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名词解释汇总五星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3、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4、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5、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
2、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即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6、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 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 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7、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8、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9、罗森
3、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10、职业倦怠: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11、学习: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12、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13、正强化: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14、负强化: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15、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16、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
4、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17、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18、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19、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20、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1、接受学习: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22、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23、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
5、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24、学习动机是指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25、认知内驱力是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26、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27、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28、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
6、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29、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30、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31、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2、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33、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34、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35、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36、具体迁移:也
7、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37、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38、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39、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40、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41、认知策
8、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42、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4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44、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45、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46、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
9、知识结构。47、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48、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49、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50、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51、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52、下位学习: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新命题,归属到认知结
10、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53、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54、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55、变式: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56、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
11、活动57、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58、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59、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60、过度学习: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的记忆。6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 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6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63、操作定向也称操作的认知阶段,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64、操作模仿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65
12、、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66、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67、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6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69、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 规范的必要性和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依从阶段的行
13、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70、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71、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71、认知失调:当个体的经验与观点和他人或社会广泛认同的道德标准不一致的时候,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与社会道德标准的平衡,这样个体就形成了新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72、问题:是给定信息和
14、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73、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7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7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76、算法式: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77、所谓启发式,就是根据目标的指引试图不断地将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态,从而试探那些只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有价值的操作。78、酝酿效应: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
15、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79、原型启发: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80、手段目的分析是指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后,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81、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82、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8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84、流畅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85、变通性即
16、灵活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86、独创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87、头脑风暴训练:集体讨论又称头脑风暴法或脑激励法,是由奥斯本于 1939 年提出来的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其目的是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方法,大量产生各种主意。7、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8、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9、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
17、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10、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1、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12、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13、服从:是指在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1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1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
18、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16、问题行为: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教学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是需要予以控制、矫正和防范的课堂行为。1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18、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19、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2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21、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22、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运用系统方法,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组合,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规划、选择、安排、确定的构想过程。23、课堂纪律是指为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