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西晋祠景点导游词2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山西晋祠景点导游词21篇.docx(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山西晋祠景点导游词21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山西晋祠景点导游词21篇,供大家参考。山西晋祠景点的导游词(精选21篇)山西晋祠景点的导游词 篇1晋祠是奉祀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曾名唐叔虞祠、晋王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集契,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高欢、高洋父子,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定晋阳为别都,并在天保年间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北齐后主高伟,崇信佛教
2、,于天保五年(公元569年)曾下诏把晋祠改名为大崇皇帝。隋末,太原留守李渊与其子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廿年(公元646年)故地重游,亲撰晋祠之铭并序大碑一通。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重建了鱼沼飞梁,祠区布局,大为改观。元佑、绍圣年间,由善男信女募集资金,铸靠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金大定八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明万历年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接着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又由于晋祠是晋水的源头,人们又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视为
3、生命之源的水及水母、水神也是和叔虞、圣母一起来祭祀,并在晋水源头建水母楼、难老泉亭。于是晋祠又成了人们举行地雩祭的重要场所。民间的鬼神信仰主要来源于万物有灵论。秦汉时好神仙、尚方术之风兴盛,人们对前代神祗作了一番整理,建立了祭礼制度,并设置了大量的神祗,将多神崇拜的方式固定下来,吸引了许多民间信仰扩充了祭祀的范围,增加了祭祀的对象,丰富了祭祀的仪式。几乎无神不有祠,无神不致祭。于是乎晋祠以祖先、山川崇拜为主,儒、释、道及民间诸神为辅的完善的祭祀场所逐渐形成。晋祠也就成了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到土地神、关帝老爷至文曲星君、英雄侠女等群“仙”会聚的地方,它们无不互弃己见,各居晋祠一隅,共享
4、人间香火。山西晋祠景点的导游词 篇2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
5、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古为唐地,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祠。自山海经始,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齐、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六合为家”的英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了拟人化的评赞:“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其刚节也;则治乱
6、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莹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住方圆以成象,体圣贤之屈伸;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对于晋祠的建筑及夜景,也作了诗意的描写:“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李白诗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郭沫若诗曰:“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芊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
7、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的美是多方面的,出于偏爱,这里多仅从建筑学和美学的角度,对晋祠古代建筑做出粗略的分析。山西晋祠景点的导游词 篇3晋祠的选址和环境是非常讲究的。自古而今,大自然不单单是人类生活物质的源泉,也是人类心智交流的对象,是人们精神的象征。“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此话赋予自然比拟人化的道德属性,并使自然之美带上了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这种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晋祠表现得尤为突出。自然本身就是人类最初祠祀的主要对象之一,除一般的地形、朝向、日照、防风、防洪、排水、交通等条件外,用山
8、之峻峭,以壮其势;用水之波涛,以秀其姿,并进而增强其神秘气氛。故山神近山,水神近水,利用优势的自然条件,依山傍水,背风向阳,居高而筑,也就成了古代建筑的鲜明特色。依山作势:高山犹如通天之路,能出风云,导雨水,润大地,长万物,育人类。所以人类与山有着自然的缘分。一方面是人对赖以生存的山林环境的热爱,另一方面是人对高山深谷、洪水猛兽的畏惧,故人们视之为神灵。礼记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日神。”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言论中,也出现了吟颂山水,景仰山水,借山比君子之德,借水喻仁人之美的山水观念。晋祠被选择了晋阳城西南的悬瓮山麓,背负悬山,面临汾水,依山就势,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层设
9、置,在山间高地上充分地向外借景,依地势的显露,山势的起伏,构成壮丽巍峨的景观。山坡上的建筑处于视觉注意力集中的焦点,其整体趋势与山体内在的向上的趋势相呼应,获得了优美的天际廓线。凭水添姿:在人类的生活中恐怕再没有比水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的了。在古代,人们创造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想象来塑造其形象,利用人们对水的崇拜来增强其信仰,结合水的形态,运用波光倒影和水质水声、烘托意境,取得理想的效果。也许是由于水的纯洁、永恒、神圣的原始观念,无论东方或西方在宗教和纪念性建筑前,常设一方池水或一湾流水,来作为神俗之间的勾通。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水母楼建于晋水源头“难老泉”之上,并附会“
10、柳氏坐瓮”的美丽传说。泉水从其座下涌出,楼前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水中不系事。中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于主轴线上,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作为终止符。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三圣祠、同乐亭,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唐叔虞祠、关帝庙、东岳庙、文昌宫环周布置。这些建筑群或依山、或临水、自成小院,亭桥殿阁、水榭楼台穿插其间,渠水在建筑之间蜿蜒曲折,叮咚作响,与建筑交织在一起,沿渠组成一组组美丽的风景,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平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因高借远:由于古人崇拜天而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高给人以接近天的神秘想象力,同时高也是表达雄伟形象的方法之一。在山川自
11、然之中,祠宇因地制宜,“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峦之势。”依地形及景观的轮廊特征,巧为辅高设,将建筑对自然的适应与景观中优美的轮廊相统一,“因其高而愈高之,竖阁磊峰与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凿井于下湿之区。”由于建筑手段在表达纪念性、象征性上,不像其它艺术手段那样可以具体描绘,所以往往用崇高、伟大等概念来表达,祠宇选择于高坡之上,以增强其崇高,便是这样的道理,从工程方面来讲,挖填的土方量也近于平衡,是最为经济的,而祠庙中又具备了深远丰富的层次,以至能近观咫尺于目下,远视千里于眼前。山西晋祠景点的导游词 篇4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
12、,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20_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
13、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
14、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
