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考点专题训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考点专题训练.pdf(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每日一练)2022 届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考点专题训练 选择题 1、径流深指单位时段内某一过水断面上的径流总量平铺在断面以上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水层深度。径流小区坡面径流的径流深与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下表示意攀枝花市某试验场 20132017 年各径流小区径流深统计结果(休闲地为停止耕作的坡耕地,未种植任何作物)。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坡度相同的径流小区内休闲地与坡耕地的径流深差别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A.蒸发量 B.降水强度 C.地形坡度 D.下渗量(2)3 号和 6 号径流小区径流深不同,主要是因为坡面()A.植被覆盖率不同 B.受雨面积不同 C.集水时间不同 D.土
2、壤性质不同 答案:D B【提示】2 土壤的功能及养护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解答】(1)坡度相同的径流小区内用地类型不同,下渗量产生了较大差别,坡耕地的下渗速度要大于休闲地,所以坡耕地径流深度小于休闲地,故径流深差别较大。故选 D。(2)读图可知,3 号和 6 号土地利用类型相同,说明植被覆盖率相似,3 号和 6 号坡度不同,从 12到 20时,坡度变大径流深变小,坡度变大,接受降雨的面积减少,故 3 号和 6 号径流小区
3、径流深不同,主要是坡面受雨面积不同。故选 B。2、读喜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1)图中 6、7、8 三个自然带,分别是()A.雨林季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B.常绿阔叶林带、雨林季雨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C.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雨林季雨林带 3 D.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雨林季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2)造成喜马拉雅山北坡自然带数量比南坡少最主要的因素可能是()A.相对高度 B.土壤肥力 C.气候差异 D.人类活动(3)喜马拉雅山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南坡低于北坡的原因是南坡()A.纬度低 B.海拔低 C.光照强 D.降水多 答案:C
4、A D【提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的植被类型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3)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雪线的因素。【解答】(1)由图例可知,5 为针阔混交林带,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热条件变好,结合所学知识,6 应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7 为常绿阔叶林带,8 为雨林季雨林带。故选 C。(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坡的起始高度在 3000m 左右,山麓至山顶的相对高度较小,故北坡自然带4 数量少于南坡。故
5、选 A。(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喜马拉雅山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雪线低,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较小,雪线高。故选 D。3、海螺沟冰川位于横断山区,冰川末端海拔仅有 2850m,年平均气温 4。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之下,冰川持续消退,在 2km 的距离内形成了一个从裸地到顶级群落的连续植被演替序列。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可以反演历史上完整的植被演替系列的动态。下图示意几个观测样地(S0-S6)的冰川退缩时间以及现今主要树种组成。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海螺沟冰川消融末端区所处高度的典型自然带类型是()A.高山草甸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积雪冰川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海螺沟 S4 样地
6、在冰川退缩后 40 年左右时,与其对应的植被最有可能是()A.沙棘幼树 B.沙棘小树 C.沙棘大树 D.冬瓜杨大树 答案:B 5 B【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1)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解答】(1)根据题干的海拔和气温信息,结合东坡末端的树种为云冷杉顶级群落,所以此地应该为亚寒带针叶林带。故选 B。(2)根据 S0 至 S1 植被的演化,冰川退缩 18 年后,川滇柳成为优势树种,冬瓜杨开始退化,沙棘幼树开始出现。故 S4 在冰川退缩 40 年后,出现的是沙棘小树。故选 B。4、按照成因,荒漠可以分为背风坡
