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农民工闲暇生活问题化背后的犯罪空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农民工闲暇生活问题化背后的犯罪空间.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青年农民工闲暇生活问题化背后的犯罪空间【摘要】:p 青年农民工闲暇生活“问题化”倾向会使其身心受损,他们通常会以被动接受、消极反抗、暴力或犯罪的表现形式来显示其对社会消极甚至破坏的态度、行为,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文化冲突导致犯罪, 是当代犯罪学中的一个著名的理论。本文试图用文化冲突的理论来解读青年农民工闲暇生活问题化倾向的现象,以期能为这一让人深深忧虑的现象寻找一些解决之道。【关键词】:p 青年农民工;闲暇生活;问题化倾向;文化冲突;犯罪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A关于文化冲突,不同学者对文化冲突的表述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文化冲突是指在文化传播与传递过程中,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
2、规范文化的接触、碰撞而产生的文化对抗现象”。1有的则表述为,“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文化冲突论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由美国犯罪学家、社会学家索尔斯坦塞林(Thorsten Sellin,18961994)提出的一种解释犯罪的观点,1938年塞林在他的著作文化冲突与犯罪一书中, 论述了文化冲突理论。他认为:“在一个具有统一价值观念,拥有社会成员共同承认的规范意识的社会中,文化冲突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在多元复杂的当代社会中,社会整体的价值观与部分社会的价值观是不可能统一的。因此,两者之间极易形成冲突”。处在这样一种文化条件之中,“对于某一特定的个人来说,社会的文
3、化冲突必然深刻地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必然扩大他的价值观冲突,从而引起行为人自我行为的矛盾,最终导致犯罪”。2从文化角度而言, 任何人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当人们本身角色和社会生活内容发生改变, 其文化背景也必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引发人们心理的变化,表现为对新环境的适应或者冲突。青年农民工闲暇生活“问题化”倾向会使其身心受损,他们通常会以被动接受、消极反抗、暴力或犯罪的表现形式来显示其对社会消极甚至破坏的态度、行为,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进城青年农民的文化背景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较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冲突乃至心理冲突,本文试图用文化冲突论的理论来解读他们闲暇生活问题
4、化倾向的现象, 以期能为这一让人深深忧虑的现象寻找一些解决之道。一、青年农民工闲暇生活问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背后的犯罪空间(一)基本特征长沙市作为湖南的省会特大城市,业已成为农民流动的集中之地。为了深入了解进城农民工闲暇生活现状, 20_年4-5月,我们采用与相关社区组织合作的方式,有目的性地在进城青年农民工(1830岁)中进行无结构访谈和发放问卷调查,发现他们闲暇生活存在着诸多问题:闲暇时间普遍比较少。青年农民工的闲暇时间普遍比较少,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工作时间过长。调查显示, 他们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之内的总计17.3,810小时的34.3,1012小时的25.7,12小时以上的22.7。
5、其中,8小时之内的按递增方式排列依次为建筑业5.3、商业饮食服务业16.7、工业26.1、机关团体35.0、科教文卫36.4,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超负荷工作者” 按递增方式排列依次为机关团体6.8、科教文卫13.9、工业10.2、交通运输业25.0、商业饮食服务业32.8、建筑业52.0。数据显示,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度与其职业有很大关联,从事室外体力劳动的农民工如建筑业的相较其他在科教文卫、机关团体从事脑力劳动的来说,其依法享受8小时内工作时间的比值竟然相差超过30之多。但是,不论是在建筑业还是其他行业部门工作,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基本上是一种普遍现象。农民工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
6、令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倍受损害,使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丰富自己的闲暇时间与闲暇活动。闲暇活动单调乏味。虽然城市里的娱乐项目丰富,但民工们很少涉足。他们的业余生活是贫乏和单调的。有的学者将闲暇活动的类型细化为:一般消遣型、娱乐无实型、自我发展型(沈康荣,1999)。3如果把闲暇活动划分为消遣娱乐型、社交型、提高型和闲呆型四种类型。我们可以看出青年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更多的是消遣娱乐型和闲呆型,社交型和提高型几乎没有。属于消遣娱乐型的活动有看电视或听广播、和家人朋友聊天、逛街,搓麻将、打牌下棋等;属于闲呆型的即休息、什么也不干。根据调查,在一周的时间里,农民工工作之余的闲暇活动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和家人或
