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项目剪力墙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项目剪力墙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件.pptx(1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熟悉剪力墙的平法识图。熟悉剪力墙的平法识图。(2)熟悉剪力墙钢筋构造的一般规则。熟悉剪力墙钢筋构造的一般规则。(3)掌握剪力墙钢筋算量的基本知识。掌握剪力墙钢筋算量的基本知识。(4)掌握剪力墙钢筋算量的应用。掌握剪力墙钢筋算量的应用。能力目标:能力目标:(1)具备看懂剪力墙平法施工图的能力。具备看懂剪力墙平法施工图的能力。(2)具备剪力墙钢筋算量的基本能力。具备剪力墙钢筋算量的基本能力。第1页/共124页素质目标:素质目标:(1)能够耐心细致地读懂剪力墙相关图集和图纸。能够耐心细致地读懂剪力墙相关图集和图纸。(2)能够通过查找、能够通过查找、询问和
2、自主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询问和自主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第2页/共124页剪力墙平法施工图是在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列表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表达剪力墙的尺寸与配筋信息。列表注写方式实例如图5-7所示,截面注写方式实例如图5-8所示。任务5.1 剪力墙平法识图第3页/共124页5.1.1 列表注写方式列表注写方式是分别在剪力墙柱表、剪力墙身表和剪力墙梁表中,对应于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上的编号,用绘绘截面配筋图并注写几何尺寸与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剪力墙平法施工图(如图5-7所示)。剪力墙不是一个单一的构件,而是由剪力墙柱、剪力墙身和剪力墙梁由剪力墙柱、剪力墙身和剪力墙梁三类构件组成,三类构件
3、组成,如图5-1所示。第4页/共124页1.剪力墙墙身列表注写方式(1)注写墙身编号。剪力墙墙身编号由墙身代号、序号以及墙身所配置的水平与竖向分布钢筋的排数组成,其中,排数注写在括号内,表达形式为:Q(排)。当墙身所设置的水平与竖向分布钢筋的排数为2时可不注。现场施工两排钢筋剪力墙示意图如图5-2所示。第5页/共124页对于分布钢筋网的排数规定:抗震:当剪力墙厚度不大于400 mm时,应配置双排;当剪力墙厚度大于400 mm,但不大于700 mm时,宜配置三排;当剪力墙厚度大于700 mm时,宜配置四排。各排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与间距应保持一致。当剪力墙配置的分布钢筋多于两排时,剪
4、力墙拉筋两端应同时钩住外排水平纵筋和竖向纵筋,还应与剪力墙内排水平纵筋和竖向纵筋绑扎在一起。第6页/共124页图5-1 剪力墙(剪力墙墙身的拉筋从略)第7页/共124页图5-2 两排钢筋剪力墙示意图第8页/共124页(2)注写各段墙身起止标高:自墙身根部往上以变截面位置或截面未变,但配筋改变处为界分段注写。墙身根部标高一般指基础顶面标高(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则为框支梁的顶面标高)。(3)注写水平分布钢筋、竖向分布钢筋和拉筋的具体数值。注写数值为一排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分布钢筋的规格与间距,具体设置几排已经在墙身编号后面表述。拉筋应注明布置方式为双向或梅花双向,如图5-3所示(图中(a)为竖向分布钢
5、筋间距,(b)为水平分布钢筋间距)。第9页/共124页(a)(b)图5-3 双向拉筋与梅花双向拉筋示意图(a)拉筋3a3b双向(a200、b200);(b)拉筋4a4b梅花双向(a150、b150)第10页/共124页2.剪力墙墙柱列表注写方式墙柱编号由墙柱类型代号和序号组成,见表5-1。第11页/共124页表表5-1 墙墙 柱柱 编编 号号第12页/共124页约束边缘构件包括约束边缘暗柱(如图5-4(a)所示)、约束边缘端柱(如图5-4(b)所示)、约束边缘翼墙(如图5-4(c)所示)、约束边缘转角墙(如图5-4(d)所示)。约束性墙柱布置在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以上一层墙肢,底部加强部位由设计标
