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型经济的_共轭环流论_理论与证据_洪俊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开放型经济的_共轭环流论_理论与证据_洪俊杰.pdf(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开放型经济的“ 共轭环流论” :理论与证据洪俊杰商辉摘要: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框架下,探究以新兴市场经济体为枢纽的全球分工网络,以及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分工地位变动的内在机理,提出的中国开放型经济 “ 共轭环流”理论表明,发达国家价值链环流和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环流之间相互联系,中国日益在 “ 共轭环流”中居于枢纽地位。基于国家间双边贸易数据及海量微观数据对理论的实证检验显示,在发达国家价值链环流中,中国企业通过提升技术可以促进分工地位攀升,但空间逐步收窄;引领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环流,有利于中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中国需要强化在 “ 共轭环流”中的枢纽地位。关键词:共轭环流开放型经济国际分工地位全
2、球价值链作者洪俊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 ( 北京 ) ;商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 ( 北京 ) 。引言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是 世纪 年代以来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主要推动力。近年来价值链贸易已占据全球贸易的 ,全球经济进入了价值链主导的时代。国际分工从生产不同最终产品的分工转向基于垂直专业化的生产要素分工,产品价值创造不再局限于特定国家,而是不同国家从事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最终产品的实现需要各国的协调和合力。各国基于自身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选择,构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共同主办的 “ 开放型经济理论研讨会”参会论文。参见 , :
3、, , : , 本文为便利叙述而提及的 “ 国家”或 “ 国” ,其含义都为 “ 国家 ( 或地区)” ,特此说明。建新的或加入已有的价值链。规模较大且掌握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倾向于建立全球 ( 区域)价值链,垄断高附加值环节;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多选择嵌入已有的价值链,凭借低要素成本参与国际生产网络。在近现代以来的前两次全球化浪潮 ( 年和 年)中,中国或被迫参与或错失机遇。改革开放使中国历史性地抓住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 年)带来的巨大机遇。改革开放初期采取的经济特区、加工贸易、引进外资等政策,加之低价劳动力成本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在华的业务外包和生产转
4、移。在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中国成功嵌入发达国家引领的全球价值链,逐步奠定了自己在国际分工体系中 “ 世界工厂”的地位。为恢复关税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对贸易体制进行的改革,提供了更深入参与国际分工的制度保证。但在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中,中国企业被“ 俘获”在低附加值环节,缺少价值链控制力和分工主动权,在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上实现中高端攀升遇到 “ 天花板”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巨大的体量决定了未来发展不能仅靠进一步嵌入发达国家价值链环流。中国需要积极构建自己引领的全球价值链。在嵌入发达国家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通过吸收和内化高端技术以及不断地自
5、我创新,并依托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以此造就的 “ 大国重器”为中国企业 “ 走出去” 、加强南南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强大支撑,使得中国有能力引领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的扩张。“ 一带一路”建设显著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对沿线发展中国家价值链延伸的引领能力。不同于 世纪 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时,亚洲经济发展呈现的 “ 雁阵模式” ,中国与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方式不限于产业间的技术垂直分工和层级转移,而且形成了以产业链和中间品贸易为基础的产品内分工网络。中国对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的引领,以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为基础,
