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139342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教学目标 1基础学问 三国、西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曹操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西晋建立及其短期统一,晋惠帝与西晋统治秩序的紊乱,“永嘉之乱”,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及其统治政策,东晋后期的统治及其灭亡;南朝政权更替,刘裕,陈后主;十六国,北朝政权更替,北魏的强大,北周武帝的改革,外戚杨坚入总朝政。 2实力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要求他们不仅要通过文字阅读来了解史实,而且要利用课文中的地图、插图等来加深理解,并且要求他们以

2、制作图表、年表等方式反映本节的基本内容,从而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明白时代特征。以培育学生的阅读实力、理解实力,学会历史学科的基本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对曹操兵败赤壁、西晋统一短暂、南北朝后期北强南弱等历史现象的产生缘由进行分析,要求他们运用详细问题详细分析的方法,引导他们利用所学学问,发挥个人在思维方面的特长,从而培育学生分析问题、陈述观点的实力,初步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相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只有条件成熟,统一的局面才可能出现并得以巩固。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及其政权更替的基本状况。 难点: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但未能实现统

3、一全国的缘由;西晋的历史地位。课时支配 一课时。 课前打算 老师:历史地图三国鼎立形势图、东晋初期北方形势图、南北朝形势图。印制关于西晋统治者奢侈腐化、政治黑暗的历史材料。 学生:课前查阅辞海(1999年版)或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11版),了解“法兰克王国”“萨珊王朝”(辞海译为“萨桑王朝”)、“笈多王朝”等有关条目。对本节的课堂探讨作发言打算,收集、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教学设计 秦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国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气概恢宏的文化成就令后世引为骄傲。但是东汉后期政治黑暗,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36世纪,中国历史处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上

4、承秦汉,下启隋唐,其基本特点是:封建国家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但统一的因素不断发展,走向成熟;民族融合快速发展;江南经济有了发展,中国农业经济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渐渐变更。同一时期,外部世界也有很大的改变,欧亚几个文明中心各具特色,分别出现了几个强大的政权。总体而言,在很多方面我国仍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本章共分四节,分别从政治状况、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文化成就的角度描述与评议了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和重大事务。 一、三国鼎立 通过预习和收集历史资料,大家已对三国鼎立的形成与魏、蜀、吴三国的政治状况有了大体了解。本目课文中,有两幅插图,一是武侯祠,武侯就是诸葛亮,武侯祠在成都。“三顾频烦

5、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联孙抗曹和今后发展的决策。另一幅是曹操的画像。这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历史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向三国鼎立的区域性统一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官渡之战,使北方局势大为改观。此后,曹操大军南征北战,所向无敌,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而且为统一全国,他也作了一些主动打算,但尽然兵败赤壁,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学生探讨曹操未能统一全国的缘由。启发学生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探讨中,假如有的学生用小说戏曲或民间传闻的内容作为论据,老师应予指正。在充分探讨以后,老师归纳补充。) 客观缘由:全国统一的时机尚未成熟,这是具有确定

6、性的缘由。东汉末年以来,黄河流域战乱不断,割据混战使北方农业生产遭到极为严峻的破坏,而长江流域相对安定,经济有所发展,这就形成了短暂的相对“均势”,而且导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根本缘由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在这时尚未消退,他们的势力仍旧很大。另一方面,孙刘联合抗曹,具有取得成功的基础。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其统治比较稳固,刘备投奔荆州,边组建军队,边招揽人才,深得民心,声望较高,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在强敌压境的形势下,孙权、刘备结盟抗击曹军,是他们的共同意愿,也是江东、荆州民众的愿望,加之,孙刘联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主观缘由:曹操冒进南征,当时曹操虽已基本统一

