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5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5篇) 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下面是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的后续更新吧! 1.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篇一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3、从阅读
2、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汇报交流,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质疑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 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自读课文,要求:(1)把句子读通顺,自学生字词。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检查交流:(1)指名读课文,正音释词。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放手让学
3、生自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精读探究,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4、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6、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积累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2、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3、收集有关惜时的资料办一版专题手抄报。 (鼓励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不同角度的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2.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篇二 一、导
5、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像,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女娲补天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补天) 二、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纠正字
6、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天塌下一块,地被震裂,人们被水火所围困,女娲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2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学生说) 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能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3质疑。(师生评议解决) 四、总结 1学了课文,女娲的哪一点精神打动了你?(不顾艰险为民造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 2指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
7、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
8、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4.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篇四 一、教材依据: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第一
9、则)期行 二、教学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三、教学重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激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感悟文本。 五、教学方法:活动型阅读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讲故事:狼来了。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引入:我们探讨一篇关于“诚信”话题的文章期行。 (二)、学法引导: 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
10、创新。 (三)、组织探究: 活动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1)互动求助,读准字音。 (2)合理停顿,读准节奏。 A、教师范读:(学生划停顿符号“”) B、分组朗读:(纠正其读音与停顿的不当之处) C、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活动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1)生生互动,理解词句。 (2)整体理解:逐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梳理情节: 这是一篇文言小说,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各写了什么?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 潮:元方反驳,无信无礼。 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活动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1)小组复述:组长复述,其余同学补充。 (2)探究:故事
11、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都应当讲究诚信。 活动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1)人物评价: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一位?为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2)情境体验:假如你是太丘,回来知道故事里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元方,父亲回来后,你将怎么做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友人,太丘回来后你又将怎么做呢? (3)感悟讨论:学习本文,你懂得了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 (四)、结束: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合作很成功,但愿我们明天的合作更精彩。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首诗歌或短文。 5.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篇五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
12、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 二、内容解读体味意境 (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 (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整体把握,各抒己见) 填空:这是一首的诗(朦胧凄美) (三)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学生讨论、交流,幻
13、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 (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凄清、迷离 (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14、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定 方、湄、涘,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著 (2)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坚定、执著 (3)“宛”字,好像仿佛之意;央、坻、沚的变化 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 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总结:无论是从诗的写景、具体事情的铺叙、主旨的不确定性,都使本诗给我们留下了朦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入了,再一次朗读本诗,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化的
15、理解来。 朗读的共同体会: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三、技法探究明确作用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另外,重章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反映出以上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见课本思考与练习二)(着重于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分析) 1、起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2、重章叠句的运用,作用: (1)从乐调上看,一唱三叹,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 (2)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加深,诗所抒发的感情也越加强烈,加强了感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3、“苍苍”“萋萋”“采采”等叠字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更细致、更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既显得句式齐整,又富有变化,错落有致,读起来很自然。 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