7、朋友长时间聊天(半小时以上)占68.7、睡觉或什么也不干的占52.6、打牌下棋或打麻将占46.0、逛街或去公园占34.3,而参加属于发展型活动的如去图书馆看书、去网吧上网、参加体育活动、唱歌跳舞等的分别只有7.7、16.3、5.3和6.8左右。闲暇方式层次不高,庸俗化问题突出。青年农民工闲暇方式的文化层次不高。调查显示,他们与家人或朋友聊天主要谈论的内容排在前六位的是身边和周围发生的事(24.4)、生活琐事(21.0)、子女教育问题(17.8),闲谈、没有具体内容(16.0)、经济、商品信息(11.7)、国家大事与政府政策措施(8.7);看电视或报纸时最想关注的内容排在前六位的是身边和周围的事
8、(29.3)、娱乐新闻(15.9)、国内外大事(14.7)、工作上的事 (12.9)、政府政策措施(11.5)、体育新闻(8.6)。从这里可以看出,青年农民工对于自身相关的或者是消遣娱乐的信息比较关心,而其他一些提高自身素质的科技教育、经济发展的信息的关注度却偏低。他们长年累月的重复着贫乏、单调的生活,加之又缺乏健康文化生活的引导,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呈庸俗化倾向。针对休息时打牌耍钱,砸金花或扳陀子的选项中,偶尔或者经常玩的高达63.3,不玩的仅占36.7。另外青年农民工大多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还得常常忍受性压抑的困扰,为此,有超过20的农民工以看黄色录像、书刊或脱衣舞表演的方式来打
9、发时间,有的为了满足生理需求选择找“小姐”发泄。闲暇场所缺乏。现在,几乎所有城市公共生活空间都在不断拓宽,如林立在城市中的咖啡屋、酒吧、网吧、各种休闲会所、各种特色公园等,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虽然已经比较丰富,但这些大多是为城市居民准备和设置的,农民工无法享用,难以参与到城市中的文化生活中来。他们蜷缩在没有厕所、洗浴设施的低矮棚屋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排水管道都没有。他们生活在被城市遗忘的角落,几乎谈不上对城市休闲资的占有与利用。(二)问题化背后潜在的犯罪空间美国闲暇教育专家曼蒂指出:“无能力处理好闲暇是造成酗酒、吸毒、自杀、趋从社会上不良行为以及其他种种变态疾病的主要原因。”4青年农民工
10、多生于70年代以后,他们大多没有务农的经历,一般是从学校直接打工经商。相比较第一代农民工(3055岁)安于现状外出打工动因多为挣钱,青年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他们早早离家外出打工的生活经历,使之无法再认同乡村的社会和生活,也不愿再回到农村。青年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在休闲生活方面更是处于边缘地位。他们休闲生活“边缘化”状态,“问题化”倾向,会引发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孤独、自闭、精神失常、自杀、相互残杀、同性恋等。也会导致一部分农民工选择了与社会断裂的态度、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并借以获取生存的资,这些态度或行为的表现形式通常有被动接受、消极反抗、暴力或犯罪5。被动接受。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在心
11、理上存在比较普遍的歧视心理和歧视行为。一方面他们担心农民工的到来会加剧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同他们抢夺工作机会,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农民工的到来会影响市容和社会治安。于是一些城市居民以自己是城市人的身份自居,将农民工视为低他们一等的“二等公民”,甚至故意欺负、刁难、作弄农民工。尽管有些城市居民认为自己的言行并没有歧视农民工的意思,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在农民工看来却有受歧视的感觉。面对当地人的歧视, 很多农民工的反应是忍气吞声。这种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心理在农民工中很普遍。但是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认命的态度,青年农民工却不甘于认命。因而尽管他们面对城市居民的误解甚至歧视,大多采取忍让的态度,但是他们
12、心里的落差较之第一代农民工会加大,会产生严重的心理不平衡感,导致对政府、社会的对立情绪,激化社会矛盾。消极反抗。青年农民工逐步地被边缘化导致他们陷入对自身身份认同混乱的境地,从而使他们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相背离。身份是与社会位置相一致的权力、责任和社会预期等一系列因素的集合。“身份认同的混乱”,就是指这几个方面的模糊,结果必然是无所适从。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社区的身份则是处于这样一种“混乱”之中。青年农民工既无已经内化的符合城市社区行为规范的内在信条,又无城市提供给他们正式的接收渠道和组织,现有的城市管理政策亦未将他们纳入其中,造成了社会对他们在城市中的权力、责任和预期的混乱和含糊,不断地使这一群体对
13、城市产生对立的情绪。6有的农民工采取偷偷摸摸破坏工具、机器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有的会采用装病溜号、偷懒、开小差的方式消极怠工;有的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辞职不干;有的穿着脏衣服故意故意往市民身上靠,来表现一种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失望。这些其实是作为城市边缘人的一种消极无言的反抗。暴力或犯罪。青年农民工身在异乡,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加上难以排解的性压抑,极易导致心理扭曲和变态,引发违法犯罪行为。近些年,农民工的行为失范特别是违法和犯罪性的越轨行为,已经成为威胁城市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城市外来人口(主要是农民工)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已经占居各个城市不同人员犯罪率的首位。部分省市的农民工的犯罪