7、北方,但统治的巩固和经济的复原都还有待时日,而且军队连年苦战,也须要休整。曹操“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决难取胜,当时曹操大军人数虽多,但“远来疲敝”,又加上疾疫传染,已成强弩之末,“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这些都使其战斗力大为减弱。曹操的军队“不习水战”,面对长江天堑,不得不“舍鞍马,仗舟楫”,事实上造成了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的不利局面。曹操傲慢轻敌,战术失当,最终造成赤壁兵败,退据北方,转而向西北发展,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 (参阅三国鼎立形势图)简要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过程)三国鼎立局面,曹魏、孙吴、蜀汉三分天下,彼此都无法歼灭其他两方,但他们在政治、经济、外交上都各

8、具特色,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而言,区域性的统一是历史的进步,而且魏、蜀、吴的生产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到三国后期,蜀、吴渐渐衰落,曹魏经济复原较快,但其大权旁落于司马氏之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力气对比与政局改变,三国鼎立的状态就要结束了。 二、西晋的短期统一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兵灭吴,重新统一中国,但西晋是一个极其短促的统一王朝。很快,战乱动荡就代替了较为安定的局面,西晋结束以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间,中国长期处于南北对峙的分裂状况。那么,西晋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我们应当怎样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西晋?(发给学生一些补充材料,供他们阅读与思索,但不必组织课堂探

9、讨,以突出本课的重点。在课外活动中,对那些爱好较浓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阅读晋书、世说新语等古籍的一些篇目)在课外的探讨中,应当让学生相识: 西晋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割据混战与分裂鼎峙的局面,尽管统一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且在西晋前期,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 西晋又是一个统治腐朽、政治败坏的朝代。西晋皇帝、官僚中以奢侈相尚,统治者生活腐化,竞相奢侈。高门大族把持政权,“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他们世代为官。 西晋时期,各种社会冲突尖锐困难。统治集团内部冲突尖锐,晋武帝分封宗室留下恶果,导致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它使黄河流域的生产再遭破坏,而且西晋统治秩序紊乱。阶

10、级冲突也很尖锐,流民起义不断发生。民族冲突非常尖锐,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在北方绽开,匈奴、羯族等联军攻陷洛阳,接着,匈奴军队又攻破长安,西晋的统治被摧毁。 三、东晋和南朝的统治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在北方各民族政权林立之时,东晋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相对安定(出示东晋初期北方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归纳东晋的发展简况及其特点)。 东晋的发展:东晋初期,统治者力求加强内部团结,协调江南士族与南渡士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实行养精蓄锐政策,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以此维护东晋的统治。这样,一方面使江南地区比较安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局面;另一方面,土

11、族地主的庄园经济快速发展,南北官僚、大地主肆意占夺人口和土地,依仗权势“封山占水”。安逸舒适的生活使他们不思进取,东晋的最高统治者也无心北伐复原中原,于是南北对峙的局面长期持续下来了。到东晋后期,土地兼并严峻,赋税负担沉重,民不聊生,社会冲突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错综困难,其中中心与地方之间的斗争特别突出。晋末,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形同独立王国,东晋中心政府能限制的地区仅东南八郡。于是,中心政府确定强行征调农夫当兵,以加强自己的力气,这最终引发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农夫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风雨飘摇的东晋从今名存实亡,不久,大将刘裕废晋帝而独立,东晋灭亡。 东晋的特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

12、江南经济有明显发展;士族地主享有特权,势力达到极盛;统治集团内部冲突错综困难。 (出示南北朝形势图,此图分为四小幅,反映宋、齐、梁、陈四朝的统治范围。让学生视察地图,并阅读课文,了解南朝政权的更替状况。在阅读前,老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自唐宋以来,今日的南京有六朝故都之称?比照历史地图,说明南朝各代中国力气最强盛的与最弱小的朝代,并简要说明造成这种状况的缘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589年,陈朝灭亡。隋唐大一统局面出现。 四、十六国、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要求学生再次视察东晋初期北方形势图与南北朝形势图,重点视察黄河流域的政权状况。指导学生结合历史地图,阅读、理解本目的主要内容。对于课

