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df

上传人:hg158****2095 文档编号:80799107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df(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原作者:“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 文章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3-06-24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成员:封启明、王立祥、陈晓辉、林珮仪、宋振举、张国强、李春盛、陆一鸣、黄曼、蔡文伟、蔡洪流、孙明莉、陈玉国、王勇强,谢苗荣、曾红、赵晓东、聂时南、王仲、曹钰、李文放、黎檀实、丁宁、于东明、蒋国平、赵丽、卢中秋、余涛、童朝阳、廖晓星、林建东、付研、魏捷、石松菁、裴红红、白祥军、张彧、刘励军、黄亮、张茂、钱克俭、何新华、宋维 目录 前言 4 1.D-二聚体简介 4 D

2、-二聚体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 4 D-二聚体检测方法 4 各种常见 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浓度参考值和单位换算 5 2.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5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临床应用 5 肺栓塞 5 深静脉血栓形成 8 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Recurrent VTE)9 住院患者预测静脉血栓栓塞症 10 脑静脉窦血栓症(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10 二聚体的检查在其他非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应用 11 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11 脑卒中(Cerebr

3、al vascular accident,CVA)1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13 脓毒症(Sepsis)1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14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15 参考文献 17 附表目录 表 1 引起 D-二聚体浓度升高的常见疾病 21 表 1 引起 D-二聚体浓度升高的常见疾病 22 表 2 各种 D-二聚体检测方法对肺栓塞与深静脉栓塞诊断准确性的比较 22 表 3 常见 D-

4、二聚体检测方法的参考值 23 表 4 Wells score 的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预测准则评分表 23 表 5 三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系统的比较 24 附图目录 图 1 利用 ROC 曲线比较各种 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 25 图 2 2011 年美国胸腔学会/胸部放射学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的妊娠妇女怀疑肺栓塞诊断流程表 25 图 3 静脉血栓栓塞症综合诊断的建议流程表 26 图 4 Rosenberg VA 所提出妊娠妇女怀疑深静脉栓塞的临床诊断思路流程 26 标准与指南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 前言 D-二聚体(D-di

5、mer)检测的急诊临床应用可分成两大部分:1.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相关的疾病如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及脑静脉(窦)血栓症(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等;2.非静脉血栓栓塞症如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脑卒中(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CVA)、弥散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

6、cular coagulation,DIC)、脓毒症(Sepsis)、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高敏感的 D-二聚体检测方法是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重要工具。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也是静脉血栓性疾病治疗疗效评估和预测复发的重要工具。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深静脉血栓形成、脑卒中、脓毒症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大多起病突然、病情凶险,需要急诊科医生快速诊断,并及时治疗。新一代高敏的 D-二聚体检测方法具备高敏感度和

7、高阴性预测值,在急诊科多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因此,全面了解 D-二聚体形成机制、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可帮助急诊科医生对疾病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鉴别诊断并提供最佳的治疗策略1,2。D-二聚体简介 D-二聚体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 血液中纤维蛋白单体(Fibrinmonomer)经活化因子III 交联后,再经活化的纤溶酶水解产生特异的降解产物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D-二聚体是最简单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浓度的增加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因此,D-二聚体浓度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

8、意义1。临床上多种疾病都会引起 D-二聚体浓度增高(表 1)。长途旅行或久坐等非疾病状态也会引起体内 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3,4。D-二聚体检测方法 目前有多种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如:定量乳胶凝集法(Quantitative latex-derived assay)、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酶联荧光分析法(Enzyme linked fluorescent immunoassay,ELFA)、乳胶增强免疫测定法(Latex-enhanced immunoassay)、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icroparticule

9、enzyme immunoassay,MEIA)、免疫比浊法(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以及全血凝集法(Whole-blood agglutination assay)等5-10;其中,乳胶凝集法和全血凝集法由于敏感度低,2008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制定的急性肺栓塞指南指出这两种方法仅适用于排除低度可能性的患者,而不适合用于排除中度可能的患者。酶联荧光分析法如 VIDAS D-二聚体检测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较好的阴性预测值,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该方法用于排除和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目前用于该方法

