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民族大融合.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81140789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方的民族大融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驾驭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2.驾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缘由和过程。3.驾驭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4.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详细表现。实力目标1.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内容,培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同等原则理解和思索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育学生全面、系统地思索问题的初步实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实力。德育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在民族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沟通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2.正确相识处理好民族问题,对

2、搞好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促进祖国的旺盛昌盛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2.民族大融合。教学难点正确相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教学方法1.讲解并描述法。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迁都等内容,采纳讲解并描述法为好。2.故事穿插法。有一些内容可用此法,比如迁都落阳的过程既可以讲解并描述(指老师),又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通过学生之口来解决问题。3.分析法。对于孝文帝迁都后的汉化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关系,可用此法。4.联系讲解法。孝文帝改革措施的一些内容可联系讲解。比如改汉姓、说汉话等。5.图示法。对于北魏及其以后政权的演化,可用此法,增加直观性。教具打算投影仪/小黑板。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

3、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我们前面讲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从总的方面来看是国家的大分裂时期。从南北双方的详细状况来看: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两个主要特点。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今日我们来看一下其次个特点: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入语例示二中国古代有几位知名的皇太后,像汉朝的吕太后、邓太后、北魏的冯太后以及唐朝的武则天等,都很有作为。冯太后是我们今日要涉及到的一位。她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慧坚决。临朝听政,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年。在这期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很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她协助的小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为汉文化的忠实推行者。冯太后的称号是“文明太后”;

4、小皇帝叫拓跋宏,就是北魏的孝文帝。后来,他成为我国历史上闻名的改革家。他有哪些作为呢?我们来看详细内容。板书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老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前二段文字内容。了解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学生看书老师讲解并描述建立北魏的是鲜卑族的拓跋部,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东汉末年,拓跋部起先强大,但时强时弱。始终到338年什翼犍即位后,状况才有好转。什翼犍曾作为“质子”,在后赵襄国(今河北邢台)住了十年,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他在位期间,拓跋部起先进入了阶级社会。正在这时,376年苻坚折服了拓跋部。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使

5、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386年,什翼犍的嫡孙拓跋珪在各部酋长的拥护下,在盛乐称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这时的中国北方,政权林立,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因此,北魏在其初期,为生存和发展做了种种努力。398年,拓跋珪正式称帝,一跃而成为北方最强大国家。北魏在折服中原过程中,起先留意汲取汉族地主进入政权。上谷的张衮、清河的崔玄伯等闻名汉族豪强成了拓跋珪的得力谋士。崔玄伯的儿子崔浩,更是受宠一时。到拓跋焘即位后,在汉人地主官僚崔浩和道教首领寇谦之支持下,制定了“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的治国大纲,并进行了一些汉化的初步改革。北魏国力进一步增加,到439年,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老师引导在

6、刚才的讲解并描述中,同学们应当留意到一点,那就是汉族地主在北魏的强大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且北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与汉族地区接触也在不断加强。这一切都对北方地区的民族关系增加了新的内容。板书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老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第一目下的小字内容。归纳一下,当时北方民族与中原地区在哪些方面都相互影响。学生看书学生归纳(1)服装方面的相互影响。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原来是便于骑马打仗的小袖子上衣和窄腿裤子;待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当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常也穿。(2)饮食方面的相互影响。北方少数民族的饮

7、食原来以畜产品为主,到了魏晋以后,农产品成为他们的主要食物。同时,北方民族也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这是第三点。老师讲解随着进军中原,拓跋族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中原的封建文化,拓跋族进入中原,迁汉人到平城,造成了更大范围的民族间错居杂处,原有部落组织已不能适应这种新局面;一部分汉人地主入仕后,力图根据封建方式改造拓跋族政权。这些因素,使北魏起先了封建化的进程,这是从北魏政权的上层方面来看。从民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来看,这时候民族融合趋势也特别明显,刚才同学们已经从课本上的内容中了解到了在衣着、饮食、耕作技术方面的相互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课本上的两幅插图中找到依据。先看“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8、”一幅图。这是1957年于河南邓县学庄南朝墓葬出土的南朝乐队画像砖,也叫南朝乐舞画像砖。画面上共有四人,前两人双手执弯形长角,长角的一端放在嘴里吹奏,另一端系着飘带迎风招展。后两人右手拿鼓槌,左手拿鼗()鼓(即拨浪鼓)。四人穿裤褶服,头戴卷荷帽,帽顶树立璎珞。四人边走边演奏,似乎是墓主子出行时的乐队。这是当时民族间在服装上相互影响的一个例子。再看“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一图,这幅图选自敦煌壁画,图中的少数民族首领头戴白纱笼冠,身穿宽袖长袍服,右手拿着塵尾,左手握拳。其身后的侍者一人手持曲柄华盖,另一人持羽扇,他们的服饰和贵族的服饰相像,都是宽袖袍服,裤腿口肥大。这也能说明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