13、文的阅读,可以建议学生采纳提要法,但不强求一样,假如有的学生实行别的方法,应当确定并赐予指导。提要示例: 十六国,南方:东晋,北方,西南先后出现民族割据政权。 北朝:与南朝对峙,少数民族政权: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北魏的强大: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统一北方,实力起先超过南方。 北周武帝改革:政治上,加强中心集权,整顿吏治;经济上,释放奴婢,打击部分大族;强制僧尼还俗;军事上,扩大兵源,灭北齐。 北周后期,外戚杨坚当权。 在学生完成本节内容的阅读工作之后,指导学生回到本节的标题,并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为中心回忆本节的内容,制作这一时期政权更替状况的图表: 本章引言是教学内容的

14、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恰当的方式处理,不行忽视。引言概括说明白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点评了36世纪世界其他文明中心的概况。对前一部分内容,老师宜用讲授法处理,以利于以后各书教学内容的绽开,而且在本章全部内容的教学过程结束后,再次回顾引言,以加深对全章的理解。这样就体现了读书“由约而博,由博返约”的过程。对于引言的后一部分,宜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各种工具书来了解其详细内容,这比老师讲授要好得多,即使采纳老师讲授的方法,也不应讲得太细,以免冲淡主题。 本节是“各地各校可依据学生状况确定教学与否”的内容,以阅读课的方式来处理较为恰当一些。 阅读课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

15、通过阅读来获得学问的教学过程,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渐渐学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处理材料、理解史实的思维实力。本节教学过程力图以下列几个方面体现老师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指导:其一,查阅工具书有助于阅读与理解,还能拓宽学问面,长期坚持这样做可以避开或克服读书不求甚解、整个吞枣的坏习惯。其二,比照历史地图,补充历史资料,是历史学科阅读实力培育不行缺少的环节,适当、适量补充可以引导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其三,相互探讨,是阅读的进一步延长,通过探讨可以使学生(甚至师生)之间相互后发,但是,探讨的课题必需扣住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一个课时的有限时间也不宜有多个不同中心的探讨。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

16、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教学目标 一、基础学问目标 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西晋的短期统一;东晋和南朝的统治;十六国、北朝的分裂与统一;北周武帝改革,统一黄河流域。 二、实力培育目标 1通过三国时期与东汉后期的状况比较,相识区域性统一具有肯定的主动作用。培育学生的历史分析实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成功,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缘由,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培

17、育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实力。 4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结合相应的史实,培育学生的读图、识图实力。 三、思想教化目标 1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而西晋又使我国从分裂鼎峙的状态复归于统一,这既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的须要。 2三国时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军事统帅和杰出的政治家,如曹操、诸葛亮、孙权等,他们的政治谋略、军事指挥艺术,直到今日,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 3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分裂对峙之时,一些促使国家统一的因素也在发展并渐渐成熟起来,从而清晰地相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教学难

18、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缘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东汉末年的历史状况。 指出: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各霸一方,相互混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峻破坏。官渡之战后,三足鼎立的局势渐渐明朗。 讲授新课: 一、三国鼎立 1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一蹶不振,曹操不断出击,基本统一北方。 2刘备势力的发展壮大 刘备投奔刘表后,扩充军队,延揽英才,特殊是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势力大增。 3孙权势力的巩固与扩展 孙权据有江东,在北方战乱四起之时,努力经营东南,拓展地盘。 4赤壁之战 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局面形成: A刘备力气虽有发展但难以单独抗击曹操,根据隆中

19、对决策,确定联孙抗曹。 B孙权深恐曹操吞并江东,愿与刘备联合抗曹。 赤壁之战是促成“天下三分”的确定性战役,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闻名战例。 曹操失败的缘由: A曹军“不习水战”; B疾疫困扰; C傲慢轻敌,战术失当; D曹军的后方很不稳定; E孙刘联合抗曹。 5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赤壁之战以后: 曹操致力于巩固他在北方的统治,发展经济,进军西北; 孙权占据岭南,在东南扩展统治范围,实力不断加强; 刘备出兵入蜀,占据益州,限制了西南一些地区。 220年以后,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立国,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确立。 老师引导学生正确相识: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缘由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区域