6、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指出,抗震设计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应符合以下规定:(1)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第13页/共124页(2)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两者中的较大值,部分框支剪力墙宜取至转换层以上两层,且不宜小于房屋高度的1/10;(3)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底板或以下时,则底部加强部位宜延伸到计算嵌固端。另外,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还规定,剪力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1)一、二、三级剪力墙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5-2的规定值时,以及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应在底部
7、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第14页/共124页表表5-2 剪力墙可不设约束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剪力墙可不设约束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注:轴压比,指剪力墙考虑地震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墙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2)除(1)所列范围外,剪力墙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第15页/共124页图5-4 约束边缘构件(a)约束边缘暗柱;(b)约束边缘端柱;(c)约束边缘翼墙;(d)约束边缘转角墙第16页/共124页构造边缘构件包括构造边缘暗柱(如图5-5(a)所示)、构造边缘端柱(如图5-5(b)所示)、构造边缘翼墙(如图5-5(c)所示)、构造边缘转角墙(如图5-4(d)
8、所示)。在剪力墙柱表中表达的内容,规定如下:(1)注写墙柱编号。墙柱编号由墙柱类型代号和序号组成(见表5-1),绘制该墙柱的界面配筋图,标注墙柱几何尺寸。约束边缘构件(如图5-4所示)和构造边缘构件(如图5-5所示)需注明阴影部分尺寸。扶壁柱及非边缘暗柱需标注几何尺寸。第17页/共124页(2)注写各段墙柱的起止标高,自墙柱根部往上以变截面位置或截面未变,但配筋改变处为界分段注写。墙根部标高一般指基础顶面标高(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则为框支梁顶面标高)。(3)注写各段墙柱的纵向钢筋和箍筋,注写值应与在表中绘制的截面配筋图相对应。纵向钢筋注总配筋值,墙柱箍筋的注写方式与柱箍筋相同。约束边缘构件除注写
9、阴影部位的箍筋外,尚需在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中注写非阴影区内布置的拉筋(或箍筋)。第18页/共124页图5-5 构造边缘构件(a)构造边缘暗柱;(b)构造边缘端柱;(c)构造边缘翼墙;(d)构造边缘转角墙第19页/共124页3.剪力墙墙梁列表注写方式墙梁编号由墙梁类型代号和序号组成,见表5-3。在剪力墙梁表中表达的内容,规定如下:(1)注写墙梁编号。墙梁编号由墙梁类型代号和序号组成,表达形式应符合表5-3的规定。第20页/共124页表表5-3 墙墙 梁梁 编编 号号第21页/共124页(2)注写墙梁所在楼层号。(3)注写墙梁顶面标高高差,该高差是指相对于墙梁所在结构层楼面标高的高差值。高于者为正值
10、,低于者为负值,当无高差时不注。(4)注写墙梁截面尺寸b h,上部纵筋,下部纵筋和箍筋的具体数值。(5)当连梁设有对角暗撑时代号为LL(JC),注写暗撑的截面尺寸(箍筋外皮尺寸);注写一根暗撑的全部纵筋,并标注“2”表明有两根暗撑相互交叉;注写暗撑箍筋的具体数值。第22页/共124页(6)当连梁设有交叉斜筋时代号为LL(JX),注写连梁一侧对角斜筋的配筋值,并标注“2”表明对称设置;注写对角斜筋在连梁端部设置的拉筋根数、规格及直径,并标注“4”表示四个角都设置;注写连梁一侧折线筋配筋值,并标注“2”表明对称设置。(7)当连梁设有集中对角斜筋时 代号为LL(DX),注写一条对角线上的对角斜筋,并
