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斯基摩人的冰屋_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斯基摩人的冰屋_语文教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爱斯基摩人的冰屋_语文教案二年级语文上31爱斯基摩人教案 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特点,体会他们别出心裁的生活情趣。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放射、柔软、光线”等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特点,体会他们别出心裁的生活情趣。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放射、柔软、光线”等词语。教学课时两课时爱斯基摩人爱斯基摩人是生活在地球最北边的人。句导读:概括出了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地理位置。他们住在北极圈旁边的陆地上。句导读:详细地写出了爱斯基摩人居住在北极圈旁边的陆地上。夏天很长
2、的一段时间里,那儿只有白天,没有黑夜。太阳低低地挂在地平线上方,成天放射着柔软的光线。句导读:这是极昼现象。到了冬天,那儿又一连几个月没有白天。句导读:这是极夜现象。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爱斯基摩人住在北极,那里夏天只有白天,冬天只有黑夜。爱斯基摩人住的地方很冷。句导读:概括出了爱斯基摩人居住地的气候环境。冬天的时候,有时气温能降到零下四五十摄氏度。句导读:“零下四五十摄氏度”详细说明那里冬天特殊冷。即使在夏天,最高气温也在零度左右。爱斯基摩人住在冰雪搭成的圆顶雪屋中,屋里铺着厚厚的皮褥子,又舒适又温煦。句导读:写了爱斯基摩人的屋内又舒适又温煦。出门时,他们总要穿上厚厚的衣服和靴子,戴上厚厚
3、的帽子,抵抗寒冷。句导读:写爱斯基摩人怎样御寒。其次部分(第2自然段):他们住的地方很冷,因此他们住在冰雪屋里,铺皮褥子,出门时穿厚厚的衣服和靴子,戴厚厚的帽子抵抗寒冷。爱斯基摩人以捕鱼和打猎为生。句导读:概括写出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狗拉雪橇是他们重要的交通工具。早晨,在爱斯基摩人的居住地,会传来一阵阵鞭响,那是狗拉雪橇上路了。句导读:详细介绍了爱斯基摩人出门捕鱼和打猎的情形。傍晚,阵阵狗叫声又会响起,那是猎手们载着战利品归来的信号。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他们以捕鱼和打猎为主,交通工具是狗拉雪橇。字词导读 旁边:本文指靠近北极圈的地方。柔软:温柔而不剧烈。(例句)早晨太阳柔软地照耀着大地。
4、舒适: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开心。(例句)妈妈给我买的棉鞋既温煦又舒适。温煦:气温不冷也不热。抵抗:反抗。(例句)英勇的解放军抵抗住了敌人的猛烈进攻。雪橇:用狗、鹿、马等拉着在冰雪上滑行的一种没有轮子的交通工具。上路:出门。战利品:斗争或战役中从敌方缴获的武器、装备等。信号:这里指狗叫声。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放射、柔软、光线”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接着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和合作实力。3.指导书写生字。生字卡片;爱斯基摩人生活的有关录像资料。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1.观看一段录像。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爱斯基摩人。2.老师板书课文题目。你对爱斯基摩人有什么了解呢
5、?二学习课文,相识生字1.听老师朗读课文。学生们在书中标画出自然段的序号。2.比照拼音,同桌互读。留意把字音读精确。3.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4.开火车朗读生字。5.练习一字组多词。 交交通交钱上交战战斗斗争战役作战利利益有利利用号口号号码号角传传闻传达宣扬品品尝品尝人品作品射射击射箭射手夏夏天仲夏夏季6.再次朗读课文。三学习生字,驾驭识字方法1.细致视察学习的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记住这些生字。2.小组探讨识字方法。3.集体汇报。 (1)熟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击陆矛柔亡芒令零甫铺(2)熟字换偏旁组成新字:既即席度塔搭亏号低抵(3)部件相加法组成新字:厂+日+子=厚占+戈=战身+寸=射(
6、4)猜字谜:三个口(品)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视察生字,看一看要求书写的生字分别是什么结构。2.学生视察后,汇报。 上下结构:交号夏左右结构:战利传射品字结构:品3.指导学生书写品字结构的生字“品”。4.指导学生写其他字,表扬写得仔细、写得好的同学。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字词作业1.求新求异,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课重点是要引起孩子们的新奇心,激发他们朗读课文的热忱,去了解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由此激发学生了解世界民族风情的爱好。2.本课要求会写字中的“号”“传”为多音字,需着重指导。文中出示的词语为“信号”“传来”,读音为“ho”“chun”,而在“呼号”
7、“号叫”“号啕”中“号”均读“ho”,在“传记”“自传”中“传”均读“zhun”。讲解时应结合语境,让学生多做一些相关练习。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特点,体会他们别出心裁的生活情趣。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爱斯基摩人生活的有关录像资料。一复习回顾,巩固生字1.听写本课的生字。2.同桌相互检查,订正听写中的错误。3.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1.自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的是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状况。)2.读了课文,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爱好?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爱斯基摩人居住地的地理位置1.朗
