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黄河颂教学反思精选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课黄河颂教学反思精选8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音乐课黄河颂教学反思精选8篇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一 关于要不要在公开课的时候讲黄河颂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这节课没有太多的情节,主要的就是朗读,后来问过x老师之后,x老师说这节课可以讲成一节朗读为主的公开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观摩几节公开课之后,心里有了讲课的一个大概思路:以“读”来贯穿整节课,听朗诵,自己读,展示读,分析读,齐读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也要通过读的过程展现出来;一想到要读,要讲课的班也就定了下来,一班有几位同学声音很洪亮,比较适合朗读,他们可以带动起班级气氛,所以定下来要在一班讲这一节课。在具体的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发现会有很多问题:首先,课前的时候是不是要放一放歌曲黄河
2、颂?或者是放保卫黄河更合适一些?其次,“读”的顺序如何确定下来,是先齐读还是先范读?学生展示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小组合作着展示还是个人展示?然后还有应该在哪个过程中融入对与文章的分析等问题都扑面而来实在想不通这些问题的时候,又请教了x老师,x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把我不确定的地方一点一点的帮我落实下来,在讲课之前我的心里也有了底气。 开始讲课,学生们也很配合,他们也知道有老师听课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课前播放的保卫黄河把学生们也带进了激情澎湃的氛围里,每一个环节的衔接都很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很配合,能够看出后面听课的老师脸上不时地浮现出来的笑意。真的是经过了一个多月的锻炼了,在讲台上的那种紧张的感
3、觉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是自信与从容。在展示的环节,我没有规定个人或者小组起来展示,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有些小组真的很积极,读完朗诵词之后意犹未尽,次次我找人读的时候他们都举手,还特别的积极,真的很高兴。在前几个部分都是小组展示之后,我本以为最后部分也会是小组来读,没想到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段我自己读吧,我知道他是真正的在这节课上放开了自己,平时是个很腼腆的小男生,这次却主动表现自己了,我感到很欣慰。在这节课结束之后,听课的老师陆续的走出教室,而学生们却还沉浸在黄河颂的激情之中,自发的吟诵起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要知道这首将进酒他们还没有学过,他们
4、却已经可以自发的背诵了,我被我的学生们的表现感动了。 在评课的时候,还是张老师对我们进行的点评:我与上次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了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读,在不断的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体会到本文应有的情感,环节的设置非常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受到了触动。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学生不太清楚的地方没有及时的给予解答,“对不对”口头语太多等等。 通过这次的听课,我的成长和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二 【教学理念】 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同时语文学习又
5、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加大课堂容量。同时让孩子们在搜集信息的同时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尤其是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 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描写、歌颂黄河的诗句。 通过历史
6、课了解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地理课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2、教师: 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使学生能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准备音乐作品英雄交响曲。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要求你们回去搜集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不知同学们准备得怎么样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关于黄河的诗句可真多!看来,同学们课前一
7、定下了不少的功夫。今天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黄河颂这个课题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地答出:颂!) 师:那“颂”有什么含义,“颂”什么呢? 生:“颂”是歌颂,赞颂的意思,黄河颂就是歌颂黄河,赞颂黄河。 师:课文是怎样歌颂黄河、赞颂黄河的?学了课文以后就会明白的。请问我们同学当中有没有见过黄河的?(没有)那我们先一起到黄河边走走。 以诵读有关黄河诗句为序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主题;抓住主题的关键字眼,意在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求知欲,为下文的学习打下铺垫。 二、感性认识 (出示八幅黄河的有关图片,配上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让学生看图片,听
8、音乐,感受黄河。第一幅图片是九曲连环的黄河整体图,第二幅是黄河夕照图,第三幅到第八幅是黄河壶口瀑布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图片) 、 师:欣赏黄河的美丽壮观,惊涛澎湃以后,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黄河的感受。(大家纷纷举手) 生:我看到了汹涌澎湃的黄河掀起的万丈狂澜。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浊流滚滚,一泻千里的魄势。 生:我体会到了黄河那英雄的气魄和她那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生:我觉得自己的心快要跳出了胸膛,浑身的热血在沸腾。 这一环节,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感悟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通读全文,是理解课文深刻内涵的前提。问题