6、并积极致力于与发达国家价值链环流的良性互动,形成 “ 共轭环流” 。本文将重点关注两大环流的互动,以及枢纽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攀升机制,并通过构建理中国开放型经济的 “ 共轭环流论” :理论与证据参见张杰、郑文平: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效应 , 经济研究 年第期;罗长远、张军: 附加值贸易: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 经济研究 年第期。参见 , : , , , , , , , 参见张辉、易天、唐毓璇: 一带一路:全球价值双环流研究 , 经济科学 年第期;刘志彪、吴福象:“ 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的双重嵌入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论模型、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基于海量数据对假设进行
7、严谨论证,探索中国在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我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可行路径。本文创新点如下。第一,不同于已有国际分工理论模型,本文区分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将全球价值链划分为发达国家价值环流和发展中国家价值环流,刻画以新兴市场经济体为枢纽的分工网络;对国际分工网络布局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推演,透析 “ 共轭环流”的互动机理,拓展已有的国际分工模型。第二,基于全球贸易数据,构造反映国家在分工网络中枢纽地位的国际指数,验证价值链发达国家环流、发展中国家环流的存在,发现中国已成为 “ 共轭环流”的枢纽。第三,运用国家间贸易数据以及海量微观数据,实证检验 “
8、 共轭环流”枢纽地位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以及 “ 共轭环流”内部的互动机制,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 “ 共轭环流论”提供有力支撑。本文第一部分构建理论模型;第二部分为 “ 共轭环流”的统计分析;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最后作总结性评述。一、理论分析基于 以及 和 的研究,划分构成全球产品内分工网络的三类国家:发达国家 ( 记为) 、新兴市场经济体 ( 记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 记为) ,它们对产品的生产分工布局及相应产生的贸易构成了全球分工网络。不同于 和 ,现将价值链环流的方式呈现为三国产品内分工网络,刻画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分工网络中的枢纽作用,考察它们在价值环流内分工地位提升的内在机理
9、,主要分析技术进步和他国分工地位变化,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分工地位的影响。假定三国共同完成最终产品 的生产,劳动力为唯一投入要素,三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劳动力禀赋为、和,劳动力工资水平为() 、()和() 。生产产品的流程由工序( ,)组成,值越大表明该工序难度越大,对技术水平要求也越高。期产品的生产函数为: () (,) ,其中(,)表示在期工序的完成量。同一时期三国技术水平存在差距,()()(),三国技术差距体现在各国完成不同难度工序所需劳动量的不同。三国完成单位工序的劳动需求量为:国:,()() ()国:,() ()()国:,()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 , , , , , , ; , ,
10、 , , , , 其中, ()() ,满 足:() ,()() ,(),() ,()() ,()。为简化模型,假设企业产品面向全球市场,暂不考虑市场构成和价格。一国企业通常在保留生产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的基础上,把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的工序转移或外包到国外生产。相应地,本文所考虑的工序转移包括国向国和国以及国向国的转移。在转移工序时,因制度、运输和产业协调产生的费用称为转移成本。参照 和 的做法,将工序转移成本内生化,记为()() 。各国在贸易开放、基础设施和通讯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假定国企业向国和国转移工序时,产生的转移成本分别为()和() ,承接国完成单位转移工序生产所需劳动力为(
11、)(,) 。( 一)产品内分工网络的形成在产品内分工网络中,各国根据自身生产要素禀赋以及不同工序的技术需求,对产品生产工序进行分解或整合,各工序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高技术国向低技术国转移工序主要体现为,出口高端零部件或提供技术支持,承接国完成工序生产后出口中间产品或最终品到转移国,从而构成分工网络中的价值环流。根据工序转移方向,产品内分工网络可由不同的价值环流构成,下文分析环流内部分工定位问题。 国与国的价值环流国向国转移工序定位。各国生产单位工序的成本差异是展开国际分工的前提条件。当国企业在国内完成工序生产所需总成本大于其将工序转移或外包至国生产所需总成本时,国企业会将工