8、读课文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段共有几句话。(共有5句话。)2.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3.学生分别汇报每句话的意思。第一句: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地球的最北边。其次句:爱斯基摩人住在北极圈旁边的陆地上。第三句:夏天,那里只有白天,没有黑夜。第四句:太阳成天放射着柔软的光线。第五句:到了冬天,那里一连几个月没有白天。4.在这段介绍中,你对什么最感爱好?为什么?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关的要点练习表达。四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了解爱斯基摩人居住地的气候环境1.我们了解到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北极。那么,他们究竟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2自然段。2.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标画出有关描写爱斯基摩人居住特
9、点的句子。3.学生汇报,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4.作者是怎样向读者介绍爱斯基摩人居住地的气候寒冷的呢?5.学生再读课文,标画出有关的内容。(作者是从爱斯基摩人居住地的冬夏两季的温度、他们住的雪屋子和他们出门时捂得密密层层的样子等不同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他们居住地的气候寒冷。)6.再次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爱斯基摩人独特的生活方式1.爱斯基摩人以什么为生?2.学生汇报:爱斯基摩人以打猎和捕鱼为生。3.细致读课文,看看爱斯基摩人是怎样出行的。(狗拉雪橇是他们重要的交通工具。)六总结全文1.请你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爱斯基摩人的生活。2.学生汇报,老师评议。1.树
10、立大语文课堂的教学理念,借助地球仪帮助学生了解北极、北极圈等地理学问及极昼、极夜的现象,从而深化理解本课内容。2.抓住“冷”字开展课堂教学,可先让学生回忆寒冷的感觉并发挥他们的想象,从而体验爱斯基摩人生活的环境,较好地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 1.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占(战)(战斗)禾(利)(利用)专(传)(传播)寸(射)(射击)2.语文趣味活动:“小、羊、上、山、吃、草”能组成几个句子?(1)小羊上山吃草。(2)羊上小山吃草。(3)羊吃山上小草。(4)小羊吃山上草。3.假如让你去爱斯基摩人的居住地做客,你会选择夏天去还是冬天去?说明缘由。北极概况北极是指地球自转轴的北端,也就是北纬
11、90的那一点。北极地区是指北极旁边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极地区终年寒冷。冬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大海完全封冻结冰。夏季,气温上升到冰点以上,北冰洋的边缘地带溶化,太阳连续几个星期都挂在天空中。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四周是众多的岛屿以及北美洲和亚洲北部的沿海地区。冰冷的海水携带着冰山从北冰洋流入大西洋和太平洋。北冰洋中有丰富的鱼类和浮游生物,这为夏季在这里筑巢的数百万只海鸟供应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这也是海豹、鲸和其他海洋动物的食物。北冰洋四周的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平坦,没有树木生长。北极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稀有的地区之一。千百年以来,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
12、。 用冰取火课文 从前,有一个探险队到达了南极洲。那正是南极洲的夏季,说是夏季,其实也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南极的夏天没有黑夜白昼之分,柔软的太阳始终徘徊在天空,把它那几乎使人感觉不到的暖和静默地赐给探险队员们。 南极的天气改变无常,探险队员们坚韧地抵搞着无情的大自然带来的寒冷和风暴,进行科学探测。当他们到达一个孤岛上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要动手生火烧水做饭,打火器却找不到了,能找的地方都找了,也不见打火器的踪影。 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逼。 大家一筹莫展,陷于无望。 莫非就真的手足无措,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一个年轻的队员,望着惨白无力的太阳和茫茫
13、的冰原,久久地思索着。 他取了一块冰,用小刀轻轻地刮,用暖和的双手不断摩挲,渐渐地,做成了一个光滑透亮的半球形的冰透镜。 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这团红红的火,驱散了死的威逼,带来了生的快乐;这团红红的火,复原了探险队员们的正常生活。他们欢呼,跳动,像在庆祝一个重大的节日。 吃水不忘挖井人_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大致了解科文写了什么事,理解乡亲们为什么在井旁立了这块石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4、: 驾驭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1、大致了解课文写了什么,理解乡亲们为什么在井旁立这块石碑。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打算: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驾驭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 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教学挂图。 1、看了这幅画,大家想问什么? 2、这口井在哪? 3、这口井为什么要围起来? 4、这口井有什么作用? 二、学习生字,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读通顺认读生字。 2、 自由组成四人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 3、 师生予以串讲故事。 4、 理解题目。 三、自由读课文,提出问题、 1、毛主席为什么确定带领红