11、标注“2”表明对称设置。第23页/共124页4.剪力墙列表注写方式识图剪力墙列表注写方式识图方法,就是把剪力墙平面图与墙身表、墙柱表、墙梁表对照阅读,如图5-6所示。第24页/共124页图5-6 剪力墙列表注写方式识图方法第25页/共124页5.1.2 截面注写方式截面注写方式是在分标准层绘制的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上,以直接在墙柱、墙身、墙梁上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用来表达剪力墙平法施工图,如图5-8所示。选用适当比例原位放大绘制剪力墙平面布置图,其中对墙柱绘制配筋截面图;对所有墙柱、墙身、墙梁分别按规定进行编号,并分别在相同编号的墙柱、墙身、墙梁中选择一根墙柱、一道墙身、一根墙梁进行
12、注写,其注写方式规定如下:(1)从相同编号的墙柱中选择一个截面,注明几何尺寸,标注全部纵筋及箍筋的具体数值。第26页/共124页图5-7 剪力墙列表注写平法施工图(a)剪力墙平法施工图及剪力墙梁表、剪力墙身表;(b)部分剪力墙柱表第27页/共124页图5-7 剪力墙列表注写平法施工图(a)剪力墙平法施工图及剪力墙梁表、剪力墙身表;(b)部分剪力墙柱表第28页/共124页(2)从相同编号的墙身中选择一道墙身,按顺序引注的内容为:墙身编号(应包括注写在括号内墙身所配置的水平与竖向分布钢筋的排数)、墙厚尺寸,水平分布钢筋、竖向分布钢筋和拉筋的具体数值。(3)从相同编号的墙梁中选择一根墙梁,按顺序引注
13、的内容为:注写墙梁编号、墙梁截面尺寸b h、墙梁箍筋、上部纵筋、下部纵筋和墙梁顶面标高高差的具体数值。当连梁设有对角暗撑、交叉斜筋或集中对角斜筋时,应按规定注写。第29页/共124页当墙身水平分布钢筋不能满足连梁、暗梁及边框梁的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要求时,应补充注明梁侧面纵筋的具体数值(无此项补充注明时,墙身水平分布筋则作为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注写时,以大写字母N打头,接续注写直径与间距。其在支座内的锚固要求同连梁中受力钢筋。第30页/共124页【例例5.1】N10150,表示墙梁两个侧面纵筋对称配置为:HRB400级钢筋,直径为10 mm,间距为150 mm。第31页/共124页5.1.3
14、 剪力墙洞口的表示方法无论采用列表注写方式还是截面注写方式,剪力墙上的洞口均可在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上原位表达。(1)在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上绘制洞口示意,并标注洞口中心的平面定位尺寸。(2)在洞口中心位置引注:洞口编号,洞口几何尺寸,洞口中心相对标高,洞口每边每边补强钢筋,共四项内容。具体规定如下。洞口编号:矩形洞口为JD(为序号),圆形洞口为YD(为序号);第32页/共124页 洞口几何尺寸:矩形洞口为洞宽 洞高(b h),圆形洞口为洞口直径D;洞口中心相对标高,系相对于结构层楼(地)面标高的洞口中心高度。当其高于结构层楼面时为正值,低于结构层楼面时为负值。洞口每边补强钢筋,分以下几种不同情况(洞
15、口补强标准构造如图5-9所示)。第33页/共124页.当矩形洞口的洞宽、洞高均不大于800 mm时,此项注写为洞口每边补强钢筋的具体数值(如果按标准构造详图设置补强钢筋时可不注)。当洞宽、洞高方向补强钢筋不一致时,分别注写洞宽方向和洞高方向补强钢筋,以“/”分隔。第34页/共124页第35页/共124页.当矩形或圆形洞口的洞宽或直径大于800 mm时,在洞口的上、下需设置补强暗梁,此项注写为洞口上、下每边暗梁的纵筋与箍筋的具体数值(在标准构造详图中,补强暗梁梁高一律定为补强暗梁梁高一律定为400 mm,施工时按标准构造详图取值,设计时不注。当设计者采用与该构造详图不同的做法时,应另行注明),圆
16、形洞口时尚需注明环向加强钢筋的具体数值;当洞口上、当洞口上、下边为剪力墙连梁时,此项免注;洞口竖向两侧设置边缘构件时,亦不在下边为剪力墙连梁时,此项免注;洞口竖向两侧设置边缘构件时,亦不在此项表达此项表达(当洞口两侧不设置边缘构件时,设计者应给出具体做法)。图5-8 剪力墙截面注写平法施工图第36页/共124页图5-8 剪力墙截面注写平法施工图第37页/共124页图5-9 剪力墙洞口补强构造第38页/共124页第39页/共124页.当圆形洞口设置在连梁中部1/3范围(且圆洞直径不应大于1/3梁高)时,需注写在圆洞上下水平设置的每边补强纵筋与箍筋。.当圆形洞口设置在墙身或暗梁、边框梁位置,且洞口
