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免疫学9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pdf

上传人:w**** 文档编号:80925681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免疫学9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免疫学9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免疫学9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免疫学9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九章 T 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选择题 A 型题 1、与特异性抗原相遇前的成熟 T 细胞称为 A A、初始 T 细胞 B、效应性 T 细胞 C、细胞毒性 T 细胞 D、记忆性 T 细胞 E、前 T 细胞 2、T 细胞特异性活化的第一步是 C A、APC 对抗原的摄取 B、APC 对抗原的加工和处理 C、初始 T 细胞表面的 TCR 识别 APC 表面的抗原肽-MHC 复合物 D、IL-2 的分泌 E、CD3 的表达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E A、外源性抗原以抗原肽-MHC II 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 CD4+T 细胞 B、内源性抗原以抗原肽-MHC I 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

2、 CD8+T 细胞 C、外源性抗原经专职 APC 提呈 D、内源性抗原可被非专职性 APC 提呈 E、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均可直接被特异性 T 细胞识别 4、关于内源性抗原提呈描述错误的是 E A、细胞内合成的抗原为内源性抗原 B、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抗原属内源性抗原 C、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抗原属于内源性抗原 D、内源性抗原主要被宿主的 APC 类细胞加工处理及提呈 E、内源性抗原通常被以抗原肽-MHC II 类分子复合物形成提呈给 CD4+T 细胞识别 5、提供 T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的分子的是 A A、CD28-B7 B、CD4-MHC II 类分子 C、CD8-MHC I 类分子 D、T

3、CR-抗原肽 E、ICAM-1 与 LFA-1 6、关于 T 细胞的共刺激分子,错误的是 D A、以受体和配体的形式结合 B、为 T 细胞的进一步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 C、加强 APC 和 T 细胞间的直接接触 D、具有抗原特异性 E、激活的专职 APC 高表达 7、关于 CTLA-4 分子,错误的是 E A、对 T 细胞的活化有负调节作用 B、与 CD28 竞争结合 B7 C、与 B7 分子的亲和力大于 CD28 与 B7 间的亲和力 D、与 CD28 高度同源 E、在初始 T 细胞上高表达 8、促使 Th0 细胞向 Th1 细胞方向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C A、IL-2 B、IL-4 C、IL-

4、12 D、IL-10 E、IFN-9、促使 Th0 细胞向 Th2 细胞方向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B A、IL-2 B、IL-4 C、IL-12 D、IL-10 E、IFN-10.Th 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D A、抗原提呈 B、中和作用 C、激活补体 D、分泌细胞因子 E、吞噬作用 11.记忆性 T 细胞的维持描述正确的是 C A、需要 CD4+T 细胞辅助的存在 B、无需与 MHC I 分子相互接触 C、不需抗原持续刺激 D、无需 T 细胞共刺激信号存在 E、需要 B 细胞的参与 12.下列哪种细胞是介导适应性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 B A、B 细胞 B、T 细胞 C、肥大细胞 D、浆细胞 E、树突状

5、细胞 13.与特异性抗原相遇前的成熟 T 细胞称为:A A初始 T 细胞 B效应 T 细胞 C.细胞毒性 T 细胞 D记忆 T 细胞 E前 T 细胞 14.关于 CD8+T 细胞,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C A可通过合成穿孔素和颗粒酶溶解靶细胞 B可诱导靶细胞凋亡 C.不能杀伤 CD4+T 细胞 D通过相互作用的表面分子识别靶细胞 E对靶细胞的杀伤具有特异性 15.下列关于 T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B A对抗原的应答产生记忆 B需 APC 提出抗原 CCTL 杀伤靶细胞受 MHC I 类限制 D能形成免疫耐受 E效应产物的效应均具特异性 16.能促进 T 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是

6、:B AIL-1 B.IL-2 C.IFN-D.TNF-E.TNF-17.与穿孔素具有类似功能的是 E AC1 B.C3 C.C4 D.C5 E.MAC B 型题 A、CD3 B、CD4 C、CD8 D、CD28 E、CTLA-4 1、传递 TCR 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的是 A 2、提供 T 细胞活化第二信号的是 D 3、对 T 细胞的活化具有负调节作用的是 E 4、Th 细胞的分化抗原是 B 5、CTL 细胞的分化抗原是 C 6、能与 MHC I 类分子结合的是 C 7、能与 MHC II 类分子结合的是 B 二、名词解释 1、T 细胞的辅助受体:T 细胞表面 CD4 和 CD8 分子是 TC

