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试卷】福建省莆田第XXX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试卷】福建省莆田第XXX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021-2022(上)高二地理期末考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点后的一周内( )A.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B.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C. 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D. 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慢2. 某年4月10日,发生了土星冲日的天象,这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在( )A. 之间B. 之间C. 之间D. 之间【答案】1. B 2. A【解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点时,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之后一
2、周内接近为6月29日前后,接近7月1日,地球公转速度是“1近快,7远慢”,因此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A错误,B正确;对地球自转速度没有影响,地球自转角速度除北极点外,自地角速度都相等,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CD错误。故选B。【2题详解】读图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因此4月10日太阳直射点位于之间。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二分二至,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合称,它是反映太阳直射点周年运动的节气
3、。每年3月21日前后,当太阳直射在赤道并向北回归线移动时为春分;每年9月23日前后,当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回归线移动时为秋分;每年6月22日前后,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每年12月22日前后,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冬至。下图为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 北半球中纬度B. 北半球低纬度C. 南半球中纬度D. 南半球低纬度4. 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A. 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 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 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 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答案】3. A 4. A【解
4、析】【分析】【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赤道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千米/小时,南北纬度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约为833千米。图示区域自转线速度大致由南向北减小,应为北半球,排除CD;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自转线速度均大于且接近60纬线的自转线速度,因此图示区域大部分纬度低于60且接近60,因此当地大部分地区应位于中纬度,A符合题意,排除B。故选A。【4题详解】读图可知,a点线速度大于870千米/小时,b点线速度小于870千米/小时,即a点的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于b点,排除BD;地球表面各地自转线速度大小整体上由纬度决定,局部地区线速度大小还受地势高低影响,地
5、势越高,线速度越大。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a点的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于b点,由a点地势高于b点,A符合题意,排除C。故选A。【点睛】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主要因素:一是纬度,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即自赤道向两极自转线速度递减,赤道各地的自转线速度约为1667千米/小时,南北纬60的自转线速度约为833千米/小时;二是海拔高度,在同一纬度,海拔高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读我国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5. 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A 自西向东由老到新B. 自东向西由老到新C. 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D. 自A向B由老到新6. 图中长腰山是( )A. 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
6、背斜山B. 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C. 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 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答案】5. D 6. D【解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岩层的新老关系是“后来者居上”,自西向东新老关系是由西部到长腰山,由老到新;由长腰山到A,由新到老;由A到B,由老到新。D正确,ABC错误。故选D。【6题详解】读图可知,长腰山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地势较高,为山地。成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山,D正确,C错误;岩层是连续的,不存在裂隙,AB错误。故选D。【点睛】正常情况下,背斜常形成山岭,但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常形成谷地,但向斜槽部岩
7、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下图为某大洋局部环流示意图,该海域全部位于东半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 该大洋为( )A. 南大西洋B. 南太平洋C. 北印度洋D. 南印度洋8. 在该环流中,分别表示( )A. 西澳大利亚寒流、马达加斯加暖流B. 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C. 马达加斯加暖流、西澳大利亚寒流D. 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答案】7. D 8. C【解析】【7题详解】根据材料“该海域全部位于东半球”可知,该海域应位于印度洋,由图中盛行风可知,处盛行西北风,处盛行东南风,因此可判断为南印度洋,属于逆时针的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8题详解】由上题推论可知,该环流中
