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说课稿【精选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说课稿【精选8篇】.docx(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生物说课稿【精选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中生物说课稿【精选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中地位 地位:本节课位于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二节,其所有的知识点在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层次全部为A。 作用:学习本课有利于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生物体生命活动周期,及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被子植物种子的形成(A:知道) 种子的萌发过程(A:知道) 植株生长和发育的过程(A:知道) 2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以及进行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观点,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根据教学大纲及新课标,体现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实施研究性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新教材中要使学生“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的能力”的精神,拓展知识面,知识迁移等要求。由于本课引入了一个学生实验,所以在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我做了以上安排。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种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对种子形成过程中原有的生活
3、经验与科学知识、实践的融会贯通以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主要依据新教材的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同时结合学生情况(如: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知识本身的抽象程度和科学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迁移应用。由于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较欠缺,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学生对种子形成过程中原有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实践的融会贯通。 对于这些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我主要设计利用多途径,多维度及反复多次地强调讲授,结合实物观察、实验操作,学生阅读归纳,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及手段 为了实现以教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
4、、问题教学法等方法,并渗透语言、心理暗示,引导鼓励;通过把实验带入课堂,开展研究性的创新教学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现出生物学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指导 针对学生原有对植物个体发育过程,特别是种子的形成过程的生活常识,实施相应的教学创新,使学生将原有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实践融会贯通,通过自主实验观察法、图文相互转换法、阅读分析归纳法等方法,使学生从“一知半解”的常识上升到熟练掌握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从机械地接受知识到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学会”变为“会学”,体现“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
5、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学程序 (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玉米种子和花生种子;双面刀片、放大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导入: 通过幻灯片展示一组生物图片:蓝鲸、恐龙,磷虾、苍蝇,巨杉,小草。通过直观生物自然,形成感官刺激,引发学生兴趣,引出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尽管在形态大小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从而引入个体发育的概念。通过直观教学引入,学生较容易接受。 (三)探究新知: 这部分我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1)被子植物种子类型及结构 通过直观观察、实验操作,结合多媒体展示花生和玉米的种子结构图片,进行实物观察,加深印象,为后面学习胚和胚乳的发育及单子叶有胚乳
6、,双子叶无胚乳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提问被子植物种子类型及结构,让学生总结实验观察,锻炼表达归纳能力。 2)种子的形成 胚的发育 胚乳的发育 通过问题:被子植物的种子从何而来?其各部分结构又是如何形成的?引入种子的形成,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P108109种子形成的相关内容,联系被子植物花和子房的结构,及双受精过程,结合幻灯片展示荠菜胚的发育过程,进行思考和主动获取知识,再通过提问学生归纳种子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 胚的发育 胚乳的发育,并纠正指导其归纳知识点。 此处利用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纳能力,并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通过实物观察、学生阅读、图片展示、提问及问
7、题教学等多维度教学,突破难点。 3)种子的萌发 用通俗的语言引导学生:“被子植物种子的成熟,伴随着果实的成熟。我们收获了果实,会怎么做呢?” 学生反馈:我们把果实吃了,然后再把种子种下去。 利用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引入种子的萌发。然后通过幻灯片动态展示种子的萌发及胚的各部分结构的发育,并强调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的能量分别由胚乳和子叶提供。再次区别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差异。 4)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结合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的图片动态展示,讲述植株的生长发育阶段需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阶段。最后提问学生,归纳总结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 5)以知识框架(即板书)的形式作为小结,再次复习
8、巩固本节内容及重点,从而使学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 使用多媒体逐步展示作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有利于学生加深教学知识中重、难点的印象。 (四)练习反馈 通过设置知识性和开放性的练习作检测,充分调动学生,及时巩固课堂学习,提高效率;使课本知识得以延伸,运用知识迁移,再次反复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巩固训练(让学生当场完成并评讲),从而达到抓重点,破难点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除课后复习题、练习册外,精选具有针对性的补充练习,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预期: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定位在将学生生活经验中对种子及种子形成的认识与科学实践和知识掌握进行融会贯通。重难点的突破方面,我通过多
9、途径,多维度及反复多次地强调讲授,使学生充分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如:使用幻灯片展示单子叶(玉米)和双子叶植物(花生)的种子结构解剖图,并让学生进行实物解剖观察;幻灯片展示荠菜胚的发育过程图片、学生阅读归纳,提问讲授及板书,小结复习、课堂练习题目的设置、作业巩固)利用动手实验,观察花生和玉米种子的结构,阅读归纳种子的形成,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从而也达到了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通过以上的课程设计,可以达到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新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二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第一课时精子形成过程。
10、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在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小结,在初中有关生殖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提出生殖的概念,介绍生殖的种类。从有性生殖概念和种类引出了重点讲授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重要环节,减数分裂的知识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它以第一章细胞分裂为基础,又与第五章遗传变异的知识有着密切关系,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减数分裂过程较为复杂。先通过概念的叙述,使学生有一个印象,然后详细讲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重点,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减数分裂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最后减数分裂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经受精作用,形成合子,从而保持
