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小说的语言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小说的语言特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说专题训练-小说的语言特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凤仙花(节选)刘庆邦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跟没看见花一样,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不过,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那么,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草呢?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把花盆放在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等指甲草开出花来,孙女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种指甲草,是
2、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二奶奶的两个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她们大奶奶大奶奶地叫来叫去,有时带得梅灵有些顺拐。大奶奶纠正她:你这个傻闺女,我是你亲奶奶,奶奶前边不用带大。刚过了二月二,还不到三月三,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说: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大奶奶想着
3、呢。大奶奶在说话的时候,手上并没有停止捻蚕丝,仍把捻锤儿捻得滴溜溜转。梅灵也过来了。奶奶说,等她把丝线捻得够长了,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夏天穿上捻绸布衫子,那可真叫凉快哩!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匪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的儿子呢,谁让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我就知道你,只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她又转了一下捻锤儿,像是用丝弦为小曲儿拉了一个过门儿,才慢声细嗓地唱道:三月里来呀刮春
4、风,姐妹二人放风筝。姐姐呀放的呀是蝴蝶呀啊,妹妹放的是蜜蜂,是呀嘛是蜜蜂。眼看那风筝随风起,俺想放手又不敢哪,怕的是风筝一高飞就不再回程。一时间,姐姐和妹妹都有些走神儿。在梅灵听来,奶奶唱的是姐妹二人放风筝,没有把她包括在内,有些不大高兴,说奶奶,你咋不唱唱你自家呢,咋不唱唱种指甲草的小曲儿呢!奶奶说: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等指甲草开花的时候再唱指甲草吧。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老人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
