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练习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屠呦呦与青蒿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
2、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耳闻目睹,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
3、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努力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
4、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
5、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
6、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音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诗经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句子,是写小鹿在原野上呦呦地叫着,吃着青草,象征和谐,小鹿还象征人才。可见,屠呦呦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B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制服它的新药物,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C在基础
7、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的发现,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D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平实凝练,重点突出。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低调的她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她把青蒿素获奖看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B作为科学家,屠呦呦身上有很多可贵的品质,如,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刻苦钻研、谦虚朴素、专心致志等,这些品质是她取得科学成就的重要因素。C屠呦呦有着很强的实践能力,如
8、整理历代医籍,搜集群众来信,进行大量实验等等。事实证明,这些实践活动对她的医学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结尾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这充分说明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对全世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3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是怎样获得成功的?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
9、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她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是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
10、疟疾,百万余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
11、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改编自黄文君的她用绿色守护生命)材料二: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屠呦呦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历代医籍,最终整理出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
12、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
13、有12%。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
14、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
15、%;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改编自北京日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屠呦呦既注重实验室内的科研,也注重野外实地采集研究,从而辨清了半边莲与银柴胡的区别,防治了血吸虫病。B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产生抗药性后,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
16、发有效的抗疟新药,中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C材料二引用医学典籍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凸显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现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D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载,既表现了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也反映了研究过程的艰难。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借“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屠呦呦取名时,就想让屠呦呦投身医学研究,并与青蒿素结下不解之缘,父亲的这一愿望成就了屠呦呦的事业。B材料一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也暗示了屠呦呦高贵的精神品质,让人回味无穷。C青蒿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虽屡屡被提及,但抗疟效果却并不突出,说明古人一直没
17、有找到正确的提取青蒿素的方法。D单纯的温度升高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只要把生药中某些共存物质剔除,水渍绞汁的提取物抗疟药效就会稳定不变。6简要梳理材料二中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的过程。7屠呦呦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三、语言表达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屠呦呦“被致辞”2015年12月7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颁奖台上的一篇“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稿,很快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又有两篇署名为“屠呦呦演讲辞”的文章在流传,文章以极富文学性的语言,叙述了许多人生哲理,虽然看着颇有些“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效果,可惜却被证明是伪
18、作。屠呦呦“被致辞”了。对这一事件,你有什么看法?至少写出两个方面。9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并按要求答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不到一个月,多种青蒿素保健品打着“抗癌杀虫”等名号,已“搭便车”在网上热卖。例如淘宝店家在售一款名为高纯青蒿素的产品,号称美国原装正品,抗疟、抗肿瘤、抗白血病,目前售价为90粒365元。此外京东等平台的第三方卖家也有从美国代购这种青蒿素补充剂、青蒿素植物养生茶等。这些打着青蒿素旗号的产品真有宣称的神奇疗效吗?据了解,其实早在屠呦呦获奖之前好几年,青蒿素补充剂就已在美国出现了,属于膳食补充剂的一种。曾有一家美国公司在其网站上宣称青蒿素“对病毒、细菌及真菌感
19、染很有效”,具有“处理肠道细菌和寄生虫”和“杀死癌细胞”等功效,该公司的这种行为被判定为违反多条法律。因此专家提醒消费者,_。(1)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给新闻拟写一个结尾。(不超过20个字)第5页 共6页 第6页 共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2B3首先,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抗疟单验方集,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其次,从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最后,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虐的效价显著
20、,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说法错误。文中倒数第二段“屠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朴素”内容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说她“朴素”。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从第三段“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
