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岭南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课件+教案+素材《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doc--点击预览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课件.ppt--点击预览 击鼓说唱俑.rmvb 斗牛_野夫.jpg--点击预览 版画作品—舞者.jpg--点击预览 版画的艺术特点.doc--点击预览 疑惑.jpg--点击预览 蒋兆和.doc--点击预览 说唱俑.doc--点击预览 野夫.doc--点击预览 野夫作品_鲁迅.jpg--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doc--点击预览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课件.ppt--点击预览 斗牛_野夫.jpg--点击预览 版画作品—舞者.jpg--点击预览 版画的艺术特点.doc--点击预览 疑惑.jpg--点击预览 蒋兆和.doc--点击预览 说唱俑.doc--点击预览 野夫.doc--点击预览 野夫作品_鲁迅.jpg--点击预览
资源描述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感知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面部情感及动态表现。2.在欣赏评述中,充分感受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丰富情感及历史再现。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品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艺术品的情感力量。教学要点:教学要点:1.从作品的人物造型、动态、表情、理解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海。2.如何解决作品的丰富内海(历史、文化、艺术、手法)与学生的生活阅历及审美经验的差距。教学课时: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感知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面部情感及动态表现。2.在欣赏评述中,充分感受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丰富情感及历史再现。教学要点:教学要点:从作品的人物造型、动态、表情、理解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海。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教师活动 一教师活动 1.欣赏作品2.讨论3.提出看法二学生活动:我能行二学生活动:我能行1.运用多种绘画材料和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人物中情感。2.学生讨论:你用什么方法临摹你感兴趣作品局部,或画出深厚中人物的某种情感?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中人物的那些方面(如表情、动态、)来表现情感的?请选择合适的语汇表达你的感受。三小组活动:三小组活动:1.积极想象和完成各项学习任务。2.能与同学合作。3.明确自己的任务。四作业要求:四作业要求:1.基本要求:能选择适合的词汇表达作品中人物情感。2.较高的要求:通过欣赏感受,能运用美术语汇个生动的语言文表述人物的情感。3.个性探究:能临摹感兴趣的作品局部或画出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人物情感。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美术作品的相关历史知识及美术表现的形式美。2.在欣赏感受中发现绘画、雕塑的形式美与创造美,在细节描绘中体验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教学要点:教学要点:1.与美术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与历史知识、以及声像欣赏的情景体验。2.美术作品中的人物表情和人物动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 一引入 1.放课件 2.欣赏课本中范图 3.了解课件中的意境 二讲授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提问:谁说一说你欣赏课本中的插图后,你有什么的感觉?2.欣赏流民图 3.提问:你从人物的表情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画面给你什么感觉?(悲伤、愤怒、饥饿、无奈和反抗等)画面中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中人物的那些方面(如表情、动态、)来表现情感的?请选择合适 的语汇表达你的感受。5.了解了人物不同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喜、怒、哀、乐”。三学生活动 学生想象与创作:1、能运用语言、文字和绘画形式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2、要有美观的造型、律动、柔和的色彩、特别的功能人物的表情画。四小结 四小结 五作业自评:五作业自评:1、能画一个与众不同的表情画。2、要有色彩和功能。3、作品独特和发挥自己 的个性。 千百年来,艺术家们通过无数优秀的作品表达了人类的丰富情感,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先看看中国的艺术家是怎样通过美术语言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流民图(全景图)流民图(全景图)流民图(局部欣赏)流民图(局部欣赏)流民图(局部欣赏)流民图(局部欣赏)流民图(局部欣赏)流民图(局部欣赏)流民图(局部欣赏)流民图(局部欣赏)流民图(细节欣赏)流民图(细节欣赏)小女孩紧盯着男孩手小女孩紧盯着男孩手中的碗,流露出饥饿的眼中的碗,流露出饥饿的眼神,而碗里的食物已所剩神,而碗里的食物已所剩无几了无几了。老伯捏老伯捏紧了干瘦的紧了干瘦的拳头,悲伤拳头,悲伤中带着对侵中带着对侵略者的仇恨。略者的仇恨。母亲伤心母亲伤心地轻抚着地轻抚着饥饿的孩饥饿的孩子,而孩子,而孩子瘦弱的子瘦弱的小手又说小手又说明了什么明了什么呢?呢?流民图(细节欣赏)流民图(细节欣赏)说唱俑(陶塑说唱俑(陶塑东汉)东汉)说唱俑说唱俑现藏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作品中国历史博物馆。作品表现了一位民间的说唱表现了一位民间的说唱艺人,他一手举槌,边艺人,他一手举槌,边敲边唱,唱到动人处,敲边唱,唱到动人处,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作者抓住了最动人来。作者抓住了最动人的瞬间,将一位乐观向的瞬间,将一位乐观向上、诙谐幽默的鼓书艺上、诙谐幽默的鼓书艺人表现得十分传神。