9、的设计,意在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提问成为学生求知欲的“催化剂”,促使学生去探究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求得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我认为描写黄河的英雄气魄的诗句是: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师:你认为这句诗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因为诗人站在高山之巅看黄河,这“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是“望”统领的内容,所以“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字读的时候应该把声音拉长一点。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同学? (生举手) 生: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师:读这句诗的时候,应该抓住哪个关键词来读?谁来试试? 生:“掀”字应重
10、读。因为“掀”字不仅写出了黄河奔流的动态:掀起万丈狂澜,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惊人,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黄河奔流的高低起伏。 (生齐读) (师引导学生朗读) (生举手要求补充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 生: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这句诗? 指名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出这位同学刚才读这句诗的时候,重读了哪个词? 生:劈! (师指导朗读、齐读) 师小结:我们学习诗歌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而且要抓住关键词来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描写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师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大家再快速阅读,找出诗人直接赞颂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
11、。 (生读) 生:三个“啊!黄河!”的内容。 师:哪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第一个“啊!黄河!”的内容? (指名读,生读得舒缓、深沉)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因为诗人从历史贡献这一角度来赞美黄河,既然是摇篮,那么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舒缓与深沉之情。 师:好一个舒缓深沉之情! 师:第二个“啊!黄河!”呢?谁来试一试? (生读。不等老师问个为什么,他就直接说了:诗人从黄河的地理优势出发把黄河比作巨人,巨人高大威猛,读的时候,应把巨人的伟大坚强读出来) 师:你还能为同学们再表演一次吗? (生读,读得有声有色,还真有点韵味。生鼓掌鼓励) (第三个“啊!黄河!”还没等老师说完,就已经有许多小手高高举起来了
12、。其中一个学生以饱满激动的感情读完了第三个直接赞颂黄河的内容。他的理由是诗人从黄河的流域宽广:“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来写,这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高潮,所以他认为读的时候,感情越读越激昂。) (师及时表扬了他) 师:下面我们分组分角色试着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感情由舒缓到激昂的变化。 小组合作,探究朗读(三个“啊!黄河!”的内容) 全班齐读(配乐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增强气氛) 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朗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朗读中,一面是课文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熏陶、感染,一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
13、验对课文做出多元反应。因而,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感受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诗歌。 四、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领略了黄河雄伟壮观的风采,感受了诗人笔下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但我们的学习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活动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进行研究,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必要时可请老师帮助指导。 1、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你能否具体地说出黄河是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的?黄河有多长,流经哪几个省区?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习黄河颂部分,并
14、进行表演唱。 3、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的界限,实现综合性学习。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师生互动的新理念。但我还是感到遗憾:不能放心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孩子们自由活动的乐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另外,小组活动不够充分,团体合作意识不强,这些都有待改进。 黄河
15、颂教学反思 篇三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作品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伟大而坚强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范本,更是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在备课时,我本能的认为像这类诗歌类文体的教学,调动学生情感当然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于是,我的教学设计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为主,将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作为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请学生借助教辅书完全解读对这篇诗作写作的时代背景进行充分了解,同时通过初读课文大致体会本文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朴素的爱国感情。 在课堂上,我第一阶段的教学以扫除
16、生字词障碍为主,在学生可以通读课文的前提下,再进入第二阶段的有感情的诵读领悟的教学环节。在进入诵读领悟的教学环节之前,如何引导聋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这曾是一度困扰我许久的难解的症结之处。在普校,老师们大多采用播放保卫黄河为背景音乐作为铺垫来点燃学生读的热情,以达到喧染感情加深诗歌理解的教学效果。而我们聋生听不到,无法感受音乐带来的撼动心灵的力量。于是,我根据聋生的特点,指导学生将诗歌以口语+手语+体态语的朗读形式呈现出来,竟然也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读前要统一手语。在这篇诗歌中,大部分的词句都可以用手语表达出来,但是还有个别的语句不能恰当地得以表达,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指导
