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pdf(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等教育学 说 明:1.资料中粗楷体字为教材每章后的复习思考题,请大家特别注意。5.本资料仅供参考,还请各位学员以仔细研读书本为主。预祝大家考试顺利,全部通过!第一章 绪 论 本章在正式讲述高等教育问题之前简要介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高等教育研究的阶段、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动因、学科体系、主要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使大家对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本章重点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特征,特别是各阶段中涉及到大学或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1.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它曾走过了 19 世纪末以前漫长的成长阶段,度过了 20 世纪的扩时期,现已跨入了 21
2、世纪的门槛。2.高等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3.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除主体动因外,主要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高等教育的部矛盾和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等促进的。第一节 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4.考察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两个大的特征来分析,即成长中的高等教育和扩中的高等教育。5.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 19 世纪末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型、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6.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在西方为古希腊时代;在中国为春秋战国时代。7.古巴比伦的“寺庙学校”把学问分成两级,一为初级教育,传授读写知识,一为高级教育,除读写训练外,还学习文法、美尔文字
3、等;古埃及也有“寺庙学校”,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与探讨学问并重。8.寺庙学校: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一种学校形式。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和探讨学问并重。9.雅典大学:雅典大学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它是当时新成立的希腊国的第一所大学,当时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10.七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四艺)。11.中国在殷商时期,便有“右学”、“辟雍”、“泮宫”等高层次的学问传授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12.稷下
4、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13.这一阶段世界公认的教育家,西方历史上有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芝诺以及“智者派”成员;中国主要为孔子和老子。14.格拉底: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15.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16.亚里士多德:古希
5、腊哲学集大成者,柏拉图的学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17.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其学说和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和主流思想。18.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耳,字伯阳。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老子的思想主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9.高等教育萌芽阶段的显著特点: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
6、方式进行,这时的高等教育不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是相对于当时的知识水平而言的,故后人将其表述为“高级学问”(higher learning)。20.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主要指形成于西方的中世纪大学教育和中国汉代的太学及唐、宋的书院教育。21.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开始的。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已初具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组织雏型和特征。22.中世纪大学:指 1217 世纪欧洲各国兴起的、成为近现代高等教育之滥觞的高等学府如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雏型阶段的标志,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容、教育
7、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23.大学(universitas)一词,原意就是“行会”。行会组织是中世纪大学的部管理和学术活动组织的最重要的力量。24.在中世纪大学中,教师和学生开始按一些专门的学科(法律、神学、医学及人文学科)聚集在一起,采取“上大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容主要体现在当时课程的安排上,课程是经过较大修改的“七艺”。25.到 14 世纪中叶,大学课程有了很大发展,主要包括三类:学士学位课程、特许课程、硕士学位课程。26.教会和僧侣在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世纪的大学制度及办学实践,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7.在中国,汉代的太学为高等教育从萌芽
8、走上雏型奠定了基础。在汉代的太学,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大学教育制度、形式与方法,如考试制度、大班上课以及学术称谓等。而始于唐、盛于宋的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制度书院教育,是从萌芽走向雏型的标志。书院教育与学术结合、自学与讲授结合、自由研习、争辩论道、游学访问、修身养性等学风,对后世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8.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先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29.高等
9、教育雏形阶段的显著特点: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领域。30.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而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把这一阶段推向了高峰;同一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却出现了一个断裂带。31.在欧洲当时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逐步将中等教育和大学教育在制度上衔接起来,即把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同时,随着知识的不断分化和产业需求的发展,高等教育自身在组织和容上不断发达。32.16 世纪,德国人文主义者、路德派新教领导人梅兰克顿创立的拉丁文法学校
10、,人文主义者斯图谟创立的文科中学,风靡德国及欧洲其他城市;英国人文主义教育家哥勒创办的圣保罗学校,成为新型文法学校的样板,特别是著名的“公学”产生后,都成为大学的预科教育机构,成为进入高等教育的阶梯。至此,欧洲的大学教育开始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33.在工业革命最先发生的英国,经由以纽曼、阿诺德为代表的传统自由教育派与以赫胥黎、斯宾塞为代表的科学教育派之间展开的长期激烈的抗衡之后,自然科学教育终于在传统的大学教育里站稳了脚跟,在其他新建的大学里,则得到了迅速扩展。这是大学教育观念在欧洲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34.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并进入大学,大学开始围绕着各种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
11、教育形式和容,这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35.在西方高等教育进入成型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却步履艰难、曲折发展。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明清时期高等教育实质上的萎缩。36.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是指它的形式开始从单一走向多样,其职能不断丰富和充实。37.1810 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和“独立与自由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使大学除培养人才之外还具有科学研究的新职能。38.1636 年哈佛学院的建立揭开了新大陆高等教育史的第一页。39.通过 19 世纪美国的“赠地学院”产生了高等学校直接为