12、序转移至国或直接外包给国企业进行生产。即有:()()()(),()()存在分工临界点() ,使得 国企业在国内生产的成本,与将其转移至 国生产所需总成本相同。即满足:()() ()()() ,)()分工临界点()可看作在基于成本考虑下,国向国转移工序时,国所承接的最高难度工序。()界定了在国完成的工序范围,当()时,国企业不会向国转移任何工序;当()时,国企业在国内不从事任何工序生产,将所有工序转移至国。当()时,该部分工序在国完成;中国开放型经济的 “ 共轭环流论” :理论与证据 , , , , , , 参见谷克鉴: 新李嘉图模型:古典定律的当代复兴与拓展构想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年第
13、期。当 ()时,国企业将工序转移至国。产品生产的分解过程可视为各国在生产链条上比较优势的转换,其转换点将产生大量的中间品或最终品贸易。国完成国转移的工序后,将配件或组装品出口到国,组成了国和国的价值环流。 国与国的价值环流国向国转移工序定位。有学者指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新兴市场经济体已不具备劳动力等直接成本优势。从成本或资源角度考虑,国可能将承接的低端节点的加工产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国分流。当国企业在国内完成工序生产所需总成本,大于其将工序转移或外包至国生产所需总成本时,国企业会将工序转移至国或直接外包给国企业进行生产。即有:()(,)()(),()()同样存在分工临界点() ,使得国企
14、业在国内生产的成本,与将其转移至国生产所需总成本相同,即满足:()() ,) ()()() ,)()分工临界点()可看作在基于成本考虑下,国向国转移工序时,国所承接的最高难度工序。()界定在国所完成的工序范围。当() 时,国向转移工序的成本过高,该部分工序在国完成;当 ()时,国企业将工序转移至国生产。国完成国转移的工序后,将配件或组装品出口到国,组成国和国的价值环流。考虑国向国转移工序的情况。分析同上,存在分工临界点() ,当 ()时,国将工序转移至国进行生产。()界定在国和国生产网络中 国的承接工序范围。但 国生产 () ,()阶段内工序的单位劳动成本要小于国,所以基于成本考虑,() ,(
15、)阶段内工序由国承担,而国仍然承担由国转移的,()阶段内的工序。综上,() ,阶段内工序在国完成,() ,()阶段内工序由国完成,()阶段内工序由国转移至国完成。()和()是生产链条中的分工临界点,在分工临界点产生的中间品或最终品贸易是联系分工参与者的重要纽带。下页图为多国产品内分工网络。承接国国和国在完成转移工序生产后,将生产的零部件或组装品分别运回转移国国和国,形成国与国的价值环流以及国与国的价值环流,由此构成了产品内分工网络,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则成为全球分工网络的枢纽国。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参见刘伟、郭濂: 一带一路:全球价值双环流下的区域互惠共赢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图多国产
16、品内分工网络产品内分工网络的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为: () ,()() () ()() ,()(),() () () ,()(),() ( )其中,(,)表示工序完成量。生产产品和零部件所需的总支出()可表示为: ()()()(),则三国工序的完成量为:,() ()()()()( ),() ()()()()(,)( ),() ()()()()(,)( )令 (),在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下,分工临界点均衡解为:()()()()()()( )()()()()()( )( 二)产品内分工网络布局的演变刘伟等用 “ 位势论”分析国际分工中价值环流的形成和演变。高位势国家对资源更强的吸引力,引致资源从低位势
17、国家向高位势国家流动,高位势国家通过吸收、内化和整合资源,提升国家竞争力,从而向更高位势移动;而低位势国家凭借低廉要素资源与高位势国家合作,也会提升其分工地位。上述模型中,新兴市场经济体可能成为连接发达国家价值环流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价值环流的枢纽。在产品内分中国开放型经济的 “ 共轭环流论” :理论与证据参见刘伟、郭濂: 一带一路:全球价值双环流下的区域互惠共赢 。工网络中,因分工产生的中间品贸易规模越大,与国相关联的网络联系强度越大,国的枢纽地位就越显著。 通过对价值链中知识传播渠道的分解,发现跨国贸易更有利于知识传播。中间品贸易的扩大,使国企业有更多机会接触国外同行业或跨行业的买家和卖家,接
18、触上游企业的高技术中间品投入,接收下游企业更高要求的订单。枢纽国中间品贸易的扩大,使得枢纽国企业的资源获取和控制能力增强,有利于更快更优地吸收和内化先进技术,进而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提升分工地位。此外,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经济全球化理论对贸易利得思想的诠释,认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可使参与国通过贸易获得本国所需资本和高级生产要素,贸易的扩大有利于加快一国资本积累速度。物质资本 ( 如先进机械设备)的积累,可提升创造规模经济的可能性,有利于获得专业化分工利益,从而扩大国内生产能力。发展贸易所获得的资本积累,又是一国科研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新增长理论亦从沟通效应和配置效应等
19、途径,阐述贸易对技术进步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一国技术进步和生产能力的增强,对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提供了必要助力。综上可知,国际分工网络内一国贸易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该国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因此,有如下假说。假说:在全球分工网络中,一国枢纽地位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其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根据上述产品内分工网络的形成分析,由劳动力需求方程 ( ()式 ()式) 、临界点存在方程 ( ()式和 ()式)和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 ( ()式 ( )式) ,得出期分工临界点决定方程: () ()()()()()( )()() ()()()()()( )三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为:()()( )()()()( )中
