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下必会知识点答案.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0862736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8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八下必会知识点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物八下必会知识点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八下必会知识点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八下必会知识点答案.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下必会知识点答案 第五单元 第一章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包括水蒸气、氨气、氢气、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与现在的大气相比,不含 氧气。2.过程:原始大气 有机物 原始生命(无机物)3.如图是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这一实验装置是美国青年学者 米勒 设计的 A 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 ,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 氧气。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 闪电 。B 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 原始海洋,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从 无机物

2、 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二、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证据、解剖学证据(同源器官)、_分子生物学证据(细胞色素 C)等。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证据_。三、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树”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1)植物进化的历程:原始苔藓植物 _原始裸子植物_ 原始单细胞藻类 原始蕨类植物 原始种子植物 _原始被子植物(2)动物进化的历程:腔肠动物 原始 单细胞 原始无脊椎动物 _ 扁形动物_ 古代脊椎动物(原始鱼类)线形动物_ 环节动物等_ _原始鸟类_ _ 原始两栖类_ 原始爬行类 原始哺乳类_ 总体趋势:由 水生 到 陆生、由 简单到 复杂、由 低等到高等。四、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学说

3、1.过度繁殖: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 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2.生存斗争:生物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 而进行的生存斗争。3.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 4.自然选择: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 淘汰。紫外线、闪电 原始海洋.第二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科学家是英国的生物学家 赫胥黎 _,他采用的方法是 比较解剖 等。2.人类起源于古猿最直接的证据是_化石_。在埃及发现的_古猿头骨_化石,被认为是人猿同祖_ 的证据之一。很多化石都证明了人类和类人猿是由_ 古猿_逐步进化来的。3.古猿 4.人类适于直立行走的特征如:_重心下移_ _下肢骨增长_ _骨盆变短增宽_ _脊柱

4、从弓形变为 S 形_。5.直立行走这一行为不仅使视野扩大、_ 前后肢有了明确分工,而且为_ 脑_ 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使人类不断进化。人类学家将是否_ 直立行走_作为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6.早期的人类发展到现代的人,大致经历了南方古猿、_能人、直立人_ 和智人四个阶段。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是_直立人_。7 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类,虽然体质特征有所不同,但从生物分类学上,他们同属于一个物种-_智人_。按一般的分类方法,现代人类可分为四个种族:_蒙古利亚人_、高加索人、尼格罗人_ 和_ 澳大利亚人。不同的种族都具有鲜明的_ 体质特征_。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生态系统 1.在一定

5、的地域内,生物 和 环境 组成的统一的整体。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2.生态系统组成 植物 生产者 生物部分 动物 消费者 腐生细菌、真菌 分解者 3.关系: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生物获取有机物;分解者通过分解动物的粪便以及动植物的尸体维持生存,且分解产物又可供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4.食物链:生物为了获取 食物 而捕食其他生物形成的食物联系。书写要点:由生产者开始,由最高级的消费者结束;箭头由被吃方指向吃方。试着写一写:将草原上生活的的狼和兔写成一个食物链。草兔狼 。第一营养级是草_,次级消费者是狼。生态系统中得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食物链 和

6、食物网流动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太阳能,起点是从 生产者 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5.生物富集作用 某些有毒物质,如铝、铅、汞、铜等重金属以及苯酚化合物、DDT等,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参与物质循环,在物质循环中性质稳定,容易被生物吸收,又不易从生物体排除,有毒物森林消失 森林树栖生活 进化 草地地面生活 进化 人类 现代类人猿 环境发生变化.质沿着食物链逐渐富集,越是处在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浓度越高。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 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

7、节能力越强。7.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分布 主要特点 作用 自然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 生态系统 湿润或较湿润地区 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较稳定,被誉为“_绿色水库_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草原_ 生态系统 干旱地区 草本植物为主,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荒漠 生态系统 寒冷或干旱、贫瘠地区 动植物种类十分稀少,动物有昼伏夜出的习性 水域生态系统 海洋 生态系统 海洋 _藻类、动物_ 种类很多 调节气候 淡水 生态系统 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 水域 藻类植物、多种动物 调节气候 人工生态系统 农田_ 生态系统 人工建立 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以农作物为主 人起关键作用,为

8、人类提供食物 城市 生态系统 人工建立 植物种类和数量很少,植被覆盖率低,不稳定 对人类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章 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 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 基因 以及各种 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遗传的多样性:也称为 基因 的多样性,决定了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由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活环境的多样性构成。直接使用价值 如生物能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药物、燃料、建材及工业原料。间接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维持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净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等。潜在使用价值

9、:如袁隆平利用海南的野生水稻,培育出了优良的杂交水稻品种。含义 我国生物多样性:我国的珍稀特有的植物有、银杉;我国的珍稀特有的动物有大熊猫白鳍豚 。生物多样性 使用价值.2 保护措施 第七单元 生物技术(未学,暂时不需掌握)一、乳酸发酵:微生物乳酸菌 1 乳酸发酵原理:乳酸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条件下,将牛奶中乳糖分解为乳酸。2 生活中的常见乳酸发酵例子:酸奶、酸泡菜、酸黄瓜、奶酪等。二、酒精发酵(又称酵母菌发酵)1 酵母菌发酵原理:酵母菌在适宜温度和无氧条件下,能将糖转化成酒精。2 白酒的制作过程:制曲 糖化发酵蒸馏 白酒制作需两类菌:霉 菌把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糖化)酵母菌把葡萄糖分解成_酒精

10、(发酵)3 生活中的发酵举例:做馒头、做面包都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馒头疏松多孔,暄软。三、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食品保存的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 繁殖。四、基因工程 1.原理: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巧妙地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其某些遗传性状。这种含有非自身基因的生物被称为 转基因生物。2 利用转基因技术,我们可以定向的 改良动植物的品种。3 应用基因工程方法,我们可以生产基因工程药物,如胰岛素、生长激素、干扰素等,基因工程可以大大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五、克隆技术 1.原理:生物的无性生殖,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

11、合过程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2.应用:利用克隆技术,我们可以快速地培育具有_优良品质的作物和家畜品种,克隆技术在制造基因工程药物方面也有着十分诱人的前景。应用克隆技术可以将转基因动物大量繁殖,从而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幅提高产量。另外,克隆技术还为_拯救濒危动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保护对策 面 临 威 胁的原因 就地保护:在野生动植物原来的栖息地对野生生物实施有效保护的策略。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其主要形式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该措施是动植物及微生物种类的“天然储存库”;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还是“活的博物馆”。迁地保护:把极度濒危的、具有观赏价值的生物种类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实行 迁地保护保护。加强 教育 和 法制 管理:我国是最先加入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 的国家之一。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保障作用。生物多样性 主要原因:栖息地的丧失 滥砍乱伐 和 滥捕乱杀 使生物多样性明显受到威胁。外来生物入侵 会威胁当地原有生物种类的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