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137552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化第7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化 第7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教案 国际政治秩序、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其次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等国接连召开一系列大国会议,围绕斗争进程与战后世界支配问题绽开了协商和争辩。 构建过程:1945年2月,美、英、法三国首脑在苏联南部城市雅尔塔会见,(内容)着重探讨欧洲领土变动、成立联合国、远东事务支配等问题。会议确定了联合国的组织章程,确定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据德国。美、英两国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要求波兰领土西移,并满意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划分要求。(留意内容

2、上的呼应关系) 评价:(作用)雅尔塔会议的确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人们通常把该时期(二战后期)大国围绕战后世界支配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称为“雅尔塔体制”。 (特点)雅尔塔体制主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但是它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意大国的利益而损害了相关国家的权益。 国际政治秩序、联合国 构建过程:基础:1942年1月1日,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实行会议,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3年,美、英、苏、中四国共同宣布,要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平安。 1944年,四国在敦巴顿会议上确定,把将来

3、的国际组织命名为“联合国”(UnitedNation),并初步拟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以及会员国资格等条文。 1944年2月实行的雅尔塔会议通过协商,解决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1945年4月25日,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这一天后来被定名为“联合国日”。 宗旨:联合国的宗旨一般被概括为“和平、友好、合作、协调”。运作:联合国的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下设六个主要机构,即联合国大会、平安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重大的政治问题由大会和安理睬探讨。 评价: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平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进经济、社

4、会、文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支持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 国际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大国在支配战后世界的政治秩序时,也关注到世界经济秩序。 酝酿:为了重建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美、英两国同时公布了各自的设计方案。最终,以美国方案为基础形成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 建立:1944年7月,44个国家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实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依据美国方案,制定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构成:根据该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美国原本还准备组建“国际贸易组织”,但未能胜利。

5、1947年,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主持下,23个国家缔结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作为将来的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简称:IMF)、世界银行(theWorldBank)和关贸总协定,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特点: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2022高考历史学问点总结: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 2022高考历史学问点总结: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 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

6、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起先的标记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斗争。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斗争和越南斗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缘由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限制。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

7、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特别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缘由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干脆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头;苏联解体后,多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种政治力气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务都可能导致国际局

8、势的恶化,但不肯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改变。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改变的。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头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2022届高考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化复习教案2022届高考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化复习教案专题十三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化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简况: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时间、参与国、操纵者、主要条约、作用、体系内所蕴含的冲突;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世界秩序的重新支配,是列强以实力为基础的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这种调整与支配是短暂的,随着体系所隐藏的冲突的

9、激化,体系渐渐被打破。二、雅尔塔体系: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背景、内容、实质等;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立:两大军事集团、两极格局形成的标记事务等;3、美苏争霸:阶段、时间、特征、典型事务;4、雅尔塔体系的瓦解: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日本与欧盟对其造成的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与消逝(留意其时间)、两极格局终结(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为标记)。三、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1、格局转换时期的特点:、这次格局的转换不是通过斗争的输赢来完成的;、格局转换将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转换过程中,以经济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将确定一国在新的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2、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

10、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化的特点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冲突:中心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化、中心政治制度的演化、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化二、.教学目标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详细状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1)了解并驾驭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化。2)驾驭从汉至元中心政治制度的演化,尤其是相权的演化。3)了

11、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改变,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驾驭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看法、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汉到元政治

12、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化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三、学情分析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特性显明,参加意识强,有肯定独立思索实力。不足:历史学问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实力还有待提高。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培育。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加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实力。四、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供应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索。3.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索五、教学过程:导入:展示材料: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

13、专权了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才智命也了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该诗歌反映了哪些冲突? 学生:思索并回答老师: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发展中的冲突:中心集权存在中心与地方的冲突,君主专制存在君权和相权的冲突 新课讲授一、中心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化(一)汉朝:向学生展示西汉前期形式地图学生: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日强,中心集权减弱。 老师:汉代地方政权组织。汉初,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中心,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了很多诸侯王国,原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心,加强中心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与中心

14、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心的严峻威逼。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中心为了减弱诸侯王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诸侯王不复治国,而由中心置国相以治民,职如太守;后又令诸侯王仅衣食封国的租税,王国事实上和郡无异。隋以后,废国存郡,虽封王带有郡县名号,但不回到自己的封地,在京师居住,享受肯定政治经济待遇。 向学生展示汉景帝图片及七国之乱地图学生:2、景帝削藩导致七国之乱,最终汉景帝平了叛乱 师: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着手削夺王国的封地。削夺王国封地,引起诸侯王的剧烈不满。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太尉周亚夫率

15、军平叛,三个月后,平定了叛乱。 向学生展示材料及图片材料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统辖。 师:“七国之乱”是西汉中心与封国激烈冲突斗争的突出表现,西汉中心政府平定了这场叛乱,使中心的权威得到极大的增加,西汉政府利用这一时机加强了对王国的限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心集权。 (二)唐中期:展示材料及安史之乱地图:唐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疆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心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

16、担当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创建了机会。 学生:由材料得出唐朝中后期由于藩镇割据导致中心的权力减弱。 老师:唐朝中叶,边疆军镇节度使势力恶性膨胀,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叛乱平定后,安史旧部还保留着相当大的势力。唐代宗为求短暂的安定,将河北地区分授给安史降将,封其为节度使,带兵平叛的刺史也被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所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事实上割据独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唐朝灭亡后,中原一带先后经验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

17、称“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三)北宋:材料1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 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得出:措施:军事上:集兵权于,抽精兵充溢禁军行政上:派任地方官,设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掌控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影响:变更了的局面,加强了中心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的

18、祸根 老师:宋太祖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核心是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特点是“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外相制”。主要表现在军事上“三衙”的互不统属和“三衙”与枢密院的相互压牵制;中心机构中设枢密使、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权,后来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地方上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等。一方面,达到了“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加强中心集权的目的,变更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宋初中心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四)元朝:向学生展示元朝地图及材料材料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

19、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学生看后归纳得出:元朝的行政区划: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心直辖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其余地区设:省、路、府、州、县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心官制演化老师:君主专制和中心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君主专制是就中心的决策方式而言的,皇帝个人专制独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心

20、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没有独立性,必需严格听从中心政府的吩咐,受制于中心政府。 让学生阅读教材,老师幻灯片供应相关的示意图归纳从秦到元时期,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学问的条理性,形成相对系统的学问体系。 (1)西汉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的人担当尚书令等,参加军国大事,以减弱相权(又称内外朝制度)。(2)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中,中心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减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3)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后又设参知政

21、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宰相的财权,减弱相权,强化了皇权。(4)元朝设立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改变 让学生看课本填表格 朝代制度标准方式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 通过学生的探讨探究,老师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分析历史事务的实力。既要看到科举制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养,加强中心集权的主动作用,还要这是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的须要,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严峻的束缚了学问分子的思想,更多的是体现出来的是消极作用。 最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特征。四、从汉至

22、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化特征(1)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减弱。(2)中心与地方:中心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减弱(3)选官制度: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限制,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心。六、课堂小结:新课标第一网从汉到元,中心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肯定听从于中心。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仍将接着膨胀。七、课堂练习:1、以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相识动身,实行的措施是()A实行郡、

23、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2、北宋强化中心集权的影响有()加强了中心集权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变更了藩镇割据局面A.B.C.D、3.宋初和明初的中心集权措施最相像的地方在于A.废除了丞相B.变更、分散了地方机构和权力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D.文化专制4.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B.消退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