20、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 , , , , , ,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财富、信用与商贸 ,王小亮、高金龙编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年。参见苏志庆、陈银娥: 知识贸易、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 经济研究 年第期。()()( )同 一致,本文认为当转移的工序难度大于承接国现有技术水平时,从事转移工序的生产才会对承接国产生技术溢出和学习效应,进而提升承接国的技术水平。故而,在国与国的价值环流中,国技术水平变动方程为: () () (,) ( )其中,(,)表示期从事工序生产的劳动力数量,表示国学习能力 () 。由于国分工临界点为() ,无法承担() ,阶段内工序的生产,所以国技术水平变动可表示为: ()
21、 ()()() ()()() ()()() ()()()()( )即国技术水平变动受国分工临界点位置、国分工临界点位置、国技术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和劳动力投入量的影响。易知, () ()(),表明国分工临界点的提高有助于其技术水平的提升。 和 提出,技术水平的提升过程是从突破基础应用到更高层次新产品研发的自下而上良性循环。分工临界点的提升意味着,国企业可进行更高难度的工序生产,内化新工序意味着新产品或新产业的拓展和形成,企业也将面临新的和更高的需求。这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 “ 倒逼作用” ,从而促进技术水平的提升。由 ( )式可得,国与国价值环流中国分工临界点的位置变动方程为: () () ()
22、 () ( )( )式显示,国分工临界点位置变动受自身技术水平变动、国分工临界点位置变动和国承接工序成本变动的影响。需要指明,在国与国的生产网络中,由于国的技术优势,国分工地位的提升存在一定限度。由 ( )式得出假中国开放型经济的 “ 共轭环流论” :理论与证据 , , , , : , , : , , 参见黄先海、宋学印: 准前沿经济体的技术进步路径及动力转换 从 “ 追赶导向”到 “ 竞争导向”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其中, () () ()() () () () , ()() () () () , ()()() ()()()() ()()。说。假说: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价值环流中
23、,新兴市场经济体技术水平的加速提升,有利于其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加速提升。鉴于国与国的价值环流,考察国企业承接国企业转移工序后的技术水平变动,国技术水平变动方程为: () () (,) ( )由于国分工临界点为() ,无法承担() ,阶段内工序生产,所以将国技术水平变动表示为: () ()()() ()() ()() ()()()( )由 ( )式可得,国和国的价值环流中国分工临界点的位置变动方程为: () () () () ( )( )式显示,国分工临界点位置变动受国分工临界点位置变动、国技术水平变动以及国承接工序成本变动的影响。 表明,国分工临界点的加速提升,会对国分工临界点的加速提升有正向影
24、响,因此,得到假说。假说: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价值环流中,其他发展中国家分工地位的加速攀升,有利于推动新兴市场经济体分工地位的加速攀升。二、“ 共轭环流”的统计分析( 一)测度指标产品生产在全球的分工布局以及随之产生的中间品贸易,构成全球分工网络。 和 提出,每一个时期的全球价值链可表示为,一个有点 ( 国家)有边 ( 国家间的贸易流动)的有向性网络。本文通过构建有向加权贸易网络图,透析全球分工网络结构。有向加权贸易网络可表示为: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其中, ()()() ()()(),()(), ()()()。 , , , , , , (,)其中,为节点集合,表示生产网络中的国家
25、( ,) ;,为边集合,(,)表示国家向国家的出口关系,(,)表示有向边,()的权重,即国家向国家的出口额。基于网络结构的复杂性考虑,传统贸易指标很难从总体捕捉全球分工及贸易分布特征。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全球分工网络进行分析。中心度分析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有学者将网络中心度指标应用于人际网络知识技术溢出和国际分工网络特征等问题的研究。全球分工网络的中心度可反映一国在分工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及其对资源获取与控制的程度,高中心度国家在分工网络中扮演着枢纽角色,具有较强的引领能力。在有向网络中,通过测算出入节点度、特征向量、接近度和 等指标,可体现网络中心度。但在全面反映贸易关联以及