7、型、回归线型、寒流海岸型、大陆内部型等荒漠,下图表示各大陆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的面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 坡,降水较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温带荒漠,所以是背风坡型,A 正确。故选 A。【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5、每当雨季,西减松茸破土而出。波密是西藏松茸的重要产地,县城海拔 2700 米,1 月均温-0.2,境内冰川发育极好,冰舌前端伸入森林,蔚为壮观。下图为波密所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波密县松茸产量最多的月份是()A.1-3 月 B.4-6 月 C.7-9 月 D.10-12 月(2)冰雪带与森林带之间无草原带和苔原带过渡的主要原因及“冰舌前端伸入森林”中的森林最可能是(
8、)A.气温低针叶林 B.降水多灌木林 C.降水多针叶林 D.太阳辐射强针阔混交林 答案:C C【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8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1)本题考查适合采集松茸的季节。(2)本题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解答】(1)西藏每年 4-6 月属于雨季前夕,降雨量较小,6 月底及 7 月初开始进入雨季高峰,降雨量大,因此 7-9 月最可能为产量最大的季节,C 正确;1-3 月为旱季,A 错误;4-6 月雨季刚开始,松茸发育较小,不适合采摘,B 错误;10-12 月雨季结束,松茸采摘完成,D 错误。故选 C。(2)波密正处于西南季风暖湿气流北上的通道上,高大的山
9、脊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造成降水极为丰沛,雪线附近年降水量估计可达 25003000 毫米,这正是巨大冰川发育的主导因素,雪线海拔较低,冰川的海拔低,发育了数量和规模巨大的冰川,巨大的推进力使冰舌沿沟谷自上而下穿越了草原带和苔原带,直达森林带,因此冰雪带与森林带之间无草原带和苔原带过渡。材料中提到“境内冰川发育极好”,因此冰舌深入的森林应该是最靠近冰川的,针叶林是最可能的。故选 C。6、读某地气候资料并回答下列小题。(1)该地气候类型为()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该地的河流()9 A.流量季节变化大 B.含沙量小 C.冬季无结冰期 D.春季
10、有凌汛 (3)该地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稀疏草原 答案:C A B【提示】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分析 主要的植被类型 气候类型的判读 解析:(1)主要考查了气候类型的判读。(2)主要考查了河流的水文特征。(3)主要考查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解答】(1)表中信息表明,该地最冷月(1 月)均温为-6.4,低于 0,最热月(7 月)均温 23.8,由此判断,该地为温带气候,68 月降水量约 429mm,降水多,122 月降水量约 85mm,降水少,高温时多雨,低温时少雨,且冬季和夏季盛行风有明显转换,因此该地气候类型为温带
11、季风气候,C 正确。10 故选 C。(2)表中信息表明,该地 68 月降水量约 429mm,122 月降水量约 85mm,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的雨水补给量季节变化大,因此,该地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A 正确;当地河流含沙量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地形起伏有密切关系,题中没有这些信息,无法确定当地河流含沙量大小,B 错误;表中信息表明,该地最冷月(1 月)均温为-6.4,低于 0,因此当地河流冬季有结冰期,C 错误;当地河流有无凌汛与河流流向密切相关,题中没有信息表明该地河流的流向,因此无法确定当地河流的春季有无凌汛,D 错误。故选 A。(3)表中信息表明,该地最冷月(1 月)均温为-6.4,低于
12、0,最热月(7 月)均温 23.8,由此判断,该地为温带气候,68 月降水量约 429mm,降水多,122 月降水量约 85mm,降水少,高温时多雨,低温时少雨,且冬季和夏季盛行风有明显转换,因此该地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区一般形成的典型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B 正确。故选 B。7、马粪沟流域内典型景观带主要有冰川积雪带、寒漠带、灌丛带、草甸草原带。图 6 示意马粪沟流域景观带分布。据此完成 1315 题。(1)I、III、IV 对应的景观带分别是()A.冰川积雪带、寒漠带、灌丛带、草甸草原带 11 B.冰川积雪带、灌丛带、寒漠带、草甸草原带 C.草甸草原带、灌丛带、寒漠带、
13、冰川积雪带 D.草甸草原带、寒漠带、灌丛带、冰川积雪带(2)导致马粪沟流域景观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壤 B.纬度 C.地形 D.洋流(3)推测马粪沟流域位于()A.武夷山 B.秦岭 C.大兴安岭 D.祁连山 答案:A C D【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首先根据流域形状判断上游在较低纬度(南面)海拔较高,然后判断出马粪沟流域内从上游到下游典型景观带应该是冰川积雪带、寒漠带、灌丛带、草甸草原带,因此 A 正确。(2)马粪沟流域内从上游到下游随海拔高度的降低导致典型景观带由冰川积雪带、寒漠带、灌丛带、草甸草原带逐次变化
