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数学说课稿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数学说课稿_1.docx(7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数学说课稿数学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及学情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非常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决的基础。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相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很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学问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状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
2、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学问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2、实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育学生的实践、视察及创新实力和口头表达实力。3、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二、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验数学学问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验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驾驭基本的数学学问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以
3、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协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视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加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视察、操作、口头表达等实力得以培育,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加。在教学中主要采纳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加相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建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三、说教学流程
4、:(一)嬉戏导入,激发爱好做“说一不二”嬉戏(1)2块橡皮泥:1+1=? 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2)5块糖:你猜2+3=?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通过嬉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爱好,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阅历,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二)动手操作,创建分数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 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
5、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建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建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建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沟通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建的分数。(课件)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纳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老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
6、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建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建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肯定会创建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其次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老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老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索,在学生辩解、沟通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化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在上一环节胜利教学之后老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
7、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终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4、奇妙练习,强化意义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老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
8、?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肯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建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索,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化思想与现代教化技术的有机融合。(四)反馈练习,拓展创
9、新这一环节,老师依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刚好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驾驭学问,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对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胜利,我设计下列练习: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3、嬉戏“夺红旗”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
10、,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育了学生思维的广袤性、敏捷性。(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相识,关于分数还有许多许多的学问哪!同学们课下接着去学习、去探究吧!”老师将学生的学习爱好延长到了下节课。数学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三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美丽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草原这课的重点是体会美丽的语言,本课的重点就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
11、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绽开探讨的事。作者借白杨热忱讴歌了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接着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三是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爽、摩挲”等词语;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像之处。
12、二、说学情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初步有了朗读、想象实力,但深化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涵的道理还有肯定的难度,老师应当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别,有的放矢,让每名学生在本节课各有所获。三、说教法依据学情我特制定本文教法如下:1、读书指导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美丽文字的熏陶。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纳谈话法,让学生自主探讨,汇报自己的收获。3、直观演示法:在教学过程中,出示白杨树图片,直观形象的展示,有且于学生对白杨树特点的理解。四、说学法依据教材的特点和
13、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详细的学法是自读自悟法、朗读感悟法、圈点批注法、培育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五、教学程序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爱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细读课文,感受风景美与人情美;(四)总结拓展一谈话激趣闻名特级老师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育学生的爱好,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起先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开课之初,通过谈话的方式,问学生“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坚韧的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板书课题)然后让学生沟通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
14、资料。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爱好,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语言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贯串整个义务教化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中首先出示生字。书写上的疑难字“疆”,“陷”。只有驾驭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让学生选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索:课文按什么依次写?写了什么事?理清文路为下一步的学习埋下伏笔。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一环节,所以我分了以下几步完成教学任务:(一)体会白杨树特点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15、和思索。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提出主线问题: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并将自己的体会在旁边做上批注。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此环节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圈画批注”。如:重点词语,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批注可以一两个词即可。2、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意培育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实力。所以在汇报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高大挺秀,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重点词语理解白杨树“高大”“笔直”外在特点。进而从这些外在特点体会它“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和坚毅执著”内在品质。这样本课的重点也就突破了。最终
16、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白杨树特点的这段话。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出自己对作者及作品情感看法的理解。(二)体会人物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惜学生的新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探讨: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像之处?爸爸只是在说白杨吗?爸爸深思些什么,为什么嘴角会露出微笑?找出课文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引导学生理解边疆建设者也要有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和坚毅执著的品质,这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不约而同。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边疆的工作者。从而领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这样“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
17、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像之处”这个难点也突破了。有了上述铺垫,理解了课文最终一句的含义,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化下,也肯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强壮成长。最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四总结课文,拓展延长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写白杨树的品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孩子写一写“我心中的白杨”,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有利于迁移内化所领悟的写作方法,促进写作实力的提高。数学说课稿 篇3初中数学圆说课稿一、 说教材:“圆的相识”是