人表现得十分传神。作品欣赏作品欣赏学生作品欣赏学生作品欣赏学习建议学习建议1、本课的美术作品是通过描绘人物的哪些方、本课的美术作品是通过描绘人物的哪些方面(如表情、动态或两者兼有)来表现情面(如表情、动态或两者兼有)来表现情感的?请选择合适的词汇表达你的感受。感的?请选择合适的词汇表达你的感受。2、临摹你感兴趣的作品局部,或画出生活中、临摹你感兴趣的作品局部,或画出生活中人物的某种情感。人物的某种情感。 版画的艺术特点 版画的艺术特点 版画具有独特的魅力版画具有独特的魅力 版画作为一种古老的画种,有着辉煌的历史。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当代,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版画的平,凹、凸、漏、印痕、印版、复数性等是区别于其他画种所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版画家在创作时,除了考虑绘画的基本因素以外,更要考虑手工印刷和技术技巧等精湛性表达,这类制作上的范畴,使得很多画者创作时注重技术,迷恋技巧、制作工艺,而轻视或不重视作品的精神内涵,意境和内在情感的表达,作品中只体现精湛的制作技术,使得技术和内容不能完美统一,这是令人遗憾的。创作者应将版画本体语言以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充分发挥出来,恰如其分地表达艺术家对所处时代、社会、文化的审视和思考,创作出具有精神内涵,文化力量的作品。版画在历史上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的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中国复制中国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创作版画则起自20 世纪 30 年代,经鲁迅先生提倡,后来取得了巨大发展。版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表达人们内在情绪的一种最单纯、最概括、最明快、最强烈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是一种必须要通过媒介转换而完成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门技术性要求极强的画种。可以说版画艺术形式及其版种、技法的出现与发展始终是与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发展紧密相连的,蕴含着较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其审美价值也较为显著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突显木味。它本身具有一种稚拙、朴茂的审美范式,现在的版画已经将这种源于民间的审美范式升华到较高的艺术品位与文化层面。这种具有与大众审美要求的合拍性,进一步明确版画本身发展的优势逐步形成了,形成艺术与受众的良性循环,更好地推动艺术的发展。版画的装饰性版画的装饰性 随着时代多元化的发展,版画也随之趋于多元的、综合形式的发展,版画的装饰性是其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韵律美,高度概括现实世界,是对自然美的意想化、理想化、又能充分地体现人们的审美意识。版画具有艺术的一切品质和特征,所不同的是它常常以特有的相辅相成的语言形式,即富有张力的构图、变形夸张的造型、具有装饰意味的象征性色彩及装饰性肌理等,讲述着人类的共同理想。它是古今版画家所喜爱的艺术形式,特别为中外现代版画家看好,在现代版画作品中大放异彩。版画的装饰性突出了理性与情绪相调和的语言融合,凸现了新的美学意义,它是用表现情感的造型、色彩、肌理等,按照版画装饰性法则组织画面,来表现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装饰艺术专业是从纯绘画专业中分离出来的。中国的传统艺术一直有很浓的装饰性,只是我们很多人没把装饰和艺术联系在一起。在张仃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大力倡导之下,装饰艺术迅猛发展,创作意识、观念不断更新,装饰语言也丰富起来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装饰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效率,在发展的潮流当中,不断把装饰艺术推向顶峰。版画艺术作为艺术的领域,在装饰艺术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与油画国画相比,版画更突出了自身的工艺特点,版画的制作过程本身就决定它的装饰性。我们知道装饰艺术与写实绘画的最大区别就是装饰的平面性,版画由于受到制作工艺的限制也决定了它的平面装饰特性,版画语言的提炼与组织必须做到合理、有序、科学,因此无论是黑白构成、图形、画面构成的选择与搭配都含有较强的装饰设计意识。版画在审美意识、表现形式上与其他画种截然不同的区别。在审美上版画强调作者主观意识在绘画中的自主地位,强调对美的多元化认识和创造。主观审美判断和肯定只听从形式美的支配,却不愿受到客观真实性的限制,这同时也是版画制作工艺对其艺术语言的限制。客观真实、视觉感受固然重要,但不是不能超越的,它不应限制艺术的想象。让艺术把我们生活中的感受、经验联系起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徐匡的版画草地诗篇是一米以上的大幅木刻,是 1975 年创作的,当时“文化革命”还没结束,人们处于审美饥渴之中,草地诗篇一经展出就引起轰动,长久不衰。30 多年过去了,它的生命力犹存,原因是这幅作品能够唤起观众对一个时代的群体记忆,成为时代的象征。画面:英俊的白马低下头,伏帖地让她在背上写诗。广阔的天空浮动着白云,辽阔的草地百花争艳,昔日红军走过的草地而今已是一派生机盎然,可以说草地诗篇 本身就是一首美丽的诗。草地诗篇的成功还在于它的构思,作者创造了一个动人的细节,即马背写诗。通过这个细节刻画了那一代女青年的风采。以写实的手法真实、精致、深入地刻画人物和环境,刀刀到位,一丝不苟,将木刻刻到极致,这种版画风格在中外版画作品中极为少见。版画作为我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有着辉煌的历史。版画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有突出的贡献。版画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版画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在艺术领域中蓬勃发展,在当代艺术中确立了版画非常重要的地位。蒋兆和蒋兆和人物简介人物简介蒋兆和(19041986)被称为 20 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的艺术巨匠。