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4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0899813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3年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4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4篇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4篇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篇1XXX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委部署要求,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稳定,全力推进平安下马塘建设,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现将进展情况汇报如下:一、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将社会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重点;抓好统筹结合,注重将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

2、、制度安排、决策部署和市域社会治理相结合,注重将社会治理工作与平安创建、文明创建、精准扶贫、“放管服”改革、民生工程建设等中心工作相结合。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推动社会治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创新。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推动建立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使大量社会稳定风险得到有效预防、大量矛盾纠纷得到源头化解。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处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化解矛盾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的社

3、会心理氛围,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防范治安风险。三、 坚持以大数据应用为抓手,加快推进政法综治工作智能化。推进社会治安基础大数据建设。依托综治组织统筹协调的职能优势,网格化平台等各类政法综治维稳专业数据资源,加快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据联网应用,利用监控探头,基本实现对交通要道、重点地区、复杂场所、居民聚居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全覆盖,有效预防了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四、坚持重心下移和资源整合,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现推进综治中心国标化建设。按照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有效整合资源建立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实行一体化运作,建立网格化巡查

4、、报告、解决、督查的闭环运行体系。完善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等工作机制,让基层综治中心成为政府治理社会、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积极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以自治为基础,把基层事务的决策权交给群众。以法治为保障,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用,以德治为引领,促进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以智治为支撑,不断拓展网上公共服务领域和内容,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篇2市应急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

5、,认真中央、省市委的部署要求,坚持一手抓安全生产、一手抓社会稳定,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一、工作整体推进情况20xx年9月,一是成立领导小组。鹤壁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应急局党委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局长王关明同志为组长,各党委委员为副组长,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同时对目标任务进行了认真分解,任务明确到科室,印发了中共鹤壁市应急管理局委员会关于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各项任务完成时间节点。二是建

6、立工作推进机制。根据鹤社治20xx1号文件要求认真推进公共安全组工作。作为公共安全组组长单位,及时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积极推进各成员单位工作开展,同时建立微信群,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及时收集各成员单位反馈的意见建议,并进行反馈。三是及时上报信息。按照市域社会治理领导办公室要求及时上报了中共鹤壁市应急管理局委员会关于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关于召开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公共安全专项小组推进会的通知、公共安全专项小组第一次工作推进会情况汇报、应急局11月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公共安全组工作情况汇报、市应急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这点等工作信息和总结。二、具体

7、工作完成情况1、及时建成平安建设协调机制。一是为提高全市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市“两个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市应急管理局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主动适应应急管理新要求,牵头起草并以市政府的名义印发了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鹤政20xx20号),成立了鹤壁市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总指挥部、鹤壁市人民政府专项应急指挥部。二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中办发20xx1号)和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豫办20xx

8、30号)精神,进一步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有效防范事故发生,提高城市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推动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市应急管理局牵头起草并印发了中共鹤壁市委办公室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鹤办20xx11号),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任第一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位副市长为副组长,各县区政府、市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有关部门精干力量组成了工作专班,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三是市应急管理局紧紧围绕确保安全生产持续平稳,着力提升综合防范水平,大力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制定了鹤壁市应急管理局20xx年工作要点,并与各县区局、机关各科室签定了目标责任书。2、调整

9、充实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市应急管理局根据年度工作责任目标和单位实际及时调整充实了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工作小组,印发了鹤壁市应急管理局关于调整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鹤应急20xx14号)。积极做好平安建设宣传教育。市应急管理局积极依托“全国安全生产月”、“国家防灾减灾日”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宣传安全生产意识、应急救援以及减灾救灾常识,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特殊时期的应急自救能力。积极发动群众参加网上平安建设满意度调查,提高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满意度。3、行业平安建设。按市委政法委的安排部署,市应急局积极配合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行业平安建设标准,严格对照标准对创建单位进行了检查验收。4、依托平安建设

10、协调机制,健全矛盾风险联运处置机制和工作预案。一是为确保新中国建立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期间全局治安大局平稳,市应急局制定了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暨命案防范百日行动方案,深入摸底,全面排查,及时消除隐患,妥善解决群众利益。自8月底起,共排查重点人群10人,落实化解稳控措施10人;重点部位共排查38处,发现问题13个,化解问题13个。双化解率均达到100%。二是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及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片区视频座谈会部署,河南省积极参与国家关于开展危险化学品双重预防建设试点省,市委、市政府同时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列入市深化改革重点事项,市应急局及时