12、社会服务的新职能。40.在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教育的形式与结构得到了大发展。从层次上看,除了传统的本科教育外,“初级学院”在美国出现(1901 年伊利诺伊州建立美国第一所公立初级学院乔利埃特初级学院),研究生院(1876 年全美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正式创立)也于 19 世纪中叶后在美国诞生。完整的体系首先在美国形成,继而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从类型上看,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所有这些,都标志着高等教育日臻完善。41.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直到 1840 年帝国主义坚船利炮打开了大国的大门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才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一部分。西
13、方关于高等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输入进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碰撞、融合,催生了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开始,中国普遍兴办了近现代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1901 年,光绪皇帝下诏,将全国书院改为大、中、小学堂,由此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由古代迈向近现代,贯通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血脉。从此,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轨道中。42.扩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20世纪完善以后的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出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和趋势。43.规模化:二战后高校规模、发展速度和入学人数都获得了极大发展。从世界围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
14、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却是 20 世纪后半叶的现象。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世界高等教育普遍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44.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世界高等教育必然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然后再进入普及教育阶段,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从世界围来看,美国是率先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国家。45.中心化: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机构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其中,“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领域面向经济建设的一个主要特征。46.综合化:科技加速发展以及科技与
15、人文两种文化的发展趋势,使高等教育表现出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的特征。20 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愈来愈相互渗透和融合,涌现了大批交叉和边缘学科。高等教育作为创造新知识、新科学、新文化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园地,不仅要适应这一趋势,而且要为这种融合的发展和新科学的诞生起促进和催生作用。这是世界围具有共性的时代特征。47.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科的整体化发展趋势,要求 21 世纪人才素质综合化。第二,人才素质综合化的要求,推动了以“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在全球兴起。全球教学改革呈现出四大特点:目标的多样性,容的整体性,
16、过程的双向性以及教育方法的综合性。第三,教学容的改革,着重体现在大力推动面向 21 世纪教学容、课程体系的改革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重组,主要对三类课程即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重新确立和重新组合;二是容更新,主要是课程综合化、创立新学科以及教学容的大规模更新。48.国际化:“国际化”或“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在 20 世纪后 50 年中日益明显的一个特征。“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功能中的过程。49.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大学的早期就存在,但那时形式、容都比较单一。进入 20 世纪以后,高等教育
17、国际化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表现为:容更为广泛;空间更加宽广;活动方式更为多样。课程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一个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因素。50.职业化:二战后,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由普通教育论到专业教育论的转变。随之,高等教育出现了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传统高等院校鼓励更多地开设有关职业准备课程,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不断发展、壮大。高等教育向职业化趋势发展,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51.国际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出,未来的人应掌握三“教育通行证”,即“学术通行证”、“职业通行证”和“事业心和开拓能力通行证”。52.终身化:高等教育不再只是一个人一次性受教育,而变成了终
18、身接受教育和主动学习的事情,出现终身化趋势。“终身教育”一词 1956 年首次出现于法国议会的立法文件中。20 世纪 60 年代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直接推动下,终生教育由个别国家的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国际教育运动。53.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强调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提供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强烈要求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以及许多不合理的限制和规定,采取有利于学习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容和教学手段,使人置于广泛的学习领域之中,并且拥有广阔的选择余地;注重教育的化,体现了国际性,是当代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54.终身教育思想引发了世界围的教育改革,并直接导致了
19、终身学习思想的产生。终身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延伸和发展。55.国外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无论从提高工作适应性,还是从提高生活质量来看,都必须告别“一次教育观”,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终身教育观”。从学习主体的角度看,“终身教育观”将逐渐实现四个转变:动机上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容上从知识习得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形式上由单一化到多样化学习的转变,结果上由学历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活到老,学到老”不再只是那些“嗜学者”的专利,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立身之本。第二,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在保障和推进“终身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强
20、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观”,不断推进终身教育策略和政策。56.多元化:20 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部结构越来越复杂。各国竞相创办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高等职业学院、教师训练机构、行政和管理学院、成人教育机构、虚拟大学等,以便向更多的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57.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多样化。本科教育上下延伸,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结构,或许有更多的划分。第二,类型结构多样化。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本科大学外,还出现了培养工业、商业、农业人才的学院以及高等职业学校。第三,形式结构多样化。在