15、军战士为村里人挖一口井? 2、毛主席怎样找到水源? 四、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 师范写,生书写。 五、作业 抄写生字各一行。 其次、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理解乡亲们为什么在井旁立这块石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看教学挂图。 2、 争论乡亲们为什么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 二、理解课文,朗读课文。 1、朗读第一段。 (1)指名读。 (2)师引导。 2、朗读其次段。 (1)个别朗读。 (2)请学生回答对自己朗读的满足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满足?讲一讲。 3、朗读第三段。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评价。 (3)读
16、得好的地方。 4、读第四段。 (1)从解放一词,大家想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三、总结全文。 1、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 2、教化学生对革命领袖的酷爱之情。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干旱吃水困难 吃水不忘挖井人 爱 吃水时刻惦念 12寄冰12寄冰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过程中借助拼音读准“寄、热、希、望、块、收、退、扫”这8个生字的音。相识部首“反文旁”。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汉字“收、块、退、扫”。2正确朗读课文,并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3、绽开合志向象,并和同学用合作打电话的形式续编故事。4、初步了解非洲、南极的不同的气候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识记10个生字并相识
17、部首“两点水”,在语境中理解“希望、扫兴、糊涂”的意思。2、能通过朗读感悟角色心情的改变。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质疑。1、今日我们要来学一篇好玩的课文寄冰,课题中就有两个生字,谁来带大家学习。出示“两点水”,你还知道哪些带有“两点水”的字?2、下面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来齐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们觉得惊奇吗?有问题吗?(如谁给谁寄冰?从哪里寄到哪里?为什么要寄冰?冰怎么可以寄?结果怎样?收到了吗?)二、学习课文,解疑。1听老师读课文。2故事好玩吗?现在你解决了哪些问题?(1)是谁给谁寄冰?(企鹅非非狮子洪洪)(2)从哪里寄到哪里?(南极非洲)要求学生完整地说一说。2那么南极在
18、哪?非洲又在哪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南极和北极的有关图片。(1)请大家说说,南极是一个怎样的地方?(2)你们知道非洲吗?正犹如学们所说,非洲燥热干燥,请大家看,它与冰天雪地的南极,气候迥然不同。3那么住在南极的企鹅非非为什么要给住在非洲的洪洪寄冰呢?洪洪收到了吗?自己来读读课文,找找答案。课文中还有8个生字,请你借助拼音自学生字,用音序查字法查“封、箱、块”,把课文读正确。4学习其余生字。(希望:就是期望。扫:组词。退:找反义词。封:读准后鼻音。块:说说“一块什么”?)5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小挚友一边听,一边思索:企鹅非非为什么要给狮子洪洪寄冰?能不能用课文里的句子来告知大家?(1)读读12节,读
19、出洪洪疑问的语气。(2)指名读生评议小组内再读读。(3)齐读。7小挚友们,你们真了不得,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读课文已经解决了三个问题,现在还有最终一个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比较难,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三节。(1)“扫兴”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谁很扫兴?为什么很扫兴呢?(2)这时候洪洪很生气,假如你就是洪洪,你会怎么读呢?大家试着读一读。(3)个别读生评议男生读、女练读、小组分角色读。(4)非非究竟寄的是冰,还是水啊?冰怎么会变成水了呢?8当企鹅非非收到退回的箱子和信的时候会怎样呢?谁来读读第四小节,体会一下企鹅的心情。企鹅非非真的糊涂了,现在你们能帮帮企鹅吗?出示:企鹅啊,企鹅,我来告知你。三
20、、复习巩固。1刚起先,我们有那么多问题,现在通过读书我们都弄明白了,看来读书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慧,就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朗读全文。2可你们知道吗?狮子洪洪还在生气呢!你们能不能也帮他解开这个谜团?下面我们做一个“打电话的嬉戏”。非非收到洪洪退回的箱子和信后,立刻给洪洪打了个电话。他们在电话里会说些什么呢?和你的同桌分角色演一演。3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嬉戏。4四、指导描摹1师:出示“过、退、久、冰”,读一读。2复习新部首“两点水”。练习书空“两点水”。3视察老师在田字格内书写“退”。(媒体演示)4描摹“过、退、久、冰”。教学板书用冰取火 用冰取火 预习提示 初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1、? 细读课文,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再读课文想一想当大家无望时那个年轻的队员是怎样做的? 思索火给人们带来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综合运用所学识字方法,相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 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慧和才智,激励学生用才智和学问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志气。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句与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道理。 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透镜取火的。 课前打算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带放大镜。 学生:预习课文;视察放大镜、玩放大镜。 课时支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今日老
