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5课时农业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5课时农业复习.docx(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5课时农业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相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起源: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 2、内容:中心: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地方:侯、伯。(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 3、特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初步建立从中心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4.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2、,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干脆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内容: 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对象:王族(燕、鲁、卫、晋、吴)、功臣(齐)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 C、义务与权利 义务要听从周王的吩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评价: A、主动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持续数百年的强国。 B、
3、消极影响: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冲突。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心集权的巩固。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特点: 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王为最高统治者,肯定听从周王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崩溃的时间、缘由、表现: A、时间:西周后期 B、缘由:主要缘由: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根本缘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 C、表现:楚王问鼎;诸侯争霸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定义:
4、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冲突。 内容: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特点: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亲密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
5、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3、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商(铜鼎和甲骨文)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宗法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深厚的部族色调;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具有开创性和相对的持续性(继
6、承性)和稳定性。 考点2:秦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2课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中心集权制形成背景(秦的统一) 1、统一的经过:灭六国(时间:前230年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平越族,设三郡,加强对西南地区的限制(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2、统一的缘由 A、客观缘由:社会基础: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政治基础:兼并斗争,出现局部统一民心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理论基础: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
7、合,有利于统一 B、主观缘由: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 3、统一的影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心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政治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平越族 法律上:颁布秦律; 建筑上:修筑长城、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直道,修建灵渠 二、秦朝中心集权制的详细内容 、皇帝制度的建立 名称来源: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闻中的“三皇五帝”,运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8、2、中心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作用:相互协作、相互牵制,皇权独揽;削减决策失误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A、背景:历史缘由:分封制的弊端(相当大的独立性,简单分裂割据);现实目的:为加强中心集权(接受李斯建议);实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接连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B、内容: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负责承受中心吩咐,督责所属各县;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
9、,其长官是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作用:加强了中心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限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记。 4.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 相同点:目的:巩固自己的统治;性质: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作用:都在肯定时期内产生过主动作用 不同点: 分封制郡县制 官员产生方式世袭产生,有封地皇帝任免,无封地 划分标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 与中心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听从周王的吩咐,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中心政府
10、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肯定听从于中心 影响易形成分裂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三、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影响 主动: A、对秦朝: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抵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有利于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B、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消极:中心集权制之下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了秦的短命。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3课从汉制元政治制度的演化 一、中心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化 阶段朝代地方制度对中
11、心集权影响 形成秦郡县制加强趋势:中心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减弱 巩固 汉初郡国并行减弱 武帝推恩令加强 完善唐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减弱 加强宋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 新发展元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1、汉朝:郡国并行制度 特点:“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2、唐朝:设置节度使 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峻减弱中心集权 3、北宋: 措施、特点 措施: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行政上:
12、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特点:从军权入手 影响:利:变更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心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冲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复原和发展。 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 实行缘由:历史缘由: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现实缘由:疆域空前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限制.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影响:对当时:便利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
13、制的演进中心官制演化 朝代措施影响 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建立专制主义制度;丞相权力很大趋势:相权不断减弱,皇权不断加强 汉西汉的中、外朝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一分为二 隋唐三省六部制一分为三 北宋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一分为三 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相权反弹 、汉:中外朝 调整缘由:丞相位高权重,威逼皇权。 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加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 结果:相权一分为二;减弱相权,加强皇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 源流: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魏晋
14、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运作程序: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礼部(主管礼仪)、吏部(主管官吏)、户部(主管户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 影响:对当时:A、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C、削减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建,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北宋:“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军政)合称“二府”。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
15、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改变 A、选官、用官制度的改变 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目的:搜罗人才,加强中心集权,维护统治创立、依据:汉武帝;品德和才能影响: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心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 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依据:门第影响:世家大族限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心集权 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背景:世家大族衰落概况:隋文帝隋炀帝唐宋元依据:考试成果 4.评价科举制 主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心政府,大大加强中心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6、。 消极:严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好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阻碍了近代学问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B、发展规律: 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允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心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化特征 (1)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减弱。 (2)中心与地方:中心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减弱。 (3)选官制度: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限制,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心。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相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