17、学生以口语+体态语的方式解决。其次,朗读时正确运用手势动作的轻重“读”出诗歌的情感,力求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这样的朗读才符合本课整体的诵读基调。最后,在熟读理解诗作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课文。回顾黄河颂的教学,我以聋生极富特色的手口并用的“读”来贯穿课堂始末,很好地将黄河的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通过大量的读展现了出来,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读” 强烈体会到本文力透纸背的歌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聋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音乐课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四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学唱歌曲小小少年,
18、体会少年是人生的花季,但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也增加了,这种少年时期的复杂心情。在这堂课,我主要目的是扎实的抓基础,巩固基础。从音乐的三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出发。 在课堂前,我先聆听柳树姑娘的伴奏,让学生在律动中,能较快地进入音乐课堂的角色。复习柳树姑娘双声部时,学生的声音状态,感觉都非常的好,非常到位。 在学习小小少年这首歌曲时,由于此歌曲旋律生动,朗朗上口,学生学习兴趣较大。特别是第一部分,一些大跳、连音的难点,通过听唱,学生都能较快的掌握。以前我做了附点八分音符以及弱拍起唱的铺垫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小小少年歌曲时,能较好地掌握这两个知识点。但是我发现学生容易把原来的八分音符也唱成附
19、点八分音符。 在合唱的二声部教学中,学生学习比较快,也能较快的掌握两个声部的音准。但是由于是第一课时,所以低声部,还需要老师稍微带一带。如果在课堂中能让学生在唱歌时能胆子大一点,把平时的水平完全发挥出来,这样就更加地好了。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五 3月1日上午,我听了实习老师杨老师的一节语文课。现把教学过程简单记录下来,并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黄河颂的“尾声”。 二、齐读课文黄河颂。 三、分析“尾声”部分。 四、学生齐读课文黄河颂。 五、讨论分析课文押韵。 六、讨论分析诗歌“三美”特点在课文中的体现。 七、讨论分析课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八、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20、。 九、师生齐读课文。 十、布置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序曲 黄河颂主体 尾声: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音乐美 诗的三美绘画美 建筑美 黄河颂选自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现代诗。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面对着黄河唱出了赞颂之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号召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 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教师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21、。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
22、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诗歌“三美”为轴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又了解诗歌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线是清晰的,诗歌知识点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流于形式,往往由教师回答了事。学生从诗歌中找韵脚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让学生回答押“an”韵,而未能让学生具体找
23、出押韵的字;教师自己回答了几个韵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韵的知识,无从得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的时间明显多于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的时间。由于这样,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到实处 教师讲得好,学生也应该学得好,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好,学生学不好,课堂教学便失去了意义。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时,学生未能清晰的找出体现绘画美的地方,教师也没有强调指出。这种绘画美学生究竟体会到了没有,教师无从把握。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歌具体的物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诗歌绘画美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24、 三、在诵读过程中,未能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诗写得明快雄健、音节洪亮,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由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学生缺乏对写作时代背景的了解,未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明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诵读(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感来。教师可以这样指导: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停顿。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四个分句的重音词是“奔”、“掀”、“奔”、“劈”,四个分句应该越读越激昂,方能表现
25、黄河的气势。 3、歌词中的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拉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4、诗歌第一次“啊!黄河!”,要读得舒缓深沉;第二次“啊!黄河!”,要读得坚强有力;第三次“啊!黄河!”,要读得高亢激昂。 5、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师指导完毕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 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其一,由于本校学生
26、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六 还记得某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时,我对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成老师说:“成老师,我好想重温初中的感觉,你给我们上节课听听吧。”成老师豪爽地拍着胸脯大声说:“行,你们想听什么课?”我们组内一致大叫黄河颂。笑言已过。十多年来,校内公开课听过无数,只是黄河颂始终无人问津。我想,这就是有一类课文,语文老师始终欢喜不得,永远不会选择来上公开课的。 今
