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4.逆转录病毒.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80483225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4.逆转录病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4.逆转录病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4.逆转录病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4.逆转录病毒.ppt(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第29章章 具有反转录过程的病毒具有反转录过程的病毒 v具有反转录过程的病毒有具有反转录过程的病毒有反转录病毒科反转录病毒科和和嗜肝病毒嗜肝病毒科科,后者在动物疾病方面重要性较差,前者在动物,后者在动物疾病方面重要性较差,前者在动物疾病反面的主要特点是多数病毒具有致肿瘤作用,疾病反面的主要特点是多数病毒具有致肿瘤作用,潜伏期较长。比较重要的动物反转录病毒有潜伏期较长。比较重要的动物反转录病毒有禽白血禽白血病病毒、牛白血病病毒和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等病病毒、牛白血病病毒和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等。第一节第一节 反录病毒科(反录病毒科(Retroviridae)v本科病毒对畜禽及人类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

2、人本科病毒对畜禽及人类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人类的爱滋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类的爱滋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牛白血病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等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等 反录病毒科的特性反录病毒科的特性u有包膜、球形,有包膜、球形,80-120nm80-120nm。u基因组为二条相同的单正链基因组为二条相同的单正链RNARNA。u核心中有核心中有RNARNA依赖的反转录酶依赖的反转录酶 (具多聚酶和核酸内切酶功能)(具多聚酶和核酸内切酶功能)u复制特点:有独特的反转录过程,通过复制特点:有独特的反转录过程,通过DNADNA中间中间体,整合于细胞染色体体,整合于细胞染色体DNADNA。u有有g

3、aggag、PolPol和和env3env3个结构基因及数量不等的调个结构基因及数量不等的调节基因。节基因。u病毒有组织亲嗜性,以芽生方式释放病毒有组织亲嗜性,以芽生方式释放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9831983年,法国人年,法国人(Montagnier 等等)首次首次分离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分离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AVLAV);19841984年,美国人年,美国人(Gallo等等)分离出人类分离出人类嗜嗜T T淋巴细胞病毒淋巴细胞病毒型(型(HTLV-HTLV-);同时同时Levy及同事也报道了他们对及同事也报道

4、了他们对命名为命名为ARVARV的逆转录病毒的鉴定的逆转录病毒的鉴定;1986198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统一为统一为HIVHIV,为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AIDS,艾滋病艾滋病)的病原体。的病原体。型别与变异型别与变异:HIV有两型:有两型:HIV-1,引起全球流行;,引起全球流行;HIV-2,呈地域性流行(西非);,呈地域性流行(西非);基因组变异频繁,同一感染者的基因组变异频繁,同一感染者的HIV基因也有差异。基因也有差异。env 的变异最频繁,与流感病毒变异率相似,使的变异最频繁,与流感病毒变异率相似,使得得HIV疫苗难以稳定发挥

5、作用。疫苗难以稳定发挥作用。培养特性培养特性:仅感染表面有仅感染表面有CD4分子的细胞,分子的细胞,只有在激活的细胞中,才能发生增殖性感染只有在激活的细胞中,才能发生增殖性感染 抵抗力:弱抵抗力:弱 vv5610 min可被灭活,室温可被灭活,室温(20-24)存活存活7天,冻干血制品,须加热天,冻干血制品,须加热68 72小时才能小时才能灭活病毒。灭活病毒。vv对多种消毒剂敏感,如对多种消毒剂敏感,如50%乙醇乙醇0.3%双氧双氧水,水,10%次氯酸钠次氯酸钠10%漂白粉漂白粉35%异丙醇异丙醇5%来苏儿等。来苏儿等。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与免疫性(Pathogenicity and immu