17、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4课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 1、背景:中国封建社会起先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冲突更加尖锐。 2、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 明朝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1、中心:废宰相,权分六部 缘由: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干脆缘由)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心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详细缘由)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缘由)相权过大,威逼皇权(根本缘由) 影响: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乱政。弊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皇帝政务繁多,身心乏累;也易造成太监乱政。 内阁的出现: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A、缘由:废丞相后,
18、皇帝政务繁多。 B、形成的过程: (1)明太祖:置殿阁高校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2)明成祖:置文渊阁高校士参加机务正式确立 (3)明宣宗:置内阁高校士授予阁臣票拟权发展 (4)明神宗:置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C、职权:侍从顾问,不能制约皇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看法;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看法的认可与否。 D、机构性质:非法定的内侍机构 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缘由:行中书省权力过大职能: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影响: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限制;使统领中心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 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清初中枢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南书房
19、 2、军机处设置专制顶峰(雍正) 缘由:用兵西北,为了保密(干脆缘由)为了加强专制皇权,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限制(根本缘由) 性质: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特点(地位、人员确定、职能、机构设置、决策)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但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地位);军机大臣均由钦定(亲臣、重臣),可随时被撤换(人员确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承旨下达,不能决策)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职能);机构简洁,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机构设置);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决策)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标记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
20、化的影响 主动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旺盛,为康乾盛世的出现供应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世界潮流、政治、思想文化、经济)与当时世界潮流南辕北辙(世界潮流);皇权专制,简单形成暴政,出现政治腐败(政治);文化专制,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思想文化);极大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发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高一历史学案: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二)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点:理解和相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
21、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学法指导:以利用时间和地点为线索梳理学问,驾驭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工具的演进,以及主要的水利工程。通过阅读教材第三、四小节,了解中国古代的赋役和土地制度。通过事例,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主学习:一、“神农”的传闻农业的产生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2、“神农”的传闻: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育民众(“神农能殖嘉谷”的传闻)。很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建的实践。3、农业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22、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成就,都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思索探究1:古代圣王传闻中“神农氏”有显赫地位,这说明白A、远古时代人们已相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B、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C、神农氏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圣王”D、神农氏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生产力)1、演进过程:中国农业经验了“”的原始阶段。在时期,中国依旧采纳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火耕水耨nu)。“以牛田”(即牛耕)和铁器的运用:(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在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纳牛耕技术。秦国
23、“以牛田”,所以国富民强。在,牛耕渐渐普及全国,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和便于收割的的出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说明农具已经改进。时,耦犁(二牛抬杠)在某些地方已经被取代。这种先进的耕作方式便于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6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2、相识:农业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亩产量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化过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共同消费。(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
24、思索探究2“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这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缘由和影响。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中国古代农夫的负担1、“泰半之赋”:时代,农夫要将收成的上缴国家。2、徭役:是古代王朝民众担当的劳动。(古代农夫对专制王朝担当的主要义务有缴纳赋税、服徭役和兵役等)3、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导致正常的遭到破坏,引发,成为和的干脆缘由。农业税退出历史2022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确定,自2022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兴修水利主要史实:大禹是传闻中的英雄。既平静了洪水的危害,又发
25、展了以为主的建设。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主持的工程和主持的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代,水利也有比较好的发展。农夫创建了一种“”,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地区。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东汉)。代,有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浇灌工具:、。思索探究3你认为促进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石,长期以来这种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占据着无可争论的主导地位,时间荏苒,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种以满意温饱为目标的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须要,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进行了社会主
26、义改造,最终歼灭了小农经济,但农业始终到今日仍旧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今日的土地流转,我们党时刻关注农业,到2022年中心已连续六次以中心一号文件的形式锁定“三农”。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农村市场成为我国企业的避风港,一系列的下乡活动,拉动了内需。农业又一次成为了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课堂小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担当者。(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实行了抑制土地
27、兼并的措施一选择题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2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化发展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A扩大了耕作面积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D积累了生产阅历3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A孔子的弟子注意务农B当时牛耕起先出现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D当时牲畜是
28、财宝的象征4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改变的根本缘由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5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漂亮传闻。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缘由是A古代人民对美妙爱情的憧憬B人们对神话传闻的钟爱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受的怜悯6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7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A、农业经济的发展B、统治
