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观后感例文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观后感例文材料.doc(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观后感例文材料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观后感范文材料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观看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有了很多的启发,下面WTT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观后感范文材料”,与借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观后感1人的一生就好比是船,梦想就是帆,只有拥有梦想的人生才会扬帆起航,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的中国梦同样如此,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凝聚13亿中华儿女的力量,只有我们每个人梦想的集合,才能汇聚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弘扬劳模精神,争做时代楷模。每个人不一定都成为劳模,但人人
2、都能学习和践行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没有“光环”的预期,更多的是职业的喜爱,发现的喜悦,劳动的乐趣,结果却实至名归。我们不妨带着“问题”、“感情”、“镜子”去学,或许,我们更容易学到劳模精神的实质。勤问好学,带着“问题”去学。我们学习劳模,就是要带着问题去学,学习劳模-如何在本职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劳模都是在我们身边的楷模,我们就是要学习劳模在处理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学,有学习才有进步,有问题才有进步。取长补短,带着“镜子”去学。劳模就是我们身边的一面镜子,值得大家经常照一照,这样就能找到差距、发现不足,激发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常照照“劳模”这面镜子,就是要认
3、真地分析p 自己存在差距的原因,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下工夫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奋起直追,不断向劳模靠拢看齐;常照照“劳模”这面镜子,就是要持之以恒向劳模学习,做到常态化,不断克服“小胜即满”的肤浅认识,避免三分钟热度;常照照“劳模”这面镜子,就是要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不偏离角度对照,做到务实、求真;常照照“劳模”这面镜子,不断给自己加油、鼓劲,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尊师重教,带着“感情”去学。劳模的闪光点就在于他们把工作当事业,把付出当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学习劳模精神,首先就要尊敬、尊重劳模,带着一种深厚的感情去学,带着真诚地心去学习,学习劳模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
4、绩。要想学到真本领,腿就要跑勤一点,或许一些不起眼的事情,就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将事情做得更好。学习一种精神就是树立起一面旗帜,标示出一种导向。学习劳模精神就是在宣告,这种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精神正是企业发展新需要、新呼唤的精神,这种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不仅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更需要。实现中国梦积蓄足够强大的正能量只有立足本职,全力以赴。将岗位工作和中国梦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似乎太过牵强,其实不然。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社会荣辱观中的重要论述之一。做为一
5、名青年工作者,肩上担负着报效祖国的重任。我想,这是我们自己的梦想,我们因为梦想而坚定信念;我们因为梦想而激情澎湃;我们因为梦想而斗志昂扬;我们因为梦想而无比伟大。当然,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中,不会总是一番风顺,有顺境也有逆境,为此,我们一定要干好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积极地向先进和模范看齐,以劳动模范为标杆,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在不断加强自身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自身的学习培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用劳动美来托起,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铸造者和实现者。只有将我们圆梦的目标和理想转化成我们的行动,汇聚实干兴邦的正能量,发扬劳模精神,我们的中国梦才能尽快实现!全国劳动模范
6、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观后感2相信大家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不陌生吧,党决定在二零二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作为21世纪的学生们我们要积极维护党的思想,认真做到那24个字。还要认真学习,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弘扬工匠精神,传承世纪美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什么是工匠精神?大而概之就是热爱本职工作、严谨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完善。劳模的本色凸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品质。在中国,有许多优秀的大国工匠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工艺,有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给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高凤林,有载人潜水机上被称作“两丝”钳工的顾秋亮,有高铁研磨
7、师宁允展,有港珠澳大桥深海钳工管延安,有捧起大飞机的钳工胡双钱,有錾刻人生、为APEC会议制作礼物的孟剑锋,还有捞纸大师周东红。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道理。要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方才能让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我们也要以他们为先驱,为动力,为标杆,去创造和谐美丽的中国。每个业者都应该以同样大国工匠的精神尺度,尽职尽责,赢得世界的喝彩。而我们也要为党提出的思想而奋进,让新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灿灿辉煌。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观后感3自古以来我国就不缺