10、检测的产品已经进展到第二代。第二代的产品可以在 20 分钟内快速完成检测,而其准确度与第一代相同。因此,VIDAS D-二聚体检测法是现阶段临床上用于排除肺栓塞和深静脉栓塞等疾病的金标准方法;其适用于排除低度和中度疑似罹患静脉血栓栓塞症和急性肺栓塞等疾病的患者,可以减少其他昂贵检查,从而提高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11。就安全性而言,2008 年 ESC 急性肺栓塞指南指出,与其它 D-二聚体检测方法相比,VIDASD-二聚体检测方法用于排除血栓栓塞病的概率更高、更安全12-14(表 2)。2006 年国际血栓与凝血学会对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对各种 D-二聚体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和荟萃分析,结果

11、显示VIDAS D-二聚体检测方法敏感度优于其他方法(表 2),各种 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见(图 1)。目前有许多 D-二聚体床旁诊断(Point-of-care testing,POCT)方法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疾病的快速诊断。2009 年 Geersing 等对 D-二聚体床旁诊断方法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进行了荟萃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床旁诊断方法的敏感度波动范围为,而特异性波动在范围,研究结果提示定性或定量的床旁诊断方法只适合排除低危险度的静脉血栓栓塞症人群15。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尚未认可利用 POCT 方法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疾病。各种常见 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浓度参

12、考值和单位换算 检测方法不同 D-二聚体浓度参考值也不尽相同(表 3)。D-二聚体浓度有两种不同的单位:D-二聚体单位(D-dimer unit,DDU)和纤维蛋白原等价单位(Fibrinogen equivalent unit,FEU)。纤维蛋白原等价单位等于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结合后的分子量,纤维蛋白原等价单位的分子量为 340kDa,D-二聚体单位的分子量是195kDa,2 ng/mL 纤维蛋白原等价单位等同于 1ng/mL D-二聚体单位。目前检验科出示的报告中缺乏统一的检测单位,临床上也缺乏对不同单位的认识,因而出现了 D-二聚体阈值认识的误区。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

13、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指南指出,实验室应该报告所用 D-二聚体的单位和参考值。小结: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浓度的增加可作为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对急诊科常见的血栓性疾病(急性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性疾病(急性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破裂)、脓毒症、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有多种,酶联荧光分析法如 VIDAS D-二聚体检测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但床旁快速诊断方法目前还不成熟。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不同,其浓度单位和参考值也不同。D-二聚体检

14、测的临床应用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临床应用 肺栓塞 名词解释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和细菌栓塞等。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是最常见的肺栓塞类型,通常所称的肺栓塞常常指 PTE。流行病学调查 全球每年确诊的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患

15、者约数百万人。美国每年每 10 万人中就有 117 人罹患第一次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其中肺栓塞69人、深静脉栓塞 48人,每年因静脉血栓栓塞症住院人数占总住院人数的%左右16。近年来,PTE 发病率逐年上升,2006 年住院总人数已达 247,000 例,死亡患者占住院总死亡患者的 5%10%;且大部分死亡病例都发生在诊断确定后小时内,在心血管急症中列第3 位17。肺栓塞在危重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2012 年法国学者对重症监护病房(ICU)176 位发生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的患者进行了 CT 检查,发现其中%患者罹患肺栓塞,而其中 60%并没有任何肺栓塞的症状,因此急诊科及重症医学科医师要

16、重视危重病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可能性18。中国静脉血栓栓塞防治协作组(National Cooperative Projec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NCPPT)对我国 1997 年2008 年肺栓塞的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在对着 12 年间全国 60 家三级医院 16,972,182 名住院患者的调查发现,其中 18,206 人诊断为肺栓塞。进一步分析发现肺栓塞患者占住院病人的%,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肺栓塞发生率也呈倍数上升。肺栓塞发生率和死亡率与地域分布有关,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但死亡率

17、低于南方19。研究结果也显示西方高加索人群比亚洲人发生率高 35 倍,其原因可能与遗传结构和生活习惯有关。这种易栓塞体质分可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两大类。遗传性易栓体质与基因变异有关,在亚洲常见的有Protein S、Protein C 和抗血栓-III 缺乏症,这类人群在欧美国家约占 10%,但亚洲国家占 50%左右。欧美国家的易栓体质常见为的 Factor V Leiden 和 Prothrombin 20210G/A 突变,这很少见于东方人20。后天获得性易栓症体质大多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和恶性肿瘤有关。临床表现 急性肺栓塞缺少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栓