26、弱化伙伴国中心度影响方面, 算法要明显优于出入节点度、特征向量和接近度分析方法。故而,本文选取 算法分析全球分工网络中心度,以此衡量一国在分工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中心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 ()( )其中,()表示国家()的 值; ( )表示国家出口目的国数量;表示贸易网络中的国家数量;,为邻接矩阵 () ,表示国家间的贸易状态;为阻尼系数,本文采用 算法中的经验值 。 (),一国的值越高,表明该国在全球分工网络中越趋于枢纽位置。( 二)“ 共轭环流”及枢纽本文选取 数据库中, 年同时存在双边贸易的 个经济体 ( 包括 个发达经济体)出口数据作为分析样本,测算发达或发展中经济体的内部
27、贸易在发达或发展中经济体总贸易中的占比,如下页图所示。其左侧图显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 “ 共轭环流论” :理论与证据参见 , : , , , , , ; , : , , , , 中心度源于 的网络排名指数测算。参见 , : , , , , , , 年间发达经济体的中间品内部贸易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 年之后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存在向发展中经济体分流的现象;若加入中国,其下降趋势明显减弱,内部贸易占比于 年高达 ,表示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确实存在,且中国在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在样本期间,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中间品内部贸易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加入中国后,发展中经济体的内部贸易占比明显提升
28、, 年该占比约为 ,表明发展中经济体价值环流呈现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右侧图为基于总出口数据的分析结果,结论与左侧图基本一致。图 年两环流内部贸易占比趋势资料来源: 数据库。中国是否已经成为连接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和发展中经济体价值环流的枢纽国?本文分别基于 年和 年 个经济体的双边中间品贸易额,测算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和发展中经济体价值环流中各地的枢纽地位,如下页图所示。图()左侧图显示, 年,美国是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的枢纽国,枢纽地位指数为 ,而中国处于相对边缘位置,枢纽地位指数仅为 。图()右侧图显示, 年,中国已是发展中经济体价值环流的枢纽国,印度、巴西和泰国等是第二梯队。图()左侧图显示,
29、年,中国、德国已跻身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中的高中心度第一梯队,加拿大、英国和法国等经济体为第二梯队。图的左侧图纵向展示中国嵌入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的过程,右侧纵向展示中国引领发展中经济体价值环流的演变过程。在样本期间的发展中经济体价值环流中,虽然中国始终是第一大中心国,但从发展中经济体价值环流中,其他经济体的枢纽地位愈发呈现平均化的趋势可以看出,中国对发展中经济体价值环流的引领力得到显著提升。综合来看,我国已成为 “ 共轭环流”的重要枢纽。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使用 年 个经济体双边总出口和总进口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类似结论。图“ 共轭环流”枢纽地位演变注:图左侧图 “ 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枢纽地位”分
30、别基于 年和 年 个经济体 ( 个发达经济体和中国)双边中间品贸易数据测算。图右侧图 “ 发展中经济体价值环流枢纽地位”分别基于 年和 年 个经济体 ( 中国和其他 个发展中经济体)双边中间品贸易数据测算。图例中的圆圈大小及相应数值表示经济体枢纽地位指数大小。资料来源: 数据库。为了更直观地比较主要经济体间枢纽地位的相对变化,本文对 年中国、德国、日本和美国在 “ 共轭环流”中枢纽地位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如下页图所示。图枢纽地位指数及其时序变化显示,德国、日本和美国的网络枢纽地位整体呈下降趋势。图左侧图显示,基于中间品出口数据测算的中国的枢纽地位指中国开放型经济的 “ 共轭环流论” :理论与证
31、据数,于 年超越日本。正如 和 的研究所表明, 年,日本在亚洲价值链的枢纽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中国的枢纽地位指数于 年进一步超越德国,成为全球贸易网络中的第二大中心国。图右侧图显示,基于总出口数据测算的枢纽地位指数,中国分别于 年和 年超越日本和德国,相较于中间品出口枢纽地位指数,其超越点均滞后年。上文阐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中,存在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及中国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这两个价值环流,以及中国在两个价值环流中的枢纽国地位。我们将以中国为枢纽的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和发展中经济体价值环流,称为 “ 共轭环流” 。图 年主要经济体枢纽地位变化趋势注:经济体枢纽地位基于 年同时存在双边贸易的 个经济