8、少辛勤耕耘之人,回望历史,有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看今朝,有青年为祖国科研事业热血奋斗,书写青春赞歌。劳动是社会的主旋律,是引领我们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离不开劳动精神。芬兰学校设置物理课学习项目,大学将劳动设为必修课等,这些无一不体现出劳动精神之于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大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劳动精神,是因为其强有力的内核支撑,是因为它对我们的生存发展乃至国家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精神我们“粒粒皆辛苦”的古训,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珍惜粮食,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从“天下荒”到“天下仓”的转变,是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劳动精神为新
9、时代注入的不竭动力。劳动精神我们精益求精的工匠之心,站在生产的流水线上,对每一件产品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要确保不让任何一件次品蒙混过关,对于工件的计算要做到准确无误,是工匠们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态度造就了一件件的大国重器,是劳动精神赋予新时代的精彩内涵。劳动精神我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无私奉献,站在三尺讲台,传递知识的力量,书写着一页页的人生华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正是广大教师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最美写照,也正是对劳动精神的最好诠释。新时代离不开劳动精神,新征程离不开劳动精神,社会离不开劳动精神,我们离不开劳动精神。劳动精神于个人而言是精神上的补钙,于社会而言是社会前进
10、的助推剂,于国家而言则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中流砥柱。人们只有付出了劳动,才会有所收获,才能更好地体会到获得感,只有大家都体会到了劳动的社会价值,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安定有序,我们的国家才能够拥有长治久安的保障。作为高三学子,学习生活固然紧张,但是我认为这并不能够成为我们逃避劳动的理由。诚然,有些父母会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了,至于家务劳动等生活琐事自己可以替孩子承包。但是,我认为这恰恰是造成孩子懒惰的头,要知道生活上的懒惰也是造成孩子学习不用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或许正是由于家长不恰当的干预才抹杀了孩子们爱劳动的天性。长此以往,孩子们便会自然而然地觉得劳
11、动本就不是自己的事,随之而来的恐怕就是劳动精神的缺失,个人精神的缺钙了。所以说,纵使再忙也不能忘记根本,纵使再忙也莫失了天性,我们要时刻谨记劳动精神的重要性,时刻弘扬劳动精神。“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不能光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而忽视了基础,只有打好了基石,建筑才会稳固。同样的,只有劳动精神永流芳,社会才会不断地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稳步提高,社会才会更加地和谐美好。既然如此,何不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财富,共同让劳动精神的泉充分涌流!附件3:贵州省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 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主要事迹材料【六盘水市林业局主要事迹材料】一座工业城市的生态标杆六盘水是一座久负盛名的老工业城市
12、,因煤而兴因煤而立。昔日的六盘水,由于过度的资开发,生态环境恶劣,森林覆盖率最低时曾跌至7.55,石漠化、水土流失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多年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市林业局攻坚克难,勇挑重担,以中央、省、市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为指引,以实现生态美、百姓富为总目标,积极探索现代林业发展新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林业生态建设赋予了六盘水更多的绿色生机,实现了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一幅天蓝、地绿、水秀的绿色画卷散发出迷人的风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正越来越精彩。植绿:绿水青山生态美走进凉都大地,天气是那样凉爽舒适,空气是那
13、样清新自然,风是那样轻柔宁静,山川因绿色而静谧,大地因绿色而和谐,绿色已成为中国凉都六盘水最亮丽的底色。 20_年以来,六盘水市林业局紧密结合“山高、坡陡”的实际,牢固树立“全域生态”理念,采取“先建后补”大力实施造林绿化,积极巩固绿化成果,森林覆盖率以每年近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今年上半年提高到53,森林面积达785万亩,每百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从年1985吨降低至目前的731吨,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全市以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农业特色“3155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为载体,围绕25度以上坡耕地、景区、园区、重要水点进行点线面结合、多色彩搭配开展绿化美化,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共完成
14、营造林336.5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70.82万亩,封山育林33.9万亩,森林抚育31.87万亩),完成退耕还林91.92万亩,实施重要通道、走廊绿化19万亩。以开展“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每年向社会发出“绿色凉都我们共同行动”倡议,倡导全社会开展“青年林、工会林、巾帼林、亲子林、驴友林”等义务植树活动。在每年的春节节后第一天,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同步开展大规模义务植树活动,并于20_年在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六盘水分论坛义务植树活动。义务植树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0_年至今,全市义务植树2760万株,面积16.5万亩,参与