6、nity)1 1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每年新增病例有每年新增病例有500500万,约万,约300300万人万人死于死于AIDSAIDS;我国存活感染者;我国存活感染者8484万。万。2 2传染源传染源 AIDSAIDS患者患者 HIVHIV感染者感染者 (无症状携带者无症状携带者)血液、精液、唾液、血液、精液、唾液、血液、精液、唾液、血液、精液、唾液、乳汁、阴道分泌液。乳汁、阴道分泌液。乳汁、阴道分泌液。乳汁、阴道分泌液。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性传播:性传播:同性、异性;同性、异性;血液传播:血液传播:输血或血制品、器官移植、输血或血制品、器官移植、人工授精、人工授精、药瘾者共用注射器等药瘾者共用注射

7、器等 垂直传播:垂直传播:胎盘、产道、哺乳。胎盘、产道、哺乳。临床症状:临床症状:(1 1)原发感染急性期)原发感染急性期 :HIVHIV增殖、增殖、扩散扩散发热、发热、咽炎咽炎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嗜睡、皮疹等自限性症状,持续数嗜睡、皮疹等自限性症状,持续数周周后进入无症状期。后进入无症状期。(2 2)无症状潜伏期)无症状潜伏期:外周血:外周血HIVHIV抗原含量低或测不出,持续抗原含量低或测不出,持续1010年左右,甚至更长,不表现临床症状。年左右,甚至更长,不表现临床症状。(3 3)AIDSAIDS相关综合症相关综合症(ARC)(ARC):出现发热、盗汗、疲乏、体重减出现发热、盗汗、疲

8、乏、体重减轻、慢性腹泻和淋巴结肿大等。轻、慢性腹泻和淋巴结肿大等。(4 4)典型)典型AIDSAIDS(即免疫缺损期)(即免疫缺损期)慢性感染慢性感染 激发因素激发因素增殖性感染增殖性感染艾滋病相关综合症艾滋病相关综合症各种机会感染各种机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AIDS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特点:特点:(1 1)潜伏或慢性感染持续存在,)潜伏或慢性感染持续存在,通常都有前驱症状,通常都有前驱症状,潜伏期潜伏期3-53-5年,年,5-105-10年,发病后年,发病后1-31-3年死亡。年死亡。(2 2)合并各种机会感染与恶性肿瘤)合并各种机会感染与恶性肿瘤 肺部感

9、染肺部感染 肠炎肠炎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 KaposiKaposi肉瘤和恶性淋巴瘤肉瘤和恶性淋巴瘤细菌、病毒、原虫、细菌、病毒、原虫、细菌、病毒、原虫、细菌、病毒、原虫、真菌引起真菌引起真菌引起真菌引起致死性致死性致死性致死性感染感染感染感染 致病机制:致病机制:主要引起机体的免疫系统损伤主要引起机体的免疫系统损伤(1 1)CD4TCD4T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 HIV HIV对对CD4TCD4T辅助细胞(辅助细胞(ThTh)的耗损。)的耗损。(2)单核)单核-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侵犯表面有少量侵犯表面有少量CD4抗原的抗原的单核单核-巨噬细胞、树突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状细胞

10、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是小胶质细胞)及肠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是小胶质细胞)及肠道粘膜的杯状等其他免疫细胞及神经细胞。道粘膜的杯状等其他免疫细胞及神经细胞。(3)淋巴器官)淋巴器官 在感染中起核心作用。在感染中起核心作用。淋巴结的淋巴结的微环境很适合微环境很适合HIV感染和播散,大量激活的感染和播散,大量激活的CD4T细胞对细胞对HIV高度易感。高度易感。机体对机体对HIVHIV的的免疫应答免疫应答 机体机体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和和体液免疫体液免疫是抗是抗HIVHIV的主要机制,但的主要机制,但都不能有效的清除体内的病毒。都不能有效的清除体内的病毒。原因:原因:病毒的潜伏感染状态病毒的潜伏感染状态;病毒包