32、体 ( 包括 个发达经济体)出口数据测算。资料来源: 数据库。三、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 共轭环流”枢纽地位对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为验证假说,构建一国枢纽地位与其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关系方程: ( )其中,下标代表国家,代表行业,代表时间;因变量 表示国行业在期的中间品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对数值,用该指标代表一国在价值环流中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 , : , 的分工地位。本文使用 等公布的运用 数据库计算的 年、 年、 年 行业分类下,各国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作为代理指标。核心解释变量 表示期国行业的网络中心度,代表其在“ 共轭环流”中的枢纽地位,使用国家年份枢纽指数并以行业出口额为权重,得到
33、国家行业年份的枢纽指数。 表示一国技术水平,选用一国研发支出占 比重的对数值作为代理指标。 为外商净投资额占 比重的对数值。外资企业通过产业链途径对本土企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下游外资企业的出口需求,提高了对上游本土企业提供的中间产品产量和质量的要求,进而影响国内增加值率。 表示以 年为基期的期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对数值。汇率波动一方面影响出口中的直接增加值,另一方面通过影响国内企业对进口品和国内产品的替代选择,改变生产的中间投入结构,从而影响出口中的间接增加值。 为以 年为基期的国民收入对数值,用以表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为国家固定效应;为行业固定效应;为时间固定效应; 为行业年份固定效应; 为随机
34、扰动项。“ 共轭环流”内在互动机制分析基于理论模型,下面从中国企业嵌入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及其提升机制、中国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分工地位相对变动两个方面,讨论中国作为 “ 共轭环流”枢纽如何通过参与两个价值环流,实现国际分工地位的攀升。使用由贸易产生的国内增加值率,表示理论模型中的分工临界点。()中国企业嵌入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的分工地位提升机制为了验证假说,在中国企业与发达经济体企业的生产网络中,构建技术水平变动和分工地位变动的关系方程: ( )其中,因变量 表示企业在期的国内增加值率对数值的差分,即企业国内增加值率的增长,代表企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动,采用 等提出的中国开放型经济的 “ 共轭环流论
35、” :理论与证据参见王直、魏尚进、祝坤福: 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参见吉亚辉、祝凤文: 技术差距、 “ 干中学”的国别分离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年第期。参见 , , , , , , 参见杨高举、黄先海: 内部动力与后发国分工地位升级 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证据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企业国内增加值方法进行测算。核心解释变量 为企业技术水平对数值的差分,表示企业在期的技术水平增长,本文使用企业专利申请数作为企业技术水平的衡量指标。技术水平是影响国内增加值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技术水平上升,一方面引致制造中间投入品的行业竞
36、争力增强,使加工贸易商倾向于使用国内产品替代进口品,另一方面使得中国的相对比较优势转向较高的国内增加值环节。 表示企业工资水平变动,工资提高能促进国内增加值的增加。本文使用企业应付工资总额的对数值表示工资水平,以 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减。 表示企业经营年限的对数值,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国际分工的参与程度或参与方式存在差异。本文使用当年年份与企业成立年份之差再加,衡量企业经营年限。 表示企业规模变动, 和 提出,规模较大的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进口销售比率。本文用企业销售收入对数值表示企业规模,以 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平减。中国在参与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的同时,无法脱离与其他发展
37、中经济体价值环流的联系。为体现两个环流的互动性,加入企业是否在年同时向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出口的虚拟变量 。为企业固定效应;为时间固定效应; 为随机扰动项。()中国与发展中经济体分工地位的相对变动为了验证假说,构建发展中经济体分工地位变动与中国企业分工地位变动的关系方程: ( )其中, 表示企业贸易对象的国内增加值率对数值的差分,代表贸易对象分工地位的变动。对于企业贸易对象的国内增加值率,本文根据 等公布的运用 数据库计算的 年、 年、 年 行业分类下,各国国内增加值率以出口额为比重加权得到。具体计算公式为: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 , , : , , , , , 许多工业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故专利申