15、人数达750万人次。以生态、社会、经济、旅游“四个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先后编制了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六盘水规划刺梨产业发展规划县、乡、村造林绿化规划核桃产业发展规划和六盘水“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等林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切实做好造林绿化工作确保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2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有效指导了我市现代林业建设。伴随着绿量的不断累积,六盘水呈现出“春赏叶、夏观花、秋尝果、冬品树”的四季景观,形成了“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园林生活。增绿:金山银山惠民生对六盘水而言,“造绿”是应尽之举,从“造绿”中
16、“生财”却是这个工业城市既考虑物质需求,又考虑生态支撑的双赢选择。如何实现双赢?六盘水的选择是:大力种植既有生态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树种,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结合山地特色和凉都独特气候,市林业局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整合项目和资金,大力发展核桃、猕猴桃、刺梨、油茶、茶叶等山地特色优势产业。全市累计种植经济林170.9万亩,户均拥有经果林近3亩,已形成水城县百里刺梨产业带、盘州市万亩软籽石榴基地、六枝特区万亩玛瑙红樱桃园等一批经果种植示范区。经果林成为了老百姓的“绿色银行”,待全部丰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达3500元/亩,带动增收20万户70万人以上
17、。在不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性质的前提下,采取资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将财政资金量化为贫困农户入股经营主体的股金,让农户参与收益分红,有效放大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目前,通过“三变”改革流转集体林地86.8万亩,林地资变资产15.6万亩,整合转股资金6.2亿元,入股农户达39.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3万人以上,户均年增收达3625元。实现了资变活、林农变富、林区变美。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林业经济,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经济稳定面积150万亩左右,产值25亿元以上,覆盖农户31.5万户103.95万人。成功利用森林资78万亩发展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森
18、林康养等延伸性产业,打造出“世界古银杏之乡”、“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以及“玉舍国家森林公园”、“贵州水城国家杜鹃公园”等“国字号”名片,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仅20_年一季度,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66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1亿元,增速40。抓住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创建机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实现“接二连三”,推动“黔货出山”。目前已建成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7个生态原产品通过专家组现场评定。成功引进了红豆集团、贵州百灵集团等大型医药企业,培育了天刺力、信友等饮品加工企业,极大延长了产业链、劳动链,带动
19、就业56万人。六盘水生产的红心猕猴桃系列果酒已通过美国FDA认证,可畅通进入WTO成员国家,为进军欧美等世界市场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今年年初,六盘水在全省率先推出六盘水绿色红利凉都行动实施方案,通过绿色产业行动、绿色生态行动、绿色旅游行动、绿色就业行动、绿色改革行动等“五项绿色行动”,打造经济发展“绿色引擎”,最大限度地释放脱贫红利、产业红利、生态红利,助力六盘水的脱贫攻坚。林业产值从20_年的13.45亿元上升至目前的220亿元,增长16.4倍。林业生态建设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认同感、参与度,让“绿水青山”“淌金流银”
20、逐渐成为现实。 护绿:严守红线保资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这充分说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我们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六盘水坚持用制度推动林业生态建设,用制度保护林业发展成果,先后出台了六盘水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六盘水市林业生态建设和生态红线保护工作问责暂行办法六盘水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等等,让爱绿护绿有了制度保障。在“护绿”上,六盘水预防上积极主动、宣传上形式多样、管理上责权利结合,采取层层落实防火责任,严控
21、野外用火,重点部位靠前驻防、加大防火督查力度,森林防火取得“两无一低”(无重特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事故、受害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的显著成效。近两年,全市未发生森林火灾。组织开展了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亮剑行动”、“天网行动”、“雷霆行动”等严打专项行动。20_年以来,全市共受理各类涉林案件2343起,查处2112起。破获了一批在全国、全省影响较大的“虎骨案”、“象牙案”、“黑叶猴案”、“红豆杉案”等重特大案件,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维护了森林资安全。以“应保尽保”为目标,积极对重点林区、珍稀树种、特色经果等开展森林保险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森林投保面积达585.02万亩,特色经果保险达4.5
