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pdf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80840912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5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本省地矿勘察院 二一年九月 本 金都九龙仓转塘项目东区一期、二期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工程负责:编 写:审 核:审 定:总 工:院 长:勘察证书编号:地 址:电 话:目 录 文字报告 一、前言.1(一)工程概况.1(二)勘察目的与要求.1(三)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1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一)地形地貌及环境条件.2(二)地基土的构成与分布特征.2(三)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设计参数确定.2(四)场地地震效应及场地类别.3(五)不良地质作用.3(六)场地地下水条件.3 三、地基土的分析与评价.4(一)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4(二)地基土工程特性分析与评

2、价.4(三)基础方案分析与建议.4(四)基坑开挖分析与评价.5(五)基础抗浮设计分析及评价.5 四、结论与建议.6(一)结论.6(二)建议.6 附 表 1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一览表 表 1 2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数理统计成果表 表 2-12-2 3地层统计表 表 3 4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表 表 4-14-7 5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 表 5-15-2 6勘探点坐标、高程一览表 表 6-16-3 7土工试验报告 表 7-17-11 附 图 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图 1 2工程地质剖面图 图 2-12-31 3高层建筑钻孔综合柱状图 图 3-13-65 4分层 e-P 压缩曲线图 图 4-14-2

3、 5三轴试验成果曲线图 图 5-15-7 附 件 1水质分析报告 共 1 页 2岩石抗压强度报告 共 2 页 3场地剪切波速测试报告 共 5 页金都九龙仓转塘项目东区一期、二期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一、前言 受本金盈置业的委托,我院承担了其拟建金都九龙仓转塘项目东区详细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受场地条件限制,本次勘察报告仅为一期、二期部分。(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本市转塘镇北部,东至绕城公路,隔路邻浙工大之江校区,南至横桥路,邻中国美院职业技术学院,西至方家路,北至斗门路,邻高尔夫球场(见地理位置图 1)。拟建“金都九龙仓转塘项目东区一期、二期”由 11 幢 1826 层高层建筑单体

4、及 2 层会所科技体验馆组成,设 1 层地下室,具体荷载不详。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局部设人防地下室。初步拟采用桩基础。地理位置图 1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19 年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本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综合分析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二)勘察目的与要求 依据委托合同,主要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19 年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

5、范(JGJ72-2004)、本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1-200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18 年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18)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特性及设计部门的意见,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主要任务归纳为:1查明拟建场地勘探深度内各土层的成因、类型、性质、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2判定场地地震效应,并对场地内饱和粉(砂)土进行液化判别;3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可液化土层和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其对桩基的危害程度;4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性质及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5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

6、析,提供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建议,为施工图设计提供足够的、可靠的地质资料和岩土参数;6对基坑开挖支护提出建议,并提供设计参数。(三)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本次勘察根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国家规范要求,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采用钻探取样的方法,在取土测试的同时,采用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等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手段进行。本次勘探工作量的布置,主要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相关的规程、规范以及设计要求。勘探点线基本按建筑物角点和轮廓线,同时兼顾场地特点布置,勘探点间距按中等复杂场地 1530m 布置,共布置 221 个勘探孔,本次一期和二期共施工143 个勘探孔。待条件成熟后进行三期

7、的详细勘察工作并提供相关报告。一期、二期具体完成的工作量详见插表 1。一期、二期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插表 1 项目 实际施工钻孔 波速测试 标贯 重型动探 土工试验 岩样 水样 孔位放样测量 单位 孔/m 孔 段次 点次 件 组 组 段次 工作量 143/3206.5 7 76 356 314 34 2 143 一期、二期勘察外业于 2020 年 7 月 27 日2020 年 9 月 4 日进行。共组织 4次测量、14 台钻机组进场作业。本项目位置 本工程勘探孔位放样和孔口高程测量由我院测量组完成,勘探点采用 Topcon GTS751 全站仪放样。坐标及高程位于场地西面方家路边,由甲方提供。引