11、跟进,出台了鹤壁市深化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实施方案、鹤壁市20xx年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取得了良好成绩,鹤壁市政府作为典型代表在全省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进会上作了发言。三是20xx年以来,市应急管理局党委,积极推进“四大一送”常态化,持续开展系列活动,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台账,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5、完善平安乡镇(街道)、村(社区)创建标准及验收命名办法。按市委政法委安排部署,积极参与相关单位的平安乡镇(街道)、村(社区)创建标准及验收命名办法。6、坚持党建引领,提高队伍政治素质。市应急局坚持不懈

12、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采取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委第一议题、学员集中学习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等相关理论著作,通过学习不断增强应急队伍“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应急队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7、认真开展“五进”活动。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推动安全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筑牢安全生产和防灾

13、减灾救灾人民防线,鹤壁市应急管理局积极开展“五进”活动。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篇3我们唯有顶点定位、全力全速,把各方面工作干得更好、把群众的生活改善得更好,才能不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信任。多年来,我们形成了艰苦奋斗、矢志创业,开拓进娶勇创一流,齐心协力、拼搏实干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和最宝贵的资源财富。我们兖州的干部历来是压力有多大,动力就有多足;挑战有多大,激情就有多高,相信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一定能够大干快上、率先突破,一定能够在今年年底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下面是星星阅读网我为您推荐在平安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提纲。为贯彻落实

14、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部决定今年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春节前,部党组专门研究并发布了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实施方案。前天,部里也召开了农业科技促进年新闻发布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抓紧落实,组织实施。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一、认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和回良玉副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责任感紧迫感大家都知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管长远的政策措施。文件强化了农业科技的战略位置,突出了农业科技的公益性特征,指明了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必将对我国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以及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推动作用。回良玉副在

15、讲话中指出,近些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八连快”,农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其中,农业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发展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潜力在科技,强劲动力在科技,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当前,我们国家整体上处于推进“三化同步”的发展阶段,工农城乡相互关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更加广泛、相互作用也更加直接。农业形势的好坏、农民收入的高低、农村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农业自身来看,2023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占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已低于50%,

16、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农村社会结构、农业发展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和调整;此外,2023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都已超过50%,单产提高对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5%,这既表明我国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也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坚实基矗对照形势发展与中央要求,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不确定的挑战更加严峻,依靠农业科技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需求更加紧迫。可以说,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我们的生产能力还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今后保持农

17、产品供求平衡的压力仍然巨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仍然以每年600-700万的速度在增加,城市化水平还在不断上升,农产品工业用途不断拓展,意味着粮食需求总量仍在增加;二是品种结构上的压力;三是质量安全上的压力;四是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五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等等。可以说稍有闪失,粮食和农业生产就可能会出问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靠继续消耗水土等自然资源已基本没有余地,靠继续增加化肥农药等外部投入也难以为继,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的空间在逐渐减小,靠不断加大政策扶持,不仅政策本身有个上限,而且政策扶持也有递减效应。因此,必须加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

18、轨道上来。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还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不小差距,突出表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依然不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水平依然不高、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依然不足等三个方面。回副在讲话中把这些问题概括为“一二三”,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科技和生产发展“两张皮”问题,农业科技资源协同不够、科研院所改革不够、企业创新能力不够“三个不够”问题。这些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乃至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下大力气研究解决。为此,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

19、进一步增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良玉副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把握一号文件中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路,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改革与创新,激发农业科技体系的内在活力,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效率,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二、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必须紧紧围绕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加大投入、改革体制、构建体系、提升能力、建设队

20、伍”为总体要求,以实现农业科技自身跨越发展和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为主要目标,创新农业科技发展思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一是要实现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的调整。农业科技创新要适应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进展新趋势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新要求,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及高新技术和农业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防灾减灾、稳产增产等重大先进实用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具体来说,要做好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的“三个调整”。一是由侧重生物技术研究向注重生物、农机及工程、材料

21、、信息技术研究相结合、相融合的调整。2023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4%,“十二五”末要超过60%,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的农业生产操作是由机器完成。事实上,深耕深松、精量播种、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不少先进、精准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均离不开现代农业机械的有力支持。因此,农业科技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和重大转变,不断调整和拓展科研重点,强化农机农艺融合。二是由注重提高土地产出率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调整。在提升土地产出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把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科技进步和保护农业生

