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pdf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80763615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00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pdf(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单元主讲 一、教学内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省编教材中安排在第八册,是以单纯计算的形式编排的;而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目标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标准P21),采取的是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左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值

2、得注意的是象“2482”这样乘除在后的类型是第一次出现),并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块:(一)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二)有关 0 的运算 二、教材解读 1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本单元在整理教学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

3、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 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三、课标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四、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五、教学重难点:1、学会用两、三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掌握含

4、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六、学情分析: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七、教学建议:1P23 主题图 创设了“冰雪天地”的情境,后面一些例题就以此为背景来解决问题。这里有 3 个活动区:滑冰区、滑雪

5、区、冰雕区,同时还告诉了三个活动区的人数,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信息。2P4 例 1 以主题图“冰雪天地”的“滑冰区”为背景,提供了一天上、中午滑冰人数的变化信息,通过应用加减法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建议:这样的数量关系在二上已经接触过,如上车下车、借书还书等等,教材呈现了两个学生的解决方法,一个是分步列式解答的,另一个是列综合算式解答的,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两种形式是“等价”的,但从运算顺序的角度来看,要在充分肯定前者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学生很可能就会用到小括号,我们在教学时要把握重点,合理处理。3P45 例 2 以“冰雪天地”接待游人

6、的信息为素材,通过解决归一问题,整理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解决“6 天预计接待多少人”教材呈现了学生的两种不同解法,一种是先求出平均每天接待的人数,再求 6 天一共接待的人数;另一种是先算出 6 天里有几个 3 天,再用算出的结果去乘 3 天接待的人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也可能会列出这样的算式:“987(63)”,我们也应给予肯定。在例 1、例 2 的基础上,教材总结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4P67 例 3 以解决小玲一家三口到“冰雪天地”游玩,购门票的问题,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建议:这种数量关系学生也已接触过,只是这里比原来多

7、了一步,原来一般是成人票的钱数儿童票的钱数,现在儿童票价说是半价,所以儿童票价要用成人票价2,而且这里要让学生把儿童票价列式表示出来,如果成人票的钱数用乘法算这样列出的综合算式就是“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如果学生列出的是分步算式,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其合并成一个算式。在计算时,要让学生明确要先算乘除法,同时告诉学生这里的“”和“”可以同时计算。5P1011 例 4 通过解决冰雕区“上午要比下午多派几名保洁员”的问题,总结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建议: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特别是要结合第二种方法,概括

8、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6P11 例 5 为了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教材安排了例 5,它通过计算两个式题,这两个式题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但计算结果却不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材说明什么是四则运算,同时让学生结合具体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7P13 例 6 第一学段中有关 0 的运算是分散在四则计算中学习的,这里专门用一课时进行整理,目的是为了把分散学习的有关 0 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教材还通过“注意”,特别说明 0 不能作除数及 0 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8P1416 练习二中相关习题

9、的说明 八、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1整体把握,有效落实。本单元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对“运算”和“解决问题”都有相应的要求,教学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步骤,可以说这是“两张皮”,最理想的是做到两者有机融合,但在实际操作时是很难把握的。学生在这两方面又有一定基础的,面对这样的教材编排和学生的现状,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呢我们的观点是:整体把握教材体系和目标要求,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系统梳理和保证“底线”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点。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实际问题,有的数量关系学生比较熟悉或已接触过,但

10、有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如:归一问题),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单元的又一重点和难点。教学时,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如:借助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化隐蔽为直观,数形结合,形象地揭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另一方面,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 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解释“每步表示什么意思”或者“先用 9873,再乘 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如:递等式

11、等号对齐、答句写完整等。九、课时安排:编排形式 具体内容 时间 解决问题 加减混合运算(例 1)2 课时 乘除混合运算(例 2)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 3)2 课时 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 4)三步式题 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例 5)1 课时 引导总结 有关 0 的运算(例 6)1 课时 共计:6 课时 十、问题研讨:1、如何引导学生明白倍数的问题(比如:6 是 3 的几倍,6 是几的 3 倍)2、如何让学生明白连续除以两个数就是除以它们的积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方向与位置主讲稿 一、单元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

12、,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和后及东南西北等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个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两个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材分析: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

13、 三、单元教学建议:注意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

14、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四、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并会描述线路图 五、单元课时安排:共 4 课时 第一课时:定向运动 第二课时:绘制平面示意图 第三课时:看地图 第四课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六、需要说明:虽然本单元课时不多,只有四个例题,可是每个例题