8、测点分别为 Z3(X=71435.980,Y=70965.090)、Z4(X=71278.412,Y=71056.020),高程点Z4:H=7.292 米。属本坐标系,85 国家高程基准(复测)。各勘探孔坐标高程一览表详见表 6-16-3。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及环境条件 拟建场地地貌属钱塘江冲海积平原,地形平坦,场地原来多为鱼塘,现已填平。勘探期间测得各勘探点地面高程在 7.629.16 米之间。(二)地基土的构成与分布特征 根据钻探揭露,本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按其成因类型、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可划分为 7 个工程地质层,细分为 11 个亚层,各岩土层的空间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9、(图号 2-12-31),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 层:杂填土 杂色,褐灰色,松散,含块石、碎石、碎砖及建筑垃圾等,碎块石含量为50%-80%,碎块石粒径最大为 2050cm。层厚 0.906.00 米。2-1 层:粉质粘土 灰黄、褐黄、灰色,软塑可塑,含锰质氧化铁及云母碎屑,局部夹层状粉土,切面稍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低。层厚 0.606.80m。2-2 层:粘质粉土 灰色、灰黄色,稍密,很湿,含云母碎屑及氧化铁斑点,局部具层理状,夹层状淤泥质土;局部夹有机腐殖质木屑。摇震反应迅速,切面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层厚 0.304.40m。3-2 层:淤泥质粉质粘土 灰色,饱和,流塑,含有

10、机质及腐植质,夹腐植质木屑,长度最大达 40cm;该层局部夹粉土及粉细砂。无摇震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厚 3.1011.00m。4 层:粉质粘土 灰黄、褐灰色,软塑硬塑。切面稍光滑,摇震反应无,韧性及干强度中等。本层局部分布。层厚 0.405.10m。5 层:角砾混粘性土 灰色、灰黄、褐黄色,中实,局部密实,碎石及砾石含量大于 50%,粒径一般为 0.2-4.0cm,个别碎块石粒径厚达 20cm 以上,分选性差,其余为粘性土及粗砂砾充填。局部夹段状粘性土。层厚 1.208.70m。6-1 层:全风化粉砂岩 褐黄色,硬塑。岩石大部分风化为土状,组织结构基本破坏,矿物成分大部分

11、已发生变化,但尚可辨认,并且有微弱的残余结构强度,钻进平稳。偶夹强风化岩块。本层局部分部,层厚 0.801.50m。6-2 层:强风化粉砂岩 褐黄色,坚硬。岩石风化强烈,组织结构部分破坏,岩石风化成碎块状,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干钻不易钻进。局部夹全风化。本层局部分布,层厚 1.101.90m。7-1 层:全风化灰岩 灰色、灰绿色,硬塑。岩石已风化成土状,矿物结构已风化,以粘土矿物为主,但尚可辨认,并且有微弱的残余结构强度,钻进平稳。偶夹强风化岩块。仅个别钻孔分布,层厚 0.70m。7-2 层:强风化灰岩 灰色、青灰色,坚硬。岩芯呈破碎状,裂隙很发育,结构部分破坏,多呈碎块状或短柱状,钻进较难。

12、层厚 0.301.50m。7-3 层:中等风化灰岩 灰色、青灰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局部破碎状,长度一般 10-20cm,最长可达 30cm。组织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基本未变,节理裂隙较发育,沿裂隙面出现次生矿物。局部漏浆。钻进较慢,每米约需 80-100 分钟。岩质因风化蚀变不同软硬各异。根据取样做室内岩石抗压试验,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为 13.631.0Mpa,平均值为 21.3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 6.216.0Mpa,平均值为 10.0Mpa。本层钻探揭露最大厚度 12.40m。(三)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设计参数确定 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分层进行统计并剔除个别离散性较大的指

13、标。标准贯入、重型动探试验未经杆长校正,系实测平均值。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桩基设计参数侧阻力特征值 qsia、端阻力特征值 qpa是根据国家、省有关规范,结合地区建筑经验综合分析确定(详见表 1)。(四)场地地震效应及场地类别 1场地地震效应、场地类别 按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18 年版)的有关规定结合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分,本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本市为少震、弱震区,地震频率低,震级小,故本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本工程建设。本次一期、二期勘察对拟建场地内高层建筑中选取 Z49、Z57、Z65、Z74

14、、Z84、Z95、Z106 号钻孔进行了孔中单孔波速测试,经计算得各孔内覆盖层等效剪切波速分别为 198、176、154、201、149、161、165m/s。详见附件 3(钻孔单孔波速测试报告)。根据拟建场地地基土的等效剪切波速、岩土体性状结合覆盖层厚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18 年版)确定场地土类型属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 II 类,设计特征周期值为 0.35s;根据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依据,本场地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2饱和粉(砂)土液化势判别 本场地浅部 20 米范围深度内为新近沉积的粉质粘土、粘质粉土、淤泥质土及碎石土等,根据国家地

15、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18 年版)的有关规定,本场地不存在液化土层。(五)不良地质作用 勘探期间未发现影响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作用。但钻进过程中,灰岩局部比较破碎,钻探漏浆,岩芯磨成岩粉,施工时如发现有掉钻等异常现象应引起注意。另外,场地内原多为鱼塘,现已用大块石回填,基坑开挖和基础施工时可能会有一定影响。(六)场地地下水条件 场地地下水按含水介质的不同和赋存条件的差异,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其中孔隙水按水力性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浅层的粉质粘土及粘质粉土中,以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为主,

