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新生养成教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一年级新生养成教育.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一年级新生养成教育 一年级的新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当孩子养成各种好的习惯后,自然就等着收获成功。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对一年级新生养成教育的看法。一、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一个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习惯是其重要的基础。养成教育很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就是养成习惯。”叶圣陶就认为,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
2、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多,存在的问题也各种各样,一般都存在着“六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个习惯问题,可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的成绩和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他的话同样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二、
3、养成教育的关键期 所谓教育的“关键期”(也叫关键年龄、最佳年龄、临界期、敏感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身难以弥补。那么,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呢?近来我国教育研究表明: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初中为辅助,关键之关键是小学一、二年级,特别是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一点,我们小学班主任也深有同感: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特别是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第一次踏入小学的校园,
4、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住“关键期”,对孩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如何进行一年级新生的养成教育 (一)新生的养成教育先要进行适应教育 1、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是孩子良好的入学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前提。在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告诉孩子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之处:上校学后能学会更多的字,读更多好看的书,学会算术,学会唱许多动听的歌,学讲英语,会用电脑,在学校,能结识更多的新朋友、新老师,而且不久你还有机会戴红领巾等,让孩子感到上学是一件光荣的、值得骄傲的事。2、让孩子爱老师、爱学校。在开
5、学初,我就带学生参观校园,生动的向他们介绍校史,还告诉他们,学校里的几十位老师都是他们的老师,都乐意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这样,孩子们觉得能够成为四小的一名学生,特别光荣,爱学校,爱老师,乐于接受老师教导。3、培养意志力。学校讲求纪律和规范,我经常就通过活动训练孩子的自控力和意志力,特别是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如让孩子全班静坐,比一比谁坐得好;分组进行排队比赛,看看哪一组做到快静齐。4、让孩子学会专心倾听。新生老师平时要非常注意培养孩子“坐得住、听得懂、表达得清”。如经常让学生来重复老师的作业要求或同学的回答,回答问题要求举手一个人来说,不滥竽充数,听广播通知时,要求孩子认真听,再给孩
6、子提提问题,看他听懂了没,表达是否清楚,口齿是否伶俐。5、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一个思维懒惰的孩子,不可能成才。因此,老师对于在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孩子给予充分的肯定,每节课都大约统计一下学生的发言,根据发言次数、发言质量给予不同的奖励。6、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老师经常利用活动课找一些图书给孩子看,经常念一些有趣的内容给孩子听,并告诉他们只要认真学习,书本还会我更多更有趣的知识,激发孩子对书的渴求。7、培养孩子的时间概念。为了让孩子适应突然变得紧张的小学生活,老师一开学就提醒家长要让孩子养成定时看书、喝水、如厕的习惯,这样将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建议家长要适当地减少孩子的睡眠和游戏
7、时间,延长学习时间,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以免因不适应而损害健康。(二)养成教育以训练为主 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养成教育还是以训练法为主,然后配合其他多种方法。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在于训练,可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在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训练必须持之以恒。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孩子年龄小,自制力不强,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需要长期抓。比如说要培养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每节课我都提前到班上检查学生课前是否按照各学科老师的要求准备好学习用品,
8、每一节都不放松,包括活动课。为了培养学生举手发言的习惯,不论问题是难是易,老师都要求学生知道答案要先举手,老师请到的再说。为了培养学生及时整理书包的习惯,每天放学前都要求学生整理一遍,直至养成习惯后再放手。2、训练必须严而又严。训练就要有狠劲,不见实效不收兵。有的时候老师为了避开放路队高峰,学生排队纪律不好就将就一下,经常这样,就很难养成良好的排队习惯。3、训练中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在接受训练时往往会有逆反情绪,你越严我就越不按照你说的去做,所以在训练中还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可以在训练中增加一定的游戏,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每天颁发“端正之星”“响亮之星”
9、“进步之星”等“奖状”,在集体中树立榜样。(三)养成教育要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教育学生要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力量,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和本班的任课教师沟通交流,共同研究学生的情况,争取在养成教育方面获得他们最大的帮助。比如个别学生体育课忘记穿运动鞋,班主任获知后,找学生谈话后,一定要求该生再去找体育老师认错保证,让他明白体育老师的要求和班主任的其他要求是同等重要的。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家庭的教育力量在养成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家长来自于各行各业,文化层次、个人修养、心理差异很大,教育孩子的方法各种各样,有“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民主型”等。家长对孩
10、子的要求、期望也是多种层次的。他们可能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卷面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的家长教育理论懂得挺多,但在实际操作中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新生刚入学的几天,就通过阅读书面材料、交谈、观察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态度行为,通过观察、交谈、调查搜集学生现有习惯的表现情况,结合自己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家长会上对家长提出以下建议:1 把一年级教育的主要任务定位在良好习惯的养成。2 和孩子共同准备学习用品。书包的颜色要鲜艳、醒目,便于汽车司机识别,让孩子过马路时更安全。文具盒,简单为好,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3 适当的行为规范训练。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到了小学将被正规的
11、分科课程代替。孩子能否静心坐下来,是许多家长担心的问题。建议家长适当布置一些家庭小“作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行为规范,比如手工小制作、看有趣的图画书、绘画等,并要求孩子在做这些事情时不讲话,不时常站起来走动。不要强求孩子非得安静地坐满 40 分钟,只要孩子神情专注,感觉有趣味就可以了。开始的时间可以是 20 分钟,以后再逐渐延长时间。4 生活上,营造孩子自己的小天地。固定孩子摆放物品的位置。给孩子准备一个小柜子,教会孩子将故事书、课本、练习本等分类摆放,在柜子上方贴上一些卡通图片,营造出孩子自己的“小天地”。同时,刚入学的孩子最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在“小天地”里布置一个荣誉栏,孩子在学校受
12、到了老师的表扬,家长不妨也以小红花、小红旗或其他小玩具鼓励孩子再接再励。培养孩子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教会孩子每天按照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带齐学习用品。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盒,开始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家长要有耐心,从旁多加指点,可先给孩子做示范。5 孩子爱看电视是天性,家长不要因噎废食。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丰富的家庭业余生活,培养孩子更广泛和健康的兴趣;如引导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看图书、玩积木、学唱歌等,从而转移孩子的兴趣。6 在家里,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爸爸要严管,母亲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使孩子无所适从,有的孩子还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制造矛盾。出现这种情况,家庭一定要统一教育思想,家庭成员之间要主动配合,出现矛盾后也要在孩子背后协调,切不可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尤其不要把孩子当作筹码去责备对方。7 父母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情,在这过程中,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起一种责任意识,促进其责任心的发展及养成良好的习惯。总之,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好习惯的培养是个繁琐细致的工作,它是需要所有老师共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要把这项工作认真细致地坚持下去,使每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