22、万亩,缴纳保费达3214万元。20_年以来,六盘水认真落实森林资目标责任管理,严守生态红线,林地面积755万亩,湿地面积12.2万亩,中心城区绿地覆盖率达3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6/人。境内物种丰富,种子植物162科614属1700余种,有红豆杉、珙桐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0种,有西康玉兰、香果树、鹅掌楸、十齿花、伞花木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0种。全市启动“矿山复绿”项目26个,复绿面积2.9万亩,对首钢水钢等大型国有企业进行了重点绿化美化,有效降低粉尘污染,改善了人居环境。凉都大地上的每一棵树,每一片林,都是六盘水林业人建设“美丽凉都”的见证。如今,在六盘水的每个湿地上,每年都有上万只白
23、鹭、红嘴鸥等鸟类“度假”,成为工业城市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幕。从当年的“千山鸟绝”,到如今的“万鸟共聚”,六盘水人最能体味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成果。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六盘水市林业局将进一步坚定“绿色发展”的信念,一路向“绿”,砥砺前行,让天常蓝,山常绿,水常清! 【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主要事迹材料】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梁希先生曾这样描述绿色中国的美丽远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鸡鸣,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这样的梦想,是中国的,也是贵州的;这样的憧憬,是梁希先生的,也是所有林业调查规划工作者的。怀抱着这样一个美丽的绿色梦想,有这样一群人,在祖国大西南云贵高
24、原,磅礴奔哮的赤水河边、嶙峋陡峭的梵净山麓、曼妙绚丽的杜鹃丛中、苍翠巍峨的松柏林间,他们酷暑骄阳下跋涉、寒冬冽风中穿行,爬山涉水、穿林越壑、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锐意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坚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开创了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而作为“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更是时刻牢记总书记对贵州“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殷切嘱托,始终秉承“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发起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25、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正向着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奋勇直前。 而这伟大进程中,有一份深切、质朴的责任担当默默无声,这就是林业调查规划工作者生态建设的生力军、绿色发展的智囊团、石漠化治理的监测部、数字林业的践行者,用汗水、热血和智慧、青春,书写着“贵州绿”的特别美丽与特殊光彩。生态建设的生力军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始建于1952年,经过65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成为集森林资与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监测与评价,石漠化治理状况监测与评价,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监测与评价、湿地资调查与监测,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于一体的综合性甲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并挂“贵州省森林资监测中心”“贵州省林业生态工程监理中心”“贵州省石漠
26、化监测中心”“贵州省湿地资监测中心”,为全省生态建设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近五年来,先后牵头完成国家第九次森林资连续清查贵州省第七次复查,第四次森林资规划设计调查,历次石漠化监测、湿地资调查、林地年度变更、林地落界,历年营造林和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工程建设综合性核查,具体承担全省工作方案、技术方案、操作细则编制,野外勘察调查,技术培训指导,质量检查验收,数据整理汇总,成果产出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全力担当生力军、先遣队。贵州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高山峻岭、重峦叠嶂。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承担的每一项调查(核查)工作都面向全省9个市(州)88个县
27、(市、区)17.62万平方公里土地,山高路远、林深草密,其间艰辛非常人所想。干部职工扛起背包、怀抱仪器一走几个月,晓作夜息、孤寂单调,脚走手量、挥汗如雨,身影遍布每一个山头地块、足迹留在每一个林区小班、心血凝结每一个图表数据,用高强度的劳动付出、超常规的艰辛努力优异完成各项监测调查任务,贵州省连清调查、石漠化监测、林地年度变更等多次被国家林业局评定为优,先后受到表彰并在全国作典型交流。绿色发展的智囊团紧紧围绕全省生态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大局,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思在前、谋在先,以严谨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品质,全心全力提供工程咨询和智力支持,当好参谋部、智慧团。近五年来承担完成贵州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
28、试验区规划(林业部分)贵州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贵州省“十三五”生态建设规划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21年)贵州省造林绿化规划(20212021年)贵州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贵州省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_2030年)贵州省县乡村造林绿化规划(20_20_年)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_20_年)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造林绿化规划长江经济带贵州省森林和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20_2030年)贵州省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20_2021年)贵州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1年)贵州省核桃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1年)天然林资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贵州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