17、直径不大于300 mm时,此项注写为洞口上下左右每边布置的补强纵筋的具体数值。.当圆形洞口直径大于300 mm,但不大于800 mm时,其加强钢筋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系按照圆外切正六边形的边长方向布置(参照图5-9),设计仅需注写六边形中一边补强钢筋的具体数值。第40页/共124页5.1.4 地下室外墙的表示方法本节地下室外墙的表示方法,仅适用于起挡土作用的地下室外围护墙。地下室外墙中墙柱、连梁及洞口等的表示方法同地上剪力墙。地下室外墙编号由墙身代号、序号组成,表达为:DWQ地下室外墙平法注写方式,包括集中标注墙体编号、厚度、贯通筋、拉筋等和原位标注附加非贯通筋等两部分内容。当仅设置贯通筋,未设置
18、附加非贯通筋时,则仅做集中标注。第41页/共124页1.地下室外墙的集中标注地下室外墙的集中标注规定如下:(1)注写地下室外墙编号,包括代号、序号、墙身长度(注为xxxx轴)。(2)注写地下室外墙厚度bw=xxx。(3)注写地下室外墙的外侧、内侧贯通筋和拉筋。以OS代表外墙外侧贯通筋。其中,外侧水平贯通筋以H打头注写,外侧竖向贯通筋以V打头注写。以IS代表外墙内侧贯通筋。其中,内侧水平贯通筋以H打头注写,内侧竖向贯通筋以V打头注写。以tb打头注写拉筋直径、强度等级及间距,并注明“双向”或“梅花双向”。第42页/共124页第43页/共124页2.地下室外墙的原位标注地下室外墙的原位标注主要表示在
19、外墙外侧配置的水平非贯通筋或竖向非贯通筋。当配置水平非贯通筋时,在地下室墙体平面原位标注。在地下室外墙外侧绘制粗实线段代表水平非贯通筋,在其上注写钢筋编号并以H打头注写钢筋强度等级、直径、分布间距,以及自支座中线向两边跨向的伸出长度值。当自支座中线向两侧对称伸出时,可仅在单侧标注跨内伸出长度。边支座处非贯通钢筋的伸出长度值从支座外边缘算起。第44页/共124页地下室外墙外侧非贯通筋通常采用“隔一布一”方式与集中标注的贯通筋间隔布置,其标注间距应与贯通筋相同,两者组合后的实际分布间距为各自标注的1/2。第45页/共124页5.2.1 剪力墙受力特点简述剪力墙结构(考虑抗震时又称抗震墙),就是整个
20、建筑物都采用剪力墙结构,包括墙身、墙柱(暗柱和端柱)、墙梁(连梁、暗梁、边框梁)。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地震力,同时还要受到楼层传来的竖向力作用。水平截面上一般有弯矩、剪力、轴力三种内力,剪力墙竖向钢筋由弯矩和轴力确定,水平钢筋则由剪力确定。在弯矩和轴力共同作用下,剪力墙水平截面正应力分布如图5-10所示。任务5.2 剪力墙钢筋标准构造及计算原理第46页/共124页图5-10 抗震墙计算类型图(a)整体墙;(b)小开口整体墙;(c)双肢墙;(d)多肢墙第47页/共124页从图上可以看出,剪力墙墙肢两侧或洞口两侧受力较大。所以在实际工程中,常在墙肢两侧或洞口两侧设置边缘构件墙肢两侧或洞口两侧设置边缘
21、构件,纵筋集中配置并设箍筋。边缘构件能显著地提高墙体延性,同时还能防止剪力墙发生水平剪切滑移,提高抗剪能力。第48页/共124页5.2.2 剪力墙构件钢筋构造知识体系11G101-1中的剪力墙结构包含剪力墙结构包含“一墙、二柱、三梁一墙、二柱、三梁”,即一种墙身、,即一种墙身、两种墙柱两种墙柱(暗柱和端柱暗柱和端柱)、三种墙梁、三种墙梁(连梁、暗梁、边框梁连梁、暗梁、边框梁)。计算剪力墙钢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如图5-11所示。第49页/共124页图5-11 剪力墙钢筋分解示意图第50页/共124页5.2.3 墙身钢筋构造剪力墙墙身构件的钢筋种类见表5-4。表表5-4 剪剪力墙身钢筋种类
22、力墙身钢筋种类第51页/共124页1.墙身水平钢筋构造1)端部无边缘构件端部无边缘构件端部无边缘构件墙身水平筋构造如图5-12所示。实际工程中,剪力剪力墙墙肢的端部一般都设置边缘构件墙墙肢的端部一般都设置边缘构件(暗柱或端柱),墙肢端部无边缘构件的情况较少。第52页/共124页图5-12 端部无边缘构件墙身水平筋构造第53页/共124页2)端部有边缘构件端部有边缘构件(1)端部有暗柱。暗柱不是墙身的支座而是墙边缘竖向加强带,墙身暗柱不是墙身的支座而是墙边缘竖向加强带,墙身水平筋与暗柱不存在锚固和搭接。水平筋与暗柱不存在锚固和搭接。墙身水平筋需伸至暗柱最外侧纵筋外侧暗柱最外侧纵筋外侧后弯折10d
