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长远锂科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长远锂科研究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长远锂科研究报告一、深耕正极材料行业多年,多元化产品布局抢占行业龙头地位1.从钴酸锂到三元正极材料,不断扎根各个细分板块长远锂科是三元正极材料市场龙头企业,成立于 2002 年,2021 年 8 月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是世界 500 强企业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直管企业,主要从事高效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 和销售,致力于为新能源电池提供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循环次数的正极材料,旨在成为 全球新能源材料行业的引领者。2002 年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从事钴酸锂正极材料的生产制备,在 2011 年开始研发三元正极材料并于 2012 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在 2015 年进入锂离子动力电池领 域并
2、随着市场需求快速增加实现大规模量产。2019 年,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于 2021 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三元正极材料相关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之 一,也是国内最早具备三元正极材料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在三元正极材料市场占有率始终保 持行业领先。据 GGII 统计,2016-2019 年,公司稳居国内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前两名,其中 2016 年、2018 年位列国内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第一名。公司积极推进正极材料多元化布局。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三元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钴酸 锂正极材料、球镍等,主要用于锂电池、锌镍及镍氢电池的制造,下游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储能设
3、备、3C 电子产品、移动电源及动力电源等领域。2021 年,公司启用年产 6 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另外,公司在钠离子电池的金属层状氧化物和普鲁士蓝类似物正 极材料的研发上均有布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线只需在已有产线上做一些技改即可投入 使用。背靠五矿,依托子公司实现三元正极材料及三元前驱体一体化布局。公司的控股股东为五 矿股份,直接持有公司 17.16%股权,并通过长沙矿冶研究院间接持有公司 17.16%股权,共计 持有公司 34.32%股权。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五矿集团,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控股股东五矿 股份 87.54%股权,并通过五矿股份持有公司 17.16%股权,通过长沙矿冶
4、院间接持有公司 17.16% 股权,通过宁波创元间接持有公司 8.58%股权,共计持有公司 42.90%股权。公司拥有两家全资 子公司,金驰材料和长远新能源。金驰材料是国内三元前驱体行业的第一梯队企业,具备 NCM523、NCM622、NCM811、NCA 等前驱体的量产能力,其生产的三元前驱体优先供应长远锂科生产三元正极材料,并在 2021 年实现全部用于自供,不再对外销售。公司基于金驰材料 三元前驱体的核心技术与产能,实现了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一体化布局,全面掌握了产 业链核心环节。长远新能源主要负责公司新增 8 万吨三元正极材料项目以及 6 万吨磷酸铁锂正 极材料项目,其中一期 4
5、万吨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已于 2022 年上半年建成投产。2.过后公司业绩全面回升,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产品毛利率存在波动2021 年公司业绩大幅提升,营收净利再创新高。2017 年至 2019 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归 母净利润稳步增加,营业收入从 16.86 亿元增长到 27.66 亿元,归母净利润从 1.79 亿元增长到 2.06 亿元,三年内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28.08%、7.28%。2020 年受和下游新能源市场波 动的影响,公司营业收入下降至 20.11 亿元,同比下降 27.31%,归母净利润下降至 1.1 亿元, 同比下降 46.76%。2021 年,随着逐渐恢复,新能源市场需求增长带
6、动正极材料需求提升, 公司业绩触底反弹,营业收入高达 68.41 亿元,同比增长 240.25%,归母净利润增长至 7.01 亿 元,同比增长 538.17%。2022 年 1-6 月,公司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快速增加,均高于上年全 年水平,分别为 76.33/7.58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67.93%/141.66%。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波动较大。2019 年至 2022 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量净额逐年下降,分别为 0.56/0.45/-6.32/-7.40 亿元。下降幅度颇大的因素主要包含两方面,一 是由于上下游账期不同导致,上游原材料稀缺,账期缩短,导致经营回款的银行承
7、兑汇票无法 用于采购原材料,采购支出增加占用大量现金,经营性现金流减少;二是因为经营回款的银行 承兑汇票用于垫付投资项目支出,导致经营性现金流减少。公司重点布局三元正极材料,毛利水平远高于其他产品,毛利率存在波动风险。随着新能 源动力电池需求的不断增加,公司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重点布局三元正极材料,积极扩产。2017 年至 2021 年,三元正极材料营收占比逐年上升,分别为 41.58%/63.70%/85.94%/84.49%/91.14%。 2022 年上半年营收占比为 95.21%,与 2017 年相比,营收占比显著提升 53.63Pct。三元正极材 料的毛利贡献度及毛利增长幅度均远超公司
8、其他产品,2017 年至 2022 年上半年毛利分别为 1.38/2.73/4.38/2.51/10.39/12.32 亿 元 , 在 主 营 业 务 总 毛 利 中 分 别 占 比 41.82%/70.73%/92.58%/88.15%/91.72%/94.70%。从毛利率看,2017 年至 2022 年上半年主营产 品毛利率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动,相较于 2017 年均在下降,这是由于正极材料市场竞争加剧导致 供给持续增长,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下游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不断攀升,导致正极材 料厂商议价能力减弱,不断侵蚀中游材料端的利润空间。二、抓住正极材料市场机遇,巩固三元,开拓磷酸铁锂1.