9、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的民族融合趋势。老师过渡上面学习的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板书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老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本目下的内容。看后请回答:(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2)迁都洛阳有什么主动意义?学生看书学生回答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缘由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意都城众多人口的须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阔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

10、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动意义在于使洛阳快速发展成为一座雄伟壮丽的城市,有雄伟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老师引导我们在学习这一目前,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是什么趋势加强了?学生回答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老师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雄伟壮丽的城市外,再就是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老师引导同学们刚才看到了,请问: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特别顺当?学生回答不是。老师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学生回答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老师引导请同学们充分绽开想像,再探

11、讨一下,是什么因素确定了旧贵族不愿离开平城?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学生探讨学生回答答案一:平城是保守贵族的老巢,他们长期经营,是他们的利益所在。答案二:保守的鲜卑贵族反对改革,迁都洛阳,远离平城会减弱他们的地位,完全有可能成为改革的牺牲品。答案三:洛阳和平城相比,气候燥热,水土不同,保守派贵族不喜爱。答案四:鲜卑族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蔑视其他民族,对中原汉族和汉族先进文化有一种自然的排斥。答案五:迁都条件不成熟。答案六:老师引导既然有这么多的因素阻碍孝文帝迁都,那他是如何迁到洛阳的?咱们课本上小字内容说是孝文帝以南征为名迁都的,哪一位同学能具体讲一下呢?学生讲解并描述冯太后去

12、世后,皇帝拓跋宏亲执朝政。他从冯太后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看到了改革的好处,决心根据冯太后的教育去做:接受汉人文化,笼络各族人民,实现统一天下的雄伟目标。有一天,南朝齐国的王肃投奔魏国,因他父亲雍州刺史王奂和兄长被齐武帝杀害。王肃满腹经论,韬略出众,与拓跋宏谈论治国之道,很有一番见地,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王肃特殊强调,北魏要想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必需迁都洛阳。因为当时大多数旧臣反对迁都洛阳,所以孝文帝确定以巧取胜。一天,拔跋宏诏谕文武群臣上朝议事,谈到南下统一大业,征求众臣看法。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又经过占十,南征之事定了下来。一月之后,拓跋宏亲率30万大军和文武百官,行程2000里,渡过黄河

13、,到达洛阳城。其次天,士兵们还在睡梦之中,便被号角声催醒。大家拖着疲乏的身子集合起来。拓跋宏宣布:“昨晚得报,北方柔然族伏名敦可汗率十万大军南下,犯我边疆;南齐朝廷也派十万大军打算与我决战。我们必需先打破齐军,直捣建康,然后回师平城抵挡柔然的进攻。”魏军将士听完这一番话,忽然响起一片哀叹声。有几位大臣提出回师平城,被拓跋宏严辞训斥。这时,王肃跳下马,跪请把这次行动诏靠天下称作迁都洛阳,以后再寻机班师平城。拓跋宏假装思索一阵说:此虽算不上上策,但也有可取之处。同意迁都洛阳的请站到左侧。因为当时秋雨连绵,道路泥泞,文武百官实在不情愿再往南走,因此大部分人都走了过去。有几个顽固分子看到大势已去,也渐

14、渐地站了过去。于是,北魏的都城由平城迁到了洛阳。不热心改革的皇太子,想逃回平城,孝文帝的发觉后,废掉了他的太子身份。老师过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就是要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所以,迁都洛阳后,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孝文帝的改革详细有哪些措施?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这将是我们在下面要学习到的内容。板书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迁都以前的改革老师讲解并描述课本上讲到的迁都以前的孝文帝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主要是指北魏冯太后主持的改革。冯太后,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蓟县)人。生于440年,卒于491年,“文明”是她的谥号。太后的伯祖父冯跋建立的北燕是十六国中四个汉

15、人政权之一。冯跋死后,其弟冯弘继位。在北魏的进攻之下,北燕灭亡,冯弘逃到高丽被杀,其一子一女被北魏俘虏。子冯朗在北魏官至刺史,女入宫后成为北魏太武帝的贵妃(左昭仪)。冯朗后来因事被杀,其女儿入宫受姑母的抚养,后来成为北魏文成帝的皇后。465年,文成帝死,年仅12岁的献文帝即位。其次年,冯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杀了限制朝政的丞相乙浑,起先执掌政权。孝文帝即位时年仅4岁,冯太后接着临朝称制,总揽大政。冯太后在位期间的主要改革措施有:一、建立俸禄制。北魏百官原来没有俸禄,冯太后增加民户的税收以充百官的俸禄,建立了“班禄”制度;同时严惩官吏的贪污行为。二、实施均田制,规定15岁以上的男夫分给露田40亩,桑