22、师给大家请了一些挚友,你们看,他们来了。(课件:企鹅录像)他们是谁呀? 他生活在哪里?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南极去看看。(课件:南极风光)你觉得南极怎么样? 在南极这样漂亮却非常寒冷的地方,人们最须要什么? 老师相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学生依据课题质疑,老师归纳,板书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用?怎样用?结果?)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练习读课文。遇到不相识的字,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识字。 检查识字状况。(可借助识字嬉戏达到识字目的) 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字卡,(字卡上的字是生字表以外,课文内的,自己还不相识的字),考考大家,并说说是怎么相识的
23、。 提出读书要求:同桌合作,互读互评。 读后感悟,整体感知 带着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冰取火”分段朗读课文。 (自荐与举荐相结合) 打火器找不到了,南极又特殊冷,非常须要火。那么南极的气候有什么特点?(老师板画太阳)。 在这个非常寒冷的南极,没有火了队员们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1:惊慌、胆怯、惊惶。生2:不知所措、无助、走投无路。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队员们的心情和火的重要性。 利用课件(播放一段悲伤,低调的音乐)创设情境。(师画外音:现在我们就是一名英勇的探险队员,踏上了这座冰雪覆盖的孤岛。“怎么办,打火器找不到了”,我们无助,我们不知所措。一分钟、两分钟,好像时间也
24、为我们放慢了脚步。恐惊的你站在雪地里纹丝不动,任凭寒风咆哮,好像一点也感觉不到;无望的你在心里多数遍的呼喊,“女儿,爸爸对不起你,不能陪你买心爱的玩具了。”我们陷入了死的逆境,流下了无望的泪水。) 谈话采访:现在我学着电视上实话实说栏目形式,采访一下你们这些英勇的探险队员,说说自己真实的感受。 生:我惶恐极了、难过极了,我不能再照看家中的老母亲了。 把感情融入课文中,再读一读3、4自然段。(老师相机板书一筹莫展) 当大家无望的时候,突然从一个年轻队员心中冒出一个声音,或许这个声音,就是生的希望,赶快在书上找一找。这个声音是:(学生齐读)“莫非就真的手足无措,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是的,他不甘心
25、就这样和队员们消逝在南极,更不甘心就这样离开自己的亲人。他望着惨白的太阳和茫茫的冰原,陷入了沉沉的思索中。究竟怎样才能取到火呢? 带着其次个问题默读6、7自然段。 和同桌说一说:那个年轻队员先做了个什么?是怎样做的? 学着这个年轻人的做法也来做一个冰透镜。(师生用手比划学做冰透镜,老师相机板书刮、摩挲。) 老师板画冰透镜。你看它像你们玩过的什么?你是怎么玩的?能详细说说吗?(学生边说老师边用放大镜演示) 生1:我用放大镜放大了比较小的东西。 生2:我用放大镜烧过纸,结果把纸烧着了,还冒烟了呢。 四人小组探讨:年轻队员是怎样用冰透镜取火的?(探讨时可用画图或朗读的方法帮助理解。) 分组汇报学习成
26、果 第一组:展示图画,小小讲解员做讲解。听众做出评价,修改不足之处。老师相机板画平行光线、火绒、焦点、青烟、红点。 其次组: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 (课件:课文插图)这就是他们用冰透镜取火的情景,你们看(老师感情朗读第七段) 想象队员们在等待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改变的? 带着这些感受练读第七自然段。(你觉得第七段哪些句子写得特殊好,你特殊想读给大家听,就赶快举起你的小手吧。) 利用课件,发散思维。假如你是一名获救的探险队员,你会怎样表达此时的心情?(老师相机板书欢呼跳动。) 生1:我会兴奋地跳起来。 生2:我会赶快写一封信把刚才发生的一切记录下来,拿回去给我的家人看。 生3:我会对着南极的天空大
27、声喊道:南极,我们坚韧的意志是不会向你屈服的。 解惑(三) 现在你们说说事情的结果如何? 让我们带着获救后的激烈与喜悦一起读第八段。 你们读的真好。我也被你们的激情感动了。能不能再读一遍,让全部的人再感动一次,好吗? 延长拓展,指导实践 为什么那个年轻人能够想到用冰做成冰透镜挽救了全部人的生命? 深化中心,谈谈感受。这时,你想对他说什么? 小结:假如我们在生活中也遇到了困难,应当像那个年轻队员一样,不能轻言放弃,应当细致视察,合理利用现有的条件,运用自己驾驭的学问和聪慧才智去战胜困难,解决问题。回来整体。学生细致倾听,指导实践行动,升华情感。 自主学习,书写实践 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生字。 小
28、组内自主识记字形,分析字形,沟通记字方法。 书写实践。 先独自习字,再组内沟通,评比写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 请小老师上台板演,教授。 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态书写过程,学生在驾驭书写要点的基础上进行书空。 学生习字,老师巡察指导,提示写字姿态。 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现在还想和老师、同学说些什么? 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认读生字并听写词语。 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取火?(探讨) 西师教材10册语文教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第5周教案 教学目标 1驾驭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音乐大师的人格魅力。
29、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喜爱的段落。 4学习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从干脆描写葛利格语言、行为的语句中,以及描写音乐的句子中感受这位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打算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多数美妙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肯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华蜜时间吗? 2当我们沉醉在华蜜时间中时,我们肯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挚友之爱带给我们欢乐和甜蜜。今日,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共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华蜜。(生读课题) 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