23、,如图5-13所示。图5-13 端部有暗柱第54页/共124页(2)端部有暗柱转角墙。墙身水平筋在转角墙处有三种构造。前两种构造是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墙处连续通过转弯,而第三种构造是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内侧水平钢筋应避免内折角,都是伸至端头墙竖筋内侧弯钩15d,水平钢筋沿高度每隔一根错开搭接,连接区域宜在暗柱范围外水平钢筋沿高度每隔一根错开搭接,连接区域宜在暗柱范围外,如图5-14所示。拉筋应与剪力墙每排的竖向筋和水平筋绑扎。剪力墙钢筋配置若多于两排,中间排水平筋端部构造同内侧钢筋。第55页/共124页图5-14 端部有暗柱转角墙第56页/共124页(3)端部有暗柱翼墙。翼墙暗柱处,沿翼墙方向
24、水平筋连续贯通,垂直翼墙方向水平筋伸至翼墙竖筋内侧弯钩15d(避免内折角),如图5-15所示。(4)端部有端柱转角墙。端柱可视为墙身的支座端柱可视为墙身的支座,墙身水平筋伸入端柱内满足直锚时,直锚laE,同时必须伸至端柱对边竖向钢筋内侧位置。当直锚不满足时,墙身水平筋伸至端柱对边竖向钢筋内侧弯折15d,水平筋伸入端柱不小于0.6labE,如图5-16所示。第57页/共124页图5-15 端部有暗柱翼墙第58页/共124页图5-16 端部有端柱转角墙第59页/共124页(5)端部有端柱翼墙。端柱翼墙处,沿翼墙方向水平筋连续贯通,垂直翼墙方向水平筋伸至翼墙竖筋内侧弯钩15d,如图5-17所示。(6
25、)端部有端柱端部墙。墙身水平筋伸入端柱内满足直锚时,直锚laE,同时必须伸至端柱对边竖向钢筋内侧位置;当直锚不满足时,墙身水平筋伸至端柱对边竖向钢筋内侧弯折15d,如图5-18所示。第60页/共124页图5-17 端部有端柱翼墙第61页/共124页图5-18 端部有端柱端部墙第62页/共124页3)水平变截面墙处水平钢筋构造水平变截面墙处水平钢筋构造当水平方向墙身截面发生变化时(通常是墙外侧平齐,内侧不平齐),平齐一侧水平钢筋连续通过,较窄墙内侧钢筋伸入较宽墙内锚固,锚固长度为1.2laE(1.2la),较宽墙内侧钢筋伸至尽端弯折至少15d。如图5-19所示与梁、柱变截面处钢筋构造做法相同。第
26、63页/共124页图5-19 水平变截面墙水平钢筋构造第64页/共124页图5-20 剪力墙水平筋交错搭接第65页/共124页4)水平分布筋的连接水平分布筋的连接剪力墙水平分布筋的搭接区域宜在边缘构件范围以外,上下相邻两排水平筋交错搭接,错开距离不小于500 mm,搭接长度不小于1.2laE(1.2la),如图5-20所示。5)水平分布筋遇洞口的构造水平分布筋遇洞口的构造在洞口处被截断的剪力墙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在洞口处打拐扣过加强筋,伸至对边,如图5-21所示。第66页/共124页图5-21 墙身钢筋的截断第67页/共124页2.墙身竖向钢筋构造实际工程中,为施工方便,常将水平分布筋放在
27、坚向分布筋外侧,但实际工程中,为施工方便,常将水平分布筋放在坚向分布筋外侧,但当墙体受到与墙面垂直的较大水平荷载时,如地下室外墙受土压力作用,当墙体受到与墙面垂直的较大水平荷载时,如地下室外墙受土压力作用,应将竖向钢筋放在水平分布筋外侧。应将竖向钢筋放在水平分布筋外侧。1)墙插筋在基础中的构造墙插筋在基础中的构造(1)墙插筋保护层厚度大于5d时构造。墙插筋应伸至基础底部支在基础底部钢筋网片上,并在基础高度范围内设置间距不大于500 mm,且不少于两道水平分布钢筋与拉筋,如图5-22所示。第68页/共124页图5-22 墙插筋在基础中锚固构造(插筋保护层厚度5d)第69页/共124页(2)墙外侧
28、插筋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时构造。当墙位于基础边部时,插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的部位应设置横向附加水平钢筋,即锚固区横向钢筋,如图5-23所示。第70页/共124页 图5-23 墙插筋在基础中锚固构造(插筋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第71页/共124页(3)墙外侧纵筋与底板纵筋搭接时构造。墙外侧纵筋与底板纵筋搭接时构造如图5-24所示。墙外侧纵筋插至基础板底部且支在底板钢筋网上,并向内弯折不小于15d。底板钢筋伸至基础板尽端向上弯折至基础顶面。第72页/共124页图5-24 墙插筋在基础中锚固构造(墙外侧纵筋与底板纵筋搭接)第73页/共124页2)墙身竖向分布钢筋连接构造墙身竖向分布钢筋连接构造墙
