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精编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精编版.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岳麓版)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课内容主要是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来介绍政治制度的发展。本课第一目“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讲西汉处理、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重点叙述汉武帝化解封国、强干弱枝和强化皇权的史实及其影响。第二目“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讲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政治形势;第三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讲宋太祖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问题,以及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
2、措施及其作用和影响。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是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的主要线索,它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史的重要部分。二、学生分析 西汉前期的分封与削藩、唐朝的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在初中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必过多讲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初中涉及的不细,应作为知识难点给学生讲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更多的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三、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 西汉王国问题产生的背景,汉景帝、汉武帝的集权措施,藩镇割
3、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周世宗改革,北宋的建立,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二)能力与方法 1记忆汉武帝、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和制定的重要制度。2理解汉、唐、宋时期中央与地方政治权力格局演变的规律与特征。3学会分析和论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地方分权和分裂割据的辨证关系,从而明白现在我国的国家统一与分裂割据的关系,明白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大义。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
4、集权的强化。难点 论从史出地分析、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五、教学方式 采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互讨论。六、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 PowerPoint 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七、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历史图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2思考课后的知识链接和解析与探究。(二)导入设计 情境营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王李世民征战图。教学导语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表明了中央集权过程的坎坷。那么,
5、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由此导入新课。(三)教学结构 1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 汉高祖巩固政权 汉景帝平息叛乱 汉武帝加强皇权 2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 盛唐的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的形成 周世宗改革及其意义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三冗”积重难返(四)师生互动 1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 汉高祖巩固政权 情景营造(打出汉高祖画像和大风歌。)汉高祖刘邦重新统一天下后,衣锦还乡。他大宴家乡父老乡亲,并组织一百多个小儿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课堂设
6、问 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打出西汉前期形势图。)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过 18 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汉景帝平息叛乱 情景营造 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日渐丰满,国势日盛,逐渐尾大不掉,“不听天子诏”,觊觎帝位。文帝三年(公元前 177 年),济北王刘兴居发动武装叛乱。三年后,淮南王刘长又步其后尘。课堂设问 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西汉的有识之士是怎样做的呢?(打出贾谊、晁错、汉景帝、周亚夫的画像及平定七王战争经过示意图。)贾谊上治安策:“
7、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辏并进而归命于天子”。晁错上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公元前 154 年,当汉景帝着手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几经犹豫,最终决定平叛。汉武帝加强皇权 课堂设问 问题 1:汉武帝即位后为强化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打出中朝和外朝的结构示意图。)建立中朝;设置刺史;推恩王侯子弟。问题 2: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19 页小字,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治安策、削藩策及“推恩令”的措施有什么共同之处?
8、(打出汉武帝和主父偃的画像。)目的都是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问题 3:汉武帝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过度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即位的皇帝大多幼小昏弱,“代行天威”的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2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 盛唐的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的形成 情景营造 用大屏幕打出唐玄宗的画像及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官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
9、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课堂设问 问题 1:盛唐时期出现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打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示意图及郭子仪、李光弼的画像。)由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政治败坏,只图享乐,不理朝政,任由奸相当权,结果导致“安史之乱”。问题 2:“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的哪些严重影响?尽管唐朝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最后平定了叛乱,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唐朝后期的一百五十年里,河北三镇的五十七个节度使中,真正由唐朝廷任命的只有四人。唐朝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唐朝的统一局面破坏了,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周世宗改革及其意义 课堂设问 问题 1:五代十国是哪五代
10、哪十国(打出五代十国形势图。)五代十国口诀:“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个后。十国: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还有南北汉,再加前后蜀。”问题 2:周世宗改革的意义是什么?(打出周世宗的画像。)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更加痛苦。至五代后期,周世宗进行改革,南征北战,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基础。问题 3: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等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仍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三冗”积重难返 情景营造(打出赵匡胤、赵普的画像,陈桥驿及“黄袍加身处”的照片。)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
11、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课堂设问 问题 1:赵匡胤即皇帝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打出宋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在中央: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行政归宰相,财权属三司。在地方:州郡属中央,设通判监视;文臣做知州,理财转运使。问题 2: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机构臃肿,形 成“冗官”,效率低下;军制紊乱,形成“冗兵”
12、,战斗力衰退;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问题 3:与历朝开国之初“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既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又避免了因削夺兵权而可能引起的武装反抗。同时,还不会背上杀功臣的骂名。宋太祖的和平夺权要比历代帝王杀功臣的做法高明的多。问题 4:试分析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各有何特点利弊如何 汉武帝通过在中央设立“中朝(内朝)”制度,削弱和遏制相权;在地方上,采取推恩子弟、削弱王国和酎金夺爵等办法,解决诸侯王国的尾大不掉问题。同时设立刺史,加强中央对地方郡国的监控。
13、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但权力的过分集中,导致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的专权。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中央、地方机构的权限大大分化,使所有权力集中于中央和皇帝。至此,基本解决了历史上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争权的问题。但也导致地方毫无独立性可言,中央权力则极端集中的后果。最终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八、教学总结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斗争经历了汉、唐、宋上千年时间方告一段落。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除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外,还突出体现在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中枢权力体系的调整与完善上。这是我们下一课要学习的内容。九、教学后记 本课重点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内容并不难。但教师若按传统的教学理念讲授,就会详细地叙述事件的过程,这样既不符合课标的要求,也不容易把握时间,容易造成拖堂,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本课中的刘邦巩固政权的措施,只须简要说明他分封同姓王的严重后果即可;“七国之乱”“安史之乱”不需要讲过程,可以一笔带过;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则是本课的重点,需要讲清要点和意义影响。因本课的内容不难,所以探究的问题设计的不多,前面可讲快一些,留出时间可用来进行课后的合作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