16、田20亩或麻田10亩,妇人分给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加量授给,以备休耕。露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桑田、麻田用于种植桑、枣、榆、麻等。所安排的土地不得买卖。受田人死亡或年过70要将露田归还官府,桑田不必归还,可以世代相传。奴婢和耕牛也安排土地,奴婢的受田数量与平民相同,耕牛一头受田30亩,每户限4头牛。受田农户,一夫一妇要向政府交纳二石粟和帛(或布)一匹。三、建立户籍制度,规定受田农户中的丁男要负担征戍、杂役。这些措施都汲取借鉴了汉族的政治制度,促进北魏王朝的旺盛富庶,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基础。(由于讲解并描述过多,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故可以把冯太后改革的内容用投影打出)老师过渡冯太后的改革主要

17、是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对中原先进的封建制度接近,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主要是文化方面的改革,更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速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板书2.迁都后的改革措施。老师引导同学们请看一下迁都后魏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学生看书学生回答在朝廷中必需运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需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激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纳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都是孝文帝迁都后的措施。老师引导能不能言简意赅一些?学生回答可以归纳为六条。(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

18、汉族通婚;(5)采纳汉制;(6)以礼、以孝治天下。(老师可用板书写出)老师引导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即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详细内容在课后的小字内容提到了一些。现在请大家集体朗读。学生朗读孝文帝改革后,经过民族融合,传统的汉文化得到发展。南朝官员陈庆之出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经济,难以言传。”老师分析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在冯太后改革的基础上,大力革除鲜卑旧俗,大张旗鼓地推行汉化政策,加速了封建化进程。这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必定结果。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请同学们看恩格斯的一段话:投影显示“

19、在长期的折服中,比较野蛮的折服者,在绝大多数状况下,都不得不适应折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状况;他们为被折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纳被折服者的语言。”同学们,冯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历史发展规律,革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使民族大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在肯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有助于吸引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复原和发展了农业生产。改革后,社会较为安定,国力增加,出现了魏晋以来少有的旺盛景象,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中得到验证。明朝冯梦龙的笑史

20、里讲到北魏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到国库去,见布帛丝绢堆得满满的,就听任跟随她去的官员们自己去背。谁能背多少就要多少。其中被封为章武王的王融与被封为陈留侯的李崇,贪欲地想多背一些绢帛,但却都超过了搬运实力,以致趔趔趄趄地摔倒了:李崇扭伤了腰,王融跌坏了脚。胡太后于是让手下的人取回他俩背去的绢帛,使他俩空着手出了国库。这个故事在新编笑林广记的“贪欲笑林”里出现。从表面上看,是讽刺王融、李崇的贪欲,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表明北魏的富有,即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孝明帝的在位时间是516年到528年。孝文帝的离世是499年,孝明帝在位期间正是孝文帝改革大见成效时期。因此,这个故事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白孝文帝改革

2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老师过渡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阶级冲突缓和,民族融合加强。但是好景不长,到北魏末年,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很快导致了阶级冲突和民族冲突的激化。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北魏起先分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详细内容。板书3.北朝的演化老师讲解并描述北魏末年,尔朱荣叛乱,后尔朱荣被杀,其部将高欢起兵歼灭了尔朱氏势力,534年,立魏宗室元善见为孝静帝,并迁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由高欢驾驭军政大权,史称东魏。535年,割据关中的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是为文帝,由宇文泰驾驭朝政,都长安,史称西魏。后来,高欢子高洋废东魏孝静帝,独立为帝,是为文宣帝。国号齐,史称北齐。

22、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觉废帝独立,是为孝闵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下面,我们用图来表示北朝的演化。老师总结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我们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先把这一段历史的朝代更替复习一下,使同学们对这一段历史的线索有一个大略的驾驭。请同学们看投影。老师接着详细涉及到本课,我们的主题是北方民族的融合。我们应把握的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促进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反过来,孝文帝的改革,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为了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我们特用一个图示来加深理解。投影显示布置作业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A.曹魏B.前秦C.北魏D.北周答案:C2

2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B.许C.洛阳D.殷答案:C3.在改汉姓的改革措施中,“元”姓是由鲜卑族的()姓转化而来的A.丘穆陵B.拓跋C.贺赖D.独孤答案:B4.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纳“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学问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参考答案: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留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纳“孝”字。板书设计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迁都以前的改革2.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24、3.北朝的演化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学问目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2、实力目标,培育学生理解和思索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实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培育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实力。3、情感目标,民族间经济、文化沟通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正确相识民族大融合含义。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

25、方民族大融合。三、学习方法:小组探讨、合作探究四、学习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爱好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读课文,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状况)(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展示东晋十六国地图)北方地区陷入严峻的战乱。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淝水之战)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2、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