5、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大玉就走了过来,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大奶奶说是呀,今天天下着雨,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咱们浇水。大玉过来了,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二叶提出了异议,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看的指甲草的花籽儿
6、。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大约有十几颗。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二叶问:大奶奶,你为啥只种三颗呢,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颗呀?大奶奶说:这个二叶,就是聪明。好了,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摁,摁出你的手印儿来。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看着大奶奶,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难道有什么讲究吗?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
7、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摁,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有删改)1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菜师傅王春迪老街首富海爷,花钱大方,办事儿讲究,府里雇个粗活儿佣人,都挑得像在剔鲫鱼刺儿似的。贴身的佣人自不必说,哪个不是眉眼精神、脑子灵活、手脚利索、口齿伶俐的?就连雇个喂牲口的,都得熟悉骡马的习性,闻一下马粪,张嘴就能说出这畜生的病根儿在哪儿!至于轿夫、工匠、厨子里里外
8、外,哪个没有一手绝活儿?海爷府里的锅灶,有大小灶之分,小灶是给主子用的,做饭跟绣花一样,玩的都是红白案上的真功夫!大灶则是给佣人设的,可就这儿,也不养闲人,个个有手艺,天天忙得脚不沾地。这天,府里大灶上,进来一个伙计。是个年过半百的老汉,身材瘦小貌不惊人不说,终日闷声不吭俩眼朝天,像是来和石头赛呆似的。大灶的活儿零碎,装炭、烧火、掏灰、择菜、洗米、剁肉、和面,哪儿都要人手,可任你忙得跟陀螺一样,人家那屁股就跟粘在马扎上面似的,挪都不挪一下。大伙儿心里鼓着气,但嘴上都不敢言声。毕竟,这人是管家亲自领进来的,也没交代啥具体的事儿。大伙儿私下里嘀咕,莫非是管家亲戚,来这儿吃闲饭的?海爷好热闹,得个由
9、头就要宴请亲朋。每逢此时,大灶小灶就得齐上阵。这次,海爷过寿,更是少不了吃吃喝喝、唱唱跳跳。请客这天,老汉破天荒地起了个大早。进门时,还带来一张一人多长、一臂宽的木托盘,边上还镶有约两厘米深的木挡条。大伙儿不知道干啥用的,就见他靠在井边,用一块抹布里里外外地擦。烧火时,老汉开了口,交代灶上的伙计,一会儿上菜时,把菜放在这托盘上,其他的事儿,交给他来办。大伙儿不知其意,等着看他的把戏。海爷开始说祝酒词了。往常,海爷一张嘴,就意味着灶上的菜要下锅了。这时,只见老汉将鞋一脱,换上一双草鞋,用白头巾将头一裹,就和伙计一道,将盛满菜的盆盆碗碗,密密麻麻地搁满了拍盘。随后,他马步一蹲,几个人将托盘搬到他头
10、上,那托盘便像粘在他头顶一般。老汉长长地吆喝了一声“上菜喽”,而后,就见他在席间健步如飞,或转弯下蹲,或金鸡独立,任由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灵巧穿梭。眨眼间,这一托盘的热菜,稳稳当当地送完了。转了一圈回来,大伙儿看那托盘,愣是一滴菜汤都没洒!而那老汉,气定神闲,大气都不喘!六六三十六桌亲朋,每桌二九一十八道热菜,全是这老汉一人传送的,整个过程,不过三两袋烟的工夫。搁往常,十几个人来来往往,手忙脚乱的,菜送错桌的,撞人怀里的,把菜汤滴到别人身上的什么岔子没出过?平日里,大伙儿哪见过这样的绝活儿?席上亲朋纷纷拍手叫好,直夸海爷府上能人多!海爷得了脸,散了席,招手让管家把老汉喊了去,当面赏了二两银子,