16、水量较小,迳流缓慢,蒸发是其主要排泄方式,与附近河水存在着补排关系;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 5 层角砾混粘性土中,属富含水、强透水层;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 7 层灰岩中。场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并以潜水蒸发、侧向迳流为其主要排泄途径。地下水动态与大气降水的年内分配同步,表现为丰水期接受补给水位抬升、枯水期水量消耗水位下降的动态规律,水位变幅 1.01.5m。勘探期间测得的机钻孔内地下水位埋深在 0.602.50 米之间。根据历年水文资料,本场地洪水期抗浮设计水位高程取 7.00m,枯水期抗浮设计水位高程取 6.00m。根据本次勘察 Z40、Z61 号孔采取的水样分析结果表明,本场地地下水

17、在类环境弱透水条件下对砼有微弱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的环境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性(详见附件 1 水质分析报告)。水质分析成果一览表 插表 2 指标项目 Z40 Z61 腐蚀标准 判定结果 SO24(mg/L)81.39 130.00 300 微 对砼结构的腐蚀性评价(环境类型为类)微腐蚀性 3001500 弱 15003000 中 3000 强 Mg2(mg/L)21.70 16.47 2000 微 20003000 弱 30004000 中 4000 强 NH4(mg/L)0.00 0.00 500 微 500800 弱 8001000 中 1000 强 O

18、H(mg/L)0.00 0.00 43000 微 4300057000 弱 5700070000 中 70000 强 总矿化度(mg/L)534 570 2000 微 2000050000 弱 5000060000 中 60000 强 pH 值 6.40 7.20 6.5 微 对砼结构的腐蚀性评价(直接临水)微弱腐蚀性 5.06.5 弱 4.05.0 中 4.0 强 侵蚀性 CO2(mg/L)7.34 4.89 60 强 HCO37.73 6.78 1.0 微 指标项目 Z40 Z61 腐蚀标准 判定结果(mmol/L)1.00.5 弱 0.5 中-Cl(mg/L)19.21 25.83 5.

19、5 微 钢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微腐蚀性 5.54.5 弱 4.53.5 中 3.5 强 三、地基土的分析与评价(一)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场地地貌属钱塘江冲海积平原,地势开阔、平坦,场地第四系地层分布上部土除填土外以粘性土为主,其下伏地层为冲洪积碎石土,覆盖土层厚度较小。本地区地质构造活动十分微弱,地震震级小、频率低,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未发现明显的断层及后期新构造活动迹象,未发现对工程影响较大的不良地质作用,区域稳定性较好,拟建场地适宜本工程的建设。(二)地基土工程特性分析与评价 本场地中 1 层杂填土,松散,成分杂,性质差异较大,未经处理不宜利用;2-1 层粉质粘土呈软塑可塑状,属中等压缩

20、性土,性质一般;2-2 层粘质粉土,稍密状,属中等压缩性土,性质一般;3-2 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呈流塑状,属高压缩性软弱土层,该层厚度较大;4 层粉质粘土软塑硬塑状,属中等压缩性土,该层局部分布;5 层角砾混粘性土呈稍密-中密状,分布较稳定,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桩基础持力层;6-1 层全风化粉砂岩呈硬可塑状、6-2 层强风化粉砂岩呈硬塑,局部坚硬状,属低压缩性土,局部分布;7-1 层全风化灰岩呈硬可塑状,属中压缩性土;7-2 层强风化灰岩,局部较破碎,工程力学性质较好;7-3 层中等风化灰岩力学强度较高,工程力学性质好。7-3 层可作为本场地拟建高层建筑物的桩基持力层。当采用 7-3 层中等风化灰

21、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时,由于该层勘探中局部孔位漏浆严重,虽未发现溶洞,但存有溶蚀现象,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遇溶洞等现象,应及时进行补勘。综上所述分析,本工程一期、二期基础持力层对于会所科技体验馆用房建议选择 5 层角砾混粘性土作为桩基持力层。高层建筑物宜选择 7-3 层中等风化灰岩作为桩基础持力层。具体针对各单体建筑物的荷载及各持力层的厚度、埋深情况、持力层面变化选择相应的最合理持力层或各持力层结合应用。(三)基础方案分析与建议 1天然地基条件分析与评价 本场地浅部分布为软可塑状的 2-1 层粉质粘土、稍密状的 2-2 层粘质粉土,下卧 3-2 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具高压缩性,工程性质较差,因此针对本