18、塞的部位及患者是否存在心、肺等器官的基础疾病。急性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和昏厥是急性肺栓塞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学者取前三个常出现的临床症状称为“肺栓塞三联征”。另外由于低氧血症及右心功能不全而出现缺氧表现,如烦躁不安、头晕、胸闷以及心悸症状也会出现在较严重的患者。临床诊断 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特异性不高。当务之急是选择一套发展成熟且有循证依据的临床预测准则(Clinical precision rule)。常用的临床预测准则由三部分组成,即:临床预测评分系统(Clinical probability score)、疾病危险度分级(Risk category)和高敏感度的D-二聚体检测。199

19、8 年 Wells PS 等人结合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发展出第一套临床预测准则即 Wells score,然后又结合疾病危险度分级的概念和使用高敏感度的 D-二聚体检测方法发展了临床诊断研究21,22。此后,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临床预测准则如 Geneva score、Revised Geneva score、Simplified revised Geneva score、Miniati score、Charlotte rule 以及 Pulmonary Embolism Rule-Out Criteria(PEROC)等23。2009 年有学者对临床上怀疑肺栓塞的患者利用 Wells sc

20、ore、Revised Geneva score 和 Geneva score 等临床预测准则并结合 D-二聚体检测来进行肺栓塞诊断的前瞻性研究作了荟萃分析,研究发现这几种预测方法其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无显着性差异;然而,在特异性方面,Wells score 二分法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即可排除更多的疑似肺栓塞患者,提升整体医疗资源的效率5(表 4)。在危险度分级方面 Wells score有两个分类方法,类如:三阶段分层(低、中、高)或两阶段分层(不大可能肺栓塞和可能肺栓塞)24-26。考虑到临床医师使用的方便性,目前临床上常用两阶段的危险分层法,这种两阶段的分层法可以快速排除很多疑似肺栓塞患

21、者(Wells score4 分归入“不太可能”肺栓塞危险分组),减少了使用昂贵的检查来排除肺栓塞,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立即将“可能”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4 分归入“可能”肺栓塞人群)直接进行螺旋 CT 或血管造影检查来明确诊断,争取治疗的黄金时间5。被排除肺栓塞的患者的安全性也需要长期追踪并观察后续的并发症。2009 年 Pasha SM 荟萃分析了 1660例被归类为 Wells score 4 分且 D-二聚体浓度500 ng/ml 的患者,随访 3 个月后统计其罹患静脉血栓栓塞症与死亡发生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被排除肺栓塞诊断的病人3 个月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为%,阴性预测值为%。而使

22、用 VIDAS D-二聚体检验方法来进一步排除肺栓塞的患者中并没有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27。D-二聚体用于特殊人群肺栓塞的筛查和诊断 老年人群 急性肺栓塞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有研究结果提示 7089 岁之间的老年人急性肺栓塞的发生率比 5059 岁的中年人群增加了倍,其发生率比70 岁以下的发生率总和还高16,28,29。老年人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卧床和深静脉血栓形成30,31。目前研究发现 D-二聚体浓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当年龄超过 80 岁时体内 D-二聚体浓度小于 500ng/ml 的比率只有 5%,由于生理现象造成了 D-二聚体临界浓度的增加。因此,D-二聚

23、体浓度临界值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能适合于老年人群的筛查。最近有研究提出依年龄调整 D-二聚体浓度临界值的方法。Douma RA 等对年龄大于 50 岁临床怀疑肺栓塞的患者进行依年龄调整D-二聚体临界值浓度的研究。研究共分三阶段来验证依年龄来调整D-二聚体临界值的证据力,并选用 VIDAS D-二聚体检测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选用 VIDAS D-二聚体检测方法,利用年龄乘以 10 作为 D-二聚体临界浓度,可以大幅改善临床成本效率和特异度32。孕妇 美国孕妇罹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为,而每 10 万人有人死于静脉血栓栓塞症。在英国,急性肺栓塞是孕妇急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孕妇 D-二聚体浓度随着妊