9、终端需求:新能源汽车市场向好,带动正极材料需求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政策驱动转为需求驱动,促进动力电池需求不断上升。2016 年以后,国 家对新能源乘用车的补贴力度逐年退坡,但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除 2019 年有少许下滑外均在攀 升,2021 年销量达 352.1 万辆,同比增长 157.6%,2022 年上半年销量达 260 万辆,同比增长 115.6%,占 2021 年全年销量 73.8%,这说明补贴退坡并未对新能源汽车销量产生很大影响,市 场需求成为主要驱动因素。受新能源汽车销量提升的影响,动力电池装车量也在逐年增加,2021 年动力电池装车量 154.5GWh,同比增长 142.8%,是
10、 2017 年以来增长最多的一年,2022 年上半年动力电池装车量 110.1GWh,同比增长 109.8%,占 2021 年全年装车量 71.3%,这均与新能 源汽车销量的增长情况保持一致。2.三元正极材料与磷酸铁锂并存发展正极材料市场包括锰酸锂、钴酸锂、磷酸铁锂和三元正极材料,目前以三元正极材料和磷 酸铁锂为主流。近五年来,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相差不大,二者市场份额也并没有 很大差距。2017 年三元电池的装车量低于磷酸铁锂电池,主要是由于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低、安 全性好、循环寿命长等优势使得市场份额高于三元电池。但由于 2017 年新能源补贴政策新增能 量密度标准,规定纯电动乘用车
11、动力电池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不低于 90Wh/kg,对高于 120Wh/kg 的按 1.1 倍给予补贴,并在后续几年逐步增加对能量密度的要求,这使得三元电池市 场机会增加,在 2018 年反超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并持续至 2020 年。2021 年,由于比亚迪 刀片电池、宁德时代 CTP 电池等技术突破了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上限,磷酸铁锂电池再次迎来 发展机会,装车量实现反超。未来随着上游原材料产能释放以及价格下降,三元电池有望迎来 降本机会。3.中镍高电压及高镍化大势所趋,有望提升三元正极市场集中度三元正极材料市场集中度持续攀升,技术门槛提高发挥巨大作用。2018 年至 2021 年,三 元正
12、极材料市场集中度持续上升,2020 年及 2021 年市场集中度 CR5 分别为 52%/55%,但头部 厂商市场份额相差较小。2021 年头部五大厂商容百科技、当升科技、天津巴莫、长远锂科、贵 州振华市场份额分别为 14%/12%/12%/9%/8%。随着中镍高电压及高镍化三元正极材料的普及, 技术优势不断强化,头部厂商产能逐步释放,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从 2020 年至 2021 年三元正极材料出货结构来看,5 系占比从 53%下降至 43%,8 系占比从 22%上升至 36%,这 说明以 5 系为主流产品的市场正逐步转移重心至高镍产品,这也佐证了市场集中度近几年会持 续攀升。中镍高
13、电压及高镍三元高技术壁垒和高性能,有望带动整个行业集中度的提升。高镍三元 正极材料相较于 NCM523 等常规三元正极材料而言工序更为复杂。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需要氢氧 化锂原料、氧气氛围烧结及去离子水洗涤,但常规三元正极材料只需要碳酸锂原料和空气氛围 烧结,无需去离子水洗涤。从性能上看,高镍三元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好,且瓦时成本相 对较低。公司高镍单晶 8 系 NCM 型产品在高温存储性能、循环性能等指标上较同行业其他企 业目前生产的多晶 8 系 NCM 型产品具有稳定性优势。中镍高电压产品可看作低成本的高镍三 元产品,目前在 4.4V 及以上高电压方面存在技术壁垒。随着动力锂电池技术向高安全
14、性、高能 量密度、高循环次数、低成本方向发展,中镍高电压及高镍化是行业普遍认同的三元正极未来 主要发展方向,高性能带动三元电池整体性能的提升,高技术壁垒有望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4.立足三元正极材料,向磷酸铁锂延伸三元正极材料产能持续扩张,磷酸铁锂项目即将量产。公司共建有麓谷、铜官和高新三个产业基地,其中麓谷、铜官为原有生产基建,高新基地为新增生产基建。麓谷基地具备1万吨 三元正极材料产能,铜官基地具备 3 万吨三元正极材料和3万吨三元前驱体产能,高新基地设 计年产 8 万吨三元正极材料和 6 万吨磷酸铁锂。高新基地8万吨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分两期建设 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 4 万吨三元正极材料产