18、“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学问内容,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圆的相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相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相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学问,到学习曲线图形的学问,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探讨问题的方法,都有所改变。教材通过对圆的探讨,使学生初步相识到探讨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学问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相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四周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实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
19、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学问打好基础。二、说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人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视察、体会圆的特征,相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了解、驾驭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与验证、视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沟通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匀称性和广泛的对称性,同时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3、情感看法价值观:结合详细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用圆的学问来说明生活中的简洁现象。三、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驾驭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
20、法。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教学打算:学生:剪刀、白纸若干张、彩笔、圆规、直尺、圆形物体一个老师:课件、圆规、直尺、圆形纸片四、说教法、学法:教法:在本节课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的变更、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观赏圆、发觉圆起先,深深吸引学生,课堂教学中,要留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共同共享等,引领学生经验了一次“探讨与发觉”的完整过程。教给学生学法:情境中观赏圆的魅力合作中探究圆的特征介绍中体验圆的数学文化实践中感受圆的数学价值,大胆放手,把一切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活泼,而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五、说教学过程
21、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细心设计了二个主要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以前都和哪些平面图形做了挚友?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洁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二)、突出主体、探究新知1、初步感知圆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态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态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我会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圆就在我们身边。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第一组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其次组就是圆形,通过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一组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
22、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通过课件展示圆的画面及各部分的名称,同时依据课件图片让学生分析圆上,圆内,圆外和圆心各指什么?我在适时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2、相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活动一:小组合作探究(1)以四人为一小组,一起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你发觉了什么?并在小组内沟通。(2)把你们的发觉,打算与大家一起沟通共享。(1)找圆心首先让学生把事先打算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觉了什么?”学生亲自操作后,发觉全部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的交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
23、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主动主动地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2) 相识半径、直径连接圆心和圆上随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这里因为有半径的学问做基础,我会尝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直径的学问,活动二:一起动手1.请同学们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10秒钟,看能画出多少条?直径呢?2.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画出的半径有多少厘米?你发觉了什么?直径呢?3.请分四人小组探讨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什么特
24、征?直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驾驭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得出d = 2r与r = d/2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究学问的形成与发展,并刚好巩固学习成果。)口答:3、驾驭画圆方法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究不同的画圆方法。我会在课本学问的基础上在向外延长.我会向学生提问:刚才同学们画圆都用到了什么
25、方法和工具啊?和大家沟通借鉴一下阅历好吗?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如硬币.线 ,笔,圆规等.此时我会装做很焦急的样子向学生问:老师想画一个8厘米的圆可不行以用一元钱的硬币呢?为什么啊?生:学生会从大小不符合等方面来说明不行.此时我又会说那我要是想画一个6厘米的圆又该怎么办呢?为什么啊?生:可能会比较困难.(我在适时从大小符合以及便利等方面渐渐导出学生说出用圆规画圆).接下来我在小结得出画大小不同的圆,我们通常用圆规来画。并播放课件圆规确定半径的方法以及圆规画圆的方法的过程.(并得出结论用圆规画圆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也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圆.再次论证得出半径越大,圆就越大,半径越小,圆就越小
26、.最终,我依据以上所学的内容,为学生打算了两道习题.来加深所学的学问,一是让同学们1、用圆规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2、画出直径是4厘米的一个圆。实际应用: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实行,你有方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吗? 我会适时加以巩固,在所学学问基础上史料连接,有关圆的学问,名言等,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体会圆所蕴涵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激情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专心.圆与生活又有很大的联系.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胜利的欢乐。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无处不在.巩固练习1、填空。(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回
27、顾了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驾驭状况)2、推断,并说为什么。(这些题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相识,并培育学生分析、推理和推断实力。)板书设计:圆的相识图略圆心O 半径r 直径dd=2r或r=d/2圆规画圆:定半径、定圆心、旋转一周数学说课稿 篇4说课课题:轴对称图形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这节说课分五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就说第一个环节。一、说材料1、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且有多种变换形式。相识轴对称图形对培育学生的视察力、审美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相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28、:学问目标:学生通过视察、操作、相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剪刀剪出简洁的轴对称图形,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实力目标: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操作实力,学会观赏数学美。情感目标:在相识,制作和观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忱。3、教学的重点是相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是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4、教具打算:图片、纸、剪刀。5、学具打算:长方形纸、剪刀。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学问、生活阅历,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纳了以下教法。1、情景教学法:新课起先,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初步感知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接着设计剪对对称图形的情景,
29、又激起了探究对称图形的热忱。2、演示法:充分借助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感性相识,更好地驾驭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三、说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视察法也是本课中学生学习新学问的主要法。四、教学流程合理支配教学流程是教学胜利的关键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相识规律,我将支配以下五个步骤完成。(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两幅图像,第一幅图像不对称,其次幅图像对称,让学生通过视察比一比,哪幅图像美,为什么?学生确定会说,其次幅图像美,因为其次幅图像的脸左右两边完全
30、一样,这时我巧设悬念像其次幅图像一样,从中间起先,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在教学上称为什么图形呢?通过本书的学习,同学们肯定会弄明白的。(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对称美,让学生说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忱。(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对称首先我出示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蜻蜓、树叶、蝴蝶、面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视察:看看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细致视察,在学生细致视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这几个图形从中间起先,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在数学称为对称,同时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视察黑板上的物体是一种感性相识,为了使学生的感性相识转化为头脑中的学问,我设
31、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两种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图形对折,然后把自己的发觉告知大家。通过对折学生确定会发觉这两个图形对折后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这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全)。(三)剪一剪、画一画、感悟对称轴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详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孩子们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学问,发展实力。因此,在学生初步相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我支配了学生剪一剪纸活动。在这一环节里,我先提问:同学们,通过你们对轴对称图形的相识,你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接着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做的,然后我以教科书68页例2剪衣服为例进行示范指导,边示范边告知学生剪对称