21、正规全日制教育形式外,还有非正规高等教育。第四,高等教育跨学科性教育方兴未艾。跨学科教育力图消除传统学科阻隔,使跨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专业培训有机结合。第二节 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 58.高等教育研究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法考证。但有关史料表明,我国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汉代编纂的礼记中,大学和学记都有关于大学教育的论述。西方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59.在个别研究阶段,高等教育研究主要由一些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或实际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自发进行,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有关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则体现在
22、学者们对哲学、政治、伦理、社会、经济、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中。60.高等教育学产生于组织研究阶段。有组织的研究最早可上溯到 1880 年法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会”,但其主要发展则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70 年代。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引起了学术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一是出现了许多官方和民间的研究机构或组织;二是许多高校设置了高等教育专业,培养研究人才。61.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前后学习联,也曾出现过专门的研究组织和机构。1978 年 5 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1983 年高等教
23、育学被编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而得到确认,并作为一个辞条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62.高等教育研究进入系统研究阶段后,学科体系开始形成。1979 年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筹备工作会议。1993 年成立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是一个专门探讨高等教育理论问题的组织。1981 年,大学高教室与华东师大学教育系联合招收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4 年 1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大学高教所设置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点,这是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点。1986 年 7 月,大学高教所又被批准成立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点。63.高等教育系统研究阶段的特点:高等教育
24、研究在全球围普遍展开,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迅速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高等教育边际学科不断产生和发展。第三节 认识高等教育学 64 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65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主要来自于认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1)
25、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2)高等教育的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661984 年 7 月由人民教育和教育出版了懋元的高等教育学(上、下)。这是全国第一套高等教育学,被认为是该学科最早的、影响较大的一本专著。67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索?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
26、主体的身心。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 40 余年的时间。国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懋元的 高等教育学(上、下):主要依据前联的教育学体系构建。王伟廉的高等教育学:首次把课程与教学领域作为逻辑起点。胡建华等的高等教育学新论:主线是历史现实未来,从畴水平来构建学科体系。薛天祥的高等教育学:以高深而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为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田建国的高等教育学: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为逻辑而展开。德广的高等教
27、育学新论:按高等教育的部关系来安排,大学生是逻辑起点。第四节 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68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等。69哲学层面的方法是高等教育研究中最高级最普遍的方法论,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学说,是方法的方法。70一般科学层面的方法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各学科都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科学和科学学等方法;二是学科群和具体学科的方法。7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严密而规的
28、程序(提出假设、编拟研究方案、严格实施研究方案、尽可能收集资料、定性定量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建立理论体系)进行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72 多学科研究法:是采用多种方法和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研究方法。73文献研究法:是收集图书、报刊、档案、公文、报告、信函等信息资料并加以分析、解释,以发现事实、检验假说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74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法,是选择典型的、特殊的案例加以分析、研究,并由此得出一般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75 反思批判法:指运用批判的思维方式通过揭示已有教育思想或理论、观点的狭隘性和暂时性,从而提出新思想或理论的研究方法。76体悟总结法:指通过亲身经历教育实
29、践后,通过对自己或同类人经验的分析研究、独立思考而悟出或总结出教育思想或理论的研究方法。第二章 高等教育本质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本质及其认识基础、高等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重点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及其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与把握。第一节 教育与高等教育 1.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起点亦是教育的终点,人还是教育部结构的核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1)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2)人的本性中蕴涵人的在价值,(3)人性是朝着愈来愈完美的趋向发展。3.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1)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2)人的
30、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类本性是不断改变的。4.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观:(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5.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均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目前仍然没有定论。目前主要指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6.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它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并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活动体
31、系。7.在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Higher Education 概念可以直接用 University Education 来指代。中世纪大学是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的,是一种进行专业教育的机构。8.高等教育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9.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来看,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体系中的最高阶段,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10.从高等教育性质来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学科知识和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社会活动。11.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带头层次的教育,是一