29、者的正确决策C、生产工具的革新D、社会冲突的缓和8有人说:孟姜女的传闻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闻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A.农夫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9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C、花钱招募工人D、有特地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10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B、关中农夫创建的“井渠”C、东汉的王景治河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二材料解析材料
30、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须要哪些条件? 答案提示一、“神农”的传闻农业的产生粟水稻耒耜耕作新石器农耕生产生活文明农业思索探究1A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刀耕火种西汉南方春秋战国汉
31、代铁制曲柄锄大镰耧车东汉一牛挽犁牛耕唐代曲辕犁耕作小农户个体经营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思索探究2(1)缘由: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土地买卖的合法;c、由于农夫起义等因素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2)影响:a、土地高度集中,农夫失去土地,日益破产,农耕生产秩序遭严峻破坏,农业生产力受到严峻破坏;b、农夫失去土地,导致农夫起义发生,社会动荡担心;c、农夫无力担当封建国家的赋税负担,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削减进而出现财政危机。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秦始皇强制无偿经济生活秩序社会动乱王朝覆灭社会经济文化凋残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兴修水利治水浇灌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汉代关中井渠新疆干旱王景立井水车高转
32、筒车水转翻车风力水车思索探究3(1)促进因素:a、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b、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刚好调整生产关系,激励垦荒;c、水利事业的发展;d、相对稳定的政局;e、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2)阻碍因素:a、小农户个体经营限制了农耕技术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和抑商政策限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c、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重人文轻科技阻碍的古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d、土地兼并的严峻和农夫赋税负担的沉重影响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1-5DBBBA6-10CABBC(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
33、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古代农业发展须要的条件: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要减轻对农夫的剥削。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只要答对两点就满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1学问与实力 (1)驾驭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驾驭我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相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
34、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奇妙地引导学生主动相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化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探讨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沟通中探究历史; (3)激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肯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供应机会和平台。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相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才智为中国古代文明创建了巨大财宝,但是广阔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探讨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沟通中探究历史
35、; (3)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相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缘由,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4)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相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才智为中国古代文明创建了巨大财宝,是历史的创建者。 1讲解并描述; 2依据历史资料探讨问题; 3启发式教学。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灰烬成了自然的肥料) 人们生活: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
36、不常常迁徙;这种方式也严峻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 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最早的耕作农具: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耜(形态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起先走向定居。 (3)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
37、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起先运用铁农具与牛耕并渐渐推广;西汉时的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的垄作法;西汉时的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头换,所以称作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纳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浇灌工具的应用 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
38、;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浇灌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5)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志气和才智。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洁协作 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3)小农经济的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注意精耕细作,相对简洁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简单满意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
39、后性。 (4)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1土地政策的演化; 2农业生产的发展。 1.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验了怎样的改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 2.人们在早期农业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两个阶段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3.我国的农业经验了一个怎样的发展? 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才智,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特别悠久,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距今大约有一万年左右。从考古学家的发掘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原始农耕的
40、典型代表是: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学问与实力: (1)驾驭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驾驭古代中国冶金、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从中概括、归纳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3)理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致,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青出于蓝;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
41、图片,指导学生观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留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爱好;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留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相识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才智的结晶,培育民族骄傲感;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慧与才智,相识到古代很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从而增加爱惜文物、爱护文物的意识 1针对本章特点,可采纳分类讲解并描述法或分阶段讲解并描述,以便利学生记忆; 2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大量图片,使同学位对手工业的发展
42、有更直观的了解;利用表格方法,归纳我国手工业发展概况,使学问点更系统。 1冶铸业: (1)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商朝青铜铸造规模大;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创建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铜铸造工艺有新的创建,出现了金银错新技术。 (3)魏晋时期: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独创了灌钢法。 (4)唐朝时期:冶铸业已普遍采纳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5)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生产规模扩大。 2纺织业: (1)半坡氏族时,产生了麻纺织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丝织技术有了进步,商周时期,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43、还出现刺绣。 (2)曹魏时期: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特地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锦著名遐迩。 (3)唐朝时期: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丝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很多品种;有的丝织品还汲取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4)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3陶瓷业: (1)原始社会出现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致的工艺品;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魏晋时期: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开拓了广袤前景。 (3)唐朝时期:出现了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还出现了青瓷中闻名的秘色瓷。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行销海内外,南宋元朝时它成为全国闻名的瓷都。 4造船业: (1)秦汉时期,造船业发展快速,汉代时独创了撸、舵和布帆,还运用锚,表面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 (2)唐朝时,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还能制造运用推动器的各型战舰,这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3)两宋,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长江航船最大的可载万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