38、请数出现大量值,使用下式对专利数进行调整: () , 为企业在时期的专利申请数的加总。参见 , : , , , , , : , , , , , ()。其中, 表示行业的企业在年向经济体出口量占其该年总出口量的比重, 为发展中经济体向中国的出口中包含的行业层面国内增加值率。为体现两个价值环流的互动性,加入企业是否在年同时向发达经济体出口的虚拟变量 。方程中其他变量和固定效应与( )式类似。( 二)数据“ 共轭环流”枢纽地位对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用于测算一国枢纽地位指数的双边贸易数据来自 数据库;国内增加值率数据来自 等运用 数据库对国家行业层面贸易流的分解数据。为了数据的匹配性,选取 年、 年、
39、 年同时存在双边贸易的 个经济体作为分析样本。此外,技术水平、外商净投资占比、实际有效汇率和国民收入水平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 共轭环流”内在互动机制分析此部分的微观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和国家知识产权局 ( )专利数据库。基准数据为 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两数据库的匹配分两步:第一步,将月度海关贸易数据整合为年度数据;第二步,逐年匹配。对 年样本,先使用企业名称和年份进行匹配,匹配不上的样本,再使用企业电话号码后七位和所在地区邮编编码两个变量同时匹配,以确认样本。 年的样本使用企业名称进行匹配。对海关数据库,删除贸易对象国为中国或不明确的
40、样本;删除产品销售收入小于出口额的样本;删除企业名称中带有 “ 进出口” 、“ 贸易” 、“ 经贸” 、“ 科贸”或“ 外经”字样的样本。对工业企业数据库,删除非制造业数据;删除总资产、固定资产合计、销售收入或主营业务收入、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工业总产值等重要经济指标缺省、零值或负值的样本;删除明显不符合会计原则的样本。最终得到 家企业。企业技术数据来自 专利数据库。为获得企业技术水平数据,本文使用企业名称和企业地址两个变量,将工业企业和海关匹配的数据与专利数据库再次进行匹配。由于可获得的专利数据截至年份为 年,在 “ 中国企业嵌入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的分工地位提升机制”中 ( 见后面表) ,样
41、本期间为 年。各价格指数数据来自相关年份 中国统计年鉴 。本文主要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见下页表。中国开放型经济的 “ 共轭环流论” :理论与证据 提出,中国的重复进口金额约占总进口的。参见 , : , , , , 表主要变量统计性描述变量解释观测值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 共轭环流”枢纽地位对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 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 一国枢纽地位 一国技术水平 外商投资 实际有效汇率 国民收入水平 “ 共轭环流”内在互动机制分析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 企业国内增加值率 企业技术水平 企业经营年限 企业规模 企业工资水平 企业是否同时出口其他发展中经济体 发展中经济体价值环流 企业国内增加值率 企
42、业贸易对象的国内增加值率 企业经营年限 企业规模 企业工资水平 企业是否同时出口发达经济体 ( 三)计量结果讨论“ 共轭环流”枢纽地位对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下页表报告一国在 “ 共轭环流”中的枢纽地位影响其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回归结果。模型 () ()中因变量为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核心解释变量为基于国家间双边中间品贸易额测算的一国枢纽地位。结果表明,一国在 “ 共轭环流”中的枢纽地位,显著促进了其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相对于边缘国家,处于价值链中心地位的国家吸引更多的国外优质中间品,享受技术和知识溢出,有利于提升其国内生产和价值创造能力,进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此外,本文使用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
43、率和基于一国总出口额测算的一国枢纽地位,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模型() ()一致显示,实证结果稳健。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表“ 共轭环流”枢纽地位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因变量 ( )基于中间品出口数据基于总出口数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截距项 ( ) ( ) ( ) ( ) ( ) ( ) ( ) ( )样本量 拟合优度 注:括号内为统计量,基于针对国家行业的聚类标准差得出。模型 () ()和 (
44、) ()控制了年份、行业和国家固定效应,模型 ()和 ()以及模型 ()和 ()进一步控制了行业年份固定效应。 、 、分别表示、 的显著性水平。“ 共轭环流”内在互动机制分析()中国企业嵌入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的分工地位提升机制由于企业国内增加值率与技术水平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且遗漏变量问题亦可能导致内生性问题,本文运用面板固定效应工具变量估计法 ( )进行检验。根据 和 以分组平均值作为工具变量的做法,采用技术水平的行业年份均值作为工具变量。技术水平 ( )可分解为技术水平的行业年份均值 ( ) ,以及企业技术水平与行业年份均值的差异 ( ) ,使得企业非观测因素的影响只与 相关,且 与 相