14、,因此 C 正确。12 (3)根据经纬度判断马粪沟流域位于西北地区,且有冰川积雪带,故推测位于祁连山,因此 D 正确。8、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阿留申群岛属于形成年代较晚的火山群岛,长 1900 千米,由 300 多个细小的火山岛(当中有 57 座火山)组成。群岛四季温差小,多雨雾和强风。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推断阿留申群岛主要的植被是()A.草甸、苔藓 B.落叶阔叶林 C.荒漠、灌丛 D.针叶林(2)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成为世界浮游生物最密集区的原因是()A.海水较浅,光照充足 B.火山多发,营养源丰富 C.河流注入,带来养分 D.上升流活跃,海水扰动 (3)阿留申群岛四季温差小的主导因素是
15、()A.大气环流 B.下垫面性质 C.太阳辐射 D.板块活动 答案:【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区域的区位分析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3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综合题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王老师的故乡在山东菏泽市某县,该县位于黄河冲积平原,耕地面积广阔,是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王老师退休后放弃了城市的安逸生活,回到家乡,立志为家乡致富贡献余热。王老师通过走访发现,家乡的劳动力以留守老人为主,大量土地有抛荒的危险。他上网查找发现了一种省时省力的耕作方式免耕种植技术,就是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不用犁、耙整理土地,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
16、播种,播种后作物生长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王老师进行了春玉米(4 月份播种,8 月份收获)翻耕种植与免耕种植的对比试验,期间对 080cm 深度土壤平均水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量,并统计成图(下图)。下表为王老师收集的家乡气候资料。表 菏泽市某县 19962008 气候资料 项目 1 月 4 月 7 月 10 月 气温()-0.9 14.9 26.8 14.7 降水(mm)8.4 30.6 166.5 39.3 风速(m/s)2.0 2.6 1.7 1.6 14 (1)绘制该地区的气候资料图(要求:气温用柱状、降水用实折线、风速用虚折线表示)。(2)根据王老
17、师的统计数据,归纳该地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并分析变化的原因。(3)王老师的实验证明,免耕种植的春玉米增产明显。说明农田免耕技术给玉米地带来的有利影响。答案:(1)(2)土壤水分含量先下降,再上升。原因:4 月到 6 月,降水少、蒸发旺盛,随着玉米生长,土壤水分消耗增多,导致土壤水分减少;7 月份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加,雨水下渗,土壤含水量上升。(3)部分秸秆留在土中,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肥力;不翻动土壤,保护了土壤结构,保水保墒;地表有覆盖物,减少了土壤侵蚀。解析:本大题以华北地区种植玉米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气候统计图绘制、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及成因、耕作技
18、术改良对农作物生产的有利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1)题意表明,利用表格气候资料来绘制该地区的气候资料图。首先根据数量大小建立合适的纵坐标,横坐标表示 4 个月份;然后结合表格中数据用柱状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结合表格中数据描出 4 个月份表示降水量的点,用实折线连接起来,结合表格中数据描出 4 个月份表示风速的点,用虚折线连接起来。(2)题意表明,该地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应根据王老师的统计数据进行归纳,读 080cm 深度土壤平均水分含量变化示意可知,从 4 月份至 7 月份,土壤水分含量先下降,6 月下旬至 7 月初,土壤水分含量最低,7 月初
19、以后再上升。该地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的原因应从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关系、作物生长消耗等方面进15 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 月到 6 月,山东荷泽地区气温回升,但雨季未到,因此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减少;同时随着玉米生长,作物消耗水量增加,使得土壤水分消耗增多,导致土壤水分减少。7 月份以后,华北地区进入雨季,当地降水量增加,降水大于蒸发,地表水增多,大量地表水下渗,土壤含水量上升。(3)王老师的实验证明,免耕种植的春玉米增产明显。农田免耕技术给玉米地带来的有利影响应从有机质、土壤结构、土壤水分、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说明。材料信息表明,免耕种植技术,就是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不用犁、耙整
20、理土地,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播种后作物生长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保留地表覆盖物、不清理作物残茬,使得部分秸秆留在土中,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肥力;图中显示,在春小麦种植期间大部分时间免耕比翻耕土壤水分含量较高,不翻动土壤,保护了土壤结构,保水保墒,使得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利于作物生长;地表有覆盖物,减少了土壤侵蚀,保持表层土壤肥力,利于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10、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近些年来,黑土肥力衰退问题日益严重。为保护黑土肥力,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进行以秸秆还田为基础的免耕法试验。其具体做法是,