8、,为马达加斯加暖流,为西澳大利亚寒流,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洋流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除北印度洋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副热带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副极地环流(逆时针);3、北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4、40S60S附近:西风漂流。流石滩或者倒石锥扇形堆积地貌的形成条件,是干旱地区山坡(坡度3050)上岩石不断崩裂成碎石,在重力和下部地下潜流的作用下,碎石撒落时大砾随惯性滚落到坡脚下,沿着山坡长期缓慢滑动形成。下图为倒石锥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9. 山坡上岩石不断崩裂成碎石主要原因是( )
9、A. 温度变化B. 风力侵蚀C. 流水搬运D. 冰川移动10. 流石滩或倒石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 )A. 扇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B. 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大C. 扇缘颗粒物平均粒径大D. 各部位颗粒物大小均匀11. 流石滩或倒石锥分布最为广泛的山地是( )A. 大兴安岭B. 天山山脉C. 秦岭山脉D. 武夷山脉【答案】9. A 10. C 11. B【解析】【9题详解】本小题的限制性条件是判断山坡上岩石不断崩裂成碎石的主要原因,由材料可知,该山地位于干旱地区,山坡上岩石逐渐破碎是物理风化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是昼夜温差大,温度变化剧烈引起岩石的热胀冷缩,导致岩石破碎。故选A。【10题详解】由材料
10、可知,流石滩或倒立锥是由山坡崩裂的碎石长期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堆积形成。平均粒径大的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滑落距离远,在锥底堆积;平均粒径小的颗粒物滑落距离近,在锥顶堆积,因此堆积物的颗粒从顶部向边缘逐渐增大。故选C。【11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流石滩或倒立锥是由干旱地区的山坡上的岩石崩裂破碎后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堆积形成,只有天山山脉具备形成条件,大兴安岭、秦岭山脉、夷山脉都位于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不具备形成的条件。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流石滩地貌的形成过程,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理解其形成过程,同时跟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相区分。读某河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2. 甲处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个
11、因素有关( )A. 中游落差小B. 流水侵蚀作用C. 河流含沙量大D. 入海口潮差大13. 造成乙现象最终消失的原因是( )A. 地壳运动B. 风化作用C. 侵蚀作用D. 堆积作用【答案】12. C 13. C【解析】【分析】【12题详解】从图中可看出甲处为三角洲,河流中游河流落差小,泥沙易在中游沉积,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A错误;三角洲的形成与河流泥沙沉积有关,含沙量大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B错误,C正确;入海口潮差大,会加剧潮水对三角洲的侵蚀,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从图中可看出,乙为瀑布,河流侵蚀作用会使瀑布不断后退,最终消失,C正确;瀑布主要是受流水侵蚀影响,
12、地壳运动对瀑布消失影响小,A错误;风化作用是指裸露与地表的岩石受到受到多种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破坏作用,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瀑布消失与风化作用无关,B错误;瀑布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河流流速快,并不以堆积作用为主,D错误。故选C。【点睛】河流侵蚀作用: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主要出现在河源上游,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主要出现在河流上游,会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V”形谷;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主要出现在中、下游,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在中游使河床展宽,在下游形成槽形河谷。范成大的喜晴中有这样一段诗句“
13、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 该“连雨”A. 与蒙古高压势力强盛有关B. 易引发农田盐渍化C. 主要发生于我国江淮地区D. 主要发生时间为7月中旬15. 该区域A. 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B. 耕地类型多为旱地C. 降水量季节变化较小D. 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答案】14. C 15. D【解析】【14题详解】“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中的“连雨”是指梅雨天气,是初夏时由准静止锋形成的天气现象,此时亚洲低压已经形成,蒙古高压基本消失,排除A。梅雨天气出现在南方地区,气候湿润,不易引发农田盐渍化,排除B。梅雨天气是由江淮准静止锋形成连绵阴雨天气,因此主要发生于我国江
14、淮地区,选项C符合题意,梅雨天气主要发生在6月中旬至7月初,排除D。故选C。【15题详解】根据上题判断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江淮地区。江淮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排除A。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地表水丰富,耕地类型多为水田,排除B。江淮地区属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春夏,其它季节相对较少,因此降水量季节变化较大,排除C。江淮地区降水较多,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读锋面气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6. 该锋面系统( )A. 位于南半球中纬度B. 位于北半球中纬度C. 中心区域盛行下沉气流D. 外围区域盛行上升气流17. 图中四点正处在雨区的是( )a b c
15、 dA. B. C. D. 【答案】16 A 17. B【解析】【16题详解】读图可知,该锋面气旋系统中冷锋向西北移动,暖锋向东南移动,中心是低压,气流呈顺时针辐合,因此位于南半球中纬度,A正确,B错误;中心区域盛行上升气流,C错误;外围区域呈顺针由四周向中心辐合,D错误。故选A。【1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锋面雨区大都在冷气团一侧,冷锋雨区在锋后,a点在冷锋前,b点在冷锋后,因此a点不在雨区范围,b点在雨区范围,错误,正确;暖锋雨区在锋前,c点在暖锋后,d点在暖锋前,因此c点不在雨区范围,d点在雨区范围。错误,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锋面气旋:锋面与气旋联系在