22、态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三是由注重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向农业生产与农业多功能、多层次发展技术相统筹的调整。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向绿色、安全、营养、健康、休闲、生态等多元化、多功能方向发展,生物质能源、海洋农牧尝生物材料、农副产品综合和多层次系列开发等相关技术领域,正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新的生长点,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种形势下,农业科技要追踪前沿,不断拓宽视野、拓展领域,培育和开创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二是要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已经并将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方式的新变化,迫切需要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增

23、强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而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依然薄弱,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尚未构建起来,导致科技供给传输不下去,生产需求反馈不上来,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缺乏工作依托。因此,必须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努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增强公益性推广服务能力与水平。不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条件与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养与知识更新工程,提升乡镇和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服务能力。要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一主多元”、“一性三化”的新型农技推

24、广体系,即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多元化推广体系,体现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和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这其中,要特别注重发挥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等在推广中的熟化和示范等薄弱环节的作用,促进技术组装集成和配套,实现技术的轻简化、减量化,依托粮棉油高产创建基地、畜禽水产和园艺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让农民容易学、容易懂、容易操作。三是要实现农业科技体制与管理机制的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尤其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

25、是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跨越发展,激发农业科技内在活力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要在遵循一般科技规律的基础上,突出农业科技的产业特征和国情特色,探索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科技管理和制度创新之路。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创新体系,着力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有体无系”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机构和资源部门分割、各自为战、重复交叉问题还相当严重。分属不同部门的农业科研力量条块之间缺乏紧密联系。行业部门与其他部门、中央与地方、农业部门内部种、养、加在农业科技工作中的分工协作及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和优化,“有体无系”的问题仍相当突出。现有的农业科研机构基本以中央、盛地三级农业科研院所为主体,按行政区划设置

26、,没有充分体现农业生态特点和农业区划要求。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学科专业设置雷同,研究内容趋同,不同层级间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分工,“上下一般粗”问题突出。如何在不打破现有体制框架下“强体建系、突出建系”(即在继续加强“主体”建设的同时,更加突出“系统”的构建)显得尤为紧迫。产业技术体系这几年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突破,但规模和发展水平还不够。要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和载体,实行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协同攻关的组织模式,按照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科研的上中下游,合理配置科研资源,确保农业科研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能够得到有效支持,努力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

27、结合。强化农业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涉农企业、科研院所与推广体系以及各类科研项目和计划之间的有效联动,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二是要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通过剥离,尤其是对基础和公共性研究与经营性科技开发活动的分离,整合、转制、转型等方式,分类指导、分别改革,创新机制、完善配套,加快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运行制度。三是要完善科技立项机制。强化农业科技立项的产业需求导向,发挥技术用户在立项论证、项目实施、成果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以需求及应用定项目的农业科技立项机制,从立项源头

28、上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同时,要实行相对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在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对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研究等周期长的科研领域给予相对连续稳定支持,对实施进展良好的项目和研究团队实行连续滚动经费支持。四是要创新科技评价奖励机制。农业科技成果周期长,要建立完善符合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实施分类考核、分类评价、科学奖励。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研项目,建立科研专家、基层推广人员、技术成果用户、经济财务专家等共同参加的联合评价机制,以实际使用效果为核心

29、,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引导农业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五是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创新主体及产学研结合问题。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农业产业的经济弱质性和生产经营的风险性,以及现阶段涉农企业在规模、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及成长性,加大政府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性和共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并通过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科研成果发明人及其所在单位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通过金融、税收等综合措施,支持和引导企业逐渐成为商业化技术创新、开发及应用的主体。政府对企业的支持,要与企业采用最新技术、带动技术革新和产业技术进步相挂钩,防止引起市场主体之间的不公平竞争。要

30、切实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分工与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三、切实抓好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农业科技政策与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的贯彻落实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党的召开之年,正如回副讲话时强调的,夺取今年粮食和农业丰收,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前,关键是要切实抓好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农业科技政策与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的贯彻落实。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单位要把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摆上重要位置,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要在部里制定的活动方案基础上,结合单位自身职责和工