22、工程而言,场地无良好的天然地基持力层。鉴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拟建建筑物特点,多层建筑纵向跨度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对地基强度要求较高,对不均匀沉降和差异沉降均较为敏感,并考虑抗震设计要求,拟建高层住宅及附属用房不宜采用天然地基,应选择桩基础。2桩基础方案分析与评价(1)持力层及桩型选择 根据拟建物的结构、荷载及场地地基土的分布特征,建议选用灌注桩,宜选用 7-3 层中等风化灰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少于 1m。由于 5 层含较多硬质碎石,局部有块石,且 7-3 层持力层强度较高,局部漏浆严重,循环成孔难度较大,泥浆护壁法施工也难以保证,建议采用冲击成孔法施工。拟建会所科技体验馆

23、用房为 2 层建筑,可选用的桩型为预应力管桩、沉管灌注桩或灌注桩,当选用预应力管桩或沉管灌注桩时,可选用 5 层角砾混粘性土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建议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少于 3D;当选用灌注桩时,亦可选择5 层角砾混粘性土作为桩端持力层。当选用 5 层角砾混粘性土作为桩端持力层时,建议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少于 3D。具体请设计时比优选择。成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成熟,承载力较高,无挤土效应,对周围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影响较小,但产生泥浆等对环境有污染,造价较高,施工速度相对较慢。单桩承载力当采取桩底后注浆技术还可较大幅度提高。预应力管桩的优点在于桩身质量可靠、直观,施工速度快,单桩承载力较高,静压

24、时无振动,造价比灌注桩低,它的缺点是桩长调整较困难;若施工时控制不当,将产生很高的超孔隙水压力和挤土效应,可能使已成的桩挤斜或上浮,对周围已有建筑物、地下管线等产生危害。若采用深部长桩持力层,长径比过大,易发生桩身倾斜、断桩等质量事故。沉管灌注桩的优点在于价格相对便宜,设计与施工单位已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经验,施工工艺较成熟,场地持力层起伏较大时,桩长可灵活调整。它的缺点是桩身质量的保证取决于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和现场管理;土层在成孔过程中扰动较大。(2)成(沉)桩可能性分析及挤土效应 当采用预应力管桩或沉管灌注桩时,本场地持力层 5 层角砾混粘性土性质较好,局部碎石较大,对沉桩会有较大的阻力,故宜

25、选择功率匹配的打桩机械和管桩桩型,保证进入持力层深度。此外由于管桩施工时须考虑挤土效应对周围建筑物、道路、管线和已成桩的影响,设计、施工前应进行试沉桩,并选择匹配的打桩机械及施工队伍,确定沉桩可能性、桩长、成桩工艺及单桩承载力,并制定周密的监测和防挤土方案,防止对周围建筑物、道路、管线等及已成桩产生危害。为减少挤土效应,应合理安排沉桩次序、控制沉桩速率和每日成桩量及采用挖防振沟、设置应力释放孔、静压法等。当采用成孔灌注桩时,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 3-2 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的缩径问题。(3)单桩承载力估算 根据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表(表号:1)中所提供的 qsia和 qpa值,按建筑地基基础

26、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的经验公式:Ra=qpaAP+upqsiali(8.5.5-1)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a 如下表(插表 3)。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表 插表 3 桩型 桩径(mm)估算孔号 持力层/进入深度(m)有效 桩长(m)桩端 标高(m)承载力 特征值 Ra(kN)灌注桩(冲击)1000 Z49 7-3/1m 13.7-10.25 4674 1000 Z74 7-3/1m 15.2-11.59 4867 沉管 灌注桩 377 Z56 5/1.0m 9.0-5,13 324 预应力 管桩 500 Z62 5/1.0m 10.3-6.83 665 桩型 桩径(m

27、m)估算孔号 持力层/进入深度(m)有效 桩长(m)桩端 标高(m)承载力 特征值 Ra(kN)注:1有效桩长从地面下-5m 起算;2按桩底沉渣小于 5cm 考虑。(四)基坑开挖分析与评价 本工程设 1 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所涉土层为 1 层杂填土、2-1 层粉质粘土、2-2层粘质粉土及 3-2 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等松软土体,土体自立性能差,属中等-弱透水性土层,而场区地下水埋藏较浅,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挡土、止水等基坑围护措施,以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基坑开挖设计计算参数见下表(插表 4)。基坑开挖设计计算参数表 插表 4 层号 层名 重度 渗透 系数 直剪快剪 固结快剪 三 轴 内摩擦角 粘聚力 内