14、率不仅体现在绝对数量上的惊人,而且体现在犯罪率增长速度和犯罪类型的变动程度上的惊人。以广东省为例,1999年因扒窃被抓获的外来人员就比1997年增加了61。而在甘肃,全部批捕的中,1997、1998、20_年农民工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8.4、68.97和66.14 7。据天津市20_2年对入狱犯罪农民工的调查,犯罪农民工犯罪时平均年龄为26岁,说明青年农民工犯罪在农民工犯罪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大多因失业生活无着落而引发的盗窃、抢劫,也有因性压抑后的病态释放如性骚扰、强奸等。二、青年农民工闲暇生活问题化倾向的文化冲突解读根据塞林对文化冲突的分类,文化冲突可分为外部的文化冲突和内心的文化冲突。所
15、谓内心的文化冲突或心理冲突, 是指个人从具有相互冲突的规范的不同群体中获取自己的行为规范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冲突就被人格化,深入到人的人格中,变成了一种心理现象。这种被人格化了的、互相冲突的行为规范之间的矛盾,具有最强的犯因作用。内心的文化冲突主要有这样几种: (1) 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中的行为规范互相冲突;(2)农村的行为规范和大城市的行为规范之间的冲突;(3) 组织良好的、由同一种族或宗族组成的群体的行为规范与组织松散、由不同种族组成的群体的行为规范之间的矛盾。8随着农村居民的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这两个不同的群体第一次在城市空间大规模的直接互动,不可避免地产生群体性摩擦
16、。(一)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冲突中国农民是最善于保留传统的。青年农民工尽管过早的离开家乡,但是传统乡土文化在其生长过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进城青年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碰撞摩擦,是以中国农村为代表的传统乡土文化与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都市文化在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人格追求方式等方面的融合与冲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义本位与利本位的冲突。传统文化的义利观重视社会公利,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本位义利观。如传统的儒家学说就认为, 人们在处理义利关系时的态度应当是先义而后利, 首先需考虑的是道义原则宜与不宜的问题, 认为只有以义为本,才能统一义与利的关系,崇尚“君子趋于利”。在这种价
17、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往往重视内在的精神生活,而轻视甚至排斥外在的物质生活。现代都市文化则是一种竞争型文化,追求利益最大化。因而,通行的价值观念中,功利占据了一席之位。认为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给人们带来利益和幸福的行为,就是道德的、善的。尽管它承认义利是可以并举的,但在现实中却又强调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保护,视获取财富为人的正当追求,推崇对财富的最大化追求,把拥有财富视作成功的标志之一。 另外,青年农民工无聊空虚的业余生活使城市文化中腐朽没落的思想乘虚而入, 不少人禁不住诱惑, 仿效影视剧中的抢劫、 盗窃、 伤害等行为而走上犯罪道路。概而言之,进城青年农民在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面临这种新的价值选择
18、时会显得无所适从,这时便极易导致行为的失范。(二)农民工的“边缘文化”与城市居民主流文化的冲突当青年农民带着父辈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怀着希望和追求来到城市, 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 尽管已经离开了农村, 却又不能立即融入城市。于是他们既对城市生活充满依恋与向往,又对不能融入城市感到失落;既有挣钱开了眼界的自豪满足感,又有低城里人一等的自卑自责。他们成为一批徘徊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边缘人”,处于非城非乡的真空状态。对于城市来说,他们的身份不仅是户籍意义上的“外来人口”,更是一个“异质文化群体入侵者”他们从一个重义轻利、崇尚节俭、安分守己、人情味浓的文化群体闯入了一个重利轻义、推崇消费、创新竞争
19、、人情淡漠的文化群体。由此,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种新型的文化,即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交融在一起的“边缘文化”,这种文化的产生就是一种矛盾的体现。例如,在农村这种“熟人社会”,农民打交道的不外乎一个湾, 一个组或一个村的居民, 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都是非必须和次要的。人们彼此间知根就底,依凭信任维系双方的交往。在城市,人口流动频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但变得频繁,而且交往的对象多为陌生人,双方的交往多靠制度来维系。突来的差异使得农民工认为城里人缺乏人情味, 从而在心理上与城市居民产生隔阂。这种边缘文化的内在矛盾性表现为农民工这种 “城乡边缘人”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冲突,它是多元文化冲突碰撞的结果,是农村文
20、化体系与城市文化体系冲突与融合后的产物。农民工在进入到城市的边缘之后形成了与农村居民和城市市民,不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就业方式。另外,因青年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造成其文化适应力弱,这使他们囿于习惯性的同乡交往而不愿意主动地突破这一交往圈,客观上形成了自我隔离状况,与城市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疏离,不能参与城市公共休闲资的分享。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在休闲生活方面更是处于边缘地位。这样既加深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误解与歧视,也打击了农民工的自尊心, 阻碍了他们对休闲生活的积极参与,阻碍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对城市公共休闲文化资的占有与享受。因此,农民工很难从休闲中形成快乐和幸福感,导致被动的休