26、流域?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淌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4、(展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接连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民族差异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详细状况。5、(展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亲密,渐渐融合在一起,

27、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6、换位思索: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如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实行汉化措施,消退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很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假如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变更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谐相处,巩

28、固我的政权。D、我要移风易俗,汲取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个有作为的人。)7、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绽开改革呢?(请同学想想)8、其中,迁都洛阳是孝文帝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问: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学生答)接着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学生分两组竞相对比回答,一组回答定都平城之弊,一组回答定都洛阳之利)A、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意都城众多人口的须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而洛阳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

29、中心,四周地区农业发达,城市旺盛。有发展基础,是志向的建都之地。(从地理环境看)B、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阔地区的统治。迁都洛阳之后,有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广阔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C、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而在洛阳,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9、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学生答)孝文帝迁都洛阳,能有效解决以上不足,并且促进了洛阳的旺盛与发展。10、其实,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奇妙地实行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

30、都的目的呢?(学生看书自学)11、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哪些措施?(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详细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朝廷中必需运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需穿戴汉族服饰。3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4婚姻:激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5政治:采纳汉族官制、律令。6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1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别的字眼。你们发觉了吗?从“必需”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沟通后

31、回答)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简单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非常严格,而且以身作则,领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13、孝文帝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孝文帝改革胜利了吗?你能给大家说说吗?(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新课标第一网1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那么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作用,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化呢,还是有其它什么更深刻的缘由呢?(展示本课学问结构示意图,揭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间

32、的内在联系)指出:孝文帝推行改革与他早年所受的教化有肯定的影响,但孝文帝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缘由是北方出现的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反过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相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主动影响。15、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短暂旺盛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详细分裂状况如何呢?(展示图)16、对号入座: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精确地对号入座吗?(展示图)(通过填表,培育学生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实力。)五、课堂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

33、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事实上是历史上很多民族的融合体。现在同学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到哪里去了吗?六、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三国中的魏国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A、长安B、

34、洛阳C、许D、殷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李悝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A、氐B、鲜卑C、汉族D、匈奴5、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属于北魏孝文帝最突出的历史功绩A建立统一的国家B创立科举制度C维护国家统一D促进们组融合6、三国良机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往统治者的改革ABCD7、公元500年,一个在洛阳做官的人说得应当是A鲜卑语B蒙古语C汉语D氐族语8、推动孝文帝改革的重要背景是A民族大融合去世的出现B北方经济的回复和法展C汉族大臣的支持D各族人民的不断起义(二)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35、的方法)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指出: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三)链接生活在今日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提示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找寻)(现在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仍旧存在。)七、联系现实,拓展延长(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今日我们应当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什么?或用一句话来表达对祖国各民族将来的美妙祝福!(爱我中华)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驾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2通过学习培育学

36、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同等原则,理解和思索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实力。3通过学习培育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相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沟通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难点:正确相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充分打算: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定都平城。他们长驱直入中原,于年,统一了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的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趋势。2北魏帝时,把都城迁到了后,快速发展成为一座雄伟壮丽的城市。3北魏孝文帝即位之初,北魏吏治混乱,财政困难,而且受到北部人的武力威逼。

37、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推行等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改革是一系列“汉化”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需;官员及家属必需;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把皇族的拓跋改为元;激励鲜卑贵族与;采纳;学习汉族的,尊崇,以孝治国,提倡的风气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复原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4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这五个王朝统称为。(二)预习成果展示(自主进行:小组展示,矫正、评价)(三)课堂探究、展示、评价(小组合作探究,组际交换、评价、矫正):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2、找一找在今日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四)老师反馈

38、与点拨、师生小结(五)学生回头看(依据状况有重点看书或背诵)(六)当堂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5世纪前半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A、曹魏B、西晋C、北魏D、东晋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复原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4中国古代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是()A、盘庚迁殷B、周平王迁都C、孝文帝迁都D、明成祖迁都5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行或缺的一员,4至5世纪,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有()羯氐鲜卑羌A、B、C、D、6下列改革中,促

39、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7北魏迁都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是()A平城B洛阳C建康D长安8北魏建立时的都城在()A、洛阳B、建康C、平城D、荆州9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使北方经济复原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二、材料分析题10“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纳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阅读材料回答: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推行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有何主动意义?历史上是怎样评价这位统治者的?11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

40、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犯难。崤函帝宅,和罗网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请回答:材料中的“平城”是今日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确定将都迁到哪里? 依据材料,概括“魏主”迁都的缘由。 结合所学学问,你认为迁都的缘由是什么?(七)教(学)后记:当堂达标检测题目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B3、D4、c5、B6、C7、B8、C9、D二、材料解析题:.10.孝文帝。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复原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11山西大同,孝文帝,洛阳。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限制,巩固统治。 第21页 共21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