20、性统一具有肯定的主动作用;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西晋的短期统一 1西晋统一南北 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 2“永嘉之乱”(永嘉:307313,晋怀帝年号)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继承者惠帝昏庸无能,动乱迭起。 311年,匈奴贵族与羯族等联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 3西晋的灭亡 316年,匈奴贵族攻破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 西晋速亡的缘由 A以晋武帝为代表的士族官僚奢侈腐化,政治日趋败坏。 B分封宗室导致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爆发。 C流民起义和少数民族人民的反晋斗争。 三、东晋和南朝的统治 1东晋的偏安与灭亡 317年,

21、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城,在相对安静的江南建立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建立之初,力图平衡南迁士族与南方士族的势力,安置南迁士族和农夫,发展 经济,不求进取中原,但求安静; 东晋后期,士族地主仗恃权势,占有大量土地与劳动力,使阶级冲突随之激化。 在农夫起义的打击下,东晋统治名存实亡。420年,刘裕夺取政权,东晋王朝结束。 2南朝的兴替(420589年) 简况: 宋齐梁陈先后统治南方,都建康(今南京),史称南朝。 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 疆域最大最弱小 宋前期30年,政治上实行有力措施打击士族,经济上实行劝课农桑,社会安定, 生产发展,国力强盛。 陈朝是南朝中最弱小的朝代,陈后主荒淫无道,589年,陈被隋所

22、灭。 四、十六国、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1十六国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我国的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过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 2北朝(439581年) 我国北方先后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3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它东征西讨连年攻战,统一了黄河流域并向南推动。 4北周武帝改革 政治上,加强中心集权,整顿吏治,除掉干政的权臣,政由己出。 经济上,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大族;强制三百多万僧尼还俗从事 农业生产。 军事上,扩大兵源,实行兵农合一。改革后的北周,空前富强。 577年,北周灭北齐,黄河流域重新统一。北

23、周武帝死后,朝政日乱,大权落入外 戚杨坚之手。 2022届高考历史其次历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专项教案 专题3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农业的复原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农业开发及其影响;江南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缘由。北方农业与畜牧业的状况;新农具的创制与新技术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边疆地区的开发。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丝织业的发展;冶炼技术的进步;南方的青瓷与北方制瓷业;造纸技术的改进;造纸中心;商业的发展。 (2022年全国.39)(60分)阅读分析资料和图5,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鲁)

24、肃对(孙权)曰:“肃窃料之,汉室不行复兴,曹操不行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釁(缝隙,可乘之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三国志鲁肃传 材料二: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太子而令诸侯,此诚不行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一为援而不行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

25、、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相识的相同之处。(4分) 答:荆州地域广袤,特产丰富,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战略要地。 (2)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鲁肃和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步骤。(12分) 答:鲁肃:夺取荆州,确保江东;进而占据长江流域,形成南北对峙;实现建立帝业的战略目标。 诸葛亮:夺取荆州,进占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形成三方鼎立;实现复兴汉室的战略目标。 (

26、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荆州问题对孙、刘双方将来关系的影响。(4分) 答:双方围绕荆州必定绽开激烈争夺;双方均视为主要敌人,为抗击曹操,在荆州问题上会有所妥协。(如考生答出历史分析需用史实予以证明等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 刘徽的数学成就;祖冲之的突出贡献;贾思勰及其齐民要术;裴秀的主要成就;郦道元与水经注。魏晋玄学与“清谈”;道教的发展。佛教的炽盛及其对社会的严峻危害;范缜和神灭论;建安文学及其代表作品;陶渊明与田园诗;骈文;南北朝民歌;小说的兴起;世说新语。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王羲之等书法家;绘画艺术与顾恺之等画家;

27、石窟艺术及其杰出代表。 (2022年全国.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说明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 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 (2022年全国.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说明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D) 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德 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标 1基础学问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

