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广水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深度自测预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湖北省广水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深度自测预测题.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面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骈(bng)死于槽枥之间B一食或尽粟一石(sh)C食(sh)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才美不外见(xi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引申枯躁相辅相成误人歧途B严竣束缚融为一体无可指摘C趋势总裁自园其说豁然开朗D烦琐诬蔑义愤填膺袖手旁观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凑合而成的。有的哲学家说,时间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因为
3、“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 的里边。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ABCD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B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C他一进教室,同学们的眼睛都集中到他身上。D为突出节目的文化特色,经典咏流传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核舟记文末揭示中心的语句是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
4、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
5、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C便扶向路向:方向D未果,寻病终 寻:随即,不久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不足为外人道也中轩敞者为舱C问所从来,具答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D停数日,辞去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黄发垂髫”分别指代小孩和老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B成语皆言
6、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世外桃源”,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C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D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例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节选)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
7、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在这里,有我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
8、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老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读书方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9、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在哪里?作者用此例证明了什么?2段里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读完之后,你认为这“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3作者在段中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4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不可以被删掉,说说这是为什么?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5从现代观念来
10、看,“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什么?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
11、人无可奈何的情状。B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C“公然抱茅入竹去归来倚杖自叹息”写出了诗人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一点儿也不生气,很乐观地面对。D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美好愿望。2孟子认为做人应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志士一直遵循的准则,但杜甫却不然。请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六、语言表达(共10分)预习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_(2)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3)对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_七、作文(共40分)请以“做最好的自己”为题,写一篇演讲稿。要求: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