11、了亲代和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遗传变异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知识点)要求,根据教学层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一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减数分裂概念、过程、 特点。 2、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3、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为后面学习遗传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对知识综合运用 能力。 三 、德育目标:使学生确立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以精子形成过程阐述减数分裂的过程,这部分知识不仅是有性生殖的关
12、键内容,而且前面涉及有丝分裂,后面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要十分重视这一内容学习。因此确立本节重点是减数分裂概念、过程。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复杂、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形象思维模糊,思维方向容易偏离,学生感到枯味,难以理解,因此确立本节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规律及染色体动态。 在教学程序上的总体思路是: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学校具体情况,增加授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 一、 以前后为桥梁,精心设计好导言。 用设疑导入法提问什么是卵式生殖?然后师生教学精子和卵细胞的特点,展示团藻的有性生过程(教学
13、课件),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开始介绍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板书)。什么是减数分裂呢?这节课以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为例来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导入新课) 这样导言,使学生产生一种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 新课讲授 1 本节课共交代4个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减 数分裂。 这4个概念对于理解减数分裂整个过程尤为重要,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背下来,并没有真正体会理解,易造成失误。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则张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学中打破课本原有的教学结构,首先明确概念(板书)。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三个概念
14、,老师先讲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标,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动手操作演示。操作错误的及时纠正,老师归纳总结,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体不可顾名思义认为来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体。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演示,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训练思维,加深概念的理解,确立正确的概念。减数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后学习精子形成过程后,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这样的目的,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义,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确了概念,那么,精子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2 过程 (1) 边讲边贴剪贴图,贴图与所讲的内容要相对应(贴图)。在讲解过程中 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利用剪贴图,将染色体动态变化形成具
15、体、形象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老师的讲与演,学生的听与看,按老师的叙述、谈话,找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线索,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新的信息进入学生头脑中,并与原知识结构挂上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体现老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2) 层层设疑,设置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再逐一解决。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是掌握减数分裂的关键。 提问: 1、联会时染色体复制没有? 2、复制为何看不出来? 3、什么叫四分体? 4、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5、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丝分裂中期有何区别? 6、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有丝分裂后期有何不同? 7、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什么 等等,从提
16、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思维范围,教会学生在广度上学会思维。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激疑、质疑,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教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 (3) 通过动乐爱教学法,动手,动眼,动脑。 1、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2、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 体行为特点 3、分析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另一种情况。 4、完成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师只贴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 动乐爱教学法既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的目的。
17、此方法提出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提出,陶先生说在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机,教师费力少而成功多,否则,教师收效少而学生苦恼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重要。 激发快乐情绪,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体会学习生物的无穷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通过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和过程四个方面操作,人人动手,动脑,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如通过动手操作
18、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学生本身产生疑问,为什么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并能加以正确解释。 总之,选择动点,构思动作,设计动法,让学生在动中学,便产生了兴趣,乐了便从情感上喜欢,由浅层的喜欢日渐发展到深度的爱。 (4)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情境中,思维性大大调动起来。因势利导,据图观察分析,通过过程讲述让学生总结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5)回顾过程,从四个方面范围、时期、特点、结果,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 (6)最后,利用教学软件把精子形成过程完整看一遍。让学生确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19、唯物主义思想。(展示)。对过程形成直观化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 总之,从概念入手,以过程为主线,重点突出变化规律,最终让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 三。小结: 减数第一次分裂六个字概括:联会、分离、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 四个字概括:分裂、等数。简单明了,记忆深刻。 四。结束语: 生殖细胞除精子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分裂,它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习。 五。习题设计 为使知识得到反馈巩固,设置由易到难三种梯度题。填充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略)其中简答题部分,此题选出的目的是 1、强调联会、四分体,联会是四分体的前提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基础。 2、有丝分裂中
20、没有的现象。 3、书中同源染色体概念由此提出。 (六)时间分配 导言2分钟,新知识传授25分钟,练习10分钟,总结2分钟,布置作业和结束语1分钟。 (七)板书设计(教学课件)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 篇三 大家好,我是高三生物教师,我说的教科书是高三生物选修课本全一册,这册教科书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高二生物必修教材的基础上的一册选修教材,通过这册书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价值 1、知识构建功能:这册书共分6章,通过这册书的学习,让学生完成以下
21、知识目标: (1)理解人体的稳态是如何调节的,知道免疫的过程和意义。 (2)理解光合作用中能量的转换过程,了解C3植物和C4植物的结构特点,理解如何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掌握固氮微生物的类型及氮循环的过程。 (3)了解细胞质遗传的原因及特点,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及应用,理解基因的结构及人类的基因组计划。 (4)了解什么是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及应用,掌握细胞工程中的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技术要点及这些技术的应用。 (5)了解微生物的类群,理解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掌握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及应用。 (6)自学能力,即通过已有知识的回顾和阅读教材,能把一些基础问题找出来并解决,并能对书本上的知识进