11、膜糖蛋白的变异;病毒包膜糖蛋白的变异;机体免疫低下不足以清除病毒等因素有关。机体免疫低下不足以清除病毒等因素有关。(1)(1)细胞免疫细胞免疫:K K细胞细胞 ADCC ADCC CTL-CTL-细胞毒反应细胞毒反应 NK NK细胞细胞 (2)(2)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在在HIVHIV感染后,一般感染后,一般1313个月个月即可检出即可检出HIVHIV抗体,包括抗抗体,包括抗gp120gp120的中和抗体的中和抗体,有一定保护性有一定保护性,急性期可降低血清中病毒抗原量;急性期可降低血清中病毒抗原量;阻止扩散,不能清除阻止扩散,不能清除阻止扩散,不能清除阻止扩散,不能清除病毒潜伏感染的细胞病毒潜

12、伏感染的细胞病毒潜伏感染的细胞病毒潜伏感染的细胞 微生物学检测微生物学检测1 1检测抗体检测抗体 初筛(初筛(ELISAELISA、IFAIFA、RIARIA)确证:免疫印迹试验确证:免疫印迹试验,至少同时测两种抗体至少同时测两种抗体(P24(P24、gp120)gp120)阳性阳性,方可判断方可判断HIVHIV感染感染 2检测病毒核酸及抗原检测病毒核酸及抗原 测病毒核酸:测病毒核酸:逆转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病毒测病毒AgAg:急性感染期急性感染期 ELISA ELISA法测法测P24P243 3、病毒分离:、病毒分离: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患者标本患者标本

13、CPE CPE(+)测测AgAg或酶活性或酶活性4 4、耐药性检测:、耐药性检测:基因检测:基因检测:确定病毒反转确定病毒反转录酶、蛋白酶基因上的编录酶、蛋白酶基因上的编码突变,通过已有数据库码突变,通过已有数据库比对预测病毒耐药性,比对预测病毒耐药性,表型检测表型检测:同细菌药敏试验:同细菌药敏试验3-43-43-43-4天天天天PHAPHAPHAPHA2-42-42-42-4周周周周IFAIFAIFAIFA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1.1.预防预防 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认识传播方式及危害性,认识传播方式及危害性,杜绝吸毒、性滥交。杜绝吸毒、性滥交。建立监测系统,掌握流

14、行动态建立监测系统,掌握流行动态 加强入境检疫加强入境检疫 确保输血和血制品安全确保输血和血制品安全2.2.疫苗研究疫苗研究 处于开发和测试中,处于开发和测试中,动物实验已有效,可激发动物实验已有效,可激发 特异性特异性T T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3.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1 1)抑制反转录酶)抑制反转录酶 核苷类药物核苷类药物 叠氮胸苷(叠氮胸苷(AZTAZT)、双脱氧胸苷)、双脱氧胸苷(ddCddC)、双脱氧肌苷()、双脱氧肌苷(ddIddI),拉米夫定(),拉米夫定(3TC3TC)非核苷类药物非核苷类药物 干扰干扰HIVHIV的的DNADNA合成,抑制病毒增殖合成,抑制病毒增殖

15、(2 2)抑制蛋白酶)抑制蛋白酶 赛克纳瓦,瑞托纳瓦,英迪纳瓦赛克纳瓦,瑞托纳瓦,英迪纳瓦等,抑制蛋白水解酶,干扰病毒的成熟与装配等,抑制蛋白水解酶,干扰病毒的成熟与装配 +二联疗法或二联疗法或 +(2 2)三联疗法)三联疗法:降低病毒载量,降低病毒载量,推迟病情发展,推迟病情发展,延长寿命。延长寿命。禽白血病禽白血病/肉瘤病毒肉瘤病毒(Avian leukosis/sarcoma viruses)v 本群病毒可引起各种传染性肿瘤,如淋巴细本群病毒可引起各种传染性肿瘤,如淋巴细胞增多症、成红细胞增多症、成髓细胞增多胞增多症、成红细胞增多症、成髓细胞增多症、髓细胞瘤等,以淋巴细胞增多症最为常症、

