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docx

上传人:X** 文档编号:80210165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没有绝对的法治也没有绝对的人治,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我们评历史上一切制度,都应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的当时人的观念和理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更多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相关内容推荐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范文品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范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史必读书目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一这段时间有幸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虽说题目是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实际则以主要讲了汉代、唐代、宋朝、明朝和清朝五个朝代。这主要是因为钱穆先生的讲期只有五次,每次只限两个小时。所以钱穆先生就

2、择这五个朝代,也因为这五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比较有代表性。书中大致以这五个朝代的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以及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来讲,并且分析了这四个方面的得与失。下面就来说说这本书中的一些特点和书中一些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观点。由于这本书是钱穆先生的讲稿,所以本书有很多与现在普通书籍不同的特点。首先是本书的语言特点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阅读时不费力,就好像在听钱先生讲课一般。其次,本书更加“朴实”。现在的书籍普遍都是为了说明自己的一些观点,而旁征博引,会引用很多资料,并标明资料出处。这样的书虽然更加具有学术性和规范性,但却也多了一种“功利性”。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通读下来,

3、就像是一位老先生从容地给学生讲述着过去发生的事。但是,老先生的想要教授给学生的要点却在学生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这可能就是大家的魅力吧。最后本书书名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是,钱穆先生并不旨在书中非要说哪个朝代,哪项制度的好坏,而旨在让读者真真正正地了解这项制度,继而,得失自然就明了了。我认为此书的重点应在历代政治而不在得失。当然,作为讲稿录成的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不够系统,文章的结构略显凌乱。此外,钱穆先生在本书中在讲授知识要点时也颇为生动,往往能把难懂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例子。政治制度其实比较深奥,各个方面的关系错综复杂,不易明白。尤其是古代的政治制度,其名称也不为我们所熟悉。钱穆先生用了很多

4、生动形象的比方,把深奥难懂的知识点转化成浅显易懂的比喻,让人一看就明白。看懂了比方,再回过去看古代的政治制度,便豁然开朗了。如讲到唐代政治中的观察使和地方官之间的关系时,钱穆先生用了现代的督学和大学校长之间的关系来打比方。若督学的地位高于校长就会降低校长的地位,不利于大学的管理。从而说明唐代政治中监察史的权利高于地方官,把地方官压抑在观察使之下,不利于地方行政。再如讲九品中正制不适用于晋代时,钱穆先生用“某药治某病,病愈即不宜再服。否则药以治病,亦以起病”比喻九品中正制只适用于魏,这个地方与中央失却联系的特殊时期,不适用与晋这个统一天下的时刻。若继续沿用这一制度就只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就如九品

5、中正制在晋代被沿用下来,最终发展成为门阀制度。细细读来,钱穆先生所提出的很多观点都让我感到很受用。首先书中所说的“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让我获益匪浅。我们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历史上的制度,或是事件和人物,以前我所牢记的是要分析其两面性,现在看来仅仅这样是不够的,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过去的事物。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制度自是为适应那个时代而创立的。譬如我们现代人一说到王位世袭制,便立即觉得这是不可取的,这种制度是腐朽的、落后的,尤其是相对于西方的民主制度而言。而现在看来王位世袭是很有必要的。西方历史上的希腊、罗马是小国寡民,他们选举领袖只要城市居民集合到以旷场上,便可以表现人民的公

6、意。而中国在秦汉时代,疆土广阔,户口至少在几千万以上,并且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几千万个农村,散布全国各地,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推行民选制度。同样,我们现代人也不能用现代的民主制度来批评当时的王位世袭制。但是,这并不是说时代意见完全没有意义,而是说相对于历史意见而言,时代意见的地位便相对较低。这其实是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上出现的政策、人物或事件时,要充分地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正因为一个朝代的制度需要结合其时代背景来分析,所以时代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钱穆先生在介绍某一制度时,也尽可能地将当时的时代背景详细地描述出来,让读者进入到当时的环境中去。再去看这项制度,就会发现这些制度在当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7、如在讲述宋代兵役制度时,首先介绍了宋建国后严峻的形势,分析了宋在北方面临着强大的辽,而宋的都城又在开封,易攻难守。一旦与辽开战,万一吃了败仗,就会危及国基。所以不敢轻易开战。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宋代的兵役出现了“养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的奇怪的现象。第二,从多方面看待事物。虽然本书的书名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是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却比较广泛,并不局限于政治。钱穆先生说的“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绝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所以书中并不仅仅讲到政治制度,还有包括军事、经济制度等。因为这些制度在同一时期必定会相互作用相

