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几种生态范式探讨.pdf

上传人:qwe****56 文档编号:80589844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中几种生态范式探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规划中几种生态范式探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中几种生态范式探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中几种生态范式探讨.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3年第3期/西部人居环境学刊/037城市规划中几种生态范式探讨*A Preliminary Study on Ecological Paradigm in Urban Planning闫水玉 任天漫 杨会会 YANShuiyu,RENTianman,YANGHuihui摘 要 本文应用“范式”理论,对城市规划中协调城市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与方法体系进行了分析,将其总结为朴素的自然保育生态范式、绿地系统范式、自然适宜度范式、复合系统生态范式以及景观生态范式。5种生态范式各有不同的起源、亟待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内在的不足,文章认为未来生态范式可能向“格局功能过程”综合生态范式转换。关键词 范式

2、;绿地系统;生态适宜度;复合生态系统,景观生态Abstract:Inthispaper,theideasandmethodstocoordin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urbanareasandthenatureinurbanplanningareanalyzedbyapplyingtheconceptofparadigm.Fiveparadigmslikesimpleconservation,greenspacesystem,ecologicalsuitability,social-economic-naturalcompoundecosystem,andlan

3、dscapeecologyareproposedandexpounded.Everyecologicalparadigmhasdifferentorigins,differentproblemstobesolved,aswellastheinherentweaknesses.ItisconcludedthatthefutureecologicalparadigmmaybetransformedtothecomprehensiveecologicalparadigmofPattern-Function-Process.Keywords:Paradigm;GreenSpaceSystem;Ecol

4、ogicalSuitability;Social-economic-naturalCompoundEcosystem;LandscapeEcology城市自然环境是城乡建设的基础资源,它参与到城市空间形态、功能组织、景观保护、安全控制等各个方面,成为城市系统的重要结构组份,探索营造城市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思想对于塑造舒适城市栖息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人类影响环境能力的日益强大,城市与自然失衡引发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规划中引入生态思想与方法成为规划师们的自觉行动,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城市规划和环境政策之间的关系,关注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规划学术界很早就提出了“生态规划

5、”的概念,但直至今天,生态规划是“生态环境要素的规划”还是“基于生态思想的城市规划”都还在讨论之中,其内涵与外延、理论与方法尚未达成共识,据此完成的具体规划实践工程也多种多样。虽然“生态规划”对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营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但从学术的发展来看,有必要对目前“生态规划”存在的一些范式及相互演进规律进行探讨,关注解决问题的基本概念、途径、方法,形成能被共同接受的范式,尽快推动该问题进入常态科学阶段,在范式的支配下进行解难题的活动。范式(paradigm)一词源于希腊文,亦译作“规范”、“范型”,原意为“显示”,引申为“模式”、“模型”、“范例”、“规范”等意。库恩(Tho

6、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首次提出范式的概念,意在说明科学理论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性1。范式系统包含三个层次,处于最高层次的是世界观或价值观,范式得到承认,是因为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标准;第二层次是某一特定时代、特定领域中的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论,它们构成范式的特定思想内容,为研究活动提供了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如何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模式或范例;第三层次是模式、方法和技术,是基本的定律、定理和假设应用于各种场合中。库恩认为,当现有的范式中图分类号TU984,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

7、181(2013)03-0037-06作者简介闫水玉: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乡生态规划与技术科学团队,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天漫: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杨会会: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502)ISSUE3JUN.2013/JOURNALOFHUMANSETTLEMENTSINWESTCHINA/038不能恰当地解释新问题的时候,科学的思考方法将发生周期性的改变,形成一种新范式以解决现有问题。范式的形成过程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在前科学时期,科学家之间存在意见分歧,因而没有被共同接受的范式。库恩指

8、出,一门学科自有了统一的范式以后,就进入了常态科学时期,该时期科学共同体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范式的支配下进行解难题活动。在释疑过程中,当一些新问题和新事物逐渐产生,现有的范式无法解决新的问题时,建立新范式的科学革命随之产生,拥有新范式的新科学共同体取代了旧的科学共同体,新范式取代旧范式,如此循环往复,构成科学的变革和进步的过程2。城市规划生态范式就是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二者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以及应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方法和技术。本文从范式理论的视角出发,讨论城市规划中生态范式的相关特征、每种范式解决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结果,并试图为城市规划中生态范式的再发展