29、草实施方案(20_2021年)等重大规划100余项。其中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纲全国第一个率先获国家林业局批复,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审查并做经验推广。贵州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贵州省“十三五”生态建设规划贵州省县乡村造林绿化规划(20_20_年)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_20_年)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造林绿化规划顺利通过省委、省政府正式行文批复实施,为全省绿色发展贡献智慧。主动适应国家发展绿色产业的大趋势,主动融入、同频共振,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在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森林康养、生态廊道、国家公园等林业新兴领域敏锐反应、迅速接轨、积极作为,编制完成的贵州六盘水明湖国家
30、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贵州纳雍大坪箐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贵州安顺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等项目站位高、立意新、规划精、特色亮、优势显,多次获得全国和省工程咨询类表彰,为贵州省打造山地旅游公园省、多彩贵州全域旅游品牌发挥了林业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同时也在行业领域内抢占了先机、培育了优势、树立了品牌。石漠化治理的监测部 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岩溶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2,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为全面掌握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和动态变化,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和9个市(州)的近1000名专业技术人员,在20_5年第一次石漠化监测的基础上,从202
31、1年初开始,历时一年半,完成了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建立了包括6210万条信息在内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管理系统。20_年4月,第三次石漠化监测启动。作为全国最大石漠化监测区,贵州能否按时优质完成监测任务是保证全国监测数据及时发布的关键要素之一。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在人力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整合资、见缝插针,前后历时7个月全面外业监测任务。20_年7月,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数据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检查验收,质量优良,被综合评定为优。不仅如此,他们还主动担当,20_20_年历时三年全面完成全省27条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监测工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决策部署、项目投资等提供第一手数据参考
32、。数字林业的践行者20_年初夏,喜讯传来。贵州省林业资综合监测评价与决策管理信息系统荣获贵州省优秀测绘工程一等奖,并在20_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500个申报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金奖殊荣。贵州省林业资综合监测评价与决策管理信息系统是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在国家林业信息化和贵州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主动作为、积极进取而提出的建设项目。项目立意、建设实施得到省林业厅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作为发起和承建单位,自20_至20_年,院从人财物、政策措施全力保障、全心投入,历经三年的不懈努力,在学习中摸索、在前进中总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坚定而执着地实干苦干了三年。通过项目建设,运用混
33、合架构技术、海量空间数据管理等关键技术,建成了省、市、县三级覆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构建了数据采集更新、处理、管理、发布、共享应用的完整业务体系,促进了全省林业资数据的快速集聚;开发了9个省级和7个县级共16个系统,有效解决了管理工作难题,极大地促推了林业管理数字化进程;实现了移动终端在全省森林资外业调查的无纸化调查,大大提高调查精度和减少外业工作量;建成了系列标准规范,拟定地方标准4项,取得软件著件权1项,形成了一批自己的科技成果,圆满完成既定的阶段性建设内容,于20_年12月正式迁入“云上贵州”实现资共享,标志着贵州省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时代同行,驶入了数字建设的快车道。科学研究的先锋队依托生产
34、抓科研,抓好科研促生产。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近五年先后承担完成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核桃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贵州省马尾松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可视化技术、贵州省退化天然林及主要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等课题研究,勇攀科研高峰。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尹伟伦先生的大力支持下,20_年6月成功申报贵州省科技厅批准的院士工作站,切实加大森林资监测与评价领域产学研用合作研究和科研人才队伍的培养。同年,申报贵州省森林资监测与评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入选贵州省第六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0_年6月成功申报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贵州省湿地资监测与评价人才基地”,正式拥有“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