16、髓细胞瘤等,以淋巴细胞增多症最为常见。见。v(1)分类地位:反录病毒科甲型反录病毒属成员;)分类地位:反录病毒科甲型反录病毒属成员;v(2)直径)直径80120nm,平均为,平均为90nm;v(3)抵抗力: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在)抵抗力: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在pH59 稳稳定;对热抵抗力弱定;对热抵抗力弱(病毒材料需保存在病毒材料需保存在-60以下,在以下,在-20很快失活很快失活)。禽甲型反录病毒有三种:禽甲型反录病毒有三种:v 内源性内源性v 外源性能完全复制外源性能完全复制v 外源性复制缺陷型外源性复制缺陷型分为分为A-J共共10个亚群。个亚群。病毒培养:病毒培养:v 1112日龄鸡

17、胚中,可良好生长:(在日龄鸡胚中,可良好生长:(在绒尿膜产生增生性痘斑)。绒尿膜产生增生性痘斑)。v 腹腔或其他途径接种腹腔或其他途径接种114d易感雏鸡,可易感雏鸡,可引起发病;引起发病;v 多数禽白血病病毒可在多数禽白血病病毒可在CEF生长,通常不生长,通常不产生产生CPE。致病性致病性可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并造成免疫抑制可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并造成免疫抑制 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诊断v 根据病史、症状及剖检发现肿瘤,用根据病史、症状及剖检发现肿瘤,用ELISA等检等检测病毒抗原;测病毒抗原;v病毒分离与培养:取血浆或肿瘤组织,接种病毒分离与培养:取血浆或肿瘤组织,接种1-7日龄

18、日龄易感雏鸡,可在易感雏鸡,可在3035d发生肿瘤;绒尿膜或卵黄囊发生肿瘤;绒尿膜或卵黄囊接种鸡胚,可在绒尿膜产生痘斑;接种接种鸡胚,可在绒尿膜产生痘斑;接种CEF,一般,一般不引起不引起CPE;需经长期继代培养,才可出现病灶;需经长期继代培养,才可出现病灶;v 病毒检测:荧光抗体染色;病毒基因检测(如病毒检测:荧光抗体染色;病毒基因检测(如RT-PCR)。)。v 病毒可经水平或垂直传播。先天性感染鸡对病毒可经水平或垂直传播。先天性感染鸡对病毒产生免疫耐受,发生病毒血症,血液含病毒产生免疫耐受,发生病毒血症,血液含毒量可高达毒量可高达109ID50/ml,经唾液及粪排毒,但经唾液及粪排毒,但大

19、多外观健康。大多外观健康。v 在鸡胚发育过程中,增殖的病毒大量蓄积在在鸡胚发育过程中,增殖的病毒大量蓄积在白蛋白中,孵化时污染环境。白蛋白中,孵化时污染环境。防控防控v 养殖场的进行必要的卫生消毒措施,尤其是养殖场的进行必要的卫生消毒措施,尤其是孵化后阶段孵化后阶段v 鸡群采取全进全出饲养体系鸡群采取全进全出饲养体系v 检测并淘汰带毒鸡检测并淘汰带毒鸡v 培育抗病品系培育抗病品系嗜肝病毒科嗜肝病毒科v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简称乙肝简称乙肝病毒病毒(HBV)。是一种。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病毒科(hepadnavividae

20、)。)。v根据目前所知,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vHBV 是一种小型是一种小型DNA病毒,基因组由单个环病毒,基因组由单个环形形DNA分子构成,部分双股、部分单股。分子构成,部分双股、部分单股。v球形颗粒,直径球形颗粒,直径42 nm;v包膜为脂质构成(含乙肝表面抗原包膜为脂质构成(含乙肝表面抗原 HBsAg),),内为内为20面体核蛋白壳(含乙肝核心抗原,面体核蛋白壳(含乙肝核心抗原,HBcAg)。v全世界现有全世界现有3.5亿慢性乙肝病毒(亿慢性乙肝病毒(HBV)携)携带者,占世界人口的带者,占世界