22、行理解、分析、总结。 2、能力培养和实践操作功能。 (1)培养学生能根据书本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及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高三生物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做出假设和预期等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能力。 (3)明确实验原理及操作中的关键步骤的注意事项。 (4)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过程。 (5)能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和解释身边的常见的现象。 3、心理教育及情感教育功能。 (1)通过学习生物知识,培养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求实精神。 (2)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的学习,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承受失败和压力,以平静
23、的心态对物对人的能力。 (3)通过生物学家在探求科学真理上默默而又执着的精神的介绍,培养他们不畏辛苦,执着追求的品德。 (4)通过生物学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 (5)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课程价值达成度 1、内容选取: (1)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高二生物的升华,是对高二基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对高二没有涉及到到由于生物学的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而生物书的编排内容比较滞后的一种补充,更注重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2)各章节内容紧密联
24、系,都围绕一个中心服务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角度展开内容的编排,比如人类首要的问题是生存,所以第一章就介绍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营养和免疫,而人类的生存中最关键的就是吃饭,所以第二章介绍的是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尽量地提高粮食的产量,在所有的方法中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它带来人类的便利正越来越明显。所以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而在这些高科技的工程中又常常需要微生物来帮忙,比如基因工程中就用到了细菌,或用它的质粒用我们做运载体或用它小小的身躯做受体细胞,通过它的大量繁殖为我们人类生产许多有用的东西,如胰岛素、干扰素等。 2、内容组织: 这一册书是在学生已有了一
25、定的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而开设的,是对原有知识的一种补充和拓展,所以学生学起来要比在高二刚接触这门课程要容易入门一些,比如高二讲过光合作用,在高三再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就容易领悟一些。还有象基因重组在高二讲自由组合定律时已介绍过,那么在我们讲基因工程要用到基因重组就不用太费劲去讲。但毕竟这本书要比高二的知识更加抽象、更加尖端,也就是事情虽然在身边但道理却很深奥,而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又很难,所以学生学起来仍然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时尽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主互动探究的学习,并且多采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3、形式特征: 这本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26、点,就是采用多种形式把内容呈现给大家。要求学生必须达成的知识目标是以正文黑体的形式出现:需要了解或辅助说明某些内容的以小字或小资料形式出现:专业性太强、需同学们简单了解的又以“选学内容”出现;而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书的旁边还有许多小资料以及还有一些致课外读,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增长了知识。而且书上还有许多图,使本来比较抽象、高深的知识形象、鲜活起来。 三、对教科书的加工和改造 1、加工和改造教科书的视角 高三选修这本书既然是对高二知识的一种补充。那么很多内容都和高二有直接联系,完全可以把它和高二知识进行整合,比如第六章人与生物圈,和高二的第七章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在处理这部分
27、内容时就完全可以以高三的知识点为线索把高二的知识进行一下复习和穿插,这样既使知识系统化,又便于学生形成整体感觉,而且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其实自己就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一定要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唯一的家园。 2、加工与改造教科书的途径 这本书的知识点是:第一章 稳态的平衡如何维持及免疫过程;第二章 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及生物固氮过程 第三章 基因工程的过程及应用 第四章 细胞工程及作用 第五章 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在这些知识点中,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重点知识也是一个难点知识,一方面是它在现在生物科技中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它和人类关系密切,它的发展确实解决了人类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健康问题,粮食问题及环境问题
28、等等,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对于教科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特别是教科上表述不够详尽的知识,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书上对二次筛选,介绍的不祥细,我广泛涉猎相关的资料,通过上网等途径,自己先学习、研究,然后将资料尽量清晰、简捷的呈现给他们,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 为了做到教学统一,我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比如对书本上一些比较难而学生又非常感兴趣的知识,我就鼓励他们亲自去查资料,这样就更容易把学习中的疑惑自已解决,既增长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高三学生既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又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完全不用老师一一讲解,可以把很多时间、很多学习机会留给学生
29、,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比如他们能说的老师不说,他们能懂的老师不讲,在课堂老师就是一个学习的引领者,问题情景的创设者。 3、教材不足: (1)这本书中很多实验就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言是做不了的,所以,这些实验的安排就显得有些形同虚设。 (2)有些内容介绍得不清楚,比如在讲免疫时的效应T细胞能否杀死抗原,表达的不好,而又没有地方可查。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四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习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
30、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
31、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三)考纲要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四)教学目标 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2、在运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
32、践意义。 能力目标: 1、能从整体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2、应用能量流动的规律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2、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难点及其突破 1、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33、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用准确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的过程。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调节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自觉坚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基于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现实生活的需要,确定了以上教学的重点。 2、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在能量流动比较抽象和学生缺少揭示规律的方法。针对这一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先定性