35、金会(WWF)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成员”身份,人才培养持续发力。研究编制贵州小叶苦丁茶培育技术、药用植物吴茱萸良种选育研究及推广、刺梨培育规程等行业标准、地方标准36项先后颁布实施,行业影响不断提增。在不断强大自身技术实力的同时致远达人,无偿帮助全省基层单位提高监测调查总体水平。积极推广“3S”新技术在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中的应用,带头推广普及平板电脑野外数据采集器、激光测高测距仪、RTK全站仪等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院本部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监测调查无纸化和内部数据检查软件化的基础上,大力通过连清、二调等工作实战练兵,以点带面、全面覆盖,切实加大面向全省技术人员的技能普及和指导实践,使全省基层单位专业技
36、术人员达到全面掌握ArcGIS等软件操作、熟练运用平板电脑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实现调查手段无纸化的历史性跨越,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单位开展监测调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伴随贵州省林业的蓬勃兴起,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的业务领域、服务范畴、综合实力同步发生巨大变化,实现快速发展、成功壮大。从成立之初承担内容较单纯,以开发林区、提供国家建设用材为主要目的一次性森林资调查和相应的规划设计,发展到内容多样、范围广泛、技术先进、以生态建设为首要目标的森林资综合监测,以及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并承担部分带有行政性的检查、核查与验收任务的综合型调查规划设计队伍。拥有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林业局颁发的甲
37、级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甲级工程设计资格证书、甲A级林业规划设计资格证书,系全省林业工程建设协会的主要发起和常务理事单位,在全省调查规划行业领域中可谓资质过硬、技术先进、实力雄厚。五年来,先后获得梁希林业科技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林科院科技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林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设计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党建工作获得省直机关工委“学习型党组织” 和优秀创新成果表彰,硕果累累、成绩斐然。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一路走来,每一点进步、每一个成就无一不凝聚全院上下共同的
38、心血智慧和付出努力。首先得益于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院领导班子上连天线、下接地气,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精力用在事业上,敢想敢干、善作善成,在干部职工中有威信、有能量、有感召、有榜样,政治核心作用突出。其次得益于一支敢打必胜的铁军队伍。广大干部职工“四种意识”牢固,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等纪律规矩,坚决反对“四风”,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操守,工作认真负责,业务严谨缜密,学习紧张有序,生活严肃活泼,全力以赴、砥砺担当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再次得益于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院在长期工作中,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挑战困难,既大胆创新,更务求实效,依靠制度抓管理,依
39、靠管理出效益,致力各项管理科学规范、系统成熟,助推全面工作统筹推进、协调发展。近五年从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连续四年蝉联省委、省政府授予的两届“全省文明单位”,20_年喜获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大爱无疆、大音希声,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全体干部职工乐山乐水、无怨无悔,又将踏上新征途、担当新使命、开启新梦想!【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要事迹材料】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进事迹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现有干部职工83人,其中森林公安30人,事业人员43人。近年来,梵净山管理局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坚持保护与发展有机统一,聚焦梵净山保护主业,恪尽职守,勇于担
40、当,有力推进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彰显了梵净山的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品牌效应。20_年梵净山管理局被国家环保部、林业局等七部委表彰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同年,梵净山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第一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一、加强队伍建设,实现管理规范化一是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整体素质。始终坚持理论为先导,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邀请专家辅导讲座、开展专题研讨、组织大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增强“四个意识”。同时,进一步规范“三会一课”、党员日常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制度,并注入时代新元素,切实做到学思践
41、悟、知行合一。二是严守纪律规矩,班子团结协作。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逢会必学习强调纪律和规矩,紧紧抓住“责任”这个关键要素,细化了各个层面责任人特别是班子成员的责任;定期进行督查,并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办法,确保责任落实到位;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坚持会前征求意见,班子成员协商通气,会上党政一把手实行末位表态,不搞“一言堂”和“暗箱操作”;加强团结协作,班子成员分工明确,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较大提升。三是加强队伍建设,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提高门槛,严把“入口”,配齐配强配优中层干部、一线干部、森林保安和护林员三支队伍,打破了长期以来因中层干部断档、一线干部
