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数据事理和求平均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单的数据事理和求平均数.docx(6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简单的数据事理和求平均数浙教版数学四下: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教案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74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例2的学习,能初步理解移多补少或剪长补短的简洁的教学思想方法,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含义。 2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实质是各数量的和数量平均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驾驭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打算 拔河竞赛的绳子、秤(称人体重量用的)、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导出问题 1全班同学都到操场上实行拔河竞赛。 (1)留意选择一、二组6人、三、四组6人。 (2)老师选择一、二组气力,个子最小的6人,选择三
2、、四组气力,个子最大的6人。 (3)结果有什么不同?第一次交锋输赢不明,持续时间长;其次次交锋时间短,不比亦知输赢。 (4)宣布竞赛规则。(6个人的总体重要相同)(两个队的总重量不变)(相同重6人或轻重搭配) (5)自报体重,验证体重。 一、二组先选择6人,称好体重的总重量,然后算出平均数,由三、四组的平均体重较接近的6位同学参与竞赛。 2设问:为什么要求两个参赛队的体重相等? (读竞赛有关规则) (二)自学自问,感知平衡 1自学课本第73页中的打算题。 (1)是否只有搬动的惟一方法,即总共有多少,堆成了3堆,每堆有几块? (2)可以机械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块。 (3)可以把三堆加起来,求共有多少
3、块。 (4)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块? 2先算例2,再看结果。 由投影出示例2,每位同学自己独立计算。 例2:(1)体育熬炼小组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6厘米,152厘米,149厘米,147厘米,151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2)校对答案:予以评价。 (每一个组派一名学生介绍计算过程) (3)自学课本例2,自我校对,自我评价。 (三)练习试一试,开展比一比 1出示课本第74页中的试一试: 第一中队的少先队员捡麦穗。各小队捡麦穗的重量是:第一小队845克,其次小队913克,第三小队1014克。平均每个小队捡麦穗多少克? (分四组进行竞赛。分两步:第一列式,其次计算) 2比一比。
4、 (1)先叙述列式。 (2)再进行计算。 (3)评出优胜组。 (四)练一练第75页第1、2两题(要求课堂完成) (五)课堂小结:平均数=各数量的和数量 (六)作业:作业本第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驾驭简洁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依据详细状况敏捷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育学生估算的实力和应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二、教学重点: 敏捷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课件出示;一
5、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当三只猴分的一样多 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根据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细致视察,四人小组探讨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沟通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7+4+1)3 师:视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索: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 总数不变 一样多 不一样多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
6、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生自己完成) 反馈 (7+4+1+8)4=5 比较归纳得出 : 总数份数= 平均数 (三)应用数学 老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 1、 国家旅游局关于2022年“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 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7、。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3、三年级1班平均身高为136厘米。 (四)、探讨平均身高 1、刚才谈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 出示三年级某班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 140 141 139 143142 145 135 134 136 131 132 134 130 131 132 130 128 127 128 129 128 127 127 125 124 127 124 125 124 123 123 122 120 123 124 122 2、师:估计,全班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或是多少厘米?该怎么办?现有三种方案,你选择哪一种呢? A、
8、 选择第一排最矮的 B、 选择第六排最高的 C、 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3、学生试算 4、师:看到这个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平均身高还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它还能代表哪些范围内的也许平均身高? 学生反馈 (五)、巩固发展。 选一选(用手势表示) 1、少先队第三中队发动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80棵、其次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 ) 2、(180+315)2 2、(180+315)3 3、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 ) 4、(8+15+24+17)4
9、 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练习 1、猜老师平均每个月的开支 2、老师板书:平均每月开支1000元 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老师把今年前三个月的开支状况做了也许的统计, 出示:2022年陈老师13月每月开支状况统计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额108010202250 你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今年前三个月的平均每月开支多少元? 3、学生反馈 4、你们能不能预料一下老师4月份的开支也许是多少? 5、假如要使前4个月每月平均开支不超过1000元,四月份老师最多能花多少钱? 五、总结: “求平均数”是新教材“ 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
10、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运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依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 六、教学反思: 依据儿童追求公允的心理,创设了老猴子分桃子这样一个不公允的问题情境,引出平均数这一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领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或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在教学时,我给合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发、挖掘教材,便于学生在按部就班过程中不断的驾驭新知。激励儿童进行主动的反思性的学习,在课堂上常常问这样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呢?”或者“你是依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猜想)的呢”这样让学生
11、充分地把他们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教学引入这一环节设计:从学生角度动身,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爱好,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供应了思索,尝试的机会,便于帮助学生理解学问。老师教学中,合理挖掘教材,做到优化学习。求平均数的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具好玩味性,老师没有停留在单纯的计算上,而是注意倾听学生介绍想法,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节课从情境引入到新知探究,再到巩固发展,都是从身边搜集素材,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原来包含许多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的动机。同时又有了扩展,如:所搜
12、集的阅读资料,体现了数学的现时价值。 小学四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题。 一、素养教化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依据简洁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二)、实力训练点 培育学生分析、综合的实力和操作实力。 (三)德育渗透点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学问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 2、指导学生试算,驾驭“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
13、数”的含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四、教具学具打算 例2水杯挂图、小黑板、卡片若干、长方体积木16块。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用卡片出示) (38+52)3(7620)7 说出205表示的意义。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通过此题,使学生复习“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结果是每杯水的实际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上题这样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14、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常听说这样的说法,例如:“火车提速后,平均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千米”,“我们班的语文平均成果是91分”,“某足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是26岁,平均身高是182厘米”等等,像这些平均速度、平均成果、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都是“平均数”。今日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平均数怎样求呢?它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肯定要细致体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
15、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探讨: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探讨结果,老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状况下,假设水面高度同样高时水面的高度值。 (4)、老师出示第27页水杯图的上半部,问:怎样做才能使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同样高,而得到这4杯水的水面平均高度值呢? (5)、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打算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6)、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
16、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其次种:干脆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人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人3厘米杯中,就可干脆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老师出示第27页水杯挂图下部分(标有平均高度虚线)。 老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刚才通过操作,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改变,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才相等了。也就是说,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改变。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求平均数的状况
17、是不允许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160厘米。这个160厘米代表的是两个身高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一部分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通过干脆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许多状况下,是行不通的。假如我们不通过操作,干脆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便利呢?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感知平均数。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建立平均数概念。) (8)、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
18、(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9) 、区分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结果每个杯子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肯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不要求发生改变。 (10)、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第1、3题。 先读题,口述解题思路,再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通过订正进一步明确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2)、读题,分析题意,组织学生探讨: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干脆比较出哪一组的身
19、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3)、依据探讨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其次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其次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做一做”第2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在书上干脆填空即可。) (计算不是难点,引导学生试算,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