45、关,与扰动项不相关。由此,技术水平的行业年份均值为合适的工具变量。下页表为 回归结果, 统计值足以拒绝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可见弱工具变量在回归中并不明显。首先使用国内增加值率和技术水平的水平值进行回归分析。模型 ()和 ()中的 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在样本期内中国企业通过嵌入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技术水平的提高显著提升了其分工地位。为进一步明晰中国企业在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中分工地位的提升机制,对 ( )式进行 回归,结果见模型 ()和中国开放型经济的 “ 共轭环流论” :理论与证据 , ? , , , , , () 。技术水平增长 ( )对企业国内增加值率增长 ( )的影响显著为负,表明在中国
46、嵌入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时,随着技术水平的加速提升,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攀升速度放缓。综合以上结果可知,在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中,中国企业通过学习效应,提升的技术水平有利于促进分工地位攀升,但这一攀升效应有收敛趋势。在这一环流中,我国企业价值链地位的攀升速度逐渐放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核心竞争领域占有明显优势,并且占据价值链分工的主动权,使中国企业很难完全通过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等路径,真正实现价值链的高端攀升。而且,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经贸规则和价格的制定权,这进一步收窄了中国的价值创造的提升空间。表中国企业嵌入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的分工地位提升机制 ( 年)因变量 ( )()()因变量
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统计值 统计值 企业固定效应是是企业固定效应是是年份固定效应是是年份固定效应是是样本量 样本量 注:括号内为统计量,基于针对企业的聚类标准差得出。 、 、分别表示、 的显著性水平。在模型 ()和 ()中使用企业技术水平的行业年份均值作为工具变量,在模型 ()和 ()中使用企业技术水平变动的行业年份均值作为工具变量。在工具变量回归中不具有统计意义,未予汇报。考虑到一般贸易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方式的差异性,本文将全样本划分为一般贸易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进行回归分析。下页表显示,
48、在发达经济体价值环流中,一般贸易企业技术提升对分工地位的提升作用不显著,且分工地位的攀升存在明显收敛趋势;而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提高显著提升了其分工地位,但攀升空间没有明显的提升趋势。有学者指出,近年来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加值率增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参见黄先海、诸竹君、宋学印: 中国中间品进口企业 “ 低加成率之谜” , 管理世界 年第期。长幅度明显高于非加工贸易。而且,加工贸易是企业参与高技术产品内分工的典型方式。相对于一般贸易企业而言,加工贸易企业与外商存在较为固定的直接联系,可获得发达经济体的直接技术支持,分工地位便于提升。但在低端锁定环境下,加工贸易企业的可攀升空间不明显。表分样本检验因变量
49、 ( )()()一般贸易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因变量 ( )()()一般贸易企业加工贸易企业 ( ) ( ) ( ) ( )其他控制变量控制控制其他控制变量控制控制 统计值 统计值 企业固定效应是是企业固定效应是是年份固定效应是是年份固定效应是是样本量 样本量 注:括号内为统计量,基于针对企业的聚类标准差得出。 、 、分别表示、 的显著性水平。在模型 ()和 ()中使用企业技术水平的行业年份均值作为工具变量,其他控制变量为 、 、 和 。在模型 ()和 ()中使用企业技术水平变动的行业年份均值作为工具变量,其他控制变 量 为 、 、 和 。使 用 交 互 项 回 归 方 法,验 证 了 组 间 和
50、系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工具变量回归中不具有统计意义,未予汇报。()中国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分工地位的相对变动下页表报告在中国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价值环流中,后者分工地位变动影响中国分工地位变动的回归结果。回归模型 ()和 ()中的 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分工地位的加速攀升,有利于促进中国企业分工地位的加速攀升。为了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选用企业贸易对象的制度质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 回归。本文借鉴 的研究,企业贸易对象的制度质量采用 ( )集团出版的国家风险指南中,各国贪污腐败控制指数、法律秩序指数、投资环境和政府稳定性的均值,并以企业出口额加权得到。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制度质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