28、的内迁,西晋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与当时的民族状况,西晋末年与十六国时期的战乱及其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改革的主要内容:整顿吏治,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改革的历史意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与西南等地区的民族融合。2实力与方法 通过西晋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当时的战乱状况进行分析,培育他们渐渐学会对历史现象进行较为全面分析的方法,提高分析实力。 通过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当时的主要冲突和影响,分析评议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培育他们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务的思维实力,并且逐步驾驭把历史人物、历史事务置于

29、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的方法。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育学生初步驾驭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与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归纳与论证、表达的思维实力。3情感与价值观 相识在中国历史上各族都有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我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他们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供应了历史条件。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历史,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相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

30、十六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的出现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课时支配 一课时。课前打算 老师:历史地图西晋末年各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与作用简表、关于民族融合的历史材料。 学生:收集、整理当代中国各民族相互学习、和谐相处的事例。在有条件的状况下,走访当地民族事务部门或统战部,了解党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回顾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着重说明我国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与内地的关系,来导入新课(至于是实行提问方式,还是实行讲解并描述方式,则视任教班级的学生状况与老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而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

31、时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五胡”的内迁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中国古代把这几个民族称为“五胡”。他们原来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在东汉、魏、晋时期,越过了农牧分界线,迁徙到辽西、幽州、并州、关陇等地,同汉族杂居相处(出示地图西晋末年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最初,这些少数民族大多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惯和部落组织。他们的内迁使民族关系日益困难,但这些民族原来就与内地汉族有常见的交往与经济文化沟通,各族杂居必定使交往、沟通更加频繁,更加干脆。到西晋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数百万人入居中原地

32、区,已成为不行忽视的一支力气。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官僚、地主奴役与剥削这些少数民族,强迫他们“输租调”,“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还强迫他们当兵,西晋八王之乱中,诸王也都利用少数民族参与内战;一些少数民族的人还被掠卖,充当官僚、地主的佃客、奴婢,据记载,魏晋之时,太原一地“以匈奴胡人为佃客,多者数千”。这样,很多少数民族人口因动乱、饥荒而成为生活无着的流民,“关西扰乱,频岁大饥,秦、雍六州民流移就谷,相与入汉川者数万家”之类的记载多见于史。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贫苦农夫一样,生活上陷入非常凄惨的境地。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相继发生,中原人口或死于战乱饥荒,或大批南迁,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步伐。

3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使他们理解西晋的政治黑暗,统治者的自相残杀,对各族的剥削与压迫,激化了民族冲突与阶级冲突。关于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状况比较困难。老师不必多作处理,如学生问及,可略作解说)2向民族融合发展的“十六国”由于西晋统治集团火并厮杀和各族人民的抗拒,在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中,西晋王朝轰然倒塌。西晋灭亡以后,黄河流域的广阔地区成为进入中原的北方、西北各族争夺的战场。各少数民族,也有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多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六国”。这个时期,上起304年刘渊起兵反晋建立政权,下迄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地区。在这一百多年里,黄河流域纷纷扰扰,战祸不休,终无宁日。其间,氐族的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

34、前秦与东晋大战于淝水(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淝水之战的课文)。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仍处于各族政权林立、相互混战的状态。十六国的纷扰战乱,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中原文化遭到极为严峻的破坏,“人力凋残,百姓愁悴”,给各族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另一方面,由于相互征战、强迫流徙、百姓流亡等,一些少数民族的原有部落组织的界限渐渐被打破,而且民族布局被打乱,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接触更亲密,各民族间的差异渐渐缩小。在混战中,强吞弱,一些民族贵族割据势力被摧毁、被减弱,而且有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任用汉族学问分子。民族关系由交往、沟通朝着民族融合的方向发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指导学生阅

35、读本目课文。把补充历史材料发给学生,让他们把已学学问、补充历史材料与本目内容融为一体。在进行指导时,要求学生:一是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作用制成表格,二是要求学生写出读史笔记,笔记的文字长短不限,可以是两三句话,也可以成文。但都应紧扣本目内容,有感而发)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北魏统一北方后,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北魏的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北魏孝文帝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北魏政权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边疆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逼,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需进行改革。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他们进入以农耕文明为特点的、封建文化发展水平较高