27、天,我上了黄河颂,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却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备课了。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内容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知道这样的一篇诗歌,可以简单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可是,只有朗读,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内容;怕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不放手。 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形。 先朗读(蓄势)品语言(实质)扣现实(升华) 但,这样割裂的板块,却让我忽视了语文中最重要的“品读”实为一家。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知
28、道要抓关键词,学生说“奔向东南”的“奔”和“劈成南北两面”的“劈”要重读,可以表现黄河水的气势,“望黄河滚滚”的“望”要读得拖长一些我频频点头,我想顺势深入,“奔”写出水流的速度,展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再启发“望”换成“看”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可是,忽然脑海中又清晰出现我早已设计好的课堂思路,现在品析了语言,下个环节怎么办?我还设计了名师洪镇涛上诗歌课的形式呢,学着他先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示范问题,让学生用换词、比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既形式活泼,学生主体又有效体现,教学效果也特别好。如果我现在自然而然解决语言赏析,那下一步我上什么呢?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
29、的掌控范围内。可越往下,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么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阶段。马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可以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一定会在诗人的点燃下,在现实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还
30、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文本解读的深度吧。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七 这节课我是自己制作课件用多媒体上的。首先聆听杨洪基雄壮浑厚黄河颂演唱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接着结合学生对黄河的了解介绍黄河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我们的母亲河充满自豪感;再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的思绪飘到艰苦的抗战年代。此时,学生的情感储备达到极致,急需宣泄。当接着播放示范朗读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了起来,就此又让学生朗读了本诗两遍,学生对诗歌内容就比较熟悉了。然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学生学唱保卫黄河至下课。从学生反映的状况看,总体效果良好。 1、创设情景恰当,激发了学生学习
31、的兴趣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学习。歌曲雄壮豪迈,震撼学生心灵,图片展示黄河雄姿,学生直观形象,调动了学生情感,学生心生向往。这样,学习不感到枯燥,而是跃跃欲试,想展现自我,课堂学习轻松自信效果好。 2、教学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本首诗歌节奏明快,声势雄健豪壮,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韵律和谐,因此指导学生多朗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内容理解轻松容易。其次,巧设问题,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学生从黄河的地理特点认识入手,进而理解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作用,自然就认识到黄河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从而激发同学们热爱黄河,热爱我们中华民族,学习她的“伟大坚强”。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了阅读欣赏能力和水平,同时,
32、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人文教育突出。 3、紧扣文本,抓准字眼文眼。本单元都在讲“祖国”,教学中我也始终将“黄河”这一载体与“中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紧扣三个字眼“摇篮”“屏障”“臂膀”的形象比喻,探究其内涵,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又抓住标题中的“颂”,文中的“赞歌”、三个“啊,黄河”,学生轻松地把握了诗歌的结构、主题和赏析诗歌的技巧。 尽管如此,纵观整个课堂,也还有一些有待改进完善的方面。 1、学生的能动性调动不足。虽极力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更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主动探索不足而略显被动,压制了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2、陷入应考式教育模式。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围绕应考式
33、的提问,教师心有顾虑,担心偏离了方向,从而教学设计不够大胆,创新性也不足。 3、朗读指导不足。由于教学突出了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加上时间关系,虽叫学生跟着录音示范朗读,也简单介绍了韵脚的作用,但朗读的技巧指导稍显不足。学唱保卫黄河的时间也不够充分,还须在课后进一步唱有关黄河的歌曲。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八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护母亲河的情感音乐电视的情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自由诵读的情感体验无不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如果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
34、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但是作为诗歌的教学这节课在朗读教学的处理不够深入。虽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自身的朗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但还应抓住课题中的“颂”和课文内容中的“赞”来组织,重要的是读出“赞”“颂”的语气,这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的把握等方面来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推进课堂教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