15、线已于今年上半年投产试运行;二期 4 万吨三元 正极材料目前正在建设中。同时,6 万吨磷酸铁锂产线也正在建设中,公司预计今年年底可全面建成投产。预计到 2022 年底,公司具备 12 万吨三元正极材料及6万吨磷酸铁锂产能,按公 司产能释放节奏测算,公司具备今年出货7-8万吨三元正极材料的能力。聚焦中高镍产品,大力提升公司市场竞争优势。自 2018 年起,为应对市场需求与订单结构 的变化,公司持续推进三元正极材料产品结构调整,产能开始向中高镍产品聚集。公司 3 系 NCM 正极材料产品已经于 2019 年停产,其产能均转向生产 5 系 NCM 正极材料产品,借助多种举措 迅速扩大自身产能,保持市
16、场份额的领先地位。2019 年,8 系 NCM 高镍正极材料产品开始逐 步实现量产并交付客户,2020 年 8 系及 NCA 等高镍正极材料销量合计超过千吨,销售收入占 全部三元正极材料的比例超过 10%。2021 年公司第一代高镍单晶和多晶 8 系 NCM 材料实现大批量生产销售,8 系 NCM 与 NCA 合计销量超过 1.2 万吨,已成功跻身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万吨级/年梯队水平。公司在此基础上进 行技术迭代,目前第一代超高镍单晶 9 系 NCM 实现量产,第二代低成本高镍单晶 8 系 NCM 产 品和第二代多晶 8 系 NCM 已完成中试开发验证,进一步提升了镍含量、降低了钴含量,实现 容
17、量增加、成本降低。目前,公司多款中镍高电压三元材料已实现万吨级出货,同时实现 8 系 NCM 型、NCA 型 产品的量产与销售。与同行业公司相对比,公司与容百科技、当升科技、振华新材以及巴莫科 技在高镍产品的产能水平上位于第一梯队,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发行可转债用于产能扩产及新产品生产项目。根据公司 9 月 2 日公告,公司拟向不特定对 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 32.5 亿元,其中 14.5 亿元用于三元正极材料二期扩产项目、9 亿元用于建设新增 6 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 9 亿元,实施主体为公司全资子公司长远新能源。此次可转债的发行将有效提高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产能并扩大在锂电池
18、正极材料领 域的布局,充分发挥磷酸铁锂和三元正极材料的协同效应与优势互补效应,提升公司抗风险能 力与可持续经营能力,巩固公司市场地位,进一步强化公司在新能源正极材料领域的战略布局。三、成本优势突出,盈利能力得到有效保障产品定价模式决定盈利影响因子。公司采用“原材料价格+加工费”模式定价,若原材料 价格上涨,则可传导至下游,免受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企业通过技术先发优势加 速一体化布局,加之优良的制造工艺以及背靠五矿的采购优势和资源优势,单吨加工成本位于 行业最低水平。1.技术先发加速企业一体化布局核心技术数年沉淀,造就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公司自 2011 年进入三元正极材料领域,是 国
19、内最早从事三元正极材料研发、生产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具备三元正极材料量产能力 的企业之一。围绕高效电池正极材料历经数年技术和产业化经验沉淀,研发出三元前驱体共沉 淀技术、高电压 NCM 制备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基于多项核心技术的积累,公司产品性能优质,技术指标处于行业第一梯队水平。NCM5 系及 6 系产品首次效率与行业内可比公司相比具 有优势,比容量与行业水平相当;NCM8 系产品比容量和首次效率与行业内可比公司相比占优。三元前驱体完全用于自供,加速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一体化布局。三元前驱体本身 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其产品品质对于后续加工而成的三元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有着决定性影 响。
20、因此于三元正极材料企业而言,掌握了三元前驱体核心技术,对其行业地位及议价能力具 有凸显作用。公司在 2017 年 12 月收购的全资子公司金驰材料是三元前驱体行业第一梯队企业, 主要从事三元前驱体的研发和生产,具备 NCM523、NCM622、NCM811、NCA 等前驱体的量 产能力,金驰材料生产的三元前驱体主要供公司连续生产三元正极材料。2018 年至 2021 年, 公司逐渐缩减三元前驱体外销比例,加大自供比例。2020 年公司三元前驱体销量仅 0.32 吨,2020 年 4 月起公司再未对外销售过三元前驱体,全部用于自供。2021 年三元前驱体自供比例大概为 65%-70%,随着三元正
21、极材料产能的释放,自供比例相对会有所下降,因此未来随着三元正极 材料的扩产,公司也在规划三元前驱体扩产项目,增加自供比例。公司基于金驰材料的三元前 驱体核心技术与产能,实现了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一体化布局,全面掌握产业链核心环 节,在产业链价值分割与产业链话语权上占据优势,对产品质量形成更为稳定可控的保证。2.优良的制造工艺把控加工成本上游集中度高,深度绑定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公司以正极材料制造为主营业务,位于产 业链中游,需向上游采购三元前驱体、碳酸锂、硫酸镍、氢氧化锂、硫酸钴、硫酸锰等原材料。 2018 年 至 2022 年 上 半 年 公 司 前 五 大 供 应 商 集 中 度 较