29、身竖向钢筋的连接如图5-25所示,在绑扎搭接长度、非连接区规定、相邻纵筋连接第74页/共124页图5-25 墙身竖向分布钢筋连接构造第75页/共124页的交错距离、接头百分率等方面与框架柱纵向钢筋的连接有所不同。关于墙身钢筋连接问题,图集对绑扎、焊接和机械连接的适用条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程中,不少施工组织设计都提出:钢筋直径在14 mm以上时,采用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直径在14 mm以下时,使用绑扎搭接连接。3)墙身变截面处竖向分布钢筋构造墙身变截面处竖向分布钢筋构造墙身变截面处竖向分布钢筋构造如图5-26所示,与框架柱变截面处的纵筋构造相似。第76页/共124页图5-26 墙身变截
30、面处竖向分布钢筋构造第77页/共124页4)剪力墙竖向钢筋顶部构造剪力墙竖向钢筋顶部构造墙身竖向钢筋顶部构造如图5-27所示,与框架柱中柱柱顶纵筋构造相似。第78页/共124页图5-27 墙身竖向钢筋顶部构造第79页/共124页5)竖向分布筋遇洞口的构造竖向分布筋遇洞口的构造竖向分布筋遇洞口的构造与水平分布筋遇洞口的构造相同。在计算钢筋根数时,遵从以下规定:墙竖筋第一根距暗柱墙竖筋第一根距暗柱1/2竖筋间竖筋间距,墙水平筋距基础和楼面距,墙水平筋距基础和楼面1/2水平筋间距。水平筋间距。第80页/共124页 3.墙身拉筋构造墙身拉筋有梅花形和矩形两种形式,如图5-3所示。当设计未注明时,宜采用
31、梅花形排布方案。一般情况下,拉筋间距是墙水平筋或竖向筋间距的2倍,即“隔一拉一”。当然,实际工程中也有“隔二拉一”的做法。例如,当剪力墙身水平分布筋和垂直分布筋的间距设计为200 mm,而拉筋间距设计为400 mm时,就是“隔一拉一”,如果拉筋间距设计为600 mm时,就是“隔二拉一”。拉筋直径不小于6 mm。第81页/共124页拉筋排布规定:层高范围内由底部板顶向上第二排水平分布筋处开始层高范围内由底部板顶向上第二排水平分布筋处开始设置,至顶部板底向下第一排水平分布筋处终止;墙身宽度范围内由距边设置,至顶部板底向下第一排水平分布筋处终止;墙身宽度范围内由距边缘构件边第一排墙身竖向分布筋处开始
32、设置。缘构件边第一排墙身竖向分布筋处开始设置。位于边缘构件范围的水平分布筋也应设置拉筋,此范围拉筋间距不大于墙身拉筋间距,或按设计标注。墙身拉筋应同时勾住竖向分布筋与水平分布筋。当墙身分布筋多于两排时,拉筋应与墙身内部的每排竖向和水平分布筋同时牢固绑扎。第82页/共124页墙身拉筋长度墙身拉筋长度=墙厚墙厚-保护层保护层 2-d+11.9d 2(按拉筋按拉筋中心线计算,中心线计算,d为拉筋直径为拉筋直径)墙身拉筋根数墙身拉筋根数=墙净面积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墙柱、墙梁、门窗洞口,即墙净面积=墙面积-门窗洞口总面积-墙柱面积-墙梁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横向间距
33、竖向间距第83页/共124页5.2.4 墙柱钢筋构造端柱和暗柱一般设在墙体或洞口两侧,暗柱截面宽度与墙厚相同,而端柱截面边长不小于2倍墙厚,是突出墙面的。端柱和小墙肢端柱和小墙肢(截面高度不大于截面厚度4倍的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的竖向钢筋和箍筋构造与框架柱相同。竖向钢筋和箍筋构造与框架柱相同。暗柱暗柱(包括转角墙、翼墙)可理解为剪力墙两端的加强部位,所以其纵纵筋构造与墙身竖向分布筋相似。筋构造与墙身竖向分布筋相似。工程上常采用的焊接和机械连接,两者纵工程上常采用的焊接和机械连接,两者纵筋连接构造是一样的。筋连接构造是一样的。所有墙柱纵向钢筋绑扎搭接范围内的箍筋间距max5d,100(d为墙柱纵
34、筋中较小值)。第84页/共124页5.2.5 墙梁钢筋构造1.连梁配筋构造在剪力墙结构中,连接墙肢与墙肢的梁称为连梁。一般情况下,梁宽与墙厚相同,梁高即相邻上下洞口之间的墙高,起着加强墙肢之间的联系,并对墙肢施加约束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兼作洞口过梁。考虑地震作用时,连梁箍筋符合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规定,连梁的纵筋上下配置是一样的。当端部洞口连梁的纵向钢筋在端支座的直锚长度不小于laE且不小于600 mm时,可不必上下弯折。第85页/共124页墙顶LL洞口两侧需要附加一定数量的箍筋。连梁的侧面钢筋,可为剪力墙连梁的侧面钢筋,可为剪力墙的水平分布钢筋,或由设计标注。的水平分布钢筋,或由设计标注
35、。连梁配筋构造如图5-28、5-29、5-30所示。注意墙顶连梁与墙中连梁箍筋配制的不同。1)剪力墙端部洞口连梁钢筋计算剪力墙端部洞口连梁钢筋计算(1)顶层连梁钢筋计算(如图5-28所示):上下部纵筋长度=左锚固长度+洞口宽度+右锚固长度式中:左锚固长度分直锚与弯锚两种构造;右锚固长度=maxlaE、600。第86页/共124页箍筋根数=左锚固段根数+洞口上部根数+右锚固段根数(2)中间层连梁钢筋计算:上下部纵筋长度=左锚固长度+洞口宽度+右锚固长度箍筋根数=洞口上部根数第87页/共124页2)剪力中部单洞口连梁钢筋计算剪力中部单洞口连梁钢筋计算(1)顶层连梁钢筋计算(如图5-29所示):上下