36、的中原地区,接受先进文化,接受封建统治方法与制度,也是历史的必定。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主要内容 作用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杜绝官吏贪赃枉法 颁布均田令,把政府驾驭的土地分 配给农夫,均田农夫必需交纳赋 税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复原与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 发,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户也成为 均田农夫,促进了这些民族的封建化。对后世土地制度有 很大影响 迁都洛阳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限制,也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族典章制度 和生活习惯,改汉姓,说汉话,仿 南朝冠服,与汉族通婚 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消退民族间的语言障碍与隔阂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37、历史意义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力推行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他是中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改革也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复原与发展,使北魏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加,从今,北方的实力起先超过南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为后来统一局面的出现供应了条件。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民族融合使中原地区的汉族增加了簇新血液。民族是指由共同通用语言、共同生活区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心理联系起来的群体。经过四百多年,原来的民族布局在人口迁徙中

38、完全被打破,相互间不再有地域隔绝;一些游牧民族也过着定居农耕生活,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汉语言文字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大家接受的文化,而它又吸纳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有了新的发展。到北朝末年,原有的民族差异渐渐消逝,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游牧民族南下入居汉族农耕文明区,渐渐改革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同时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与物质文明带到了了中原,后来,这也成了汉族文化、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实质上是促进了他们的封建化。十六国与北朝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崇尚儒学,任用汉人中的“

39、先贤世胄”制订定礼仪与政治、法律制度,均田令使北魏统治下的各族人民成为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夫。由于北方民族融合加速发展,也由于大批中原农夫、士人在动乱中南渡,南北之间的差异渐渐消逝。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南方与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对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实行“抚”的政策,即“南抚夷越”,改善同他们的关系,主动发展当地经济,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出现“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局面。三国时期,吴国境内还散居着一些越族人,他们在南方山区过着农耕生活,孙吴折服、招降和笼络越族,他们和汉族人共同开发南方。由于长

40、期民族融合,他们与汉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已很少有差别。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中原人口南迁,尤其是今日江浙地区接纳南渡移民最多,四川、湖北等地也有许多中原人口南下定居,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本节属于“各地各校可依据学生状况确定教学与否”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实行学生阅读与老师讲授相结合的做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宜实行阅读法,“十六国”与“民族大融合的出现”,涉及理论问题较多,宜采纳讲授法,使学生在一些问题的相识上有新的提高。在指导学生阅读“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要指导他们写好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几种:其一,提要式的笔记,即把书中的主要内容,依据自己的阅读习惯、思

41、维习惯,作出摘要,这有助于驾驭和理解基础学问;其二,制作图表与表格,按自己的须要,有目的地整理书中的内容,这有助于理清脉络,渐渐学会综合的方法;其三,写出评议与感想,它可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分析、评价的实力,培育学生的表述实力,也能使老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思维特质,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发展他们的特性特征。老师如能仔细阅读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列宁主集第38卷),将会对自己读书学习与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很有启发作用。阅读法教学应当以帮助、指导学生驾驭、探究阅读方法为重点。 车驾南伐至于洛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zhen,发轸,动身,起程),高祖(孝文帝)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启颡(

42、song,启颡,叩头)于马首之前。高祖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动不小。动而不成,何以示后。若不南銮,即当移都于此,光宅中土,机亦时矣。王公等以为何如?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征,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北魏孝文帝太和)十有八年(494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 魏书高祖纪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43、夫上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兰氏为贺氏,独孤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行胜计。 资治通鉴高祖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起先改革旧的制度),时多奉法。 魏书良吏传诏曰:“夫婚姻之义,曩叶攸崇(曩,nang,曩叶攸崇,前代都很重视)长弟咸阳王禧(拓跋禧)可聘故颖川太守陇西李辅女季弟北海王详(拓跋详)可聘吏部郎中荥阳郑懿女。” 魏书献文六王咸阳王禧传 第28页 共28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