21、闲和无奈的满意。(三)城市的歧视与误解树立起一道无形屏障城市居民头脑中长期形成的优越意识及头等公民的意识,使许多市民按照固有习惯来判断、分析p 周围的人和事,对进城的农民工的到来普遍产生了一种负面的看法,自然不自然地将农民工看成是与之截然不同的另一类,认为他们扰乱了城市的社会治安,破坏了城市的生存环境,使市民的生活安全感降低,甚至连城市管理体制对他们的态度也基本是防范、警惕和拒斥。另外,现在社会上对农民需求理解上存在误解,认为当前农民问题主要是生活保障问题,在基本的生活需要还未解决时, 谈不上休闲等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农民进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效益的驱使,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工资不被苛扣,是时下关
22、注的一个热点。于是从讨工资的艰难过程,到有关部门风风火火的追薪行动, 再到为多少人追回多少欠薪的数字统计,各种报道争相而出。但是, 这种观点不懂得休闲乃是构成一个社会人的最基本的方面,它同生存需要一样,是一个人正常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人的闲暇需求,特别是社交型、发展型的闲暇需求是不同于生理和安全需求层次的较高层次的需求,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生命有机体的各种构成要素的均衡协调发展, 是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发展和完善,是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进步,是个人各种需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青年农民工也是一个正常完整的人,有着较为强烈的精神需求。不能把他们的
23、物质所得与精神生活人为割裂开来,更不能等到他们的物质丰盈了再去关注他们满足精神需求、自由发展的休闲生活。 所有这些无疑成为隔阻农民工休闲权获得的一道无形的屏障, 既阻碍了农民工对城市休闲资的占有,也妨碍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的相互的认同。三、结语青年农民工闲暇生活问题化倾向的解决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方面,尽快消除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改善农民工的社会环境。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民尽管有了进城就业的机会,但由户籍制度衍生的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保障制度、医疗制度等形成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因此只有消除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才能真正让农民工融入到城市主流
24、中去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要创新休闲资配制机制,构建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增加适合农民工需求的休闲资。资金筹措的原则具体说来,应该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如在社会上发行福利奖券、债券、集资等。要充分发挥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方面的积极性,构建一种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促进城市休闲文化工程的建设;社区组织管理方面,应该把农民工纳入社区,要把农民工视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要积极吸纳他们参加城市的社区活动、为他们举办专门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如开展文艺演出、体育竞赛、卡拉OK比赛、电影夜市等活动,使他们在与城市居民的交往中,消除封闭的心理状态和对城市的隔膜。要立足社区对暂住
25、在本社区的农民工开展培训工作,所培训的内容不应仅包括技能培训,还应包括法律、卫生、城市生活知识、休闲文化知识等。通过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学习精神、开放心态、责任意识等,帮助农民工提高适应城市生活的就业能力、工作水平和创业意识和休闲的科学化、文明化、合理化、健康化程度,避免庸俗的休闲行为的发生。【参考文献】:p 1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_1.2 美索尔斯坦赛林,许章润、么志龙译.文化冲突与犯罪M.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_3 .3 田翠琴,齐心.农民闲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_5.148.4 J曼蒂等著,叶京等译.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51.5 唐斌.“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形成及社会影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_2,(8).6 陈星博.结构挤压与角色错位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青年农民工群体中“问题化”倾向研究J.改革,20_3,(4).7 杨明光.城市农民工行为失范的法社会学探析J.理论学刊,20_4,(12).8 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654.责任编辑:姚建龙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