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泥鳅病害防治综合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塘养殖泥鳅病害防治综合措施.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池塘养殖泥鳅病害防治综合措施泥鳅具有耐低氧、抗病力强的特性,在自然水域中病害较少,但在池塘精养条件下,养殖密度大,养殖过程各个环节引发鱼病的因素增多,如鳅种选择不慎、放养密度过大、投饵不合理、池塘水质管理措施不力、生产操作方法不当使鳅体受伤而感染病菌等。因此,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坚持“生态预防、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减少泥鳅病害的发生,对泥鳅健康养殖至关重要。1彻底清塘消毒苗种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整消毒工作,杀灭池中野杂鱼、致病菌、寄生虫和其他敌害生物,是预防鳅病、提高泥鳅养殖成活率的必要措施。池塘清整时,将池水排干,修补池埂,清除杂草,堵塞漏洞,挖去过多的淤泥,曝晒数日,
2、能疏松池底表层土壤,促进底质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营养盐类,同时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清塘时常用的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氨水及茶籽饼等,其中生石灰不但能杀灭塘内病原体和敌害生物,而且还具有改良底质、调节水质和施肥等作用,但新建池塘不宜使用;漂白粉杀菌和杀死敌害生物的作用较强,但易分解和潮解;氨水具有杀菌、施肥的作用;茶籽饼能杀死塘中野杂鱼、螺、蛙及部分水生昆虫等敌害生物,具有增肥作用,但杀菌防病效果差,生产中应根据各清塘药物的特点及清塘要求选择应用。2泥鳅苗种的选择和消毒苗种的优劣是决定泥鳅能否健康生长的前提和基础,质量好的鳅苗要求无病无伤、体色鲜艳有光泽、体形匀称肥满、游动活泼、大小均匀。购苗前要
3、确认供苗单位的种鳅品种,确定其是否养殖有大量的优质种鳅,有助于确保小苗的品质,以防购买的是野鳅繁殖的品种杂、饲料转化率低、生长缓慢的低质小苗。鳅苗下塘前,用3的食盐水溶液浸浴510 min,杀灭体表细菌和病原体的同时使泥鳅处于应激状态,体表分泌黏液,在下池后能有效避免病原体感染。3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低,浪费水体资,影响养殖的产量和效益。放养密度过高,鱼体生存空间竞争大,互相争食,影响正常的生长速度,造成个体大小悬殊;同时水体负荷大,水环境容易恶化,鱼体对疾病的低抗力下降,易致泥鳅生病。一般泥鳅开口苗的放养密度为750万尾/hm2,体长3 cm左右的寸苗放养密度为150万225万尾/hm
4、2。实际生产中要结合鳅苗规格、池塘养殖条件及养殖技术水平等情况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4加强投饵管理严格按照“四定”原则投饵,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自身体质和抗病力,对泥鳅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定质:投喂的饲料要确保新鲜清洁、营养全面,动、植物性饵料配比合理,适口性好。动物性饵料不宜单独投喂,以防泥鳅因贪食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胀气”而亡,且在投饵前要对动物性饵料进行消毒处理:洗净后在沸水中烫置35 min,或在5的食盐溶液中浸泡10 min左右,用清水漂洗后再投喂。腐烂变质的饵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易使泥鳅患肠炎等疾病。定量:水温在22 以下时,日投饵量占塘鱼体重的25;水温2228 时,是泥鳅生长旺
5、盛期,日投饵量达510;水温在30 以上或10 以下时则不投或少投。实际生产中每天的投喂量要结合季节、天气、水质和鱼的摄食、活动等情况灵活调整,尽量避免产生残饵,浪费饵料,破坏水质。定时: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投喂三次,水温不高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定位:饵料要投在固定的食台上,使泥鳅养成到食台吃食的习惯,便于观察其吃食、生长及活动等情况。日常管理中要做好食台及其附近水域的清洁消毒工作:残饵要及时清除,食台要经常清洗、曝晒或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每周用漂白粉溶液或其他消毒剂泼洒食场一次,定期在食场周围挂药袋或药篓。5加强水质和水温管理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是促进泥鳅健康生长、防控鱼病发生