21、人口的5;其中,亚洲和非;其中,亚洲和非洲洲HBV携带率为携带率为815vHBV携带者中携带者中5070病毒复制活跃,病毒复制活跃,为慢性乙肝为慢性乙肝我国乙肝病情分布金字塔我国乙肝病情分布金字塔我国乙肝病情分布金字塔我国乙肝病情分布金字塔肝癌3050万肝硬化(500万)慢性重型肝炎(50100万)慢性迁延性肝炎阶段(1000万)慢性迁延性肝炎阶段(2000万)HBV携带者(10%,一亿几千万)v乙肝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乙肝病毒主要传播途径:血源性传播;血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胎源性传播胎源性传播v是病毒传染,而非遗传是病毒传染,而非遗传!生活密切接触性传播生活密切接触性传播HBV的

22、结构与病情的关系的结构与病情的关系HBsAg(表面抗原表面抗原):该抗原阳性说明机体已感染:该抗原阳性说明机体已感染乙肝病毒,肝脏与血液中存在乙肝病毒乙肝病毒,肝脏与血液中存在乙肝病毒HBcAg(核心抗原核心抗原):血液中一般检测不出:血液中一般检测不出HBV DNA:HBV DNA含量越高,机体内病含量越高,机体内病毒数越多,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也越强毒数越多,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也越强HBeAg(e抗原抗原):该抗原阳性说明机体内有大:该抗原阳性说明机体内有大量乙肝病毒复制,是否具有传染性的标志量乙肝病毒复制,是否具有传染性的标志“大三阳大三阳大三阳大三阳”和和和和“小三阳小三阳小三阳

23、小三阳”?“大三阳大三阳”表示表示“二对半二对半”检测结果为乙肝病毒检测结果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三项阳性,三项阳性,即即HBsAg(+)、HBeAg(+)、)、HBcAb(+)“小三阳小三阳”表示表示“二对半二对半”检测结果为乙肝病毒检测结果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三项阳性,三项阳性,即即HBsAg(+)、HBeAb(+)、)、HBcAb(+)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编号编号H

24、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频度频度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常见常见急肝,慢性活动期,急肝,慢性活动期,有传染性有传染性2+-+常见常见恢复期,弱传染性恢复期,弱传染性3-+常见常见恢复期,弱传染性恢复期,弱传染性4+-+常见常见急肝,慢性急肝,慢性sAg携携带者带者5-+常见常见急性窗口期,既往急性窗口期,既往感染过感染过6-+-+常见常见康复期康复期编编号号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频度频度临床意义临床意义7-+-+常见常见既往感染过,仍有既往感染过,仍有免疫力免疫力 8-+-常见常见康复期,主动被动康复期,主动被动免疫后免疫后9-常见常见未

25、感染过未感染过HBV10+-少见少见急性早期,慢性急性早期,慢性sAg携带者携带者11+-+-少见少见早期感染,强传染早期感染,强传染性性12+-+-少见少见恢复期,慢性恢复期,慢性sAg携带者易阴转携带者易阴转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编编号号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频度频度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3+-+少见少见急性感染,趋于恢复,急性感染,趋于恢复,慢性携带者慢性携带者14+-少见少见不同亚型不同亚型HBV二次感二次感染,亚临床型染,亚临床型HBV15+-+少见少见不同不同HBsAg亚型感亚

26、型感染,感染早期染,感染早期16+-+少见少见感染早期感染早期17+-+少见少见感染早期感染早期18-+-少见少见非典型性急性感染,非典型性急性感染,提示提示NANB型肝炎型肝炎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编号编号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频度频度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9-+-+少见少见非典型性急性感染,非典型性急性感染,提示提示NANB肝炎肝炎20-+-少见少见非典型感染非典型感染21-+-+少见少见非典型感染非典型感染22-+少见少见急性感染中期急性感染中期23-+-少见少见HBV感染恢复期感染恢复期24-+-+-少见少见HBV感染恢复期感染恢复期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