8、互影响。经济是政治得以存在的基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济决定政治。军事又是政治的保证,因为军事不给力,而被推翻的朝代也不在少数。由此可见我们在分析一个朝代的某项制度时,务必要适时的结合其他方面的制度,这有利于我们做出客观的评价。在我们生活中也一样,在看待意见事情时,要联系与这件事相关的其他方面,才能将这件事情看得更透彻。比如当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切糕”,我们应当看到这不仅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混乱造成,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民族融合过程中还存在着的问题。第三,流变的制度,只有认识到制度是在流变的,才能把握各项制度的真相。每项制度都会受到先前存在的制度的影响,也会影响后来出现的制度。而我们只有看到这一点才

9、能真正明白这项制度的真实影响。这在考试与选举制度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唐朝的科举制有着汉代察举制的影子,由考试和选举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考试,就形成了科举制。从这里可以看到察举制流变的过程,以及它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到唐代的科举制的最终形成是由历史的积淀而来。最后来说说,我在读本书的最后一讲时的感受。在最后一讲清代的制度时,觉得钱先生在这一讲中对清代的制度肯定极少,多半是批评。说清代一切由满洲部族的私心出发,所以全只有法术,更不见制度。又说“总之,清代制度上,实在也没有几项值得我们今天之再称道。”钱穆先生一直称清朝的统治为“满族政权”,他们的一切政策都只是拿满洲部族来控制中国人。似乎是不承认满清

10、是中国,还把满洲人和中国人区分开来,隐透露出一种“大汉族主义”或者说是民族主义,在现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的今天,这种偏见确实不可有。总体而言,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书中很多关于史学的观念,以及看待历史的方法值得借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二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钱穆先生讨论了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权分配、政治组织,从选举、经济、军事等角度详细介绍了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他在文中反复强调,任何制度都是有利有弊的,评判的关键依据在于制度实施时的真实反馈。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需要尊重历史中客观发生过和存在的,不能仅凭现代理论或熟知的价值观做出主观推测。制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代表性。每项制

11、度的背后都有其理论思想和历史原因,如果只就事论事,抽象地讨论某一时期的制度,既不合理也不严谨。钱穆先生认为,政治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机构,决不会随随便便无端产生出某一制度。一项制度从制定到执行,涉及的社会因素繁多复杂,带来的社会影响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设身处地,剥茧抽丝,充分考量。制度是动态的。制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现实情况,如果情况有变,制度也将相应调整。因此,制度评判也应是动态的,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此外,成熟理性地分析制度需要明白,没有永远的好,也没有永远的不好,因为“若一项制度一直好,则会使政治窒息,不需后代人来奋斗努力;惟有制度出错,才能让人保持警醒,始终保有改进努力的心态”(35);更要有

12、“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制度不断被修改、被推翻,但制度背后的核心观念需要被发现、被提炼,“所贵的是要在变动中寻出它不变的本源,这便是所谓历史传统。传统愈久,应该此大本大原之可靠性愈大”(56)。中国传统社会鼓励书生考取功名、走上仕途,造成了读书人竞求上政治舞台去做官,所以钱穆先生“诊断”中国传统政治有臃肿病。这一现象的优点是,官员可以在政治表现中试炼自己的理论和思想,与实际得以结合。弊端则更加明显,大量知识分子集中到政治一途,文官的社会地方不断上升并愈加牢固,很难再有其他政治力量可以与文官相庭抗理。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也许是有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明朝从洪武开始,就具有重文轻武的趋向原因

13、在于明朝的政治组织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基础则是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这种制度既经固定,将领们即使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其社会影响,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大块文章”(196)。“一篇精彩的大块文章”值得被称颂、被学习,但当是否能写出精彩文章成为衡量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主要标准时,社会价值观已经偏离失衡。受篇幅限制,钱穆先生不能在书中辅以更多史料,但结合相关书籍文章,可以看出,受文人当道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务虚的社会。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水利工程,不同朝代都出现过“不是专业人不干专业事”的纸上谈兵事件。一方面,有志有才之人拥挤在从政做官之道,另一方面,工商等社会其他行业鲜有人问津,再加上繁密的法令

14、制度,重重束缚,中国传统政治、传统社会难以革新、没有起色也就不足为奇了。制度面向社会大众,应当是无私的。当然没有绝对的平等,但公私之间可以权衡。钱穆先生认为,有私心、谋私利的只能称为法术,而不是制度。清朝的政治制度恰恰有许多私心,所以他在本书中作了严厉批判,言辞虽然激烈,但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少数民族政权抑制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不禁让我联想到孔飞力的叫魂。也许在钱穆先生看来,那场惊动全国的“妖术”恐慌正是清代法术的直接印证。制度是在宏观层面制定的,但却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清代中叶以后,丁册不再需要,于是一个国民,如果没有田地,不参加科举考试,不违反乱纪,可能永远与国家不发生丝毫直接关系。也许在