21、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可总结出,屠呦呦从中国传统医籍入手,经过重重困难,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从第三段“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可总结出,在青蒿的抗疟不好后,受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屠呦呦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从“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
22、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可总结出,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虐的效价显著,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4A5B6通过走访老中医、整理历代医籍,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深入研究胡椒的抗疟效果,排除胡椒;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遭遇失败后,重翻古代医学典籍,发现新线索;经过多次实验,终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青蒿素。7对科学的痴迷与执着: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23、。坚韧不拔的精神:工作环境差,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依然埋头中药研究。实践能力强:常到野外采集样本,在实验室进行大量实验。重视古籍,谦虚求教:四处走访老中医,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临危受命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解析】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辨清了半边莲与银柴胡的区别”说法有误,原文是说“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可知应是分别解决半边莲和银柴胡它们自己的品种混乱问题,而不是辨析两者区别。故选A。5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就想让屠呦呦投身
24、医学研究”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而让她投身医学研究的是“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C.“说明古人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提取青蒿素的方法”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等语句可知,是无法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并且古人已经找到正确的提取方法。D.“只要把就”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分离得到的青
25、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可知,不只是把某些共存物质剔除,还必须是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才不会因高温失去药效。故选B。6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屠呦呦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历代医籍,最终整理出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可知其先是整理出可供研究的一系列物种,由此可归纳出:通过走访老中医、整理历代医籍,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原文“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
26、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可知其锁定研究对象,并在其中排除胡椒,重点关注青蒿的转变过程,由此可归纳为:深入研究胡椒的抗疟效果,排除胡椒。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原文“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可知其用现代医学方法遇到了失败,由此“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找到了正确方法。由此可归纳为: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
27、力遭遇失败后,重翻古代医学典籍,发现新线索。根据材料二原文“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可知其并不是一次成功,而是经过了多次实验和尝试。而根据对研究成果的纲领性描述内容“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可归纳出:经过多次实验,终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青蒿素。7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探究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开头“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
28、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可知,屠呦呦之所以踏足这一领域,是因为对医学科学事业的痴迷与执着,让她走上了这条道路。材料一中描述了屠呦呦在设备简陋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仍是埋头从事中药研究。材料二中写了屠呦呦在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等情况下,不气馁,坚持研究,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发现了青蒿素这一艰难历程。这两部分内容都展现了屠呦呦坚韧不拔的精神。根据材料一原文“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
29、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以及材料二中所讲的多次实验,也可看出其实践能力强的品质。根据材料二原文“屠呦呦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历代医籍,最终整理出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以及最后触发她灵感的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看出她重视古籍、虚心求教。根据材料二原文“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中的临危受命,可知她对于祖国的医学事业具备极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8(1)不是说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励志,但当种种伪名人格言以“批量生产”的方式制造出来,便失去了励志的作用。屠呦呦“被致辞”便反映出
30、这一点。(2)时代浮躁,媒体上各种信息泛滥。这时,就需要网民有准确的判断力。屠呦呦“被致辞”的现象,不应该成为网络的主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针对文本中的某些问题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本题要求针对屠呦呦“被致辞”这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考生可以在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如我们可以这样看:文章虽然以极富文学性的语言,叙述了许多人生哲理,虽然看着颇有些“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效果,但这种行为不值得提倡。不是说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励志,但当种种伪名人格言以“批量生产”的方式制造出来,便失去了励志的作用。屠呦呦“被致辞”便反映出这一点,因此这种行为不值
31、得效仿。这一现象充分表明了时代的浮躁,导致媒体上各种信息泛滥。如果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不顾道德底线,这是不可取的。这时,就需要网民有准确的判断力。屠呦呦获奖,演讲内容却出现伪作,这与名人效应有着一定的联系。屠呦呦“被致辞”的现象,不应该成为网络的主流。9(1)青蒿素产品竟能“抗癌”?(2)青蒿素产品没有奇效,消费者购买当慎重【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两段新闻的内容集中在“青蒿素产品”上,第一段报道的是多种青蒿素保健品打着“抗癌杀虫”等名号,已“搭便车”在网上热卖。第二段是对这种现象的质疑。因此,拟写标题的时候注意围绕着“青蒿素产品”“抗癌”“质疑”三个关键词。如:青蒿素产品竟能“抗癌”?(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本题,题干要求补写结尾。前句是“因此专家提醒消费者”,看来,这是上文的结论。在通读上文的基础上,不难发现,两段新闻的内容集中在“青蒿素产品”上,第一段报道的是多种青蒿素保健品打着“抗癌杀虫”等名号,已“搭便车”在网上热卖。第二段是对这种现象的质疑。因此,结论应是这种青蒿素产品没有所谓的奇效,提醒消费者购买的时候要慎重之类的内容。答案第7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