16、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左侧低压槽形成冷锋,右侧低压槽形成暖锋。北半球冷锋向南移动,暖锋向北移动;南半球冷锋向北移动,暖锋向北移动。冷锋雨区在锋后,暖锋雨区在锋前。高压脊处气流辐散,不能形成锋面。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 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A. 苔原带B. 温带草原带C. 冰原带D. 亚寒带针叶林带19. 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
17、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A. 收集大气降水B. 获取更多光照C. 抵抗冬季寒冷D. 吸收地下水分20. 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A. 人工播种B. 降水减少C. 气候变暖D. 冻土增厚【答案】18. A 19. B 20. C【解析】【18题详解】该地为北极地区,北极地区的自然带主要为冰原带和苔原带,没有温带草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故BD错误;根据材料“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可知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故A正确,C错误。所以本题选A。19题详解】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
18、不足。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故B正确;苔原气候相对湿度大,且大部分降水是雪,故A错误。该地的植被抗寒性都比较强,且气候寒冷与花型关系不大,故C错误;吸收地下水分的功能主要与植被的根系关联较大,与其花型无关,故D错误。所以本题选B。【20题详解】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增加,生物群落可能有局部会变成森林,故C正确;跟人工播种无关,故A错误;降水减少不会增加森林植被,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随着全球变暖,极地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故D错误。所以本题选C。【点睛】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
19、而低温,最暖月平均温度只有10或略高,最低温度则达-55。植物生长期每年只有24个月。在生长季节里,根只能在地表大约仅30厘米的深度内自主伸展,30厘米以下,则是坚如磐石的永久性冻土层。年降水量200300毫米,且大约60分布在夏季。由于蒸发量极低,故气候是湿润的。苔原地区风速很大,冬季的风速可达1530米秒。苔原的光照极特殊,夏季白昼很长,有好几个月太阳不落,冬季则是漫漫的极夜,几个月见不到阳光。苔原多数的种类为常绿植物。包括可贴地的针叶灌木,如矮桧;坚硬扁平的小灌木和灌木,如越桔、酸果蔓;石南型叶、叶缘卷曲的灌木,如喇叭花、岩高兰以及紧贴地面的垫形小灌木。这些常绿植物在春季可以很快地进行光
20、合作用,不必耗时形成新叶。多数植物矮小,许多植物紧贴地面匍匐生长,这是抗风、保温及减少植物蒸腾的适当手段。例如极柳、弯桦为匍匐地型,高山葶苈为垫状植物。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和花序,如勿忘草、罂粟、蝇子草的花色便鲜艳欲滴,而且北极植物花的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这可能与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有关,这对于开白色花的植物尤其重要。有些植物则能在开花期忍受冬季的寒冷,如北极辣根菜的花和幼小的果实在冬季有时被冻结了,但到春季解冻后则继续发育。对北极植物而言,能在低温下保持生长是最重要的适应。由于地下形成永久冻土,仅在夏季,上面浅浅的土壤层才融化,植物的根便只好在此扎根。而且由于土壤的垂直
21、排水能力很低,所以植物的根几乎淹在其中,缺乏足够的氧气和营养,致使其生长极其缓慢。如极柳一年中枝条仅增长15毫米;地衣在-20时仍能生长;一些苔藓在-10时也可继续生长;甚至连山酸模、爬地杜鹃、冰川毛茛显花植物在-5时也仍然能生长不止。二.综合题(4小题,共40分)21.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及二分二至日的地球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A、B两地自转线速度的关系是A_(填“大于”或“小于”)B。(2)当太阳直射点在位置时,北半球为_(填“冬至”或“夏至”)节气。(3)当太阳直射点在位置时,此日C地的昼长为_小时;当太阳直射点在位置时,D地昼长为_小时。(
22、4)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_。(单项选择)A当太阳直射点在位置时,河南各地昼长等于夜长B当太阳直射点在位置时,黄河流域正值小麦收割季节C当太阳直射点由位置向位置移动时,信阳正午物影长度越来越长D当太阳直射点由位置向位置移动时,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扩大(5)图中A、B、C、D四点中,当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_;地方时0时日出的点是_。(只填字母)【答案】(1)大于 (2)夏至 (3)12 12(4)D(5)A、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太阳光照图,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详解】(1)线速度变化规律为: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两极为0。由图可知,A地纬度低于B地,更接近赤道,线速度更
23、大。线速度AB。(2)熟记二分二至太阳直射点位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由图可知,太阳直射点在位置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3)熟记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由图可知,当太阳直射点在位置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是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为12小时;当太阳直射点在位置时,D地位于赤道,终年昼夜平分,所以昼长为12小时。(4)由图可知为春分,为夏至,为秋分,为冬至。 太阳直射点在位置时,是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河南各地昼长夜短,故A错误; 当太阳直射点在位置时,是北半球冬至日,黄河流域种植冬小麦,此时不是冬小麦收割季节,故B错误; 当太阳直射点由位置向位置移动时,太阳
24、直射点由赤道移向北回归线,离信阳越来越近,信阳正午物影长度越来越短,故C错误; 当太阳直射点由位置向位置移动时,这段时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扩大,故D正确。(5)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应该是离太阳直射点最近的点。A处于春分日图上,离直射点纬度间隔小于23.5,B处于夏至日图上,离直射点纬度间隔大于23.5, C处于秋分日图上,离直射点纬度间隔等于23.5,D处于冬至日图上,离直射点纬度间隔等于23.5。因此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A。地方时0时日出的是出现极昼的地区,为B点。【点睛】22. 读“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天气系统图”,回答问题。(1)图中甲、乙两处,_为高气压中心,按天
25、气系统的气流状况划分属于_,图中乙处中心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状况为_(填“上升”或“下沉”)。(2)甲、乙两处,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因为此处的天气状况为_。图中两条锋线中,冷锋是_。锋线旁阴影为雨区,A雨区在锋_(填“前”或“后”),B雨区在锋_(填“前”或“后”)(3)图中两城市气温较高的是_;此时长春刮_风。【答案】 . 甲 . 反气旋 . 上升 . 甲 . 晴朗 . . 后 . 前 . 长春 . 偏南(南、西南也可以)【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常见天气系统判断,涉及反气旋、锋面气旋、风向判断等知识点。【详解】(1)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