9、提出建议。1 当前城市规划中应用的几种生态范式1.1 朴素的自然保育生态范式随着工业革命后工业化所推动的城市化的进行,城市数量与规模空前发展,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直接,城市建设对自然的影响被人初步体会,公众对于城市活动在自然和文化景观上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的认识逐渐提高,城市自然保护主义形成,朴素的自然保育范式在城市规划中出现。朴素的自然保育范式首先表现为将建筑融于景观设计中,为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而建造;欣赏和应用本地设计素材,在植物规划和设计中采用自然式布局手法,对自然原型造成最小程度的破坏或改变,努力把人工构筑物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其次,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国外以对自然风景和资源的保

10、护为目的的城市公园建设、州级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国家公园建设等规划设计、视自然为城市的一部分,将具有生物、地质、美学和文化价值的自然、历史、文化与风景资源保护结合起来。这一范式曾经在现代城市发展之初发挥过巨大作用,在许多城市中保护了部分自然绿地,形成了后来的城市公园,其中以伦敦内城的诸多公园为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城市规划中开始出现绿化内容,治山治水、绿化造林、建设公园、绿化道路、种植河岸林、单位园林化等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后来空气环境、水体环境、区域噪声等要素也根据自身的保护对策,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这一系列举措曾经在维护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方面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朴素的

11、自然保育生态范式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保护拥有景观美的自然资源和防治污染,为保护而保护、为防治而防治。这种生态范式虽然考虑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过于简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处于二元分立状态,城市功能选择、空间布局结构几乎不考量环境质量基础,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总图实际上是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强调对建设开发的指导作用;而规划中所要求的绿化、水系保护等控制图是在已确定的用地布局规划总图编制基础上的后续点缀图纸,往往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物理环境保护手段也只有传统的污染排放控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证明,该范式对

12、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有限,甚至由于简单采用该范式使后续的环境保护产生了路径性依赖,如一类工业的布局问题。这种生态范式的出现不管是从生态的角度还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目的是满足人类使用和娱乐的需要,是一种被动式的规划方法,属于城市规划中的“浅绿”层次。1.2 绿地系统生态范式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范式起源于19世纪末美国兴起的区域公园系统的建设,其原因主要有:(1)随着城市化的普遍推进,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以梭罗、约翰谬尔等为代表的环境保护主义者;(2)艺术家的保护意识和荒原情结也使其绘画成为引导人们对令人激动的公园加以保护的工具。后来,这些公园系统建设又迅速扩散到英国,成为当时风风火火的

13、公园建设高潮。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由点延伸为线,开始逐渐采取主动式的保护策略。与此同时,国外的公园系统规划中所有的城市公园都与景观道路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后来城市建设的基础格局:或是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相连,以电车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结合为一体;或是规划强调保护外岛、水体、湿地、公共海滩和区域性稀有林地等自然景色,并将其连成系统进行保护;或是征用无人要的土地如崎岖山地、湿地、陡坡等规划公园系统,其跨越的范围从城市到乡村,功能主要是自然保护。另一种绿地系统建设为后来城市建设中为防止城市蔓延而进行的绿化隔离带建设提供了基础,最著名的是1942年的伦敦绿带规划。进入21世纪后,国内逐步

14、认识到了绿地的多重生态环境与人居质量效益,各大城市开始编制绿地系统规划,构建绿地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概念在扩展,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林地、园地、水域等土地类型作为生态改善的积极因素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中,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同时也考量了空间的系统性,其规划范围是城市建成区;作用的对象是常规的绿地类型,引入道路绿地、河流缓冲绿地等线性要素,构建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中以控制2013年第3期/西部人居环境学刊/039绿地数量(如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标准,同时对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成片的基本农田、郊野公园、坡度大于25的山林地、主干河流、水库及湿地、重要的生态廊道、岛屿和具有生态保护价

15、值的海滨陆域等生态区域加强生态保护,防止城市建设的无序蔓延危及城市生态系统安全,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城市自然生态要素的规划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自然生态规律在城市河流及两岸建设规划、城市生态森林建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等方面得到了体现,对控制城市无序蔓延、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态支持能力、满足市民休闲体育等需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然而,绿地系统规划仍从属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它首先强调的仍然是建设用地系统,而城市功能选择、空间布局结构所内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没有被有效地思考。绿地系统规划主要考虑人的需求,缺乏对其它物种保护的考虑;它忽略了生物生存、繁衍、迁移等行为,绿地系统不