15、富足的和平社会,不少个人甚至会拒绝主动与国家发生任何联系。但是,如果个体的信息无法传递汇总至政府,那么执政者很难对宏观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也更难顾及到那些弱势人群。钱穆先生提到立国关键在于向心凝结,全国人民要有共尊共信心,颇有感触。想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是帮助、促进国民建立共尊共信心,虽然可以高度总结成标语、口号,但是只有渗透在制度中、落实在行动上,才有可能实现,而实际情况往往是浮于表面。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但社会过于平铺,所以缺乏组织力量。确实,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社区建设还停留在政策执行阶段,民众自主自发的意识和力量都比较缺乏。然而,共尊共信心

16、恰恰是自下而上积累而成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三钱穆先生是史学界鼎鼎大名的大师,不过念书之时,也没读过他的几本书,印象寥寥。几日前师大一位故人在微信告诉我,近日正重读钱穆,然其满篇崇古,着实让人不忍卒读。在他的鼓动之下,我便挑了钱穆先生最薄的一本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探究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宾四先生的讲稿整理而成。全书选取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来讲,这五个朝代大体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进程。钱穆先生从人事和制度两方面重点考察一朝一代之政治得失,制度方面则侧重政府组织、财政税收、铨选制度与国防兵制,四项都可谓是立国之本。钱穆先生在自序中便清楚地解释了他完成此书的意义,他谈到“要研究中

17、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视中国传统政治。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因于对传统政治之忽视,而加深了对传统政治之误解。”可见,钱穆先生并非坚定不移的崇古,而只是作为一个严谨学者为中国传统政治正名,这是他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第一要务,我以为可以概括为“破除误解” 。此外,钱穆先生还说道:“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这一观点我想可以概括为“人事

18、、制度配合论”,即人事与制度均不可偏废。钱穆先生从汉代、唐代、宋代、明代再到清代,一条线讲下来基本上中国王朝制度的脉络就十分清晰了。一个朝代不到两万字的篇幅,从阐述政府组织中皇室与政府之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关系,以及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一代政治制度之特点、政治之得失立现。环视当今,恐难再有人能出其右。掩卷而思,从秦至清两千年的传统政治,不能简单说它是专制政治,但是客观而言,除了很多宝贵经验之外,也有很多流弊。中国传统政治的进程似乎是越走越狭隘,到最后的清代部族政权将之前的优良政治传统几近耗光。用钱穆先生的话说“我们讲政治制度,有一些确实是制度,有一些则只能叫做事件或法术。制度指

19、政而言,法术只是些事情或手段,不好说是政治。大抵制度是出之于公的,在公的用心下形成的一些度量分寸是制度。而法术则出之于私,因此没有一定恰好的节限”,他又说“论汉代,西汉可说是制度,东汉则多半出于光武私心。论唐代,确实可说在建立制度,而宋代则有许多只算是一种法术。明代,有许多只能说它是一些事,不能说它是一些制。尤其是清代,可说全没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据着明代,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族政权的私心,所以全只有法术,更不见制度。” 回头来看中国传统政治中一些政令,方才明白原来每一项均有来历有出处,有出于公的制度,有不得已的苦衷,也有私心的权术。历史、大众

20、、精英、权谋与制度这一切具有裹挟力量的因素将国家的走向推向未知。钱穆先生从严谨的历史研究中总结出中国传统政治的四大走向或者说是趋势:一是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国家统一是政治上应该绝对争取的,但如何使国家统一而不要太偏于中央集权,能多注意地方政治的改进,这是我们值得努力之第一事。二是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已造成了社会各阶层一天天地趋向于平等。这一点可能与大家平日的想法有差距。钱穆先生说的平等并非西方普世价值中的“人生而平等”,而是指贵族、大门第的没落,中国社会自宋以下,造就了一个平铺的社会,平铺了就不见有力量。用句时髦的话来讲就是中产阶级的消亡与缺失。三是长治久安,是人人希望的,可是在

21、这种情况下的知识分子,至多也只能维持三代。实质在讲中国知识分子在绵连几世的皇权面前自感卑微。结果便是皇权的日益尊贵,而经铨选制度进来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政府之权的日益卑微。四是中国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订一个制度来防治它,于是有些却变成了病上加病。这也被当代的管理学家称之为“钱穆制度陷阱”。而且钱穆还有一个可能与今天社会共识相矛盾的观点,他认为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法治的,即制度化,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大师的书往往不仅让人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从古至今都在困扰着我们,或者说是今天的解