15、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山西晋祠景点的导游词 篇5各位游客: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来到晋祠。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萌,下面为大家介绍晋祠。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
16、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
17、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
18、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山西晋祠景点的导游词 篇6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
19、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
20、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
21、,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
22、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
23、,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
24、。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
25、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
26、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
27、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山西晋祠景点的导游词 篇7晋祠是太原的一颗明珠。它的四周青山绿水,历史文物和自然风景融为了一体。潺潺的
28、泉水是晋祠闻名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些泉水清澈见底,清幽典雅。有的细流脉脉,从石缝中流淌而出;有的碧波闪闪,在林木间缓缓而行。在这些泉水中最著名的是“难老泉”,据说晋祠所有的泉水都来源于这里。这些泉水长流不息,滋润这晋祠的山,滋养着晋景的景。来到晋祠的游人,无不为这些清澈的水而叫绝。这些泉水如同,滋润大地的乳汁,源源不断的向花朵,像小草灌溉去了。这些泉水就如同一道道白练,似乎从天上降下一般,如同仙女的裙摆。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人们无不为它拍手称赞,赞不绝口!晋祠不仅有清澈的泉水,还有苍劲的古树。这里的树种类很多,有松树、有柏树、有槐树、有柳树,还有我叫不上名字的各种树木。其中最古老的是周柏和唐槐。那
29、周柏,只有枝梢顶上挑着几片青青的疏叶,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一簇簇柔条有的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在这些古木的荫护下,晋祠显得格外古朴厚重。这些树木,如同一个个保卫家园的卫士,屹立在祖国的边疆,也屹立在晋祠这一方宝地。这时,我观察这些树木,有的苍翠挺拔,有的枝干虬劲,有的树枝上已经有了深深的烙印。晋祠还有许多刻木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刻木上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有流传千古的故事,有美丽怡人的风景。这些雕刻作品,惟妙惟肖,令人啧啧赞叹。晋祠是一个文明宝库,既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山西晋祠景点的导游词 篇8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
30、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
31、,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晋祠一组祠祀建筑可谓把祭祀功能发挥到了极至,过会仙桥西行,为古莲花台,台为方形,四隅各铸一铁人护祠、镇水,以壮威仪。穿对越坊便是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组成的核心群体。献殿、殿身三间,歇山顶、四周无墙,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上安叉子,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敬神时,燃一炷香,那五谷之气,便会使人置身于云雾漫漫,青烟缭绕的神秘氯围之中,从而使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微妙的变化,上达于天,天人妙合。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
32、间,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边缀勾栏,凭栏赏景,益增诗情画意。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进而考其功能更似一四通之祭坛。雩祀是民间的大事,故春旱求雨,必先择吉日,即壬辰一类属水的日子,然后在城东筑八尺见方的四通之坛,献生鱼八条,玄酒、脯肉一类以祭。在甲、乙日做一条八丈长的大青龙,置放中央,做七条四丈长的小青龙,面向东方,相隔八尺陈列车员。令儿童八人、田啬夫八人斋戒三日,青衣立于龙旁。仪式开始,鼓乐喧天,儿童
33、与田啬疯狂起舞,然后由一近迷狂状态的伶牙俐齿的巫祝,口念祭词,手舞足啃以请雨不管形式如何变化,苍龙始终是我们民族文化一个至今不衰的母题。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卦辞到灵星祭雩祭,从默默无声的神秘卦象到震耳欲聋的祭礼鼓声,哪个不围绕这个母题?这母题具有神奇的生命力,它没有终止于汉代的祭祀,反而在民间稳固地生要发芽、开花结果,演成至今不衰的民俗文化形式、龙舞龙灯、龙戏珠在当年雩祭的青龙舞,早已种下龙舞龙灯与大型龙舞的原型因子;那手舞足蹈的僮子就是后来的手执波珠的领舞者,那强悍的男啬夫就是后来的舞龙人。山西晋祠景点的导游词 篇9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绵山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
34、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
35、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
36、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
37、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20_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
38、、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
39、,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
40、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山西晋祠景点的导游词 篇10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
41、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
42、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
43、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20xx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44、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
45、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
46、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
47、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山西晋祠景点的导游词 篇11水镜台规模壮观,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演戏时为前台,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在民间无论那种酬神还愿的祭祀活动,总少不于表演各类舞乐,以娱神兼娱人
48、,历代皆然。由于古代人民生活困苦,终年辛劳,仅得一饱,闲暇有限,为了调剂生活,每每借祭祀的机会鼓舞欢庆。这种民间的迎神赛社的祭祀仪式,具有公开性、礼仪性和娱乐性的特征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天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为乐矣”东京梦华录栽北宋汴京城外神保观神诞时的盛况:“廿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廿三日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廿四日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宋元时期戏曲勃兴,为适应迎神赛社时的演出需要,在露台、乐亭的基础上分前场后幕,单面开敞的戏台。场地也由四周围观,进而形成有固定方向的戏场,并在各祠庙中普遍出现了。娱神娱人的心理一迎神赛社的仪式一露台、戏台、戏场。庙会也是随庆典祀献,迎神赛社而产生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公共性活动。也促使祠庙中要有大容量的场院。有的还形成了商业、集会、宗教、社交等综合功能的庙前广场或庙前街。人们在祭祀时怀着既依赖又恐惧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