24、娠期增加而增加,生产后迅速下降,到产后 46 周恢复至正常,因此用成年人的 D-二聚体临界浓度来排除孕妇疑似肺栓塞是困难的。全面了解妊娠期 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才能制定安全可靠的临界浓度用于排除孕妇的肺栓塞33-35。许多学者提出随着孕期进展,应当适时改变D-二聚体浓度的临界值来排除PE。Kline JA 分析了 50 位怀孕妇女 D-二聚体浓度(D-二聚体检测临界值500ng/mL),提出 580、830 和 1160 ng/mL 3 个数值分别代表正常怀孕妇女三阶段产程 D-二聚体浓度的临界值34。2010 年 Kovac M 等人统计了 101 位孕妇其中 12位怀疑静脉血栓栓塞,分析

25、3 个孕期 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提出 286、457 和 644 ng/mL(D-二聚体检测临界值230ng/mL)分别为 3 个孕期怀疑静脉血栓栓塞的临界值,其敏感度与阴性预测值达到 100%36。2008年欧洲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指出虽然孕妇随着孕期进展体内 D-二聚体浓度增加,超过 50%孕娠 20 周时体内 D-二聚体浓度大于 500ng/mL,然而,综合各种因素后认为 D-二聚体浓度临界值500ng/mL依然具有排除肺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因此,指南建议 D-二聚体检测仍可作为排除妊娠妇女疑似肺栓塞的工具37;但是 2011 年美国胸腔学会/胸部放射学学会官方临床实践指南并没有推

26、荐 D-二聚体检验做为孕妇排除肺栓塞诊断工具,最重要的原因是孕妇本身随着孕期进展体内 D-二聚体浓度增加,按以前所订的标准无法有效的排除肺栓塞。截至目前,并没有很多随机临床试验来制定孕妇随着孕期进展 D-二聚体浓度的临界值,因此指南认为目前证据力仍不足以将检测 D-二聚体放入临床预测诊断38。图 2 详细列出了 2011 年美国胸腔学会/胸部放射学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所推荐的妊娠期疑似肺栓塞的临床诊断流程。总之,孕妇 D-二聚体浓度会随着产程进展而增加,仍没有足够的证据力可以利用目前制定的 D-二聚体浓度临界值来排除孕妇肺栓塞。小结:肺栓塞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急性肺栓塞是急诊科常见的高危胸痛

27、疾病之一,但因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诊断。Wells score 两阶段分层的临床预测准则和高敏感度的 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联合运用,能够帮助急诊科医师及时筛查急性肺栓塞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年龄和妊娠状态影响 D-二聚体的浓度,依年龄调整 D-二聚体浓度临界值的方法适合于老年人群急性肺栓塞的筛查;但对于孕妇排除急性肺栓塞的 D-二聚体浓度临界值仍存在争议。深静脉血栓形成 名词解释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由于发生在小腿及大腿的深层静脉血栓,引起血管内的血流部分或完全阻塞。流行病学调查 全球每年每 10 万人有 70113 人

28、患深静脉血栓症,美国每年约有 20 万人罹患此病。深静脉血栓的症状通常难以察觉,往往等到急性肺栓塞发生时才发现同时伴随着深静脉血栓。主要原因是突发的肺栓塞常常造成生命的威胁,促使临床医师找寻引发肺栓塞血栓的拴子来源39。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肿胀、疼痛及皮肤变色等。体格会发现小腿有压痛、单侧水肿、发热、皮肤变色及表层静脉扩张的表现。临床诊断 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导致深静脉血栓的诊断率往往偏低。许多学者如 Yamaki T 和Subramaniam RM 等提出利用临床预测法则联合 D-二聚体检验可以排查 DVT40-43。DVT 临床预测法则与肺栓塞临床预测法思路基

29、本相同,但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临床预测评分系统内容不同;疾病危险度分级不同,疑似患者选择的辅助检查是下肢静脉超声而不是 CT;判断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和远端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准则也需详加考虑(表 4)。至 2012 年所有的研究均证实深静脉血栓改良式 Wells score(Modified Wells score)小于 2 分且 D-二聚体检测阴性者,可排除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41,44。对于低预测概率的人群结合 D-二聚体检测阴性,可排除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诊断,其阴性预测值达99%7。2012 年 Lancet 杂志针对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提出了临床诊断思路流程供医师参考17(详见