7、R 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在 T 细胞与 APC 的特异性结合中,CD4 和 CD8 可分别识别和结合 APC 或靶细胞表面的 MHC II 和 MHC I 类分子,增强 TCR 与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结合的亲和力。2、共刺激分子:共刺激分子是 APC 和 T 细胞表面表达的参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免疫分子对。共刺激分子以受体和配体的形式相互结合,有助于维持和加强 APC与 T 细胞的直接接触,并为 T 细胞激活进一步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这在细胞免疫应答的启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MHC 限制性:TCR 在特异性识别 APC 所提呈的抗原多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 MH

8、C 分子,这种特性称为 MHC 限制性。4.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是指T细胞通过TCR胞外部分识别特异性抗原肽后,由于 TCR 的胞内部分较短,要借助于 CD3 分子及 CD4/CD8 分子和 CD28 等分子的辅助,才能将胞外信号船体至细胞内部,使转录因子活化,转位到核内,活化相关基因,这一过程称为 T 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三、简答题 1、简述 T 细胞活化阶段 APC 与 T 细胞的相互作用 答:APC 与 T 细胞的相互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T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APC 将肽-MHC 复合物提呈给 T 细胞,TCR 特异性识别结合在 MHC 分子槽中的抗原肽,启动抗原识别信号(即第一信

9、号),由 CD3分子传递入胞内,启动胞内信号转导。T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即共刺激信号,CD28/B7 是重要的共刺激分子。T 细胞在缺乏共刺激信号的情况下,抗原识别介导的第一信号非但不能有效激活特异性 T 细胞,反而导致 T 细胞无能。细胞因子促进 T 细胞充分活化:除以上双信号外,T 细胞的充分活化还有赖于许多细胞因子的参与。活化的 APC 和 T 细胞可分泌 IL-1、IL-2、IL-6、IL-12等多种细胞因子,他们在 T 细胞激活中发挥重要作用。2.简述抗原激活初始 CD8+T 细胞的两种主要方式:答:第一种方式是 Th 细胞依赖性的,CD8+T 细胞作用的靶细胞一般低表达或不表达协

10、同刺激分子,不能有效激活初始 CD8+T 细胞,而需要 APC 和 CD4+T 细胞的辅助。这类细胞需经凋亡后,被 APC 吞噬处理,加工提呈,活化 T 细胞。病毒抗原、肿瘤抗原、同种异体MHC 抗原从宿主细胞表面脱落,以可溶性抗原的形式被 APC 摄取,并在细胞内分别与 MHC I 类分子或 MHC II 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表达于 APC 细胞表面。抗原肽-MHC II 分子结合 TCR 后,活化 Th 细胞;抗原肽-MHC I 分子结合 TCR 后,活化细胞毒 T 细胞前体细胞。活化的 Th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作用于 CTL 前体细胞,在抗原肽-MHC I 类分子发出的特异性活化信号作用

11、下,增殖分化为细胞毒 T 细胞。第二种方式为 Th 细胞非依赖性的,主要是指高表达协同刺激分子的病毒感染 DC,可无需Th细胞辅助而直接刺激CD8+T细胞合成IL-2,促进CD8+T细胞自身增殖并分化为细胞毒T 细胞。3.简述 CTL 杀伤靶细胞的两条主要途径 答:穿孔素/颗粒酶途径穿孔素是储存于胞质颗粒中的细胞毒素,其生物学效应类似于补体激活所形成的膜攻击复合物(MAC)。穿孔素单体可插入靶细胞膜,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聚合成内径为 16nm 的孔道,使水、电解质迅速进入细胞,导致靶细胞崩解。颗粒酶也是一类重要的细胞毒素,属丝氨酸蛋白酶。颗粒酶随 CTL 脱颗粒而出胞,随穿孔素在靶细胞膜所形成的孔道进入靶细胞,通过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而介导靶细胞凋亡。Fas/FasL 途径效应 CRL 可表达膜 FasL,并分泌 TNF-、TNF-。这些效应分子可分别与靶细胞表面的 Fas 和 TNF 受体结合,通过激活胞内 caspase 信号转导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