22、高 , 采 购 金 额 占 比 分 别 为 66.94%/74.28%/59.84%/60.31%/70.32%。公司与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湖南邦普/广东邦普)深 度绑定,2018 年至 2022 年上半年采购占比分别为 37.30%/53.09%/27.95%/41.98%/33.42%,主要 采购三元前驱体,2018-2020 年采购三元前驱体金额占比分别为 99.87%/93.97%/99.78%,向其 他供应商采购三元前驱体数量较少。这是由于公司向宁德时代销售三元正极材料为特定型号, 所需的三元前驱体原材料需公司自产自供或向指定供应商采购。2020 年起公司减少三元前驱体 外购量,并不
23、再对外销售三元前驱体,增加自供量。技术改造及自动化制造工艺成就行业最低单吨人工成本及制造成本。工程装备技术在产品 产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加工成本。公司在设备大型化、自动化、精 细化控制等工程装备技术方面不断研发改造升级。公司通过对前驱体合成槽进行大型化技术改 造,将处理能力提升到原有设备的 3 倍以上,创造合成槽单体容积行业最大纪录,并在改造过 程中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对温度、pH、流量、浓度等参数进行自动控制,大幅提升中间品成分 合格率,产品粒度合格率提升了十几个百分点,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人工成本大幅降低。 此项技术改造不仅提高产能、降低电耗、减少操作人员,同时大幅节
24、约合成环节生产线的占地 面积,降本增效效果显著。3.背靠五矿,资源优势突出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国五矿。中国五矿是以金属矿产为核心主业、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 重要骨干企业。中国五矿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在亚洲、大洋洲、南美和非洲等地共拥有境 内外矿山 38 座,其中海外矿山 15 座。公司所属秘鲁拉斯邦巴斯铜矿、澳大利亚杜加尔河锌矿、 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矿及柿竹园等世界级在产矿山运营稳定。公司经营的金属品种覆盖我 国战略性矿种目录的 70%以上。长远锂科是中国五矿旗下新能源材料板块的支柱企业,中国五 矿提供的信誉背书为公司开展业务提供了重要助力。公司依托中国五矿的平台优势,与诸多集 团兄弟公司
25、进行业务上的往来,在工程建设服务、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上获得 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有望获得更为快速的发展。4.下游深度绑定国内头部电池厂商,积极拓展国际客户与宁德时代深度合作,积极开拓国内其他主流电池厂商。正极材料企业与下游电池企业之 间建立合作往往要经过需求对接、送样、验证、调试等一系列复杂的步骤,这一过程短则一年, 长则两三年,且一旦客户确定了合格供应之后,不会轻易改变。因此稳固的客户渠道对于正极 材料企业至关重要,可以助力公司未来业绩持续稳定向好发展。公司近几年依靠良好的品牌建 设、高质量产品、出色的管理团队在行业内积累了诸多优质的客户资源,目前已成功进入宁德 时代、比亚迪、
26、亿纬锂能、欣旺达、孚能科技、塔菲尔等主流电池厂商的供应商体系。2018 年 至 2022 年 上 半 年 公 司 前 五 大 客 户 销 售 收 入 占 当 期 主 营 业 务 收 入 比 例 分 别 为 72.41%/86.61%/78.38%/83.99%/79.60%,除 2019 年公司对宁德时代销售占比高达 58.43%外,其 余均不存在单一客户销售比例超过 50%的情况。宁德时代作为公司第一大客户,公司与其长期 深度的业务合作保证了正极材料出货量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公司也在稳步推进与比亚迪、亿 纬锂能、欣旺达等主流电池厂商的深度合作,分散下游客户过度集中的风险。公司积累的三元 正极材料多家核心客户具有大量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为公司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领域的 布局提供良好的产能消化渠道。海外市场布局稳步推进,客户合作有序进行中。公司通过与国内知名客户长期合作为公司 产品提供了品牌效应,有助于开拓海外市场,优化客户结构。公司以国际市场开发和量产为推 进目标,积极拓展与国际客户在技术与商务上的合作。目前已与丰田、松下、村田、LG 化学、 三星 SDI 等海外客户积极进行技术交流和认证导入工作,并寻求在商务上的合作机会,未来有 望进一步抢占海外市场份额。随着公司海内外客户的积极拓展,三元需求空间将进一步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