16、成网络,相互之间缺乏廊道连通,难以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和绿地的多重生态效应也无从保证;绿地质量良莠不齐,绝大多数结构单一,总体生态效益并不高。在实际的规划建设中,规划师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淡漠,总是试图在一张白纸上面规划而不愿意受到限制,加上开发周期短,主要考虑迅速开发土地,因而常常不顾土地的生态现状,缺乏对场地土地自然生态因素的调研,不管湿地、水网等生态系统要素,匆忙地进行三通一平4,然后再补充点缀一些绿地。因此,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范式在维护城市环境方面还不能尽如人意。1.3自然适宜度生态范式自然适宜度生态范式起源于1969年麦克哈格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在奥姆斯泰德(Olms

17、ted)设计结合自然的思想基础上扩展了活动空间,不同于传统的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而是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与自然资源性能,即土地的适宜性,目的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与发展规划,从而协调自然的开发利用与自然过程,使人类活动与场地特征相一致。同时,麦克哈格提出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及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技术方法。国外自然适宜度生态范式已经在区域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设计、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 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以荷兰的I.S.Zonneveld和德国的哈伯(W.Haber)为代表。1981年,法伯斯(J.G.Fabos)通过生态适宜性土地利用规划,运用生态学原

18、则和区域生态模型,提出大都市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的方案,该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到绿道规划的分析评价及生态网络的规划分析中5。上世纪90年代,自然适宜度生态范式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也开始被广泛利用,规划师将规划区域的各类生态要素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判断城市各类建设的适宜性,因地制宜安排城市功能、组织城市空间,试图缓解城市与生态的对立,在人类高强度管理的区域进行生态协调。该生态范式在2005年终于被纳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全国强制推行,至今效果初现。目前,我国所有的城乡规划编制都要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就是这种生态范式的体现,其中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安全性分析、生态承载力分析、社会生态分

19、析、经济生态分析的生态区划,也是自然适宜度生态范式的应用。自然适宜度生态范式为城市空间的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体系,奠定了城市空间扩展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基础,如广州市的生态区划工作。但是,自然适宜度生态范式只强调某一地域单元内生态关系的垂直自然过程,忽视了地域单元之间生态流的水平生态过程;另外,千层饼模式只强调自然决定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观点,规划过程仅仅是认识和适应自然的过程。针对城市规划中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缺乏考虑,容易使这一规划范式流于表面,不能深层次地理解城市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同时也容易产生环境决定论的规划方法,忽视其它经济、社会因素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性,使规划沦

20、为适应自然的规划,不考虑城市发展的现实情况。1.4 复合系统生态范式复合系统生态范式就是视城市为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集聚和高强度的区域环境影响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6。规划建设中将一个城市视为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功能优化出发,制定整体系统以及系统各组份的目标,用指标指导规划建设。例如2003年发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成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考核的官方性基本指标体系,2004年建设部颁布了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包含了生态环境、生活环境与基础设施三大类指标,指标内涵也相对固定在直观反映“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的指标体系框架之中7

21、。同时,城市规划界也积极地将各种生态要素,特别是绿色空间等直观指标融入到传统城市规划标准中去。但国内外尚未明确直接地提出“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命题8。这一时期生态城市建设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各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山水城市、循环经济城市等生态型城市建设目标。虽然这些城市各有不同的出发点,但至少表明社会各阶层认识到了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性,试图通过系统优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ISSUE3JUN.2013/JOURNALOFHUMANSETTLEMENTSINWESTCHINA/040复合系统生态范式对城市生态保护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涉及范

22、围广、指标简单、内容缺乏灵活性、可操作性差,不能有效指导现实规划的实施。同时,国内生态城市规划与传统的规划体系(工具)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兼容”的问题,难以得到传统城市规划相关系统的支持和响应。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具有结构分层、系统复合、指标复杂、标准刚性等特点,但对人的因素和人的发展方面的考虑有所欠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计划性强、针对性弱,没有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轨迹及趋势对城市生态化建设进程的影响,往往存在仅关注于某个时间点等问题9。目前推进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关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目标较多,用于指导物质空间规划和各技术子系统规划较难,与城市规划的真正融合还有待考量。复合系统生态范式涵盖内容过于全