31、作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二要加强多方联动。要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和表彰奖励等方式,广泛发动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科研教学推广单位、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科技促进年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形成“政府引导、多方联动、全面参与”的良好格局。三要加强投入保障。要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契机,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中央财政的更大投入,同时推动各地抓紧落实中央政策,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共同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保障水平。要依托现有各类农业科技项目,加强资源整合,重点做好科技促进年各项工

32、作。四要加强宣传引导。要及时总结、挖掘和推广各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科技促进年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科技年活动成效,扩大影响,在全社会营造关心、重视和支持农业科技事业的良好氛围。总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机遇难得、需求紧迫,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与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一起,把握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的有利机遇,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再创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局面,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再作新贡献。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篇4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建设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意见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

33、镇街“四个平台”建设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xx委办xxx号)、关于印发的通知(区委办发xxx号)等有关精神,结合街道实际,进一步理顺社会治理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省、市、区有关建设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总体部署,围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要求,着力构建以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为枢纽,“四个平台”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基层网格一体化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运用为支撑的体制新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便民高效、集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二)具体目标1、完善基层全科网格,整合资源,理顺基层社会治理脉络;2、推进“四个

34、平台”及可视化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建设,理顺社会治理组织指挥体系;3、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完善运行机制,全力提升集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社会治理水平,全面建立运行保障制度并实现有效运转。二、工作措施(一)建设组织架构以坚持纵向贯通、横向到边、联合协同为主要方向,组建新街街道社会治理体系组织架构。分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实体化运作的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第二层级为联合协同运作的“四个平台”;第三层级为街道划定的xx个网格。(二)建成指挥体系以实现扁平化管理、集成化指挥为基本出发点,明确由街道副书记任街道治理体系总指挥、相关分管领导担任平台级指挥的指挥架构,由街道综合指挥室主任具体负责全街道社会治理体系,实

35、行统筹管理和协调指挥,“四个平台”各平台内部相对独立运行,履行各自职责,需多个平台协作配合的事项,一般由副书记协调;重大事项报街道主要领导或上报区级部门协调。(三)强化一线排查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夯实网格基础,构建统一的基层社会治理网,实现各平台间信息互通共享、业务协同办理,发挥综合性功能。加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建设,根据每个网格的具体工作量,合理调整网格数量,强化全科网格队伍建设。通过网格管理、驻村联村、专项督查、服务热线等多种途径,收集并分别向平台报送各种信息,实现网格化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强化网格工作保障。(四)注重运行规范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对网格长、公众通过各类途径报

36、送的信息,由综合指挥室负责汇集,根据事项类别及时分派给“四个平台”办理,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督办、统一反馈、统一考核。事权不在街道本级或本级难以处置的事件,及时分类上报给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分流处理。街道内各平台内部独立运行,履行各自职责,办理结果要及时反馈归档。建立工作平台督办、考核制度,对信息接收、分流交办、执行处置、回复反馈各环节实行全流程监督。街道纪工委、组织部门要加强对交办事项办理情况监督、检查,对协作配合不到位及不作为、乱作为的,要严肃问责。(五)增强执法协调建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与专业行政执法相协调的指挥机制,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统一指挥和协调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安全

37、生产等部门的执法队伍,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执法时需要公安等力量保障的,由综治工作平台协调组负责协调。完善派驻机构之间执法合作、信息通报等制度,强化条线执法的协调配合,形成街道统一领导、部门常态协作的良好格局,增强行政执法工作合力和整体威慑力。(六)落实专项考评社会治理“四个平台”日常运作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按照全科网格暨网格员队伍要求,对区级派驻机构(人员)、网格长、网格员具体职责、任务清单、社会治理各类信息的采集、录入、流转、交办、办结、反馈等事项全面纳入考核,对在编在职事业编制以上人员纳入街道日常管理,将考核结果计入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并抄告区级相关部门。加强平台经费保障,根据“费随事转”原则,按区里相关文件精神,适当提高派驻机构人员待遇。三、具体要求(一)提高思想认识。各科室、派驻机构、各村(社区)要充分认识推进以“四个平台”运行机制为重点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是创新基层治理、构建基层治理体系新格局的重要举措,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按期完成并实现高效顺畅运行。(二)加强组织领导。为了有效整合新街街道及各派驻机构各类管理服务资源,成立街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运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建立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协调组,明确部门责任、明确责任分工,确定专人统筹,全面推进街道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