36、部纵筋长度=左锚固长度+洞口宽度+右锚固长度式中:左锚固长度=右锚固长度=maxlaE、600箍筋根数=左锚固段根数+洞口上部根数+右锚固段根数式中:左锚固根数=右锚固根数=(maxlaE、600-100)/150+1洞口上部根数=(洞口宽-50 2)/间距+1第88页/共124页(2)中间层连梁钢筋计算:上下部纵筋长度=左锚固长度+洞口宽度+右锚固长度箍筋根数=洞口上部根数第89页/共124页 图5-28 端部洞口连梁钢筋构造第90页/共124页 图5-29 中部单洞口连梁钢筋构造第91页/共124页3)剪力中部双洞口连梁钢筋计算剪力中部双洞口连梁钢筋计算(1)顶层连梁钢筋计算(如图5-30
37、所示):上下部纵筋长度=左锚固长度+两洞口宽度合计+两洞口间墙宽度(窗间墙)+右锚固长度式中:左锚固长度=右锚固长度=maxlaE,600。箍筋根数=左锚固段根数+两洞口上部根数+窗间墙上部根数+右锚固段根数第92页/共124页(2)中间层连梁钢筋计算:上下部纵筋长度=左锚固长度+两洞口宽度合计+两洞口间墙宽度(窗间墙)+右锚固长度箍筋根数=两洞口上部根数第93页/共124页图5-30 中部双洞口连梁钢筋构造第94页/共124页2.连梁斜筋和暗撑配筋构造(1)连梁交叉斜筋配筋构造(LL(JX)。当洞口连梁截面宽度不小于250 mm时,可采用交叉斜筋配筋。交叉斜筋配筋连梁的对角斜筋在梁端部应设置
38、拉筋,如图5-31所示。第95页/共124页图5-31 连梁交叉斜筋配筋构造第96页/共124页(2)连梁集中对角斜筋配筋构造(LL(DX)。当连梁截面宽度不小于400 mm时,可采用集中对角斜筋配筋。集中对角斜筋配筋连梁应在梁截面内沿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设置双向拉筋,拉筋应勾住外侧纵向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 mm,直径不应小于8 mm。如图5-32所示。第97页/共124页图5-32 连梁集中对角斜筋配筋构造第98页/共124页(3)暗撑。当连梁截面宽度不小于400 mm时,可采用对角暗撑配筋。对角暗撑配筋连梁中暗撑箍筋的外缘沿梁截面宽度方向不宜小于梁宽的一半,另一方向不宜小于梁宽的1/5;
39、对角暗撑约束箍筋肢距不应大于350 mm。如图5-33所示。(用于筒中筒结构时,laE均取为1.15la。)第99页/共124页图5-33 连梁集中对角斜筋配筋构造第100页/共124页3.暗梁配筋构造暗梁一般设置在剪力墙靠近楼板底部的位置,就像砖混结构的圈梁那样。暗梁对剪力墙有阻止开裂的作用,是剪力墙的一道水平线性加强带。楼层、顶层暗梁钢筋排布构造如图5-34所示。暗梁的钢筋包括:纵向钢筋、箍筋、拉筋和暗梁侧面筋。暗梁的纵筋沿墙肢长度方向贯通布置,箍筋也沿墙肢方向全长均匀布置,不存在加密区和非加密区。在实际工程中,暗梁和暗柱经常配套使用,暗梁的第一根箍筋距暗柱主筋中心为暗梁箍筋间距的1/2的
40、地方布置。暗梁拉筋的计算同剪力墙墙身拉筋,竖向沿侧面水平筋隔一拉一。第101页/共124页暗梁不是剪力墙身的支座,而是剪力墙的加强带。所以,当每个楼层的剪力墙顶部设置有暗梁时,则剪力墙竖向钢筋不能锚入暗梁;如果当前层是中间层,则剪力墙竖向钢筋穿越暗梁直伸入上一层;如果当前层是顶层,则剪力墙的竖向钢筋应穿越暗梁锚入现浇板内。第102页/共124页4.边框梁配筋构造边框梁可以认为是剪力墙的加强带,是剪力墙的边框,有了边框梁就可以不设暗梁。边框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都是贯通布置,箍筋沿边框梁全长均匀布置。边框梁一般都与端柱发生联系,边框梁纵筋与端柱纵筋之间的关系可参照框架梁纵筋与框架柱纵筋的关系。剪
41、力墙边框梁梁钢筋排布构造如图5-35所示。边框梁的钢筋包括:纵向钢筋、箍筋、拉筋和边框梁侧面筋。第103页/共124页5.边框梁或暗梁与连梁重叠时配筋构造连梁与暗梁(或边框梁)重叠时的配筋构造如图5-36所示。连梁与暗梁(或边框梁)重叠的特点一般是两个梁顶标高相同,而暗梁(或边框梁)的截面高度小于连梁,所以暗梁(或边框梁)的下部纵筋在连梁内部直接穿过,暗梁(或边框梁)的上部纵筋也在连梁内部直接穿过。当连梁上部纵筋计算面积大于暗梁(或边框梁)时,连梁上部需设置附加纵筋。连梁上部附加纵筋和连梁下部纵筋自洞口边缘起的锚固长度=maxlaE、600。第104页/共124页连梁的截面宽度与暗梁相同(连梁