42、青黄不接、森林保安和护林员素质不高造成的人口瓶颈问题。精细管理,激发压力建立完善了教育培训、管理考核、评价激励配套机制,形成相对完整科学管理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二、创新方法机制,实现资管护长效化一是创新管护机制,织密监管网络。率先推行将保护区周边行政村及村民组纳入保护网络组织直接参与管护的天然林“协议管护”模式,构建了周边相邻的“3县”和“7乡(镇)”护林联防体系,实现了森林防火工作全覆盖,打击滥捕滥猎、滥砍滥伐、偷采滥采等违法行为全联动,有效地保护了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同时,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每年均与保护区周边的
43、3县7乡镇召开森林防火工作联席会,并与24个行政村建立了联防组织。三十多年来,未出现一起重大森林火灾。二是实行联动执法,严格依法行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森林公安分局(下辖3个派出所),依法行使林业行政、刑事处罚权、治安处罚权和交通管制权等执法权力,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依法惩处破坏自然资的违法。积极与当地法院、检察院协调联系,先后多次开展生态保护巡回法庭审判活动,建立全国首个县检察院检察官驻梵净山森林公安分局工作室,加强涉林违法案件的协调侦破、庭审和法制教育,有效威慑了破坏森林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精准施策,合理规划调查生物资。开展生物资本底调查和黔金丝猴野外生态等专题调查,基本查清了梵净山保护区的生物
44、资本底,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资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加强野外黔金丝猴及其栖息地保护,在保护区设立黔金丝猴监测站,注重日常巡护监测记录,目前,黔金丝猴的种群数量从建区初期的专家估计数量300余只增加到800余只,森林覆盖率由建立保护区时的85增加到97,动植物本地调查不断深入,从1984年第一次科考时记录的2600余种增加到目前记录的6000多种,彰显了梵净山物种基因库的价值。四是注重内务建设,机构规范有序。结合保护区实际,先后制定了梵净山保护区行政管理计划书等20余项制度,做到按规章办事,按工作程序办事,按职责要求办事,确保了保护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三、注重科研教育
45、,实现研宣一体化一是抓示范,全方位开展合作交流。加强梵净山保护区动植物标本馆和珍稀植物园的建设,为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提供野外研究和教学实习基地。与北京林业大学等机构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梵净山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教学基地等。全方位开展交流合作,与贵州省环境宣教中心、美国、意大利等科研机构联合主办了20_世界濒危物种保护暨“小小绿卫兵”自然保护开放宣教活动。二是抓科研,培养综合性人才队伍。组织开展专题科研项目38项(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8项),出版梵净山鸟类等专著12本,发表论文20_余篇。发表种子植物新物种5个,中国新记录种2个,新记录1个,贵州植物新分布记录25科
46、52属123种。两栖类新亚种1个,贵州新记录4个,爬行动物新纪录1个。昆虫新属5个,新种115个,贵州新纪录30个。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建立与保护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并以人才资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着力建设科技、管理和执法队伍,为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保护区成立以来,先后获得部级表彰先进集体14次;国家林业局、贵州省人民政府、省林业厅科技进步奖8次,全国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1次;省级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次。三是抓监测,摸清家数底数。为监测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活动情况以及生态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情况,2021年以来在不同生境和海
47、拔高度安装红外相机20_余台,搜集影像资料5.5万余份。建立了全自动气象监测站15个,做到实时动态采集、处理和存储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逐步实现管理数据化、科学化、精确化。科学研究和调查工作对保护区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力地推动了保护区事业的发展。四、坚持多方合作,实现保护持续化。一是创建和谐社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互动格局。探索提出了“大社区”的观念,即不仅与保护区相关的村和村民组建立共管关系,将社区延伸至与保护区内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有关的各个部门,以争取各方对保护区建设的全力支持。成立了由保护区管理局及周边三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社区共管领导小
48、组”,成立了由保护区基层管理机构和村委及村民代表组成的“村级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了“共管公约”和“共管委员会职责”。探索建立了“双参与式保护区管理模式”,梵净山保护区北面的金厂村主动将村集体林300余公顷纳入保护区实验区管理,以保护区和村“两委”进行双重管理,增进了保护区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支持与理解。同时,聘请当地有威望、有凝聚力、有担当精神、敢于较真、乐于奉献的居民为森林保安、护林员,成为保护生态资的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保护区积极帮助社区解决修桥铺路、人畜饮水、产业发展等公益性事业,优先考虑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服务,既解决了就业,也分享了保护区发展的红利。多方筹集资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群众农业技能培训,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中蜂养殖,种植党参、黄连等中药材,竹藤加工等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每年保护区均为社区无偿提供6-8万株杉木苗用于补植补造,发动“小树助我成家立业”活动。二是打造生态品牌,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理念,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旅游功能更加完备,环境更加优美,服务水平更加优质高效,进一步提升了梵净山保护区的影响力。近年来,保护区荣获贵州省十大影响力风景名胜区、贵州省十佳景区和贵州最令市民惊喜景区、贵州省最受消费者喜爱景区、“美丽中国十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