23、面,远远超出了规划师的能力,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合作。1.5 景观生态范式20世纪90年代,生态学出现了空间转型,景观被看作生态存在的重要形式,“斑块廊道基质”成为描述生态系统的“空间语言”。福尔曼(Forman)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类型的多样性导致其结构和功能方法的多样化,其重要结构特征包括:宽度、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围斑块或基质的作用关系。廊道常常相互交叉形成网络,使廊道、斑块和基质的相互作用复杂化。基质是指

24、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质、草原基质、农田基质与城市基质9。“斑块廊道”形成的地域嵌合体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载体,而城市规划的重点也在于空间的组织,二者结合很快成为城市规划中保护建设生态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整合规划区域的各类自然要素,再加上必要的人工控制管理,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自然生态体系。自然生态体系与城市建设体系耦合后,形成支持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目前,这种范式较为流行。在城乡一体的背景下,在总规阶段的城市空间结构中,运用“斑块廊道基质”的方法,构建用地生态格局,形成生态空间保护体系,其中绿色斑块形成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公园地块,绿色廊道构筑城市绿地网络,多为环

25、网结构。环网结构的绿地系统是该时期的规划潮流。目前流行的绿色通道规划方法正是该范式的代表,其空间配置主要是线性,基于在线性系统中具有的特征,该范式提供了物质、物种和营养的运输与转移的本质优势。其目标是多方面的:(1)生物多样性相关:通过栖息地的保护、创建、连接和管理,增强生物的多样性;(2)水资源相关:关于保护、恢复和管理水资源,包括洪泛区、水流走廊、地下水补给/排泄区、湿地;(3)娱乐:创造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娱乐机会,尤其是在城市与乡村景观之间的直线走廊;(4)历史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将文化和历史资源联系起来,特别是与较完整的自然资源和景观相联系;(5)发展控制,城市隔离:利用绿色通道控制和定

26、义城市与乡村的边界10。景观城市主义可以说是景观生态范式的深化,是对景观在范围和深度上进行再认知,认为景观具有场地尺度、邻里尺度、城市尺度、区域尺度等不同尺度,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还包括道路、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这样的人造景观;景观不再停留于某种一成不变的描述性景象,而是各种要素单元相互作用的过程;景观甚至也不仅仅是实体的概念,而是包含了对土地的感官和体验,包含了符号学、生态学和政治的内容11。这体现了景观生态范式在规划设计中已经从概念过渡到操作层次。景观城市主义作为一种相对年轻的思想和实践,目前我国理论界的研究并不多,但某些实践工程、技术方法已经体现出了景观城市主义精神,如俞孔坚提出的“反规划

27、”通过优先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但也如某些学者认为的那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景观城市主义还停留在一系列想法和具体项目层面,在具体可操作性系统方面较为欠缺11。航片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进步为理性的调查分析奠定了基础,景观生态范式在分析场地的各种垂直和水平过程的同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了与公众的交流、场地历史文化内涵、多样化的使用群体以及视觉艺术等,弥补了生态范式的“唯技术”缺陷。虽然景观生态范式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对于协调城市与自然的空间关系有很大意义,但是由于它忽略了景观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要素如何作用形成景观生态过程以及景观生

28、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理想结构和模式等问题,对城市生态要素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尚需通过完善思想、方法与技术体系才能得到提升。2 五种生态范式的关系从对朴素的自然保育生态范式、绿地系统范式、自然适宜度范式、复合系统生态范式以及景观生态范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规划中生态的考量从城市的个别要素到系统考虑再到过程考虑,范式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规划方法也有显著的区别。5种范式并非替代关系,新范式出现的同时,仍然保留着旧范式的痕迹,显现出共时性特点,但在不同阶段,不同范式的主导性是比较2013年第3期/西部人居环境学刊/041明显的。如目前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各种范式的共时性表现明显,但景观生态范式开始显现出