30、图三)。另外也推荐 Wells score 用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临床预测准则评分细项与计分和分类方法。深静脉血栓(2003 年修正版)原始危险分级三分法:低危险度为 0 分、中危险度为 12 分、高危险度3 分;而两分法为“不大可能人群”(4 分)17(表 4)。特殊人群深静脉血栓的诊断 老年人群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依据年龄调整D-二聚体临界值的方法能可靠地排除肺栓塞,以及深静脉血栓。2012年荷兰学者发表的文章中共收录 1374 例疑似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其中 936 例年龄大于 50 岁。分析后共有647 例归类为 Wells score“不太可能”(Wells score 2 分)的人群

31、,再利用两种 D-二聚体检测(VIDAS和 Tinaquant)方法来进行深静脉血栓诊断的循证医学的研究。研究者将依据年龄调整 D-二聚体的临界值方法分成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年龄大于 50 岁时,D-二聚体临界值为年龄乘以 10;第二种方式:年龄大于 60 岁时,D-二聚体临界值固定为 750ng/mL。分别计算两种方式的排除率和阴性率并与传统方法(临界值 500ng/mL)比较。结果发现两种依年龄调整方式其排除率相当,分别为%和%,高于传统方法(42%),尤其是年龄大于 80 岁的患者排除率多出%。另外,针对假阴性率分析,两种方法分别为%和%相对于传统方法为%结果相差不大。结论是依据年龄来

32、调整 D-二聚体临界值水平的方法应用于老年人群诊断深静脉血栓是可行的45。孕妇 2011 年 Chan WS 分析了 227 位妊娠妇女,其中 15 位合并深静脉血栓。在阴性预测值98%和特异性达60%的条件下,分析 ROC 曲线下最大面积定出最佳 D-二聚体浓度为 1890g/ml(VIDAS)。以 VIDAS 为例,利用这个最佳浓度来分析孕妇合并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与阴性似然比分别为%、%、%和33。2007 年 Rosenberg VA 也提出,利用具有极高阴性预测值特性的高敏感度 D-二聚体检测方法配合临床低可能性的预测准则和超声波检查,可以安全用于孕妇排除深静脉血栓

33、症,避免放射性的检查46(图4)。小结: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是急性肺栓塞的常见病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借助改良式Wells score 的临床预测法则和高敏感的 D-二聚体检测,可以进行深静脉栓塞的筛选和排除。年龄和妊娠状态影响 D-二聚体的浓度,依年龄调整 D-二聚体浓度临界值的方法适合于老年人群深静脉血栓的筛查;但对于孕妇排除深静脉血栓的D-二聚体浓度临界值仍存在争议。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Recurrent VTE)高复发率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特性之一。Prandoni P 等长期随访 1626 例 VTE 患者 10 年,发现 VTE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 年 11%、3 年%、5

34、 年%,而 10 年后有%的患者复发47。目前 VTE 抗凝剂的使用时间也尚无最佳定论。2012 年 Ageno W 等前瞻性研究发现患者体内 D-二聚体浓度正常时具有较低的复发率48。中国学者 Wang Y 从 2005 到 2010 年分析 204 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经完整治疗后长期体内 D-二聚体浓度来预测 VTE 的复发率,发现 D-二聚体浓度较高的人群比浓度正常的人群其VTE 复发的风险比高达倍49。2010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也发表一篇荟萃分析研究报告,共纳入了 7 篇前瞻性研究共收集 1818例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发现 D-二聚体浓度升高是

35、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经完整治疗后发生复发的最重要的危险指标之一,其风险比高达 倍50。总之,D-二聚体检测是 VTE 患者抗凝治疗目标和定期追踪复发的临床工具。住院患者预测静脉血栓栓塞症 我国学者 Fan J 最近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连续收集了 458 例因急性病住院的患者,分析了患者入院时的 D-二聚体浓度,其中%患者 D-二聚体浓度大于 500ng/ml,追踪 90 天统计罹患静脉血栓栓塞症比率为%。正常 D-二聚体浓度(正常值500ng/ml,占%)的患者罹患 VTE 的比率只有%。进一步分析其风险比高达倍。生存分析也发现,不同 D-二聚体浓度的两组患者其90 天存活率