30、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读课文,画诞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信任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状况。 4初读课文,提出疑问。 5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读好:“达格尼”“爱德华葛利格”两个人名,了解他们不同的身份。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读58段:理解葛利格为什么给守林人的女儿送礼物? 1初步探讨:葛利格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守林人的女儿呢? 2探讨: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葛利格承诺送小姑娘生日
31、礼物的呢? 3品读课文58段,想象小姑娘讲解并描述的艰难而又欢乐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爸爸守林时的危急、艰苦、英勇、机灵,守林小屋的简陋和温馨,玻璃帆船、布娃娃带给女孩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细细品读第5段,进一步感受小女孩酷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美妙品质。 4引导学生再次探讨:为什么这位闻名的音乐家会送她一份生日礼物? 5找到写葛利格的言、行的语句,细细品读,沟通读中的体会,感受葛利格的内心活动,体会他亲善亲切、富有爱心童趣的情怀。 (二)读34段和911段,理解葛利格送了怎样的礼物。 1葛利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 2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从文本中找出句子,读、议、品,感受这支奇妙的
32、乐曲是女孩童年生活的写照,是音乐大师专心写出的精品。 3描写达格妮听到乐曲后心情改变的词句有哪些?细细品读第4段女孩追问的三个句子,品读课文最终一段,让学生沟通从中感受到什么?姑娘为什么会一次次追问、为什么会泪流满面?姑娘的万分激烈是体会到葛利格为她谱曲的良苦专心,体会到乐曲中珍藏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还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音乐家真挚的情怀?(用乐曲作礼物,传唱全球时,小姑娘就会听到)进一步理解“奇异的方式”。 5播放乐曲,在美丽的乐曲声中再读小姑娘听到的情景,看到的物象。 6为什么说这首乐曲是件宝贵的礼物?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 四、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课文中写达格妮回忆儿时往事时实行的是怎
33、样的叙述方法? 2为学生介绍插叙的写作手法,并举荐学生阅读有插叙手法的文章。 3背诵自己宠爱的段落。 附: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阿冰放飞蜻蜓-阿冰 放飞蜻蜓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学问,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挚友,激发学生爱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学问,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探讨性学习活动。 教学打算: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
34、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案略) 其次课时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原委是怎样劝这群孩子放飞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老师组织课堂探讨: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祥的”、“商议的”(敬重孩子,耐性、民主,孩子们简单接受他的教化) (2) 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
35、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相识到它是益虫,应当爱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你能找到描写蜻蜓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的句子吗?(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学了这课,你获得了哪些学问呢?蜻蜓真的会吃自己的尾巴吗?(老师点评) 教学后记: 我的教学分两条线进行。第一条线,通过启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爱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句子重点指导。并围绕“陶
36、行知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这一问题,找出五处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深化体会 。使学生逐步理解陶行知的平易近人和对孩子们的关爱。其次条线,我引导学生找找描写蜻蜓的各部分特点和功能的句子,再说说学了课文之后你获得了哪些学问,来达到熟识课文内容的目的。在课文结束时,我又让学生查找“蜻蜓真的会吃自己的尾巴吗?”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学会质疑,不盲目信任权威。 人有亡鈇者 2022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并写出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2、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3、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注