22、决方案也未必让人满意。所谓读史以鉴今,今天我们的政治已经走上了一条新路,传统政治的积弊,虽是历史,同时也还是现实,依然有其现实意义。英国哲人罗素曾说:“讲哲学,至少有一个功用,即减轻一点人的武断。”钱穆先生说:“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因为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回顾自身,读书不多,武断不少,到如今方才正本清流,开始有些许独立思考。拉通来看,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这种毁灭重生的螺旋趋势吧,只是悟的早与晚的问题。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四中华民族从上古时期的尧舜禹起到清朝的覆灭,前后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在这几千年中,朝代更迭,制度兴灭,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生活都与之休戚

23、相关。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秦朝的大一统,西汉的辉煌,唐朝的盛极一时,宋朝的积贫积弱,明朝的黑暗,清朝的翻天覆地,都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把一个朝代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这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就是它的根系。伴随着中国的版图不断地扩大,如果没有较为完善、考虑周全的政治制度,这棵大树就难以茁壮成长。从历史上的朝代更迭我们可以看出没有哪一种政治制度是普适的、完美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从中汲取精华,吸取教训。钱穆先生作为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学者,对于政治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他选取了汉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五个朝代对它们的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赋税制度、兵役制

24、度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和纵向的比较,进而得出了一些有关历史发展的结论。初读此书,我对之前不甚清楚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再读此书,我横向地看到了政治制度与整个社会的联系,纵向地看到了历史变迁的轨迹。从政府组织看朝代风貌政府组织是政治制度的根本,从一朝的政府组织可以看出窥见当时的政治风貌。在中国古代的政府组织的更替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对此消彼长、相互制衡的力量。一对是皇权与相权,另一对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力量。中国历史上整体的趋势是皇权加强、相权衰落,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衰落。过去我们总把古代的政治制度用“封建集权”一言蔽之,然而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出,尽管看起来皇帝处于所有人之上,统

25、管天下各种事务,但实际的政权却是在政府手里的。宰相代表政府,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简单来说,皇帝是国家统一的象征,而宰相则是决定政治的人。在相权极度衰落,皇权不断加强之前,古代政府是皇权与相权互相制衡的。因此如果把中国从秦汉以来的政治制度都描述为“封建统治、皇帝专制”恐怕是不合适的。在秦汉时,我们有郡县制,中央政府设有三公九卿,宰相统领行政权。到唐代,相权被分割,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职权加起来才相当于汉朝宰相的权力;到宋代,相权愈加衰落,只剩中书省在皇宫内承旨,设立了专门的选人用人机构,财政、军事权也被分割,皇帝专制也随之加强,但还并未形成完全的皇帝专制。而到了明清两

26、代,宰相被废除,行政权落入了皇帝的手中,此时才是真正的皇帝专制。历史上有明君也有昏君,但即便是明君也难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也不会有充足的精力来独自治理好整个国家。皇权的加强是权力欲望的膨胀,是对拥有的权力的一种不安全感。从皇权的大小与社会兴衰的关系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过度的皇帝专制是朝代覆亡的一大原因。纵然适当的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但过分的专制给整个国家带来的活力的缺失确是不可估计、难以弥补的的损失。在历史上,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如何管理好这一大片土地是一大难题。如果过度中央集权,地方政治将会失去活力;而如果过度放权,则会出现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国家的稳定。由此观之,集权和

27、放权的平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的平衡是一个必须的过程。回看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发现,在汉唐时代,重要的是解决地方的混乱问题;而在明清之后,更大的问题则是如何避免过度集权使整个国家失去活力。从各朝民生看兴衰轨迹土地是古代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在农业社会中,土地所有制影响着国家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钱穆先生在书中说:“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这描述的是先秦时的井田制,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实际上被贵族占有,农民只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但随着私田的开垦,这种制度也不复存在。到了汉朝,则实行的是土地的私有制,国家向土地所有者进行征税。但土地私有制带

28、来的是土地买卖兼并的情况,富人拥有大片土地,而穷者却没有赖以生存的一亩地。而唐朝则是沿袭了南北朝和隋朝的均田制度,国家将土地分给无地耕种的农民,在耕种一定年限后土地归农民所有,在死后归还国家,此时的税额仅为四十收一,极大地为贫穷百姓减轻了负担。形容政治清明时我们常说“轻徭薄赋”,因此除了土地与税收之外,影响百姓生活水平的还有徭役。在唐代以前,兵役制度是十分普遍的,可以说是“全农皆兵”。由于军队储备是一个国家的必须,取消兵役是不可能的,但如何尽可能地为百姓减轻负担是统治者应当考虑的。汉代的政治制度在兵役上为人民考虑颇周,在家中有多年连收的余粮时才让壮丁去服兵役,免得家中无人支持;取消了秦朝大一统