21、秋季玉米成熟后,使用联合收割机在收获作物的同时,将秸秆切断粉碎并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不需要翻耕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避免对土壤的扰动。材料二:下图中左、右图分别是传统耕作方式和免耕法对土壤的影响示意图。材料三:在太空物理风化的作用下,月球表面的月壤由一层细粉状风化物组成,粒径在 30 微米1 毫米之间,16 平均厚度为 35 米。若有小行星高速撞击在厚层月壤上,将月球表面的岩块砸碎的同时也可将月壤压实。(1)在春季冰雪全部消融,播种农作物之前,进行东北黑土肥力状况调查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2)传统的耕作方式频繁翻耕土壤,在农具挤压等的影响下,若土
22、壤下方形成的“犁底层”过于紧实,会造成通气透水困难等问题。请分析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法可以改善土壤肥力的原因是_、_、_。(3)与地球土壤相比,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所具有的突出特点是_、_。答案:遥感(RS)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增加腐殖质积累(或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的翻动挤压,避免出现紧实的“犁底层”,利于根系伸展或作物生长 蚯蚓等土壤生物生长,有利于土壤保水透气。不含有机质 不含水分或不含空气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的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从材料可得,东北地区主要问题是黑土肥力衰退,颜色退却,故在春季冰雪全部消融,播种农作物之前,进行东北黑土肥力状况调查
23、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2)读图可知,免耕法的做法好处是: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使腐殖质积累更多,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减少对土壤的翻动,保护了土壤的分层结构,使表层土壤较高肥力得以保持;免耕又可以对蚯蚓等土壤生物起到保护作用,使其更好地改善土壤结构。(3)月球上没有大气和水分基本是公认的结果;月球上的土壤不适合生物生长,故缺乏有机质。小提示:17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冻土是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温度下降到 0或者以下而成冻结的状态。东北三省位于我国纬度较高的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季节冻土(冻结半月至数月)和多年冻土(冻结数年至数万年)。下图为 1964-2017 年东北三省冬半年最大
24、冻土深度和最大积雪深度等值线图,研究发现,最大冻土深度等值线总体北移。(1)描述图中最大冻土深度等值线的分布特征及原因。18 (2)说出图中甲处积雪厚度与最大冻土深度的相关性,并分析原因。(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推测东北三省冻土的变化。答案:(1)由南向北最大冻土深度等值线数值增大。原因: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冻土深度越深。中部地区最大冻土深度等值线向北弯曲。原因:中部地区为平原,海拔较低,温度较高,冻土深度较浅。(2)相关性:呈负相关(积雪厚度大小,最大冻土深度浅深)。原因:积雪厚度大,阻碍地-气热量交换(地面辐射散失),保温作用强,地温高,最大冻土深度浅。(3)冻土总体厚度变薄;季节性冻土(
25、冻结)持续时间变短;多年冻土分布的范围变小。解析:该题以我国东北地区的冻土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线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影响冻土的因素、全球变暖的影响等必备基础知识。(1)结合 1964-2017 年东北三省冬半年最大冻土深度和最大积雪深度等值线图看,粗实线为最大冻土厚度线,由图可以看出,最大冻土深度由南向北数值增大,并且可以看出最大冻土厚度等值线向北弯曲。由于冻土受温度的影响,0C 以下才可以形成冻结状态,纬度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冻土深度越厚,因此最大冻结深度由南向北增大。同时,由于东北地区中部是平原,两侧为大兴安岭和长白山,由于中部海拔较低,所以冬季温度相对两侧较高,冻土冻结较两侧深度浅,因此导致最大冻土深度等值线向北弯曲。(2)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积雪厚度越厚的区域最大冻土深度越浅,所以二者呈负相关(积雪厚度大小,最大冻土深度浅深)。根据所学知识,积雪覆盖可以阻碍地-气热量交换(地面辐射散失),所以积雪厚度越厚保温作用强,地温高,因此最大冻土深度也就越浅。(3)由材料可知,冻土是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温度下降到 0或者以下而成冻结的状态。所以在全球变暖,东北地区总体气温上升,因此导致冻土总体厚度变薄,多年冻土分布的范围变小。由于气候变暖,入冬日期和土壤开始冻结日期延后,融化时间提前,所以季节性冻土(冻结)持续时间变短。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