28、摩擦角 粘聚力 内摩擦角 粘聚力 内摩擦角 粘聚力 KH KV uu uu cu cu KN/m3 10-5cm/s (kpa)(kpa)kpa kpa 1 杂填土 18.0 8 5 2-1 粉质粘土 18.8 2.11 1.37 12.0 16.0 14.0 20.0 2-2 粘质粉土 18.7 3.11 2.51 14.0 8.0 16.0 14.0 3-2 淤泥质粘土 17.5 0.18 0.22 6.0 10.0 8.0 12.0 1.3 8 3.7 12 注:1、抗剪强度为峰值强度;2、设计人员可根据工程性质进行折减;3、3-2 层建议采用直剪试验强度。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基坑围护可采

29、用灌注桩做支挡、水泥搅拌桩挡土止水及支撑支护方式进行。施工时对基坑周边应加强监测,确保基坑稳定和施工安全。(五)基础抗浮设计分析及评价 本工程设有地下室,埋深较大,基础工程宜进行抗浮验算,基础上部主要为覆盖土,施工期间和建成后均应考虑抗浮问题。抗浮验算建议采用丰水期地下水位验算,取地下水位高程 7.00m,并考虑施工期间的抗浮问题,同时应注意该地下室结构与相邻建筑基础结构的变形协调一致。抗浮验算岩土参数见“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表”。抗浮措施建议采用沉管灌注桩。四、结论与建议(一)结论 1通过本次勘察,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已查明,本报告可作为拟建物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依据。2场地勘探深度范

30、围内地基土可分为 7 个工程地质层,细分为 11 个亚层,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设计参数见表 1-表 2。.3本场地处于抗震设防烈度 6 度区,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土类型属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 II 类,设计特征周期值为 0.35s,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勘察中未发现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适宜本工程建设。但钻进过程中,灰岩局部比较破碎,钻探漏浆,岩芯磨成岩粉,施工时如发现有掉钻等异常现象应引起注意。另外,场地内原多为鱼塘,现已用大块石回填,基坑开挖和基础施工时可能会有一定影响。4场地浅部地下水属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浅层土中,以大气降

31、水入渗补给为主,与附近河水存在着补排关系,水位随季节性变化,一般变幅为 1.001.50m左右。勘察期间测得各机钻孔内地下潜水位埋深 0.602.50m。本场地地下水对砼微弱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的环境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性。(二)建议 1根据本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结合拟建物的荷载,基础方案建议如下:拟建一期、二期高层建筑建议选用灌注桩,施工方法建议采用冲击成孔法,宜选择 7-3 层中等风化灰岩作为桩基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少于 1m。拟建会所科技体验馆用房,2 层建筑,可选用的桩型为预应力管桩、沉管灌注桩及灌注桩,当选用预应力管桩或沉管灌注桩时,可选择

32、5 层角砾混粘性土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建议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少于 3D;当选用灌注桩时,亦可选择5 层角砾混粘性土作为桩端持力层。当选用 5 层角砾混粘性土作为灌注桩持力层时,建议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少于 3D。具体请设计时比优选择。2若选择灌注桩和预应力管桩或沉管灌注桩时,施工时应注意打桩顺序,一般应先打灌注桩,等完成成桩养护后,再施工预制桩或沉管灌注桩。3若采用预应力管桩或沉管灌注桩基础,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少于 3D,施工时以桩长和贯入度进行双重控制。管桩施工时须考虑挤土效应对周围建筑物、道路、管线等的影响,应进行试成桩,并选择合适的打桩机械及施工技术力量,确定沉桩可能性、桩长、成桩工艺及

33、单桩承载力,并制定周密的监测和防挤土方案,防止对周围建筑物、道路、管线及已成桩产生危害。为减少挤土效应,应合理安排沉桩次序、控制沉桩速率和每日成桩量等。4冲击成孔灌注桩施工时应加强验桩工作,根据本报告提供的资料同时结合岩芯、进尺等情况,进行综合对比,确定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设计深度后方可灌砼成桩。5基坑围护可采用灌注桩做支挡、水泥搅拌桩挡土止水及支撑支护方式进行。具体采用方案应通过经济技术论证确定,并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部门设计和施工。施工时对基坑周边应加强监测,确保基坑稳定和施工安全。6 本报告中估算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a 系按规范经验公式计算所得,实际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a 应以静载荷试验结果验证确定。7、当采用 7-3 层中等风化灰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时,桩基施工过程中遇溶洞等现象,应进行施工补勘。8、场地内原为鱼塘回填的大块石若对基础施工时有影响,建议挖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