36、有统计学差异51。脑静脉窦血栓症(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名词解释 脑静脉窦血栓症 脑内静脉(窦)血管系统是脑内许多大小静脉汇流之处,它接受了脑内回流的静脉血,同时静脉窦也是脑脊髓液循环的必经孔道。若静脉窦发生栓塞后,阻碍了静脉血的回流和脑脊髓液的循环,因此出现脑内静脉扩张和颅内压升高。在过去抗生素尚未普及的年代,静脉窦栓塞多半是局部感染造成的,最常见的是中耳炎和鼻窦炎。而近年来感染的并发症已经少见。与易栓症不同,CVST 的主要原因是抗磷脂综合征。血液凝固功能异常、红细胞增多症、脱水、溶血性贫血和服用避孕药等也是 CVST 的常见病因之一。

37、流行病学调查 脑静脉窦血栓症是一种罕见的脑卒中类型,年发病率约为 5/100 万人,占所有脑卒中的%-1%,好发于年轻人,常被误诊。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不仅是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医生,也是急诊科、内科、肿瘤科、血液科、妇产科和儿科医生会遇到的临床挑战52。临床表现 头痛是脑静脉窦血栓症最常见的症状(90%)、其次为癫痫发作(40%)、轻偏瘫(40%)、意识改变(15%-20%)和视乳头水肿(20%-30%)。脑静脉血栓所致头痛常为弥漫性且常呈数天至数周的进行性加重。少数病人可表现为霹雳样头痛或偏头痛型头痛52。临床诊断 脑静脉窦血栓症的确诊基于临床表现、核磁共振静脉造影或 CT 静脉

38、血管造影检查。D-二聚体检测用于脑静脉窦血栓症的筛查 2011 年美国心脏协会/中风协会声明指出利用免疫测定方法或快速酶联免疫吸附法的 D-二聚体浓度正常的情况下(1900 ng/mL 可以做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不良的指标67。小结:脑卒中是急诊科常见病,如何快速区分脑卒中的临床分型是治疗的关键,目前有研究认为 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以区分缺血性脑卒中的类型,对于脑卒中住院患者死亡率的预测能力和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损伤严重度的评估都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需要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探讨其在急性脑卒中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39、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名词解释 当人体受到感染、炎症、外伤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影响后,引起凝血系统的活化,导致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影响各个器官的血流供应,严重时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诊断 关于 DIC 的诊断,目前仍未有单一的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建议的诊断方法为利用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的数量、FDP 或 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及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来做评估和诊断。研究表明,此种诊断方法特异性和敏感度均可达 95%68,69。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三大评分系统为:日本卫生福利部评价系统:1987 年首先提出综合基础疾病、出血、器

40、官衰竭及各项凝血指标按权重不同赋值,最后根据总得分值判断 DIC 的存在与否70,71;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评分:由 Taylor FB Jr 在 2001 年提出,评分方法主要根据止血功能障碍代偿与否分为显性(Overt)与非显性(Non-overt)。此评分系统认为基础疾病是诱发 DIC 的前提,在基础疾病存在的前提下,再根据 DIC 进展的不同阶段与凝血功能紊乱变化,将各项凝血指标根据权重加值,计算结果的总分值判断DIC 的动态变化与进展72;日本危重病协会评分系统及其校正评分系统:2005 年 JAAM 采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

41、e syndrome,SIRS)标准并对其进行赋值来取代前两种评分标准中的基础疾病及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主要选择常规凝血试验,并根据凝血紊乱的严重程度对其进行权值,以血小板减少率(24 小时内血小板降低50%得 3 分,降低30%得 1 分)代替血小板计数,进一步反应DIC 动态的病理生理变化73,74(表 5)。D-二聚体检测应用在 DIC 的循证医学证据 诊断 DIC 目前仍依赖血小板数目、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凝血酶原时间等与凝血相关的因素共同判断,尚仍没有单一检测指标可以取而代之。而高敏感度(VIDAS)及快速的 D-二聚体检测的发展,相信在 DIC的临床诊断上将会发挥重要价值。

42、小结:DIC 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凝血功能紊乱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死亡率高。D-二聚体是 DIC诊断、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脓毒症(Sepsis)名词解释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证实有致病病原微生物存在或有高度可疑的感染灶。其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随着疾病进展可导致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可以不依赖细菌和毒素的持续存在而发生和发展,细菌和毒素仅起到触发脓毒症的作用,其进展与否、病情的严重程度则完全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流行病学 脓毒症

