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的美化与保护:传统建筑的防暑与御寒(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建筑的美化与保护:传统建筑的防暑与御寒(二).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传统建筑的美化与保护:传统建筑的防暑与御寒(二)传统建筑的御寒 1.建筑朝向与四面合围 我国因处于北半球的位置,冬季的寒风自北方刮来。所以,在传统建筑环境的选择上,一些北高南低、地势开阔、临近水源之地作为城池、村落的理想营建场所,这种地势极利于建筑的御寒。即使是独立的建筑,一般也是坐北朝南。而且,北墙以及东、西山墙也不开窗,仅于南面开设门洞、窗洞,利于采光的同时,也避免了冬季北风的直接吹入,这直接影响着室内的温度,有效帮助了传统建筑的御寒。除了独立的个体建筑,就要说到以群为基本单位的“四合院”了。这种以厚重、坚实的方正外墙,门窗都一致朝向院内的精致小建筑群,以一种外墙外观严谨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眼
2、前,给人以安全、严谨的感受,不仅可抵御寒风的肆虐,还可以获得充足的阳光照射。2.建造火墙与使用火炕 古代匠人在砌筑墙体时,将建筑的部分墙体进行特殊的处理,砌成空心的夹墙,上部留有气孔。随后将其与墙外屋檐下的添柴口相连。隆冬时节,人们于檐下生火添柴,就可使热气顺着夹墙温暖建筑的室内空间,同时避免了室内遭受烟熏火燎。在我国的北方,还有砌筑火炕的传统。人们使用土坯将炕内砌成迷宫似的“通道”,连通添柴口和排气孔(也有单独添柴的火炕,将添柴口设置在火炕的侧立面),炕上的温度也就随之上升,有助于人们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夜。3.原始地暖与早期地炉 北京故宫的传统建筑群中,有少数帝后起居的宫殿,于几百年前就设置
3、了冬季提高、保持室温的措施,古人称作“地炕”。其与火墙相仿,不同之处就是将室内地面之下的火道与添柴口相连。热气顺着地面以下的火道流动,使地面的温度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室温的目的,这堪称原始的地暖工程。冀中一带等地的农村,至今仍有人们在使用着地炉采暖的方式。其方法是,在建筑的室内挖砌深 700800mm,宽 500600mm,长约 1000mm 的方坑,上部用叠涩的方式砌筑、收口,然后恢复地面。坑的一端留有可随时开启的添柴口,平时封堵上,并留有细小的进气孔。另一端设置火道(有的还与炕相连),通过烟囱,形成循环,又可排烟。这种方法流传已久,可以称为早期的“地炉”。4.安装风门与吊挂门帘 在我国的北方
4、,最为普遍的御寒方式,莫过于安装风门与吊挂门帘了。传统建筑中,北方的居室的门大致可分为 2 类。一类是富裕人家的“豪宅”,采用的是多扇的精美隔扇门;一类是普通人家的“民房”,采用的是厚重木板的双扇门。但是,这 2 种门在寒冷的冬季都不利于室内的保暖。于是,人们在房门之外,另外安装临时的风门。由于 2 种门的开启方向不同(风门向外开,房门则向内开),甚是方便。开启的风门面积较原先房门大幅减小,利于传统建筑的防风御寒。人们常在风门与房门之间吊挂棉帘,有助于传统建筑的防风及其室内温度的保持。5.屏风隔扇与顶棚天花 出于我国传统大木结构的建筑特点,一般室内面积较大,屋顶较高,十分不利于冬季室内温度的增高与保持,匠人于是进行顶棚的分格吊顶,安装顶板,还用绘制图案的方法进行美化,这就是“天花彩绘”。古人还于传统建筑内部的显著位置设置屏风,用以挡风,同时起到美化与分隔等作用。另外,工匠们还采用各种形式的可“随时拆卸”的隔扇等,对室内空间进行平面、立体的分隔,冬天还可装成“暖阁”。这样,偌大的室内空间就被人为分隔开来,大面积相对缩小,高屋顶相对降低。既利于使用,又利于保持较高的室内温度,还美化了室内空间,一举多得。总之,古人对于他们所生活居住的建筑采用的防暑和御寒的措施还有许多。只有努力观察、思考,才能体会出古代匠人于传统建筑方面的聪明才智。这对于继承和发扬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