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孔乙己》整合阅读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80280865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乡》《孔乙己》整合阅读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故乡》《孔乙己》整合阅读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乡》《孔乙己》整合阅读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乡》《孔乙己》整合阅读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2016) 九年级上册故乡孔乙己整合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从故乡中的“墙”和“路”两个意象入手,解读小说主题。2、 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在追寻新思想过程中的困境以及他敢于发出“呐喊”的勇气和决心。教学重难点:理解鲁迅追寻新思想的困境及敢于发出“呐喊”的勇气和决心教学过程:一、知识铺垫1.字词过关两篇课文的重点字词,用学生“开火车”、齐读的形式正音。2.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_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作品有小说集故事新编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3.呐喊介绍小说集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

2、次的社会矛盾,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批判,深刻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4.写作背景介绍故乡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自1912年赴北平供职之后,曾于1919年底回到故乡绍兴,准备将家迁到北平。回乡后他目睹了农村的破败景象和农民的凄苦生活,看到了童年时代的朋友农民章运水的悲苦境况,内心感到十分悲愤。1921年1月,他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

3、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二、课堂活动1.第一环节,概括情节根据小说的不同特点,分别用“关键词概括法”和“讲故事法”概括情节。(1)故乡键词概括法:通过描写_,刻画了_,反映了_,表达了_。预设:通过描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农村的封建、落后以及农民

4、的痛苦生活,表达了对旧社会的不满、批判以及创造新生活的愿望。(2)孔乙己讲故事概括法:用文中一个人物的视角讲故事。孔乙己说:“我叫孔乙己,我太可怜了”短衣帮说:“他叫孔乙己,他太可笑了”鲁迅说:“他叫孔乙己,他太可悲了”预设:孔乙己说:我叫孔乙己,我太可怜了,我是个读书人,可是却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过得穷困潦倒。我爱去咸亨酒店喝酒,可是周围的人都嘲笑我,拿我取乐。我想看书,没钱买,只有去窃书,结果被丁举人打断了腿,最后生活没法自理,只能在饥寒交迫中凄惨度过余生,我实在太可怜了!短衣帮说:他叫孔乙己,他太可笑了,一辈子读书,却连个秀才都没有捞到,偏偏还要装清高,穿着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尽管孔

5、乙己穿着长衫,知道“茴”的四种写法,还不是跟我们一样站在柜台外面喝酒?自己好吃懒做,去偷书还要说成窃书,真是太可笑了。鲁迅说:他叫孔乙己,他太可悲了一辈子读书,只为考取功名,可是封建科举制带给他的不是功名,而是自视清高,不肯与劳动人民为伍,好吃懒做,宁可去偷也不愿自食其力,最后沦为笑柄,凄惨去世。他是封建科举制的牺牲品,既可笑又可怜,更可悲。2.第二环节:品读变化这一环节我们来品读鲁迅笔下的闰土和孔乙己的变化。鲁迅笔下的闰土和孔乙己都发生了变化,但是鲁迅表现变化并不像我们之前学的胡屠户、菲利普夫妇和奥楚蔑洛夫那么夸张,鲁迅更多地是刻画出人物真实的转变,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去细细品味,这样的变化

6、没有戏剧化的效果,但是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字去感受变化的魅力。(1)活动一:一句话说变化 对比阅读故乡11-31,56-77自然段和孔乙己4、11自然段,找出闰土和孔乙己的变化。你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性格、生活状况等方面说说闰土和孔乙己变化。请你按照以下句式用一句话说说变化。少年闰土_,中年闰土_;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_,第二次出场时_。示例:少年闰土脸色红润,中年闰土面色灰黄;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穿着长衫,第二次出场时穿着破夹袄预设:少年闰土脸色红润,中年闰土面色灰黄少年闰土头戴小毡帽,中年闰土顶着破毡帽少年闰土叫我迅哥儿,中年闰土称我老爷少年闰土大方热情,中年闰

7、土客气拘谨少年闰土滔滔不绝 ,中年闰土沉默寡言少年闰土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像个木偶人少年闰土跟我亲密无间,中年闰土跟我有着隔阂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穿着长衫,第二次出场时穿着破夹袄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身材高大,第二次出场时盘着两腿坐在地上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脸色青白,第二次出场时脸黑且瘦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满口知乎者也,第二次出场时满嘴白话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面带伤痕,第二次出场时断了双腿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睁大眼睛争辩,第二次出场时用眼色恳求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承认窃书,第二次出场时不承认被打断腿(2)活动二:探究变化原因鲁迅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刻画出了人物的转变,是什么导致了闰土和孔乙己的变化呢?他

8、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分析闰土和孔乙己变化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闰土变化的客观原因:社会环境的影响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鲁迅用几个两字词语和一字词语写出了闰土生活环境的艰辛,自己家庭情况不好,孩子多,负担重,自然条件不好,闹饥荒;社会环境更加恶劣,可谓夹缝中求生,有沉重的苛捐杂税,有兵来掠夺,土匪来抢劫,官员的压迫,乡绅的压榨,让闰土的生活过得苦不堪言。鲁迅用短短几个字,写出了当时农民生存环境的极度艰苦,生活苦不堪言。这是显性的客观原因,外在的原因改变可能只是生活状况,但是还有一些隐性的影响,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本性。闰土对鲁迅的称呼从“迅哥儿”到