6、的关键要素。养殖泥鳅的池水要求pH值为77.5,溶解氧保持在3 mg/L以上,透明度保持在25 cm左右为宜,水色为黄绿色。养殖期间,要根据水质情况适时追肥,保持池水活、爽,为泥鳅培育丰富的生物饵料。养殖池中可种植适量浮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增加池水溶氧,遮阴蔽阳,净化水质。日常管理中注意观察天气变化、气温高低、水质及泥鳅摄食和活动是否有异常等情况,适时、适量换注新水,调节水温和水质,夏季水温要控制在30 以内。每次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以换掉池水的1/5左右为宜,换水过少起不到调节水质的作用,过多会降低水中浮游生物的密度。注水时,温差不宜超过3 ,避免因水温突变使鱼
7、体产生应激反应而引发疾病。为确保注入的新水清新,无污染,要密切关注水的水质情况,观测水水色、气味、浑浊度等,防止发生污染中毒事件。6使用微生物制剂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环境,能增加水体中有益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蔓延,提高机体免疫力,对鱼病的预防发挥积极的作用。常用的微生物制剂有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要长期使用,形成优势种群,才能减少或阻碍病原菌定居,达到预防鱼病的效果。不同微生物制剂调水的作用不一样,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选择适宜的微生物制剂:池塘水质较瘦时,适合用光合细菌进行调节;池水较肥时,应选用硝化细菌;水体藻相不佳,底质恶化严重时,用枯草芽孢杆菌调节的
8、效果较好。微生物制剂不能在阴雨天施用,不能与抗生素、消毒杀菌药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使用。使用时要注意水温、pH值等水环境因素对使用效果的影响,如光合细菌要在水温达到20 以上且水体不呈酸性、pH值至少达7左右时使用才能发挥作用。7养殖水体及养殖用具消毒做好养殖水体消毒工作是防治鳅病的重要措施,实际生产中,要结合池水现状及鱼病的发生、流行等情况做到按需消毒,避免过度用药。常用的消毒药物是生石灰,一般用量为20 mg/L,但新建的鳅池不宜用生石灰进行消毒,会造成池水pH值偏高,水质偏瘦,且难培肥水,可选用1 mg/L的漂白粉溶液或0.3 mg/L的三氯异氰尿酸等其他消毒剂对鳅池消毒。养殖过程
9、中的各种用具也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要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将其清洗后放在阳光下曝晒,或用5的食盐水或5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 min。发病池的用具必须单独使用,或经严格消毒后方可再用。8常见鳅病的防治和敌害处理8.1水霉病病鳅体表附着白色或类白色棉絮状物,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在初春水温较低、鱼体受伤时较易发生此病。防治方法:捕捉、运输泥鳅时,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感染;鱼体感染此病时,用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510 min,对发病鱼池用4的食盐水和4 mg/L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8.2赤皮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该病对泥鳅危害大,尤其
10、在盛夏高温季节发病率高。病鱼症状表现为鳍和腹部等皮肤呈灰白色,肛门充血发红,继而肌肉溃烂,严重时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变成深红色,肠管糜烂,直至死亡。防治方法:避免鱼体受伤,全池泼洒1 mg/L的漂白粉或0.3 mg/L的二氧化氯溶液。8.3打印病患病部位主要在鱼体后半部,病灶红肿,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此病多发生在7-9月份。防治方法:用1 mg/L的漂白粉或24 mg/L的五倍子溶液全池泼洒。8.4寄生虫病病鳅离群独游,摄食减少,鱼体瘦弱,常浮在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分泌大量粘液,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在鱼鳃部和体表所致,该病主要发生在5-8月。防治:先用90的晶体敌百虫0.5 mg/L或0.7 mg/L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杀虫药用后第二天或隔天再用0.3 mg/L的二氧化氯溶液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8.5敌害主要有蛙类、蛇、水生昆虫(如水蜈蚣、红娘华)、鸟类及凶猛性鱼类等。泥鳅养殖期间,要及时做好敌害清除工作:池塘的进、排水口要用密网拦滤,防止野杂鱼进入;经常清除池边杂草,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及时捕捉,蛙卵及时捞除;对水蜈蚣、红娘华,可用95的晶体敌百虫按0.51 mg/L兑水全池泼洒;水蛇可用硫黄粉来驱赶,22.5 kg/hm2撒在池堤四周;发现水鸟及时驱赶。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