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产业变革专题研究报告:能源革命与产业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产业变革专题研究报告:能源革命与产业变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能源产业变革专题研究报告:能源革命与产业变迁一、全球能源革命:四次重大转型历史回顾当下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消费为主。2020 年,根 据 BP 能源统计,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 27.2%、石油占比 31.2%、天然气占比 24.7%、核能占比 4.3%、水电占比 6.9%、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燃料、风电与光伏)占 比 5.7%。 风电与光伏的消费占比接近 5%。根据 BP 能源统计中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情况,2020 年, 风电与光伏的发电占可再生能源发电之比为 77.7%。则,风电与光伏占全球一次能源消 费总量之比大概是 4.4%。全球能源转型历史回顾:有
2、四次大规模的能源转型。(加拿大科学家瓦科拉夫斯米尔认 为,开始转型的标志是其消费占比达到 5%,完成转型的标志是其成为第一大消费的能 源1)。第一次,煤炭代替传统的生物燃料(木炭)。典型国家是英国,最早可追溯到 1560 年之 前,当时煤炭就已在英国能源消费总量中达到 5%。到 1619 年,英国基本完成第一次能 源转型。彼时,煤炭消费占其一次能源消费之比高达 49.1%。荷兰、美国、德国完成第 一次能源转型的时间点分别在 1865 年、1885 年、1853 年。就全球情况看,1840 年左右,以煤炭为主的矿物能源开始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 5%,全球能源转型至此开启。70 年 之后,也即到
3、1910 年左右,全球向煤炭时代的过渡才告完成。第二次,石油代替煤炭。典型国家是美国。1950 年率先完成第二次能源转型,彼时石油 消费占其能源消费的 38.4%。全球石油消费量在 1915-1920 年左右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 5% ,到 1970 年时尽管上升到 38. 2% ,但仍没有占据能源消费总量的最大比例。第三次,天然气代替石油/煤炭。典型国家是荷兰。1971 年率先完成第三次能源转型。彼 时天然气消费占其能源消费的 51.3%。全球能源消费向天然气转型始于 1930 年左右。第四次,朝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典型国家是德国。2000 年通过可再生能源法,建 立系统的光伏和风电上网支持政
4、策。2010 年制定国家可再生能源行动计划,目标到 2020 年年底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德国能源消费总量 18%。二、全球能源革命与产业变迁:案例分析(一)第一次能源转型代表:英国能源转型(从木炭煤炭,转型时间是 1560 年之前1619 年) 转型背景:英国的城市化而非工业化首先激发了煤炭革命,煤炭的广泛应用首先是作为 燃料直接燃烧为家庭供热取暖。 原因包括:1)煤炭资源丰富,尤其在 16 世纪前半叶,煤炭价格不断下跌,成了穷人家 庭的流行选择。2)木材的价格不断上涨,促使消费者产生了采用其他类廉价燃料的动机。 3)在 16 到 18 世纪,英国国际贸易日益兴旺,伦敦城的城市规模在这一时期不断
5、扩大, 城市取暖需求增加。 煤炭革命与英国的工业化进程相辅相成:产业层面,煤炭先是用在需要低热供应的生产 行业(打铁、酿酒、染色,以及盐、石灰和肥皂的生产),继而是玻璃。随后,得益于 蒸汽机的发明、城镇照明燃气(煤气)的生产、焦炭的使用,煤炭不断获得新的应用市 场。(二)第二次能源转型代表:美国能源转型(从煤炭油气;根据石油消费占比,转型时间是 1910 年前1950 年) 转型的背景:供给侧,大型油气资源被发现与开采,天然气长距离输送技术得到完善: 1)油:1860年开始,陆续发现大型油田。1860 年时,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98.4%。 1900 年,美国有 7 座大型油田,到了
6、1925 年,大型油田数量增至 75 座,1950 年则达到 220 座2。石油开采不受资源不足的限制。 2)气:1916 年至 1922 年美国发现了两座大型气田,给美国的天然气产业带来了质的飞 跃。据统计,1921 年美国的天然气产量已达 184 亿立方米,1925 年则为 342 亿立方米, 1930 年达到了 540 亿立方米。 3)管道建设: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天然气长距离输送技术逐步完善,1925 年,美国建 成了第一条长达 1000 千米的跨州输气管道。(三)第三次能源转型代表:荷兰能源转型(从煤炭/石油到天然气/石油,转型时间是 1963 年前1970 年代) 转型背景
7、:主要是供给侧的原因:1)大型气田资源的发现。1959 年,荷兰在斯洛赫特 伦附近发现巨大格罗宁根气田。该气田彻底改变了荷兰的能源供求情况。它能够给所有 工业、家庭提供能源。2)出售天然气盈利丰厚,彼时,核能被认为会很快占据主导地位, 因而应当尽快生产和销售天然气。 转型过程:不再开采煤矿:1965 年 12 月,荷兰政府决定在 10 年内全部淘汰林堡省内的 煤矿开采业务,关停这些煤矿让荷兰人口最稠密地区的 20 万人失去了工作基础,影响了 大约 45000 个采矿工作和 30000 个直接相关的工作6。(荷兰的煤炭主要在南部,关闭煤 矿涉及到荷兰南部 30%就业和 45%的收入) 1958
8、年,天然气占荷兰一次能源供应的 1%,1965 年,占 5%,到 1971 年,上升至 30%, 1975 年,到 46%。在同一时间段,煤炭的占比从 26%下降到了 2.5%。(剩余的小部分 用作冶炼焦炭)。(四)第四次能源转型代表:德国能源转型(2000 年开始,从化石能源、核能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1、德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概况 在德国政府 20 多年持续的政策支持下,德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的占比从 2000 年的 2.6%增至 2005 年的 5.5%,进入能源转型的“理论启动点”(5%)。2013 年, 可再生能源占比达 11.4%,2018 年这一占比又提升到 16.6