29、明显的主导性。国内总规阶段应用景观生态方法,通过自然要素评价、用地适宜性分析、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安全性分析、生态格局分析等统领规划中城市和自然关系的处理,落实在空间管制、建设用地布局、空间结构组织、景观生态格局、非建设用地控制等方面12;通过对承载力的分析,从生态的角度考虑人口容量,其核心内涵是人口处于复合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从而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布局要求将人口的空间分布建立在对系统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考虑之上,使人口空间分布与复合系统的生态系统结构、经济基础、社会条件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以“持续效率公平”为价值导向的人口布局13;生态限制性分区、绿地系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在多数城市

30、总体规划文本中都有体现,表明了不同生态范式的同时应用。城市规划中生态范式的转换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面对城市中出现的新问题时人类所采取的新的应对措施,是人类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采取的积极行动,满足了人类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生理、心理需求。时至今日,属于5种范式的规划形态和相应的规划方法仍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是,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景观生态范式都更加有利于解决当前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因此,景观生态范式已成为城市规划中生态范式的主流,当下出现的诸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无非是对规划在思想、内容、方法、技术上的进一步探索。3 未来生态范式的探索:“格局功能过程”综合生态

31、范式城市为一个运行中的生态系统,组成生态系统各组份、组份之间,在相互作用中,体现为形态格局,又体现功能过程,优化系统的功能必须要强调要素的数量、形态、功能、过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数量、形态、功能及过程关系。事实上,这是对自然保育生态范式、绿地系统范式、自然适宜度范式、复合系统生态范式、景观生态范式的有机综合,体现为“格局功能过程”的综合分析与规划,如最近流行的城市水系统规划建设、生态城建设,就是这种范式的探索。目前,该范式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生态城市论”认为,规划设计可以成为一种生态介入,借由塑造各种尺度的空间形态来改变生态过程,不仅仅是消极地保护自然,更应是积极地在现代

32、城市空间结构中,以再生设计的手法,寻求机会嵌入有价值的生态空间元素,整合能源过程、物质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甚至人的活动及信息过程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生态化的城市,以过程生成形式14。但“格局功能过程”的生态范式尚需注意尺度与跨尺度问题、形态与过程的关系问题以及时间向度等问题。3.1 尺度与跨尺度问题所有生态规律都有自己的尺度前提,从生态区域、城市结构、地景单元到建筑空间等不同的尺度及其空间形态都有自己的“格局功能过程”形式。城市规划中选取合适的评价及规划的空间单元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以地景单元的生态规律与规划方法推演城市尺度的问题或者以城市尺度的生态规律与规划方法推演区域尺度的问题都难

33、以奏效;但有时候,城市建成区的问题又与城市功能的影响区域相关,甚至可以说城市功能影响区内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都与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产生联系。城市功能影响区范围的正确确定意味着城市发展及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压力和不平衡有机会被消解和释放,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新陈代谢和平衡15。由于系统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生态城市设计强调环境脉络,必然具有跨尺度的性质16。3.2 形态与过程的关系问题基于“格局功能过程”范式的城市规划设计与传统规划设计之间存在一种根本差异,即生态流动被纳入了规划设计系统,如水文系统变化及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等过程具有随机性,地景形态模式的生成演变往往是生态流动过程产生的结果。但空间设计的传

34、统手法却往往太过于决定性,基础设施的设计若未能事先考虑水平的流动网络、时间变化与系统的随机性质,经常会以控制性的几何形态阻断并压制自然过程,而导致空间形态与生态流动之间的不相容。形态与过程关系的动态分析将使我们更有能力精准预测各种空间规划设计的环境后果16,并有效地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内在逻辑关系。3.3 过程的时间向度问题在自然系统中,各种生态流动过程都有其时间向度。各种生物生命周期、演替过程的时间及空间尺度具有一定的关系。通常,较大空间尺度的生态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在地球这个超大尺度,我们最关心的环境议题为全球气候变迁及相关的系统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扰动过程的时间向度及空间尺度无论是自然还是人