11、还嘱咐管家,把他转到小灶上去了。谁不知道,那儿活儿轻,油水还高。事儿传到了灶里,大灶小灶的师傅都不服气,自个儿烟熏火燎地忙了一整天,三十多桌的席面,哪道菜里没花心思?手都累得拿不动筷子了,也就赏了一两银子,这还得是掂勺的大厨。现如今,这个老汉不过是传个菜罢了,东家一时兴起,竟给了二两银子,这东家眼里还有人吗?这天,小灶里的大厨,见老汉散着手,闲坐在马扎上搓裤脚的泥巴,心里不爽,便招呼老汉:“喂,老哥,帮我切个土豆吧。晚上,大奶奶想吃酸辣土豆丝。”别小看切土豆丝这活儿,小灶里的这个师傅切出来的丝,条条细得能穿针眼!大厨坐在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烟锅子。捏着土豆,老汉也不说话。一把刀,三两下,一个土豆
12、就变成了一个圆柱形。而后,他用刀沿着圆柱,开始削出一张又长又窄的片,将圆柱全部削完后,将切好的长片再卷起来,最后像切面条一样切好抖开,瞬间变成一根根一臂长的土豆丝那天,在一旁看傻了眼的爷们,终于明白,为啥老汉平时不靠锅边不拿刀勺,只是偶尔传个菜了。人家能耐收着使,是想给你留个饭碗罢了。(有删改)2本文情节构思独特,语言也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试从不同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蒯记煎包白龙涛(甲)煎包有肉不在皮上。这是蒯记煎包铺老板李大个的口头禅。用他的话说,这句话包罗万象,意思深着哩。铺里的煎包也的确如此,馅大皮白,焦酥多汁,用筷子拦腰夹起,往嘴里一送,汤汁滋出,
13、再呷口豆粥或胡辣汤,立时,眼里、舌根、心窝里就都润了。蒯记煎包铺,仄在虞城马牧市场一角。陈设简陋,搭个棚子,挂了一面印有“蒯记煎包铺”的喷绘布招牌。顾客多为装卸工、商贩、匠工等。煎包好吃,顾客多得挤不下,凳子不够,就蹲在地上吃,火着哩。蒯记煎包用料考究,选用当地黄牛腱肉,手剁馅,配上32种香料,反复用手打馅半小时,肉馅起筋,腌俩小时,再包。李大个擀皮,快,似有叠影,裹馅,捏成元宝状,码在木屉。待火候到,一抖木屉,煎包如士兵列队整齐排开,间隙一致。焦香起,灌入面糊水,盖上锅盖,兼得水煮油煎之妙。焦香再起,翻个,改文火细烤。汤尽,以细嘴油壶绕水煎包根底注入明油,煎至起焦壳,一锅外焦内软、馅大皮白的
14、煎包,就好似按捺不住的白胖娃娃,要跳出锅外玩耍。煎包出锅,一个是一个,每个煎包都有一圈黄焦酥香的嘎渣儿。每天煎包卖完,光是嘎渣就有几大碗。街坊四邻讨来做馅,包包子吃,香。老板李大个,九岁随母亲逃荒到虞城。母亲病故,蒯记煎包铺老板蒯良才收留了他,让他在店里打杂,混点残羹。蒯良才无子嗣,死后,把煎包铺撇给了李大个。李大个披麻戴孝摔老盆,丧事从简。街坊四邻说李大个没良心,李大个不辩解,心说:(乙)煎包有肉不在皮上。二月初三,是蒯良才的忌日。每年的这天,蒯记煎包铺都要免费摆一天“煎包席”。头天晚上发面,子时调馅,天不亮,整个虞城就飘满了煎包的香味儿。蒯记煎包铺人满为患,白皮、焦底、大馅,饱盈盈、鼓腾腾
15、、支棱棱、热乎乎,一锅锅、一碟碟,开吃,管饱。黄河发大水那年,蒯记煎包铺就连着施了六天的煎包。被大水冲毁了家园的穷人,一顿热气腾腾的煎包,就让他们心气儿重新泛腾起来。人们都赞李大个仁义,县里还送来了牌匾。李大个说:(丙)煎包有肉不在皮上,将牌匾丢在了杂物间。年纪大了,手脚越来越拙,李大个就把儿子们召回家,开了个家庭会议。他哽咽着讲述了蒯记煎包的历史和蒯良才的恩情。但是无论故事有多感人,大儿子二儿子始终低头不语他俩事业蒸腾,怎能看上煎包这行当?眼看着这门手艺就要失传,突然,老三扑通跪地,说:爸,我来接班吧。老三打小顽劣,邪性。李大个闭眼不吭气。老三明白父亲的顾虑,说:煎包有肉不在皮上,放心吧爸。