37、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具: 字典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文言文?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说说怎样学习文言文? 新课 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自学课文,解决不了的词句标出,在小组中探讨。 小组合作学习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一起说说课文的意思,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全班沟通,老师点拨讲解 屏幕出示: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 学生说说句意,重点说明带点字的意思。 亡:丢失。 鈇:斧子 意:怀疑 其:代词,他的。 邻:邻居。 子:儿子。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走的。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看法无为而不窃鈇也。 视:看。 其:代词,指邻居的儿子。
38、行步:走路。 窃:偷。 颜色:指面部表情。 言语:说话。 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 (他)看邻居的儿子,走路的姿态,像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偷斧子的;说话的腔调,像偷斧子的。举止言谈(一言一行)没有一样儿不像偷斧子的。 俄而,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看法无似窃鈇者。 俄而:不久。 谷:地窖。 后来再看邻居的儿子,举止言谈没有一点儿像偷斧子的了。 朗读 自己说说课文的意思。 朗读课文,试背诵。 通读全文,背诵课文。 作业 思索:丢斧子的人为什么前后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这个故事告知我们什么? 用冰取火相关学问 冰一般存在于O以下的环境中,给人以寒冷的感觉。可以用它来冷却食物或制成冷饮
39、,如冰镇汽水、冰镇啤酒之类。冰还可以用来引火、取暖,你也许不清晰吧。 用冰取火,这绝不是天方夜谭,绝不是幻想。早在18世纪,人们就起先探究用冰取火的方法。法国闻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在他的小说哈特拉斯船员历险记中,就有用冰取火的描写。南极考察队的队员们,在丢失火种的状况下,他们面对寒冷和饥饿威逼,开动了脑筋,最终用冰重新取得了火种。 人们常听说钻木取火,而用冰是如何来取火的呢?这就是涉及到物理中几何光学的原理了。光通过两种媒质的界面时,要发生折射。凸透镜(会聚透镜)是一种光学元件,它对光有会聚作用。让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光线会聚焦点,即平行光聚焦法。从而使热量集中到焦点上。假如在焦点处放些
40、易燃物质,易燃品就会燃烧起来。 钻冰取火,就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人们取大小适度的一块冰,首先将冰磨制成一凸透镜。然后,利用太阳光找到冰凸透镜的焦点,便可利用此冰凸透镜引燃火种。这就是所谓钻冰取火的奥妙! 小学生们,假如你手边有一放大镜(凸透镜)可以利用太阳光,采纳平行光聚焦法,试一试能把一白纸烧黑点燃吗?能用冰磨制一块凸透镜吗?你能钻冰取火吗?亲自试一试。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慧与才智。 一、教学目的: 1、
41、读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慧与才智。 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运用才智和学问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事例。 4、会相识本课15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以及会写八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民、难点: 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会运用才智和学问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方法。 三、教学打算: 凸透镜与南极的图片资料。 四、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南极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南极的气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爱好。 同学们,在这么寒冷的地方,我们的科考队员最须要的是什么?那么,假如在没有火的前提下,会怎么
42、办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用冰取火的故事。板书课题。 学生一起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想了解哪些学问? 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这些问题,课文中给我们做了介绍,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读时用全部可能的方法相识生字。读通句子。 2、抽读。 3、看看,通过刚才的读文,你都了解了什么?这里,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4、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分小组合作学生,小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南极的寒冷以及在那里火的作用之大,在这样的状况下,假如没有火那么会出现的结果。使同学们在学习、谈论的过程激发起他们深化学习课文的主动性。 三、选择自己喜爱的语句或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其次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多种形成的朗读,在朗读、探讨、感悟中理解文中所讲的学问。 导学过程: 一、接着学习课文: 今日我们来接着学习课文用冰取火 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课文呢? 学生读文。 二、细读课文探讨沟通: 1、当大家无望的时候,年轻的队员是怎么做的? 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试着用别的词语替换。 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