26、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图中甲、乙两处,甲为高气压中心,按天气系统的气流状况划分属于反气旋,图中乙处中心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状况为上升。(2)晴天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受甲高压系统控制,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较大。图中两条锋线中,冷锋是,是暖锋。近地面的锋面往往和气旋结合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气旋的左侧为冷锋系统,右侧为暖锋系统。所以图中为冷锋,为暖锋。A位于冷锋的锋后,B位于暖锋的锋前。锋线旁阴影为雨区,A雨区在冷锋锋后,B雨区在暖锋锋前。(3)长春的纬度低,此时受暖气团控制,所以图中两城市气温较高的是长春;此时长春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西北,北半球风向右偏,长春
27、刮偏南风。23. 读下面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完成下列小题。(1)将下列地理事象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白处。水土流失 鸟类、兽类减少 生态失调 生物多样性增加 风速减小、湿度增大 气候恶化 水旱灾害减少 土地沙化 生态系统良性发展(2)图示表示地理环境具有_特征。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答案】(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 (2) . 整体性 . 热带雨林【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
28、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滥伐森林会导致森林树种减少,生物栖息地和食物减少,鸟类、兽类减少;滥伐森林在干旱地区导致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天气增加,气候恶化;滥伐森林在湿润的山地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水旱灾害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调;树树造林有利于涵养水源,水旱灾害减少;植树造林,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植树造林,林带防风固沙,能够削减风速,风速减小、湿度增大,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减小,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生态系统改善,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完善关系图如下:【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
29、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表示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热带雨林植被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雨林植被茂密,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快,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平衡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24.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斑海豹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栖息在辽东湾一带,栖息的环境主要是海水、河水、浮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泥沙滩、岩礁和沼泽地等。斑海豹生性胆小机警,皮毛名贵。每年13月繁殖,产崽在浮冰上,以各类鱼虾为食。近年来,我国斑海豹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下图为辽东湾斑海豹分布示意图。(1)分析
30、辽东湾冬季易结冰的原因。(2)分析斑海豹栖息于辽东湾的主要自然条件。(3)指出斑海豹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保护斑海豹的措施。【答案】(1)纬度较高,获得的光热较少,冬季气温较低;有河流注入,海水盐度降低;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该地区冬季常有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和寒潮天气。 (2)栖息条件:辽东湾北侧有辽河人海,沿海多浅滩、沼泽等,是优良的斑海豹栖息地。食物条件:沿海有河流注入,形成咸淡水混合区,给海洋生物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多鱼虾,便于斑海豹觅食。繁殖条件:纬度较高,易结冰,浮冰较多,有利于斑海豹繁育。 (3)原因:皮毛名贵,人类过度捕杀;浅海区水体污染,生存环境变差;鱼虾等食物减少,影
31、响斑海豹生存等。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加强保护宣传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辽东湾冬季易结冰的原因、斑海豹栖息于辽东湾的主要自然条件及斑海豹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及保护措施,涉及知识面较广,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辽东湾冬季易结冰的原因主要从气温、地形、海水性质等方面分析。该海域海水易结冰的主要原因是气温低,气温低与纬度有关,而冬季的大风、寒潮天气也加剧了寒冷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辽东湾较封闭,这会使水体流动性降低。据图判断,沿岸有河流注入,海水盐度降低,利于结冰。【小问2详解】本问可结合材料“栖息的环境主要是海水、河水、浮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泥沙滩、岩礁和沼泽地
32、等”进行分析。由图可知,辽东湾北侧有辽河入海,沿海地带多浅滩和沼泽,为斑海豹提供了栖息地。根据材料“以各类鱼虾为食”分析,沿海河流入海可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为鱼虾提供了饵料,使附近鱼虾丰富,便于斑海豹觅食。根据材料可知,斑海豹产崽在浮冰上,而辽东湾纬度较高,易结冰,海上多浮冰,有利于斑海豹繁育。【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皮毛名贵”可判断,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可能会对斑海豹进行过度捕杀;根据图中产崽区与密集区的分布判断,入海河流的污染会使浅海区生态环境改变、鱼虾减少,从而影响到斑海豹的生存等。措施主要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宣传等方面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其生存环境,禁止人类肆意破坏;加强管理,制止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保护环境;加强保护宣传,提高环保意识等。【点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