35、为扰动,其时间轴比生态过程更为压缩。城市化过程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扰动,在全球不同区域产生了不同的时间速率。基于“格局功能过程”范式的城市生态设计必须处理自然系统在时间中的变动过程及其动态的不确定性,如何对应时间过程的变数比静态的空间形式与短暂的结果更为重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所用的时间剧烈压缩,对系统的扰动规模与程度之巨,史无前例,规划及发展对策所面对的处境也更为艰难17。ISSUE3JUN.2013/JOURNALOFHUMANSETTLEMENTSINWESTCHINA/0424 结论营造城市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范式从最高层次的价值观到中间层次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第三层次的模式、方法和技

36、术,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发生了多次转换。在发达国家城市化初期,朴素的自然保育生态范式努力融合人工构筑物与自然环境,保护自然地域,加上后来对空气、水体、噪声等的关注,曾经在维护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方面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其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物理环境保护手段也只有传统的污染排放控制,故该范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有限,属于城市规划的“浅绿”层次。起源于19世纪末美国区域公园系统建设的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范式对发挥绿地的多重生态环境与人居质量效益作用明显,但绿地系统规划从属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考虑人的需求,城市功能选择、空间布局结构所内生的

37、生态环境效应并没有被有效思考,绿地系统不成网络,难以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多重生态效应也难以保证,绿地系统的生态范式在维护城市环境方面还不尽人意。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与自然资源性能,即土地的适宜性,确定土地利用方式与发展规划,以因子分层分析、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自然适宜度生态范式将规划区域的各类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判断城市各类建设的适宜性,因地制宜安排城市功能,组织城市空间,缓解城市与生态的对立,在人类高强度管理的区域进行生态协调的效果明显18。但该范式只强调某一地域单元内的生态关系的垂直自然过程,而忽视了地域单元之间的生态流的水平生态过程,使其作用受到了限制。视

38、城市为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范式从生态系统功能优化出发,制定整体系统以及系统各组份的目标,用指标指导规划建设,对城市生态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涉及范围广,可操作性差,该范式不能有效指导现实规划的实施。随着20世纪90年代生态学的空间转型,将景观看作生态存在的重要形式,运用“斑块廊道基质”的方法,构建用地生态格局,形成生态空间保护体系,对协调城市与自然的空间关系具有很大意义。综合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范式一直在发生变化,规划方法也有显著区别,虽然5种范式中各自采用的规划形态和相应的规划方法仍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景观生态范式更加有利于解决当前的城

39、市环境问题,因此成为城市规划中生态范式的主流。由于目前的景观生态范式忽略了景观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景观的生态过程以及优化利用的理想结构和模式等问题,未来生态范式可能向“格局功能过程”的综合生态范式转换。基于范式的内在逻辑,格局中的跨尺度问题、格局与过程的关系问题、过程的时间向度问题等尚需解决。参考文献:1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 郑辰坤.库恩“范式”理论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D.南宁:广西大学,2006.3 黄光宇,闫水玉.中国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发展趋势与建议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

40、集(下).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3.4 刘利刚.结合城市详细规划的生态规划探索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0(02):123-126.5 杨子生.论土地生态规划设计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2):114-124,129.6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01):1-9.7 邹涛,黄一翔,周正楠,等.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森林的综合生态价值评估J.建筑学报,2009(02):45-47.8 沈清基,吴斐琼.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城市规划,2008(04):60-70.9 张振龙,陶来利.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县域生态规

41、划与建设J.生态经济,2008(07):141-143,150.10 Ahern J.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1-155.11 杨骞.从生态规划到景观城市主义J.城市发展研究,2009(07):133-136.12 陈晓明,岑慧.景观生态评价技术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运用以 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总体规划 为例J.规划师,2011(07):98-103.13 覃盟琳.人口空间聚居生态格局理论研究及其实践以 重庆市黔江区城乡总体规划 为例J.规划师 论丛,2010(00):34-

42、38.14 杨沛儒.生态城市主义:5种设计维度J.世界建筑,2010(01):22-27.15 沈清基.生态城市及其规划方法的探索Franco Archibugi的 生态城市和城市影响 一书评介J.城市规划汇刊,2001(02):76-78,80.16 王毅,杨沛儒.城市作为第二自然 呼伦贝尔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J.世界建筑,2010(09):143-145.17 杨沛儒.生态城市主义尺度、流动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18 李云燕,赵万民.“后三峡时代”库区城镇空间管制规划方法探析J.室内设计,2013,28(02):25-30.收稿日期:2013-03-28(责任编辑:袁李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企业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