9、%。 电力领域是德国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2020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德国电力市场的近 50,是十年前的近 3 倍。其中,风力发电做出了最大贡献,占比 27.4;光伏发电占 比 9.7;其余的 12.2则由生物质能,水力发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构成。2、德国能源转型的背景1)政策端:主动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主要是政府扶持的结果,而不是市场机制的推动7。2000 年,德国 颁布可再生能源法,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打下法律基础。此后,德国制定完善了一系 列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利用的联邦法规,如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享受长期的固定补贴, 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的经营风险。近十年来,德国政府开
10、始调整政策思路,逐步调 减补贴,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化发展。但政策大的方向没有改变,推进可再生能源使用 仍是其能源转型的核心内容。2)供给端:主要化石能源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发展核能有舆论压力德国在能源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富煤缺油缺气”,因此石油和天然气长期依赖进口。20 世 纪 90 年代以来,德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1990-2013 年,德国石油 进口依存度在 95%-100%区间波动,同期天然气进口依存度也维持在 75%以上的高位且 增加趋势更为明显。 出于能源安全考量,德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向核能和可再生能源转型。但核能发展 长期受民众反对,核电政策摇摆不定。
11、2011 年福岛核事故后,德政府宣布放弃核电,能 源供应压力的加剧更加突出了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地位。3、德国能源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德国采取的可再生能源固定电价补贴机制,造成了批发市场的低电价和零售市场的高电 价。政策规定,电网运营商必须优先并以较高的指定价格收购利用可再生能源所发绿色 电力,多出的成本通过可再生能源附加费计算到零售电价中,从而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对于传统发电企业,由于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企业不断涌入市场,导致电力供过于求,上 网电价下跌,传统电力公司的利润下跌;对于高耗能行业,部分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 未获得可再生能源附加费“豁免权”,因为要承担较高的用电成本,企业竞争力被削弱;
12、 对于居民部门,其承担了电价上涨的主要部分,2020 年居民用电价格比工业用电价格高 出 75%左右。1)对传统发电企业的影响德国能源转型对传统电力企业的冲击,主要体现在电价和发电量的下滑。 首先是批发市场电价的持续走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大量涌入电网,使得批发市场电价 已从 2008 年以来的高点 80 欧元/兆瓦时降至 2015 年的低点 32 欧元/兆瓦时左右。德国传 统电力供应企业的售电价格有时候会低于其发电成本。2)对高耗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造成冲击工业部门中承担高电价的主要是高耗能部门的中小企业。根据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 (Fraunhofer ISI)的测算,高耗能行业(化学品、
13、造纸、钢铁、铝、铜和纺织品)中, 享有可再生能源附加费“豁免权”的大企业用电价约为 5 欧分/千瓦时,而没有“豁免权”的 中小企业的电价达到了 14 欧分/千瓦时以上。中小企业的成本又难以通过产品价格转嫁 到消费者身上,而是直接表现为利润的下降。3)加剧了居民部门的负担德国能源转型的高电价主要由居民部门承担。德国居民电价过去 21 年涨了 78%,2019 年德国居民电价 30.22 欧分/千瓦时,位居欧洲第二,同年工业部门用电价为 17.75 欧分/ 千瓦时。这样的涨幅使 690 万德国家庭面临电贫困的威胁,即电费支出超过家庭收入的 1/109。 电价中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增长过快是电价飙升的主
14、要原因。2012-2014 年,该费用从 3.6 欧分/千瓦时增至 6.24 欧分/千瓦时,不到 3 年时间就增长了 73%。目前可再生能源附加 费为 6.41 欧分/千瓦时,占居民电价的 21%。4、政府或企业给出的应对措施1)传统电力企业积极应对能源转型以意昂集团、莱茵集团、EnBW 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企业给出的应对措施包括:i)并购:大企业之间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进行合并、收购或整合。1997 年,德国 8 家全国 性电力公司的市场份额为 79%;到了 2004 年,仅有 4 家全国性电力公司,市场份额上 升至 95.6%10。ii) 企业间资产互换重组:2018 年 3 月,莱茵集团接手意昂
15、集团的可再生能源,取得约 8GW 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意昂集团则接管莱茵集团旗下的配电网和售电业务。重组 后,意昂集团专注于配售电等业务,而莱茵集团将成为德国绿色电力的最大供应商。iii)布局可再生能源领域:2021 年 5 月,德国四大传统能源巨头的之一的 EnBW 与英国 石油天然气巨头 BP 合伙投资 116.5 亿欧元建设海上新能源风力发电项目,预计发电能力 为 290 万千瓦。此前两家公司还在英国联合开展两个海上风电项目,总潜在发电能力为3GW,可以为 340 多万英国家庭提供清洁电力。2)政府针对电价上涨的政策调整针对电价上涨过快对居民和企业部门造成的影响,德国政府主要采取以下能
16、源政策调整 措施: i)逐步降低可再生能源补贴 一是以市场溢价逐步取代固定电价补贴。新能源上网电价水平为“溢价补贴+电力市场价 格”(注:是在电力市场价格的基础上给予可再生能源相应的电价补贴,市场溢价补贴水 平固定不变)。2014 年,德国规定对 500kW 以上新建设备采用溢价补贴机制,2016 年, 这一标准进一步降低至 100kW。 二是引入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竞争性招标制度,即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可再生能源的补贴 额度。2014 年,招标机制仅针对部分地面光伏发电试点项目。2017 年开始,德国全面引 入可再生能源发电招标制度。 ii)抑制可再生能源附加费过快增长 针对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增速过