34、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过程,归纳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时,先由一个个体的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途径分析,逐步种群、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最终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在能量流动的特点的教学中,先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测,然后以赛达泊格湖能量为例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设计合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的合作进行推理探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规律。 在学生完成能量流动概念学习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个个体的能量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一个种群呢?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学
35、习和思考;接着提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小组探究: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第二营养级呢?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归纳: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如何输入?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在各个营养级的来源和去路?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渠道?通过探究和师生互动准确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在解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通过小组合作,最终归纳出能能量流动的规律。 3、重视联系实际,巩固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归纳规律
36、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链长度一般只有4-5级?”“鲁宾逊荒岛生存策略”等实例分析,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分析实例的同时,体验了生活实际中的科学规律,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探究_,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已经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已经养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逻辑推理能力;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学生通过初、高中学习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学习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细胞呼
37、吸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体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加工信息、推理判断、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思考、合作、探究、归纳,教师启发引导、归纳、拓展延伸,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在乐学氛围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直观性,条理性、动态性、高效性等优点,设计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由现象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去分析问题、揭示问题,方法很重要。本节内容教学中教师重
38、在指导学生掌握由个别一般,由局部系统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规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时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途径之一。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1、问题探讨、设疑激趣 2、理解概念、问题引导,学生由个体种群营养级生态系统逐步进行能量流动分析。 3、小组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纲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4、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归纳能量流动特点并探究其表示形式。 5、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规律。 6、小组探讨实例、归纳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7、课堂小结 (二)本
39、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导诱,使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获是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置身其中;与生存挑战相联系,激发学生求知_。自觉主动投入本节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教师问题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会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探究,师生共同总结出能量流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定性推测:能量有逐级递减的趋势。 教师进一步提出这一推测的准确性有待验证,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_。教师因势利导转入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的能量流动,通过定量分析和小组的交流
40、探究归纳出能量流动的规律。 学生沉浸在发现规律的快乐中,教师趁热打铁引入实例分析,使学生在分析实例中体验规律应用的快乐进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农田生态系统与桑基鱼塘,以及小组变流如何更好的进行草原放牧,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由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规律的教学思路,容易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 1、注意区分摄入量和同化量 2、在讲能量金字塔时要避免学生在理解不透或知识巩固不牢时,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扰,暂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区分提高能量利用率与提高
41、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六、板书设计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如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输入传递、转化、散失1.特点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单向流动 1、来源逐级递减 2、起点2.表现形式 3、渠道能量金字塔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5、各个营养级能量来源1.效利用 6、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2.持续高效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7、能量转化过程 七、习题设计 1、课堂巩固练习 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区分易混点 2、课后探究 设计课后探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积及性;同时通过开放性试题,拓宽学生
42、思维。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它系统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
43、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识记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意义。 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能力目标 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呼吸作用的实质。掌握呼
44、吸作用的物质、能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计算能力。 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中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能通过事物的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生物呼吸的有关知识,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
45、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认识水平,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高中学习呼吸作用,重点放在使学生认识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上,可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呼吸作用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基础。学生认识呼吸作用过程,有利于理解内外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 1、通过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过提问、读书、思考、
46、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出。 3、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不足。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抽象,现又缺乏直观教具,是学生对其理解困难的又一原因。 教学难点: 1、实验设计过程 2、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 1、分析实验设计过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3、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相关呼吸作用的运算法则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