32、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志。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带头的指导地位。12.高等教育的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上。13.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是劳动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具有生产力的社会属性。14.高等教育功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起作用的,向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15.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16.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是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二是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三是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
33、神性。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地位 17.高等教育的价值即高等教育与其服务对象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主要包括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18.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即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在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也即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可分为(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19.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20.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或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个人本位价值观是高等教育价值观中产生最早、至今仍很有影响的
34、基本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大学的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3)主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21.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本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1)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22.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求、科学研究。基本观点是:(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
35、学基础。23.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24.大学走进社会中心的历程:(1)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成为专注于探究治世之法和天理人伦之道的“象牙之塔”。(2)工业经济对科技的要求,相应地对大学提出了培养专业人才和发展科技的要求,由此改变了以往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的状况。大学开始走出象牙塔,逐渐与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发生联系,走近经济社会。(3)知识经济使大学从工业经济时代处于经济社会的边缘到知识经济时代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25.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作用:首先,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其次,大学又是知识经济的“知识库”和“思想库”。再次,大学还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
36、的孵化器。26.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看,发挥大学在知识经济中的中心作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走进经济社会中心,积极投身于知识经济时代行列,以其知识、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推动我国知识经济发展,更是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第三节 高等教育外部基本关系 27.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都影响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是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2)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为文化发展服务。28.教育为文化发展服务,主要体现于对文化的传承、选择、创造上。29.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
37、关系:(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与条件;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人的主观努力是关键。(2)高等教育引导和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发展的适应指向;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30.个性化高等教育着眼于大学生的“平等自由化人格”的培养。第三章 高等教育教育目的 凡人都是有目的的,当然从事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因此,我们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我们的目的,这样才有努力的方向。那么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目的是依据什么制定的?它在我们的工作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有何关
38、系?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什么是通才教育?什么是专才教育?这些问题就是本章我们所要讨论的。本章重点是高等教育目的的依据及如何确立高校的培养目标。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一般应包括三方面的容:一是教育为谁培养人,即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教育目的;三是怎样培养人,即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教育方针的特点:第一,教育方针的阶级性。第二,教育方针的历史性。第三,教育方针的时代性。第四,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3.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观念上
39、、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所做的总的设想或规定。4.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大体上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它客观上反映社会和整个社会成员对教育对象质量规格的要求;二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旨在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进行调节和控制;三是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发展目标,它由一系列从低到高的指标体系构成,具体指导学校教育工作。5.教育目的的作用:(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2)指导整个教育过程;(3)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6.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客观尺度社会需要;(2)在准则个体需要;(3)根本依据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7.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三