32、图形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其次步照画好的虚线剪;第三步将对折的纸打开就成了对称图形,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学生肯定能领悟出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爱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对称的小树,也可能剪出了一颗对称的爱心,还可能剪出了一个对称的小葫芦。我把学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胜利的欢乐,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带着学问走进实践,通过实践运用学问,发展思维。展出学生的作品后,我让学生视察展示的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的中间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视察学生很快就会发觉这几个图形的中间有折痕,老师从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引出对称轴。(折痕对称轴)在学生
33、相识对称轴后,我就重点指导学生画对称轴,画对称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纳了直观演示法, 以展出的小树为例进行直观演示,老师边画对称轴边告知学生,对称轴画在对称物体的中间折痕上,强调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指导学生画在自己的作品上画对称轴。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生相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学生可能会说,教室里的黑板课桌是对称的,窗户是对称的,家里的玩具小熊)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欢乐。(四)实践应用,巩固学问。数学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资料,它不仅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
34、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并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探讨、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2.从学生认知角度看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简单把本节资料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构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进取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一样,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别情景,学生往往简单忽视,尤其是在后面运用的过程中简单出错.3.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刚进入中学的学生,虽然具有必需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逻辑思维本领也初步构成,但由于年龄的缘由,思维尽管
35、活跃、灵敏,却缺乏冷静、深刻,所以片面、不严谨.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敏捷运用.公式推导所运用的“错位相减法”是中学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说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理解并驾驭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究与发觉,向学生渗透特别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探讨等数学思想,培育学生视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本领和逆向思维的本领.情感与看法价值观:经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究与
36、发觉,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说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验学问的构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独创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许,对他说:我能够满意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其次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好,调动学习的进
37、取性.故事资料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明白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赐予确定.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老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连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老师为什么不相加而立即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学问构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构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
38、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在确定他们的思路后,我之后问:1,2,22,263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探讨1:,记为(1)式,留意视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觉,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探讨2:假如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觉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老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行思议”的,所以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本领的良好契机.经过比较、探讨
39、,学生发觉:(1)、(2)两式有很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觉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胜利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学好数学的信念.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那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设计意图: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化,让学生自我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开心和成就感.对不对那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
40、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那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探讨,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设计意图:经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学问的相识,完善学问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洁地仿照和理解,变为对学问的主动相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本领.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4.探讨沟通,延长拓展数学说课稿 篇6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数列是中学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
41、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别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行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打算。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学问进一步深化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供应了学习对比的依据。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a在学问上:理解并驾驭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b在实力上:培育学生视察、分析、归纳、推理的实力;在领悟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探讨函数的方法迁移
42、来探讨数列,培育学生的学问、方法迁移实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探讨,培育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发觉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视察、仔细分析、擅长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识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生疏,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二、学情分析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学问阅历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
43、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实力和演绎推理实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意引导、启发、探讨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实力的进一步发展。二、教法分析针对中学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纳启发式、探讨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加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索和相互沟通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发觉、分析和解决问题。三、学法指导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索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究,同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须要解决的问题弄清。四、教学程序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举例(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
44、)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一)复习引入: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 。(N*;解析式)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探讨数列问题作打算。2. 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准备从今日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 100,98,96,94,92 3. 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确定从今日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10,15,20,25 通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详细的等差数列,初步相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
45、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学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视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育学生由详细到抽象、由特别到一般的认知实力。(二) 新课探究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假如一个数列,从其次项起先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从其次项起”满意条件;公差d肯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需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an+1-an=d (n1)同时为了协作概念的
46、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推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1. 9 ,8,7,6,5,4,; d=-12. 0.70,0.71,0.72,0.73,0.74; d=0.013. 0,0,0,0,0,0,.; d=04. 1,2,3,2,3,4,;5. 1,0,1,0,1,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第三个数列公差=0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2、其次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纳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d,由学生探讨分组探讨a4 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a4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a40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an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相互探讨的方式既培育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若一等差数列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