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炉)查漏5:这些文化常识是否都已掌握(下)-2020年中考语文考前查漏补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出炉)查漏5:这些文化常识是否都已掌握(下)-2020年中考语文考前查漏补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查漏5:这些文化常识是否都已掌握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2)用于介绍或作传。(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称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
2、一种“恶谥”。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称郡望韩愈虽系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柳宗元世称柳柳州。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鄙、敝、卑、窃、臣、仆等。(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
3、人)、不穀(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对
4、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正(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如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如先帝,先考或先父,先慈或先妣,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
5、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11)对老师的敬称有西席、师长、山长、先生、老师、师等。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6、!”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2)职业的称谓。如 “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
7、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4)年龄的称谓。孩提是指两三岁的儿童,总角、垂髫是指幼年儿童(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豆蔻是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及笄(j)指女子十五岁,行成人之礼。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8、(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o)耋(di)指八九十岁。期(j)颐指一百岁。二、古代职官【爵】即爵位、爵号。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
9、“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预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
10、,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
11、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令尹】战
12、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司马】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1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宋代称知州,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唐以后地位渐低。【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则称“里胥”。【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
14、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隋唐起,尚书省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一直延续到清末。三、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 任:担当,担任。“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授:授官,任命。“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
15、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拜亮为丞相。”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提:提拔。“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
16、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2.关于提升职务的: 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擢为后将军。” 进:用于较高职务。“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起复:恢复原职务。“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 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孝文帝说之
17、,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3.关于调动职务的: 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尉。”“徙齐王信为楚王。”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史。” 出:指出京受任。“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4.关于兼职的: 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范晔)服终,领新蔡太守。” 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羊舌鲋摄司马。” 权:临时代职。“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假:暂时代理。“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
18、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行:代理官职。“太祖行备武将军。“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署: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之意。“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5.关于降级免职的: 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免官削爵。” 放:委任委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贬连州刺史。”“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左迁:降级使用,贬官。“心犹恨
19、之,遂左迁毓。” 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 致仕:带职退休。四、地理常识【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赤县、神州】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
20、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表】长江以南地区。【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山东】顾名思义,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
21、数种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指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朔气指北方的风。【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
22、后简称“辅”。【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州、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五、天文历法【星宿】宿(xi),
23、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四象】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参商】参宿在西,商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北斗】又称“北斗七星 “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
24、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7)因传说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
25、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实际上农历为阴阳合历)。【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26、秋季、冬季以此类推。【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
27、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3)干支纪年法。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六十甲子”依次是:甲子-癸亥(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序数纪日法。(2)干支纪日法。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
28、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1)序数纪月法。(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中“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3)时节纪月法。如 “孟冬”代农历十月。“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di
29、)、晡(b)时、日入、黄昏、人定。(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六、风俗礼仪【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念的感情。【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
30、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上巳】三月初三,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作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
31、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
32、,谓之“守岁”。【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