40、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一是概念上的不同,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制定的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因而政治色彩较浓,属于政治性概念,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属于教育基本理论畴,学术色彩较浓,属于学术性概念。二是层次上的差别。教育方针作为总政策,属于最高层次;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居于中间层次;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具体实现形式,处于最低层次。三是稳定性的差异。教育方针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因而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教育目的相对于教育方针要稳定一些,一旦提出,不会轻易改变;培养目标相对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稳定性要差得多,它会随教育体制、招生对象、学制、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2)
41、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于:教育目的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8.1995 年 9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9.2002 年 11 月 8 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迄今为止,这是关
42、于我国教育方针最科学、最完善的表述,也是我国 21 世纪教育事业发展所应遵循的总方针、总政策和总的指导原则。10.制定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制定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最根本的现实依据。11.高等教育目的是指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的总的要求(规定)或设想。它与一般教育目的一样,对教育对象的培养具有调控和指导作用。12.高等教育的目的观(价值取向)主要有哪些?如何评价?(1)自由教育目的:所谓“自由教育”是指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的教育。它最早是由古希
43、腊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其最初的出发点是为自由民提供一种发展理性的教育,为自由民的闲暇和理性发展服务。自由教育的主要容是“七艺”。高等教育自由教育目的的忠实捍卫者是英国的红衣主教英国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纽曼。评价:自由教育对人性的发展是合理的;但过分强调知识的作用和无特定教育目的的教育没有或较少顾及社会的发展需要,使大学与社会成为两个不相干的部分。(2)职业教育目的:所谓职业教育目的,即指培养专业人才、养成学生的职业属性的教育目的。中世纪大学发展的历史表明,职业教育目的是大学起源的初衷。评价:职业教育则过于强调人的职业适应性,强调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人仅仅摆在“工具人”的地位,忽
44、略了人的情感、理性的发展和需要。随着人们对大学功能的认识的不断加深,高等教育自由教育目的和职业教育目的也得到了不断的修正和完善,由此而出现了普通教育目的和强调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育目的。(3)普通教育目的:普通教育即综合教育、全面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容的教育。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普通教育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中与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关的容。美国是推行普通教育最积极,也是最有成效的国家。从美国普通教育的现有模式来看,普通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人的理性和一般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及其教学上强调知
45、识的系统性及不同学科的整体联系,主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具有同等的地位,强调必须赋予专业教育一种人文性质。评价:普通教育吸取了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精华,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在大学教育初期。但是普通教育很难保证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要求。(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为了把普通教育的容和精神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去,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即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目的观,或者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观。人文教育教人做人,科学教育(专业教育)教人做事,做人与做事同时并举,这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观的精华。评价: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培养人的在规定性使然
46、。值得提倡的高等教育目的观。13.我国高等教育目的: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作了这样的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条作了这样的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概括起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3)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
47、才;(4)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 1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2)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其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充分发展的生产力,创造高度发展的物质条件。其二,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其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5)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唯一方法。15.素质教育的涵:素质教育是一种利用遗传与环境的
48、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识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形态和教育实践方式。素质教育在思想上表现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实践上表现为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为核心的、引导和推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实践。16.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全过程培养学生(时时、处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方位发展学生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三节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17.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指导思想。历史上
49、,高等教育有两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教育”模式,一种是以联为代表的“专才教育”模式。18.通才教育也叫通识教育,一是从性质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这种通识教育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古希腊“自由教育”以及纽曼所主的教育都可以理解为这一层面的通识教育。二是从目的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的教育。三是从容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有关非专业、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9.专才教育也叫专业教育,指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
50、走向社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因此也有人认为“专才教育”就是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教育。总之,“专才教育”或“专业教育”是与职业的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20.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模式:(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一是通过校已有学科点的综合形成新的学科点,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性;二是通过学校的合并增加学科点的数量,从而使学校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覆盖率大幅上升。(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中比较流行,也比较容易操作。这种模式的理念是,学生所学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类,既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