15、都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说明单位长度的含义,本单元在确定物体的距离时,经常用单位长度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如一段表示50 米等,两地之间的距离用几个单位长度来表示。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说明单位长度的含义。六、问题研讨:例 2 中要求“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学生还没有学习比例尺的知识,如何进行教学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主讲稿 一、课标要求: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

16、简单的运用。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三、单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熟练掌握五大运算定律;2熟练运用五大运算定律 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17、,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关键:1、观察,因势利导,启发、倾听,点拨、指导的多种教学方法。2、探索、交流、尝试、质疑相结合的多种学习方法。五、学生情况: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同时,这五条运算定律在今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六、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

18、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如前分析,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

19、,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七、课时安排:1加法运算定律.3 课时左右 2乘法运算定律.3 课时左右 3简便计算 .4 课时左右 营养午餐 .1 课时 八、问题研

20、讨:1、如何体现算法多样化。2、如何让学生掌握简便运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主要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 简便计算 二、教材解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率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教材在编排上,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课标要求:

21、学生能运用定律进行简便的计算。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 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六、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

22、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 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如前分析,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运

23、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七、教学中注意到问题:不要过分强调用最优化的“统一”的简便方法,允许一小部分学生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慢慢达到最优化。因为一方面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灵活性较强,是学习难

24、点。另一方面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最简方法进行计算,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差异性。八、课时安排 12 课时。九、教学问题研讨 如何才能让学生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 8094 页的内容。二、教材解读 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

25、180及图形的拼组。内容结构及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具体内容 例题安排及目标要求 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性 例一 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习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例二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例三 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 例四 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内角和 例五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图形的拼组 例六

26、 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例七 让学生在图形的拼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1

27、)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

28、种三角形的特征。又如,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设计,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做一个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不仅是认识几何形体特征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

29、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30、。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

31、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四、教学重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2.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图形的认识。五、教学建议 1准确把握

32、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

33、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3.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数学在信息社会应用广泛,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

34、、经济有效地、精确地表达和交流思想。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他们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尽相同。教师要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4.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

35、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条件所限,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例 1、例 2)第二课时: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例3)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例 4)第四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例 5)第五课时:图形的拼组(例 6)第六课时:图形的拼组(例 7)七、问题研讨 如何让学生顺利的接受三角形的特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下数学 95107 页。包括:小数加、

36、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算到小数。二、教材解读:本单元从人类五彩缤纷的生活中选择体育运动为背景,选择运动员在某些运动项目中的得分情况或运动器材的价格为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素材。它紧密联系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的骄人成绩。联系学生在学校的运动情况联系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人或事来开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活动。这样的选择十分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和强身健体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小数加减法,能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计算对人类活动的重大意义。体会数学的理性作用、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也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三、课标要求:1.联

37、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式写法。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四、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单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五、教学重难点:1.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是重点 2.理解小数点对齐是难点 六、学情分析:学习小数加

38、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利用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知识经验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七、教学建议:1.选择后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来学习小数加减法。2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芥一字段的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识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3.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4.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解

39、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使学生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根据素材给出的若干信息去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若干教学问题。八、课时安排:本单元内容初用 6 课时进行教学。九、问题研讨:1.如何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如何培养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正确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集体备课主讲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式统计图,会看折式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3、通过对

40、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2、难点: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三、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学生已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2、进一步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41、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数学时应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直到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地进行预测。3、把握好教学要求。与前面的教学要求一样,我们不要求学生会绘制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绘制,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4、这部分内容可以用 4 课时教学教学。四、学具准备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若干张 五、值得研讨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水平。数学四年级下册八单元“数学广角”备课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42、本册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再用发现而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字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只沿着一定的线路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干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树之间的关系相不同,在实现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的摆设,战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都隐藏总数和间隔数之间关系问题。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二、教材解读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

43、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提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有一端栽;两端都不栽 例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让学生光通过画线段图来发现在书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例 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例 3:则借助围棋盘来探究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通过这些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究规律。找出解决问题而又有效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能力。三、课标要求 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教学思想,经历猜想

44、、实验、推理等教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2、初步培育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究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字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4、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六、教学建议。教学时,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对例题进行过多的变式,提高问题的难度,造成教学要求过高。七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可用 4 课时进行教学 八问题研讨:如何把握是两头都栽还是只栽一头,还是两头都不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