9、“老爷”,叫躲在背后的孩子出来叫老爷,鲁迅母亲让跟从前一样称呼迅哥儿,闰土说自己小时候是不懂事。从称呼的转变,明显看出封建等级思想对闰土的影响之深,封建等级思想让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不谙世事的纯真少年变成了一个呆板麻木,拘谨客套的充满了奴性的闰土,而且这样的奴性并没有外在的压迫成分,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反映,这体现出闰土在封建等级思想的毒害下,自觉地矮化、奴化了自我,心甘情愿地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这正是统治阶级想要通过封建等级思想达到的奴化人民的目的。因此,主观原因是闰土在封建等级和迷信思想的影响下,闰土全然没有反抗,没有质疑,心甘情愿地被奴化。导致孔乙己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孔乙

10、己认准考科举这一条路,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已经把孔乙己的思想禁锢,让他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固定思维,他变得迂腐清高。社会的悲凉,人情的冷漠,是加速孔乙己走向死亡的重要因素。二孔乙己自身的原因,是不求改变,不愿意接受现实。他不愿意与劳动人民为伍,自认为读书人身份高人一等,自视清高,宁肯去偷书,也不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维持生活。他自欺欺人,“偷书”偏要说成“窃书”,一致最后被打断双腿,悲惨离世。3.第三环节:体会意象的深意(1)品味“墙”的含义故乡中出现了两个意象,一个是“墙”,一个是“路”。我们先来品味一下写墙的句子,思考,鲁迅笔下的“墙”有着怎样的含义?写墙的句子: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

11、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们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小时候,鲁迅笔下的墙是现实中看到的高墙,童年院子里的高墙阻隔的是外面的世界,其实暗示着对童年的一种束缚和禁锢,也暗示着闰土和“我”其实在童年的时候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只是童年的我们并没有收到封建等级思想的影响,让“我”和闰土有了表面上的融洽和平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横亘在“我”和闰土之间的墙开始越发明显,以致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可悲的厚障壁了”。而长大后我“四面看不见的高墙”,

12、是森严的封建等级,是迂腐的封建迷信,是人们不知反抗麻木不仁的逆来顺受,这一切无形的力量将我牢牢困住,让“我”找不到突破的方向。鲁迅笔下的墙,意味着隔阂,是封建等级、封建思想造成的隔阂。拓展:孔乙己的世界,是否有这样的“高墙”呢?孔乙己的世界也有这样的“高墙”。孔乙己的世界是孤立的,他无法融入任何一个阶层。鲁迅用一句话巧妙地写出了孔乙己与各个阶层隔绝的尴尬处境:“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孔乙己既不能融入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因为他穿着长衫,又不能融入坐着喝酒的“长衫客”,因为他只能站在柜台外喝酒。这其实暗示孔乙己既不甘心沦为靠出卖苦力生存的劳动阶级,又没有实力成为

13、有权有势的地主阶级。似乎也有一堵无形的高墙,把孔乙己隔绝起来,这一堵高墙是封建科举制度,是封建教育制度。(2)探索道路鲁迅如何突破这堵高墙,走出一条希望之路呢?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结合文章谈一谈,隔阂在”我“闰土之间的”墙“是什么?隔阂在孔乙己和众人之间的”墙“又是什么?鲁迅想走出一条怎样的路?隔阂在我和闰土之间的“墙”是阶级的差异。其实隔阂在孔乙己和众人之间的墙,也是阶级差异。两者之间的差别是,闰土自愿地接受这样的阶级差异,自愿地称“我”为老爷,还为自己小时候的无礼而感到不安。闰土不仅仅是闰土,他是一群幸苦麻木的农民

14、,孔乙己不仅仅是孔乙己,他是一群思想禁锢迂腐可笑的贫穷知识分子。鲁迅想通过文字的呐喊唤醒他们麻木的灵魂,但是他又觉得很难,他在故乡中写道:“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鲁迅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希望的是那么的虚无和遥远,所以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或者说根本没有路。但是鲁迅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在朦胧中又看到了故乡那美好的场景: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是他记忆中美丽的故乡,充满了美好和生机,这样

15、的美好又给了鲁迅走下去的希望,他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既然世上没有路,那就走出一条路,既然世上没有希望,那就开始希望。对于闰土们和孔乙己们来说,只有开辟,才能改变。(3)仿照句式说话:世上本没有_,_的人多了,也便成了_。预设:世上本没有希望,憧憬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希望。世上本没有梦想,做梦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梦想。世上本没有改变,不满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改变。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鲁迅所希望的社会,如果没有像鲁迅这样的呐喊者,没有这样的先驱者,没有这样的清醒者,我们的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虽然鲁迅没有看到他理想中的社会,但是我们现在生活的这美好的社会,有他的一份功劳。这就是鲁迅跨时代的意义所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