42、的截面高度大于暗梁),所以重叠部分的连梁箍筋兼做暗梁箍筋。但是边框梁的截面宽度大于连梁,所以边框梁与连梁的箍筋是各自分布,互不相干。第105页/共124页5.2.6 剪力墙洞口补强构造剪力墙洞口补强构造如图5-9所示。矩形洞口以800 mm为界分为两种补强构造;圆形洞口以300 mm、800 mm为界分为三种补强构造。洞口每侧补强纵筋应按设计注写值,即洞口边长或直径即洞口边长或直径不小于不小于800 mm时,时,洞口周边设补强钢筋;洞口边长或直径大于洞口周边设补强钢筋;洞口边长或直径大于800 mm时,洞口上下设补强时,洞口上下设补强暗梁,左右设剪力墙边缘构件暗梁,左右设剪力墙边缘构件。第10
43、6页/共124页图5-34 剪力墙暗梁钢筋排布构造第107页/共124页图5-35 剪力墙边框梁梁钢筋排布构造第108页/共124页图5-36 边框梁或暗梁与连梁重叠时配筋构造第109页/共124页【例例5.8】如图5-37所示用截面注写方式表达的剪力墙施工图。三级抗震,剪力墙和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25,剪力墙和板的保护层厚度均为15 mm,基础保护层厚度为40 mm。各层楼板厚度均为100 mm,基础厚度为1200 mm。如图5-38和图5-39所示为剪力墙墙身竖向分布筋和水平分布筋构造。试计算墙身钢筋。任务5.3 剪力墙钢筋计算实例第110页/共124页图5-37 剪力墙平法施工图截面
44、注写方式第111页/共124页图5-38 剪力墙墙身竖向分布钢筋(a)基础部分;(b)中间层(一、二层);(c)顶层(三层)第112页/共124页图5-39 剪力墙墙身水平分布钢筋第113页/共124页解解(1)基础部分,如图5-38(a)所示。竖向插筋:剪力墙在基础内锚固区保护层厚度按5d考虑。故弯折长度=6d(参见图5-22)长度=基础内高度+基础内弯钩+搭接长度第114页/共124页 水平分布筋:长度=(端柱截面尺寸-保护层-端柱箍筋直径-端柱外侧纵筋直径)2+墙净长+弯折长度 2=(600-20-8-20)2+5200+15 12 2=6664 mm第115页/共124页(弯折长度见图
45、5-39所示为15d)由于基础内设置水平分布筋与拉筋的要求是:间距不大于500 mm,且不少于两道。故基础内水平筋根数至少=2 3=6根 拉筋(按中心线计算):长度=墙厚-保护层 2-d+11.9d 2=250-15 2-8+11.9 8 2=402.4 mm(d为拉筋直径)第116页/共124页(2)中间层(一层),如图5-38(b)所示。竖向钢筋:长度=层高+上面搭接长度=3200+1.2 352.8=3623.36 mm第117页/共124页 水平钢筋:长度=(端柱截面尺寸-保护层-端柱箍筋直径-端柱外侧纵筋直径)2+墙净长+弯折长度 2=(600-20-8-20)2+5200+15 1
46、2 2=6664 mm第118页/共124页 拉筋:长度=墙厚-保护层 2-d+11.9d 2=250-15 2-8+11.9 8 2=402.4 mm(d为拉筋直径)(3)中间层(二层),如图5-38(b)所示。第119页/共124页计算同中间层(一层)。(4)顶层(三层),如图5-38(c)所示。竖向钢筋:长度=层高-保护层+12d=3200-15+12 12=3329 mm(12d为墙身竖向钢筋在屋面板内的弯折长度)根数同中间层。水平钢筋:长度和根数同中间层。拉筋:长度和根数同中间层。第120页/共124页本章主要介绍了剪力墙的平法识图及配筋构造要求,主要内容包括:(1)制图规则:采用列
47、表注写的表达方式和截面注写的表达方式。(2)剪力墙配筋构造要点:剪力墙由墙柱、墙身和墙梁三类构件组成。墙柱纵筋在基础顶面及每楼层处连接接头;其中端柱及小墙肢柱纵筋及箍筋与框架柱相同;其他边缘构件纵筋搭接与框架柱相似,参阅11G101-1第73页。本 章 小 结第121页/共124页 墙身钢筋网片由水平分布筋及竖向分布筋组成。竖向分布筋连接位置在基础顶或每层楼板顶,同排竖筋交替连接;在屋盖处,伸至屋面板上部钢筋内侧弯折12d。水平分布筋应伸入边缘构件,伸入方式和长度要符合构造要求。水平分布筋兼作边缘构件箍筋时,参阅11G101-1第72页。连接时同排相邻钢筋相互错开净距离不小于500 mm,且接头位置避开边缘构件。墙上有洞口时,当洞口边长或直径不大于800 mm时,洞口周边设补强钢筋;当洞口边长或直径大于800 mm时,洞口上下设暗梁(有连梁时则免设暗梁),左右设边缘构件。第122页/共124页(3)连梁上下两排纵筋相同并伸至边缘构件直锚或弯锚。设有斜向交叉钭筋配筋(或暗撑或对角钭筋配筋)时,其钢筋自洞口侧边向外延伸laE或la。一般墙身水平分布筋贯通连梁兼作侧边构造筋。连梁腹部有洞口时,应设补强纵筋与补强箍筋。第123页/共124页感谢您的观看。第124页/共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