29、以来的“戍边三天”的不合理举措,采用以税代役的措施这样的兵役制度,在体察了民情的情况下,也增强了百姓服役的积极性,这也是西汉繁盛的原因之一。反观宋朝的兵役制度,宋代的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饥荒之处,把灾民募为兵。募兵加重的政府的负担,而且应募的多是无赖之人,没有纪律性,而灾民身体孱弱,没有战斗力,这就是北宋对外软弱的原因了。到了南宋,军队更加松散,宋代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最废弛的阶段。由几代的土地制度、兵役制度我们也不难看出为何西汉会出现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而宋朝却在各个方面都令人扼腕叹息了。纵观历代政治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顾得民生的统治者往往

30、也顾得国家;置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不顾的统治者同样也无力拯救国家,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患。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一标题中,我们就可以明白,在朝代和制度的不断更替中,没有哪一种制度是完美的,也没有哪一种制度是完全不合理的,每一种政治制度都有功也有过,有得也有失。没有一种制度是不论古今皆可用的,政治制度在制定时一定是考虑了当时的时代情况的。政治制度是一朝风貌的根基,也是各朝兴衰变迁的源流。我们在评价一种政治制度时不仅要辩证地看待,更要结合其时代背景,而不能单纯地以现代的眼光评价过去的政治制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五前段时间,我们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模块,几位老师的精

31、彩报告和实践教学,让我对“民主政治”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充满兴趣、充满热情地读起了史书,特别是渴望重回中国历朝历代寻求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变化。于是,我读起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总体内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我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介绍和对比,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可以说,该书是一本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二、回顾五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首先谈谈对汉朝的认识。可以说,汉朝是吏治相对较好的一个朝代,

32、官员总体人数少,只有中央和地方两级,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员之间的流动属于正常行为,没有高低之分。汉朝的经济发展也还可以,“三十税一”,总的来说老百姓的税收是相对低的。皇帝和宰相分工也非常明确,君权和相权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实权。汉朝的选举是举荐制,理念是很好的,不过举荐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只有富人才有条件读书,穷人失去读书和当官的机会。再谈谈唐朝,唐朝和汉朝时我国历史中最为鼎盛的时代。看看唐朝的政治体制,相权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过呢,相权还是有的,只是相互牵制罢了。地方管理和汉代就有差距了,县的数量增加了。再说选举,汉朝是采用科举制的,这个制度对于选拔人才更有效了。府兵制

33、的军事制度,后来也还是出了问题了,形成了军事割据。书中谈的的第三个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国,但政治体制太弱了,特别是军事上,以防守为主,不敢进攻,节节败退。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领宰相被进一步削掉了军权和财权。而钱先生在表现士族政府对于皇权的退让时,以宋初宰相让座的缘由出发对于历史演变剖析的入木三分。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而已。只能说有变动,却不能说有建立。宋之于唐,似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政。有形势推迁,无制度建立。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了宰相,这个对于太祖本身来说是没什么问题的,但给后面的皇帝埋下了祸根。取消宰相意味着皇帝专制,对于

34、打江山取得政权的太祖来说,是可以的,但是越往下的后代,实际上是很多困难的。虽然后来也新设了内阁大学士,但此职位官位太低,作用不大。到了后面,甚至还出现了太监干政,皇帝的事情让太监代劳,太监成了“真皇帝”,长期以往,被清兵取代也是必然。明朝的选举制度还是科举,可是已经变成八股文了,按作者钱穆先生理解,八股文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律诗。最后,是关于清朝,对于清朝,我和作者钱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如果说前朝治国理政都还是制度的话,那么清人治国只能说是玩弄法术了。清代的中央政府在钱先生眼里就是一个部族统治的工具,以至于皇帝的集权达到了最高峰设立了军机处。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清朝背后是整个满族,他们首先考虑

35、的是部族的“私利”,以致后面发生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想要得到清人的绝对支持,那是很难的,甚至有一部分势力是反对的。三、读后感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文字虽然不多,但贵在语言精辟、观点鲜明,在历史中看历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求来检讨得失。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总结也很精彩,它基于对历史上传统政治体制的历时性分析,得出对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现状及未来政治发展态势的预判,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在理。在我看来,我国文化的得失能够被钱先生简洁明了,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确实佩服。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相关文章: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 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范文 品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书心得 小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历史经典语录 史记读书心得600字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范文5篇 历史书读书心得2500字3篇 用心去工作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