17、快的问题,可再生能源法(2016 版)在提出要限制陆 上风电扩建速度,规定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年度装机上限,以抑制可再生能源附 加费过快上涨。三、中国能源革命:政策目标及产业变迁愿景(一)顶层设计:目标与过程纲领性文件:三个。1)2021 年 3 月,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 四五”)。2)2021 年 10 月 2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3)2021 年 10 月 26 日,国务院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简称“方案”)。目标规划:1)到 2025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18、2020 年下降 18%。2)到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3)到 2060 年,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实施过程:宏观层面是双管齐下。一是能耗双控。尤其是控能耗强度。要求到 2025 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二是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要求到 2025年、2030 年、206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提高到 20%、25%、80%。产业层面包括多项内容:1)能源: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 级,大力发展新能源。2)工业: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实现钢铁、有色金属
19、、建材、石 化化工等行业碳达峰。3)交通: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 工具。4)建筑: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 碳转型。(二)产业层面:四大领域,20 多个细分行业的远景指引1、能源:绿色低碳转型1)煤炭:“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推动煤炭 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2)油气,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 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3)煤电(火电):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严格控制新增煤电
20、项目,新建机 组煤耗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加快现役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 性改造。对供电煤耗在 300 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上的煤电机组,“十四五”期间改造规模不 低于 3.5 亿千瓦。存量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应改尽改,“十四五”期间完成 2 亿千瓦,增加 系统调节能力 3000-4000 万千瓦,促进清洁能源消纳。4)水电(含抽水蓄能):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新增水电装机容量 4000 万千瓦左 右,西南地区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基本建立。到 2025 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 6200 万千瓦以上(截至目前,中国已投产抽水蓄能电站总规模 3249 万千瓦,在建规模 5
21、393 万千瓦)。到 2030 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左右。5)核电:合理确定核电站布局和开发时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至 2025 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 7000 万千瓦(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 49 台,总装机容 量 5102.7 万千瓦)。到 2030 年,核电在运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核电发电量约占全 国发电量的 8%。6)风电、光伏:到 2030 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加快发 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7)电力系统: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到 2025 年,新型 储能装
22、机容量达到 3000 万千瓦以上。省级电网基本具备 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严控跨区外送可再生能源电力配套煤电规模,新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 于 50%。8)氢能:到 2025 年,中国加氢站的建设目标为至少 1000 座,氢燃料成本下滑至 40 元 /kg;到 2035 年加氢站的建设至少 5000 座,氢燃料成本下滑至 25 元/kg。2、工业:节能增效与碳达峰1)节能: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 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能效标准。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 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推动重点领域节能