16、李大个心里一热,沉默片刻,说:毁了“蒯记煎包”的招牌,我敲断你的狗腿。老三脑瓜活泛。这两年,抖音和快手火得一塌糊涂,老三就拍段子做直播来推广店铺,“蒯记煎包铺”一下子成了“网红店”,全国各地的粉丝纷纷来打卡品尝:他广招店员,扩大店面,购置智能煎包设备,把“蒯记煎包铺”经营成了大饭庄的样子,还注册公司开放了加盟,分店开到了毫州、永城、宿州等地。今年的二月初三,李大个换好衣服,携老伴儿早早地往店里赶,店里热闹异常,除了一波一波吃煎包的客人,各路网红也各显神通。省电视台舌尖上的平原摄制组也架上了拍摄设备,导演粗门大嗓地指挥着各路人马。台里要求这期节目要与“传承”有关,导演怎么拍都不满意,心里正着急窝
17、火哩。李大个挤进人群,看到店铺正厅悬挂着自己的大幅相片,下面一行鎏金大字:蒯记煎包创始人。李大个气恼,用拐杖隔着人群捅了捅忙得热火朝天的老三。老三回头,喊了一声爸,人群瞬间静了下来。导演一激灵,冲摄像打了一个“OK”的手势。李大个指着相片说:换下来,把你老蒯爷挂上去。老三未动,李大个说:法规天理不能乱,换。走进后厨,李大个又发现馅里出水结疙瘩,厉声道:馅,打的时间太短,重打。老三说:今天客人太多,馅跟不上,就少打了一刻钟。李大个说:一秒都不能少,客人嘴里有乾坤,再说,你老蒯爷在天上看着咱哩。拍摄快结束时,导演将话筒对准了李大个:老先生,您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传承?李大个躲着摄像机说:(丁)煎包有
18、肉不在皮上。导演似懂非懂,但他心里明白,这是他拍得最满意的一部纪录片。3这篇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又生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王全汪曾祺王全,又叫偢六。这地方管缺个心眼叫“偢”,读作“俏”。王全行六,据说有点缺个心眼,故名“偢六”。他是个老光棍,已经四十六岁了,有许多地方还跟个孩子似的。也许因为如此,大家说他偢。他常到业余剧团看戏,在农闲排戏的时候。有时也帮忙抬桌子、挂幕布,有时会发些议论,最常用的是:“看看!”不知道究竟为什么,他不当饲养员了。他跑到生产队去,说:“哎!我不喂牲口了,给我个单套车,我赶车呀!”马号的组长跟他说,没用;生产队长跟他说,也没用。于是就如
19、他所愿,让他去赶车,把原来在大田劳动的王升调进马号喂马。我参加劳动,有时去跟车,常常跟他的车。他嘴上是不留情的。我上车,敛土,装粪,他老是回过头来眯着眼睛看我。有时索性就停下他的铁锹,拄着,把下巴搁在锹把上,歪着头,看。而且还非常气愤,却又压抑着只从胸膛里发出声音“嗯!”,忽然又变得非常温和起来,很耐心地教我怎么使家伙。“敛土嘛,左手胳膊肘子要靠住胳膝,胳膝往里一顶,借着这个劲,左手胳膊就起来了。嗳!嗳!对了!这样多省劲!是省劲不是?像你那么似的,架空着,单凭胳膊那点劲,我问你:你有多少劲?一天下来,不把你累乏了?”慢慢地,我干活有点像那么一回事了,他又言过其实地夸奖起我来:“不赖!不赖!像不
20、像,三分样!你能服苦,能咬牙。你是个好样儿的!毛主席的办法就是高,叫你们下来锻炼!”他的车来了,老远就听见!不是听见车,是听见他嚷。他不大使唤鞭子,除非上到高坡顶上,他的青马实在需要抽一下,才上得去,他是不打马的。有一回,从积肥坑里往上拉绿肥,马怎么也拉不上去。他拼命地嚷:“喔喝!喔喝!咦喔喝!”他生气了,拿起鞭子。可忽然又跳在一边,非常有趣地端详起他那匹马来,说:“笑了!噫!笑了!笑啥来?”这可叫我忍不住扑哧笑了。马哪里是笑哩!这是叫嚼子拽的在那里咧嘴哩:这么着“笑”了三次,到了也没上得去。最后只得把装到车上去的绿肥,又挖出一小半来,他在前头领着,我在后面扛着,才算上来了。我问过他为什么不当
21、饲养员了,他不说,说了些别的话。他说马号组的组长不好。什么事都是个人逞能,不靠大伙。旗杆再高,还得有两块石头夹着;一个人再能,当不了四堵墙。可是另一时候,我又听他说过组长很好,使牲口是数得着的,又会修车,又说他很辛苦,晚上还老加班他说,喂牲口是件操心事情。要熬眼。马无夜草不肥,要把草把料勤倒勤添,一把草一把料地喂。牲口嘛!跟孩子似的,一黑夜你就老得守着侍候它,甭打算睡一点觉。他说得最激动的是关于黑豆。他觉得牲口吃了黑豆好。“每年我都说,俺们种些黑豆,种些黑豆。不顶!”我说:“你提意见嘛!”“提意见?哪里我没有提过意见?不顶!马号的组长!生产队!大田组!都提了,不顶!提意见?提意见还不是个白!”