蒋兆和学贯中西的代表作流民图,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以浑厚有力的笔触揭示了大师至真至善的人性,倾泄着对战争的愤怒,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艺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蒋兆和是“五四”运动以来极具变革思想的艺术家之一,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为徐悲鸿写实主义绘画体系的重要人物。在徐悲鸿先生的影响下,他集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西方造型手段于一体,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由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使中国的水墨人物画由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迹化转换为表现人生、人性,表达人文关怀,呼唤仁爱精神的载体。蒋兆和在水墨人物画领域中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人物生平人物生平蒋兆和,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1904 年生,自幼家贫。1920 年至上海,曾画广告,从事服装设计,并自学西画。1927 年受聘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 1949 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为图案系教员。19301932 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并参加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绘抗日宣传画。1935 年至北平,次年返四川正式开始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1937 年春返北平,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并举办个展。1947 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 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 2、3 届理事,为第 4 届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第 3、4、5、6 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改革开放之初,蒋兆和站在新落成的首都国际机场候机厅那幅画着裸体少女的壁画前多次称“好”。蒋兆和始终是以一个博大学人的胸怀看待中国的艺术、看待西方的艺术、看待未来的艺术的。在他从教的五十年间,创立了一整套培养和造就现代水墨人物画人才的教学体系,几十年来,已是桃李芬芳,更多的艺术家走上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道路;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仍然是后人仰慕至极难以超越的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至高点。记者先生出版有蒋兆和画册、蒋兆和画集、蒋兆和画选 等;发表有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等论文。说唱俑说唱俑是我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它的特点是诙谐、幽默,多为一人说唱,以小鼓击节伴奏。击鼓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出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击鼓说唱俑击鼓说唱俑造型造型击鼓说唱俑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俑通高 55 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现已脱落。陶俑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扬起,左臂下挟有一圆形扁鼓,右手执鼓槌作敲击状。俑人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使观者产生极大的共鸣。此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意义意义“说唱”是中国曲艺艺术的主要特征,它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经无从稽考。这件出土于中国西部四川省的东汉时期(公元 25220 年)击鼓说唱俑,为我们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丝线索。同时它的发现证明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经日臻成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击鼓说唱俑不但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杰出作品,也是中国曲艺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野夫野夫野夫先生生于 1909 年。原名郑毓英,亦作育英,又名绍虔,字诚之,尚有郑未明、金泛影、新潮等化名,笔名野夫。野夫的主要版画作品有斗牛、日出、家、高尔基、王良俭像、送棉衣、安息吧!导师、鲁迅先生、泛区难船、抢棉花、要饭吃和连环木刻盐等。皆为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杰作。他曾研究和借鉴比利时画家麦绥莱勒(1889-1971)、德国版画家凯绥_珂勒惠支(1867-1945)及苏联的版画艺术,更力求创新,而又取材现实,故其画极富战斗性,加以黑白对比强烈,线条粗放有力,刀味木味兼浓,感染力至巨,其特殊的艺术风格为构筑其画作的高品位与巨大成功的要索的一部分,这种视似甚易,如与生俱来的近乎稚拙的木刻艺术风格,实系功底坚实并无休止地付出辛勤的创作劳动而获得的结晶,诚是万分难能可贵的。在兵荒马乱的抗战年代,野夫先生奔波于祖国各地,生活极不安定,常冒着日机轰炸的生命危险去编书编报,写文章,作版画,领导木刻运动,培养抗战青年艺术骨干,艰苦务实,从不知疲,毫无怨言。先生擅古今诗文,并通戏剧,又能善于处事,而待人亲和,慷慨济贫,更严于律己,深得同事、工友与学生的敬爱。这位耿耿为人民的版画事业奉献一切的真诚的艺术家,却遭到“四人帮”的迫害。于一九七三年含冤逝世于北京,实中国艺术界的不可弥补的损失!野夫先生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先驱,中国著名的版画大师,其艺术在国内外均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他的业绩,将于吾国的版画史上,在进步人类的心目中永发光华。野夫自刻像
展开 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