23、降碳,到 2025 年,通过 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重 点行业和数据中心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 30%。2)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石化、现代煤化工项目应 纳入国家产业规划。新建、扩建石化、化工、焦化、有色金属冶炼、平板玻璃项目应布 设在依法合规设立并经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 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 对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支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3)钢铁: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2025 年前,钢铁行
24、业实现碳排放达峰;2030 年,钢铁 行业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 30%,预计将实现碳减排量 4.2 亿吨。推进钢铁企业跨地区、 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推进存量优 化,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 全废钢电炉工艺。4)有色: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巩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成果,严格执行产能置换, 严控新增产能。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到 2025 年,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 2000 万 吨,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达到 400 万吨、1150 万吨、290 万吨,资 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 5 万亿元
25、。 5)建材: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引导建材行业向轻 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加强新型胶凝材 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 6)石化: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严控新增炼油和传统煤化工生产能力,稳妥有序发 展现代煤化工。调整原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推动石化 化工原料轻质化。到 2025 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 10 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 能利用率提升至 80%以上。3、交通:绿色低碳行动1)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 销和汽车保
26、有量中的占比,到 2025 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 12.0 千瓦时/百 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到 2030 年,当年新增 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 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 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 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2)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期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 15%以上。 到 2030 年,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 70%。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序
27、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在北京、南京、武汉等 11 个城市开展 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推广换电车辆 10 万辆+,换电站 1000 座+。到 2030 年, 民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装备等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4、建筑:绿色低碳发展1)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到 2025 年,城镇建筑可 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 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 50%。 2025 年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 5%、人均综合能耗下降 6%,人均用水量下降 6%, 单位建筑面积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7%
28、。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广供 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到 2025 年,城镇新建建 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3)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 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和渔船。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 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四、中国能源革命:应对挑战,行稳以致远基本原则:能源转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过于保守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和过于激进牺牲 当代人的福祉都不是明智之举。能源转型过程中,应当把握如下基本原则立足于中 国