20、固发展 1、练习七第1题。 2、小明上学期学习进步很快,数学第一单元检测成果是75分,以后每单元都比上一单元提高4分,求他上学期数学五个单元的平均成果是多少? 此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提示试用其他方法解答,主要解法有: 基本方法,先分别求出各次成果,再求平均数。 75+(4+42+43十44)5。 75+4+4。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1、练习七第2题。 2、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单位:厘米) 七、板书设计 四下数学: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21、相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详细事例,经验相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探讨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果说明问题的公允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果比较哪个组成果好的公允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打算: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相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22、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围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洁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实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探讨课前尝试小探讨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探讨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
23、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果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果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探讨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索、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探讨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学问,且与本课亲密相关的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探讨,充分发挥旧学问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探讨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探讨沟通课上探讨(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沟通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沟通,确定好组员的发言依次。 2、仔细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
24、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看法。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打算。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建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沟通建议的给出访小组沟通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索、沟通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观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加学习、探究学问的欲望。】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探讨问题的探讨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仔细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探讨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探讨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探讨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探讨的内容进行沟通汇报。 在沟通汇报的基础上,
25、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老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老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4、相互纠错,小组内同学相互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沟通并引发深化思索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学问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学问内化于心】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
26、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沟通时关注学生是否发觉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老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老师巡察。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 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探讨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设计意图】进
27、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主动的学习体验。】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其次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急。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育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 (八)拓展延长: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急。 课后反思学生驾驭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
28、简洁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验用平均数学问解决简洁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打算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老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索
29、,想象移动的过程。 (2)老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老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日,我们就来相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挚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究新知。 老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学问?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爱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细致视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依据统计图提出
30、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沟通。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纳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驾驭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
3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老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状况。 老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
32、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找寻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学问应用 1推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肯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肯定比小强矮。 (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详细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吨。 A(16243627)365 B(162
33、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学问,依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日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起先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导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导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洁的平均数的方法。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3培育应用所学学问合理、敏捷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实力。导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34、导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教学打算:老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导学过程:一、预学-谈话导入师:期末考试成果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果好一些,怎么比较呢?生(预料):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生(预料):这样不公允,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生(预料):应当比较平均成果。师:对,应当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果。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果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爱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许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5、?平均数教案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1、自己想方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觉?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沟通,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仔细!二、互学-小组沟通,展示点拨1、小组沟通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沟通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生(预料):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生(预料):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
36、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生(预料):可以把全部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2、展示点拨汇报预料:生1(预料):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终每个人都是一样多;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生2(预料):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全部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生3(预料):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学问)生4(预料):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
37、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当怎么表示
38、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状况。三、评学1、巩固反馈我们首先回到可得起先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挚友捐书的状况。姓名杨欣宇王波刘真尧马丽唐小东本数869814平均每人捐了几本?(869814)5455=9(本)2、拓展提升哪一组的成果好?第一小组口算
39、成果表姓名孙红丁晓周玉李丹合计正确题数141011944其次小组口算成果表姓名张华王明赵雪合计正确题数10121436第一小组:(14+10+11+9)4=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其次小组:(10+12+14)3=12(道)答:其次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3、评价小结:通过今日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4.我校三年
40、级学生平均年龄是岁。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6.王老师家2022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附:板书平均数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终每个人都是13个。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14+12+11+15)4=524=13(个)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是一种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代表; 2、感受极端数据对平均值的影响并主动寻求解决的策略; 3、学生经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4、从学
41、生对小学平均数的感性相识入手,到中学将平均数公式化的探究, 渗透由特别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重点 敏捷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体会平均数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及影响平均数的因素 学习方法 诱导探究自主学习与合作沟通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图片导入,引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探究新知 环保部门某天对我市的空气含尘量进行检测,下面是某天每2h测得的数据: (单位:g/cm) 0.030.040.030.020.040.010.030.030.040.050.010.03 依据这些数据,怎样说明这一天的空气含尘量? 经过对图表进行分析,我们最终选择_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体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设计意图:从图形的角度分析数据,直观感受数据的波动状况及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从“形”的角度为“平均数”的引入做铺垫。】 三、概念归纳 一般地,假如有n个数据x1,x2,xn,那么(x1+x2+xn)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读:b)表示,即=_ 对于一组数据,我们常用平均数来作为刻画它的集中趋势的一种方法。 四、沟通提高 下面是某班学习爱好小组6名同学的数学分数: 100,80,75,76,73,40. 1、视察并分析数据,你能求出这组数据平均数吗? 2、要想提高这组同学的平均成果,我们可以怎么办? 3、通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