22、“你是怎么提意见的?一定是也不管时候,也不管地方,提的也不像是个意见。也不管人家是不是在开会,在算账,在商量别的事,只要你猛然想起来了,推门就进去:哎!俺们种点黑豆啊!没头没脑,说这么一句,抹头就走!”“咦!咋的?你看见啦?”“我没看见,可想得出来。”他笑了。这是春天的事。冬天里,发生了这么一场事,他把王升打了。王升负责喂马后,慢慢地,车倌就有了意见,因为牲口都瘦了。他们发现他白天搞吃的,夜里老睡觉。喂牲口根本谈不上把草把料,大碗儿端!不仅如此,王全还发现,王升偷马料!王全找到王升,大拳头没头没脑地砸下来,打得王升孩子似的哭,爹呀妈的乱叫,一直到别人闻声赶来,剪住王全的两手,才算住。王全又去喂
23、马了!王全喂了牲口,生产队就热闹了。三天两头就见他进去:“人家孩子回来,也不吃,也不喝,就是卧着,这是使狠了,累乏了!告他们,不能这样!”“人家孩子快下了,别叫它驾辕了!”“人家孩子”怎样怎样了.我在这个地方待了一些时候了,知道这是这一带的口头语,管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甚至是小板凳,都叫作“孩子”。但是这无论如何是一种爱称。尤其是王全说起来,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那么高大粗壮的汉子,说起牲口来,却是那么温柔。我离开这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已经好几个月了,王全一直在喂马。现在,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就正在喂着马。夜已经很深了,这会,全所的灯都一定已经陆续关去,马圈的灯还亮着。灯光照见槽头一个一个马的脑袋
24、。它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时不时地,喷一个响鼻,摇摇耳朵,顿一顿蹄子。偢六王全,正在夹着料笸箩,弯着腰,无声地忙碌着,或者停下来,用满怀慈爱的、喜悦的眼色,看看这些贵重的牲口。王全的胸前佩着一枚小小的红旗,这是新选的红旗手的标志。“看看!”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日夜二时4汪曾祺认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小说的魅力之所在首先在于小说的语言”。请结合本文简要赏析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魅力。参考答案:1小说洋溢着浓郁的诗情,语言含蓄隽永,流畅自然。譬如文中描写大奶奶种花的情景,优美诗意。朴实自然,口语化表达。如“哐里哐当”“贴皮贴肉”等。引用或化用俗语,如“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前人种指甲草,后人
25、染红指甲”,充满哲理意味,富有情趣。用词生动(妙用叠词)。如说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叠音词的使用,传神的文字渲染出美好的氛围。句式灵活,小说多用短句或结构相近的句子,节奏明快,有生活气息;也长短句相间,语言灵活有变化。2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有:语言通俗,接近口语。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运用不少口语,使故事更加通俗易懂。在注意语言通俗的同时也兼顾语言的典雅。如运用成语、叠词等加强语言的表现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小说语言富有生动性。3(1)“质朴”:口语化(生活化)。如“我敲断你的狗腿”“意思深着哩”等透露着浓郁的生活气息。(2)“生动”:使用短句,如第二段“铺
26、里的煎包也的确如此,馅大皮白,焦酥多汁,用筷子拦腰夹起,往嘴里一送,汤汁滋出”;使用叠词,如“饱盈盈、鼓腾腾、支棱棱、热乎乎,一锅锅、一碟碟”等。修辞。“煎包如士兵列队整齐排开”运用比喻修辞,“客人嘴里有乾坤”运用借代的修辞。这些都使文意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4语言简洁明快。大量使用短句,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如“我上车,敛土,装粪”“歪着头,看”等。语言富有感情色彩。多用反问句和感叹句,如“不把你累乏了?”“对了!”等;使用叹词和语气词,如“嗯”“嗳”“嘛”。语言通俗质朴,有生活气息。使用口语、谚语,如“好样儿的!”“像不像,三分样!”等。人物语言个性化。王全的话语具有个性色彩,贴合他的农民身份。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