29、能源禀赋、立足于保障能源安全、立足于中国尚未完成城镇化,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一)着力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德国经验:德国可再生能源弃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中心和能源生产中心分布的 不一致性。在德国,风电主要分布在人烟相对稀少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而德国用能中心 则分布在人口较稠密的南部地区。根据据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的数据,德国部分地区 的弃风率达到 8%。 为解决该问题,德国推行电力市场自由的定价机制,努力提升电力市场运行效率;优化 电网规划、运行和建设,就地消纳较难的地区,扩建长距离输电线路;推动配电网的智 能优化升级改造;减少电网运行的备用容量需求,挖掘和发挥系统的灵活调节潜力。中国的情况
30、与德国相似,电力负荷中心位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东南沿海地区,而风 电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地区。2020 年全国弃风电量 166.1 亿千瓦时,风电利用率 96.5%, 同比提升 0.5 个百分点;弃光电量 52.6 亿千瓦时,光伏发电利用率 98.0%,与去年基本 持平。(二)做好传统能源的有序退出1、大幅提高煤电效率 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第一要务是需要大幅提高煤电的效率。目前 100 万千瓦及以上的 大功率煤电机组,国内已经可以做到供电煤耗量在 270 余克标准煤/千瓦时的水平,但中 小型机组还有很大的效率提升空间。我国 30 万千瓦上下的中等机组大概有 4.5 亿千瓦装 机容量,还有大量
31、 5 万千瓦左右的小型电站和中石化、中石油等自备电厂。相比同等机 组 300 克标准煤/千瓦时左右的量,每度电能减少 30 克耗煤量。据工程院院士倪维斗测 算,如果每度电能降低几十克的煤耗,国内由此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 10 亿吨左右。2、理顺传统能源的出清顺序,把握退出节奏 德国毫无疑问是气候变化领域的旗手,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政治因素,由于二战后欧 盟国家实力普遍衰弱,再叠加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国际影响力下降,为重拾 国际号召力,大力倡导气候变化治理;第二是经济因素(实际利益),德国的传统能源 十分匮乏,无化石能源储备,甚至冬季还需大量从俄罗斯进口,政府期望通过大力发展
32、可再生能源实现本国的能源独立。(三)提升能源消费质量,推动电力系统改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单是能源供应方面的责任,需要从碳排放相关的消费端转型做起。 包括改变消费方式,大幅度提高能效;改变依靠化石能源直接燃烧的各种工艺和技术路 线,实现高度电气化的终端用能转型。1、合理控制煤炭总消费量。可行的举措包括,工业领域加快实施“双替代”(天然气代煤、 电代煤);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合理划定禁止散烧区域,有序推进散煤替代,逐步 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等。2、以价格等手段引导能源消费侧转型。在农村、边远地区,通过巩固提升农村电网、推 广生物质环保炉具等多种方式,推动当地能源消费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在能源消
33、费水 平较高的地区,提高人民群众清洁高效能源使用比例,完善社会消费绿色低碳能源的政 策支撑体系,重在提升能源消费质量;持续提高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合理满足长江以 南地区逐步增加的采暖需求,长江以南地区建议优先推广分散式、空气源热泵方式取暖。3、重视储能发展,给予储能政策支持,完善市场机制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快推进“风 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 电源建设。推动电网系统改造,提高电网与新能源相互适应能力。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 平。推进能源数字化转型。(四)处理好能源转型中的可能出现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是传统能源从业人员再就业的问题,需做出妥善安
34、排。张鸿宇等(加速能源 转型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估,2021 年)评估,在加速能源转型的情境下,中国化石能源 行业 2035 年将减少约 71 万个岗位,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减少 45 万个岗位,煤电行业 减少 26 万个岗位;2050 年将减少 147 万个岗位,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减少 80 万个岗 位,煤电行业减少 50 万个岗位,气电行业减少 17 万个岗位。另一方面,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未来可能出现一定的人才短缺,需提早应对。应重点培 养在新能源技术研发、新能源工程应用、新能源系统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与技术型 人才,以适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保障能源系统的加速转型。(五)做好精
35、细化管理,最大限度避免一刀切1、对企业:深入梳理全球贸易格局里“能耗剥削”问题,逐步退出高能耗低附加值产品的 出口,避免在薄利的情况下承担国际社会的能耗压力。在全国一盘棋的情况下,不断压 缩碳配额的同时,允许部分有能力承担碳成本的企业通过交易的方式去获得超额碳指标, 让其在全球碳成本上升的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相对优势以保持生存,一刀切式的 反对和歧视“双高”项目可能不可取。2、对地方:在政策执行层面,考虑对主政官员的双碳政策考核中加入一定的弹性调整空 间(比如特殊情况下可以两年合并考核等)。组织专家组充分、客观评估各省的低碳转 型潜力和路径,避免只做全局变量的层层分解,层层加码到基层。底部话题 追加内容 追加 追加内容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