.等物质的量的Al分别与足量的盐酸、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 解析:A项中11.2 L Cl2是什么条件下的体积并未说明,所以无法确定Cl2的物质的量;B项中D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18.0 g D2O的物质的量为18.0 g20.0 g?mol-1=0.9 mol,所含电子数为0.910NA=9NA,而20 g Ne中所含电子数为10

34、NA;C项中两物质的物质的量虽然相等,但在标准状况下状态不同。 答案:D 问题2、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阿伏加德罗定律 同温同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留意:对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理解要明确三点:运用范围:气体;三个“同”条件下,才能分子数相同;气体摩尔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特例。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重要推论 依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气态方程,限定不同的条件,便可得到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多种形式,娴熟驾驭它们,在解答有关问题时,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数与其体积成正比:T、p相同,n1n2=V1V2。 (2)温度、体积相同的气体,压强与其分子数成正比:T

35、、V相同,p1p2=n1n2。 (3)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T、p相同,12=M1M2。 【例2】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依次是() A.p(Ne)p(H2)p(O2) B.p(O2)p(Ne)p(H2) C.p(H2)p(O2)p(Ne) D.p(H2)p(Ne)p(O2) 解析解法一:依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可知,当气体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气体的压强和摩尔质量成反比,因摩尔质量M(H2)p(Ne)p(O2)。 解法二:依据气体定律pV=nRT=mRT/M,变形为pM=RT。当它们

36、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压强(p)与摩尔质量成反比。已知Ne、H2、O2的摩尔质量依次是20 g/mol、2 g/mol、32 g/mol,故压强(p)从大到小的依次是p(H2)p(Ne)p(O2)。 答案D 点评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可由气体状态方程和相关概念推导,不必死记。 变式2(2022?江苏口岸中学月考)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B.甲的摩尔体积比乙的摩尔体积小 C.甲的分子数比乙的分子数少 D.甲中所含的原子数比乙中所含的原子数少 答案:C 备

37、选习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 g B.1 mol水的质量是18 g?mol-1 C.氯化氢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D.22 g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0.5 mol 解析: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质量的单位是g,故选项A、B都是错误的;氯化氢的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才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选项C也是错误的。 答案:D 2.(2022?江西师大附中)如图所示,两个连通容器用活塞分开,左右两室(体积相同)各充入肯定量NO和O2,且恰好使两容器内气体密度相同。打开活塞,使NO与O2充分反应。下列推断正确的是(不考虑NO2转化

38、为N2O4)() A.起先时左右两室分子数相同 B.反应前后NO室压强相同 C.最终容器内密度与原来相同 D.最终容器内无O2存在 解析:由左右两室体积相同,两容器内气体密度相同可知,两容器中气体的质量肯定相等,而NO和O2的摩尔质量不相等,故其物质的量不相等,起先时左右两室分子数不相同,故A错误。由于反应前后NO室的气体物质的量要减小,故压强要减小,B错误。由于NO与O2反应,O2过量,故最终容器内有O2存在,D错误。 答案:C 3.(2022?长春市调研)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Na2O2与水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的数目为NA B.标准状况下,22.

39、4 L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数目为NA C.将0.1 mol FeCl3水解制成胶体,所得胶体粒子数为0.1NA D.1 L 0.1 mol?L-1乙酸中H+数为0.1 NA 解析:1 mol Na2O2与水完全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NA,A对;标准状况下水为液体,22.4 L水的物质的量不为1 mol,B错;由0.1 mol FeCl3制得的胶体所含胶体粒子数小于0.1NA,C错;乙酸为弱电解质,只能部分电离,1 L 0.1 mol/L乙酸中H+数小于0.1NA,D错。 答案:A 4.1 g N2中含有x个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A.x/28 mol-1 B.x/14 mol-1 C.14x

40、mol-1 D.28x mol-1 解析:N2的摩尔质量为28 g/mol,1 g N2的物质的量为n(N2)=1 g28 g/mol=1/28 mol,N的物质的量为:n(N)=2n(N2)=2128 mol=1/14 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N(N)n(N)=x114 mol=14x mol-1。 答案:C 5.只给出下列甲中和乙中对应的量,可以组成一个求物质的量的公式的是() 甲 物质粒 子数 标准状况下气 体摩尔体积 固体 体积 非标准状况下 物质的质量 溶质质 量分数 乙 阿伏加德 罗常数 标准状况下 气体体积 固体 密度 物质的摩 尔质量 溶液 体积 A. B. C. D.

41、 解析:中n=NNA正确;n=VVm也正确;中由固体的和V只能求得固体的质量;中n=mM正确;由w和V(aq)无法求n,因为n=cV(aq)。 答案:C 6.(1)0.3 mol NH3分子中所含氢原子数与_个H2O分子中所含氢原子数相等。 (2)含0.4 mol Al3+的Al2(SO4)3中所含的SO2-4的物质的量是_。 (3)已知16 g A和20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04 mol C和31.76 g D,则C的摩尔质量为_。 (4)2.3 g Na中含_mol e-,在跟足量水反应中失去_mol e-。 (5)假如a g某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42、是(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_。 解析:(1)0.3 mol NH3含氢原子0.9 mol,与0.45 mol H2O分子所含氢原子数相同,其个数为0.456.021023=2.7091023。(2)含0.4 mol Al3+的Al2(SO4)3的物质的量为0.2 mol,含SO2-4 0.6 mol。(3)0.04 mol C的质量为16 g+20 g-31.76 g=4.24 g,故C的摩尔质量为4.24 g0.04 mol=106 g/mol。(4)2.3 g Na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含1.1 mol e-,与足量水反应失去0.1 mol e-。 (5)a g气体所占的体积为bNA22.4 L,则c g该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bcaNAL。 答案:(1)2.7091023(2)0.6 mol(3)106 g/mol(4)1.10.1(5)22.4bcaNAL 第27页 共27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