43、是感染、创伤、烧伤、休克和外科术后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是导致非心脏 ICU 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已经超过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高达 30-50%。每年欧洲和美国死于脓毒症的人数已经超过 35 万人,治疗费用高达 250 亿美元,其中美国每年有 75 万例脓毒症患者,约万人死亡。全球每年有超过1800 万严重脓毒症病例,且每年以的速度递增75。我国目前尚缺乏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据推测每年至少有 300 万例患者发生脓毒症,死于脓毒症的患者达 100 万人以上76。D-二聚体检测应用在脓毒症的循证医学证据 尽管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不明,

44、目前研究证实失控的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紊乱在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77。失控的炎症反应和凝血系统的激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共同导致了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有研究发现 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与脓毒症的病情程度和预后有显着的相关性。2002 年 Shorr AF 等发现危重病患者血浆中 D-二聚体的浓度与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和患者的预后显着相关,并且发现 D-二聚体较 FDP 更能准确的反应脓毒症患者的病情程度78。2005 年 Dhainaut JF 等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发现,%的脓毒症患者血浆中 D-二聚体的浓度明显升高,严重脓毒症患者 D-二聚体

45、的阳性率高达 100%。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与患者 28 天的死亡率呈显着正相关79。近期Rodelo JR 等对急诊科 684 例感染或脓毒症病人第1 天 D-二聚体的浓度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也发现 D-二聚体的浓度与患者 28 天的死亡率显着相关,浓度越高死亡的风险越大80。国内李春盛等发现脓毒症患者血浆中 D-二聚体的浓度与 APACHE II 评分和 SAPS 评分呈显着正相关,随着 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APACHE II 评分和 SAPS 评分也显着增加,28 天的病死率也呈现升高的趋势81。小结:脓毒症尤其是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死率高,病情

46、凶险,需要积极的给予监护和治疗。高敏感的 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脓毒症的诊断、严重程度分级和预后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名词解释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其表面出现破损或裂纹,继而血管痉挛、血小板黏附聚集、局部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流显着减少或完全中断而引起的一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 ST

47、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流行病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疾病谱的演变,冠心病已成为 21 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ACS 占冠心病患者的 30%-40%。许多资料表明,ACS 是发达国家居民发病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有 250 万人因ACS 住院治疗。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变,ACS 亦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据卫生部公布的 1988 年-1996 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冠心病病死率的资料,9 年间城市冠心病增加%,农村冠心病增加%。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200

48、3 年中国人群冠心病的患病率为,其中城市人群为,农村为82。D-二聚体检测应用在 ACS 的循证医学证据 ACS 患者的血栓多形成于中小动脉末端,而中小动脉口径较静脉细,血栓体积较小,继发性纤溶后血清中 D-二聚体含量相对较低。因此,与 PTE、DVT 和 AAD 患者相比,ACS 患者血浆中 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不明显。2009 年 Tokita Y 等对 279 例急性心血管疾病(Acu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s,ACVD)的患者进行了 D-二聚体浓度的检测,发现 ACVD 患者血浆中 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非 ACVD 患者 g/ml vs.g/ml);进一步亚

49、组分层后发现,大血管病亚组(AAD,PTE 和主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血浆中 D-二聚体的浓度明显高于 ACS 亚组 g/ml vs.g/ml)83。近年来有研究发现 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对于 ACS 的诊断、病情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但研究结果存在差异。Orak M 等对 241 例突发胸痛急诊就诊的患者进行了 D-二聚体的检测,发现 D-二聚体用于诊断 ACS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和%84。国内李春盛等回顾性分析了 2009 年 1 月至 2010 年 12 月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入院的 3134 例患者病历资料,研究发现 D-二聚体与心梗患者的早期预后相关,与发病至死亡时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50、,早期 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对提示心梗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有帮助85。但 2007 年 Tello-Montoliu A 等研究报道 D-二聚体的变化不能预测 ACS患者短期的预后、血管再狭窄和心衰的发生86。小结:ACS 是急诊科常见的高危胸痛,及时诊断和治疗能够显着的改善患者的预后。尽管有研究发现 ACS 患者血浆中 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对于疾病的诊断、病情分级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与DVT、AAD 和 DVT 患者相比,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其用于 ACS 的临床意义尚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