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案大全【精选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歌行》教案大全【精选8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短歌行教案大全【精选8篇】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背诵本诗歌。 2、 过程与方法: 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 教学难点: 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
2、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 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曹操,东
3、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
4、,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2、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
5、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 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起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三、分析诗歌 1、 齐读诗歌 2、 同学对照解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3、 分节解读诗歌: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主要从
6、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来鉴赏。 4、 鉴赏第一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请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明确:情绪“忧”) 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激情,当读到 “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集体发言) 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明确: 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明确:原文说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 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比喻 把人生比作朝露) 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赏析:自古
7、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 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第一节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忧”字,“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忧”。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为着某
8、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忧,是隐含的是积极昂扬的精神。所以作者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来来,举杯邀明月,与尔同销万古愁!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5、小结: 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总的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
9、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奋图强,创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
10、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曹操简介 三、解题
11、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 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四、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千古名作短歌行。 五、朗诵 把握情感:慷慨、激昂 六、解读诗歌 1、“对酒当歌” 诗的一开始,诗人就提出了“酒”这个意象,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经学过哪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分别表达何种情感? 闲适轻松时:(教案)开轩面场圃
12、,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孤独寂寞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失意落寞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离别伤感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在短歌行中,曹操借酒抒发的是什么感情?诗中有没有哪一个字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忧” 忧到了何种程度?(翻译相关句子)板书 2、诗人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对于人生短暂,许多文人都曾发出概叹,有人选择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人选择消极避世,那么,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他为什么也发出这种感叹呢? 明确
13、:功业未就 4、想要实现这种建功立业的包袱,需要什么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要有贤才帮助。 5、诗中有没有描绘贤才相聚的热闹场面?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诗歌。 “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想象贤才归己时的热闹场面。 6、群贤毕至是如此美好,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更加急切,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比喻贤才? 明月、乌鹊(翻译这两句) 7、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之后立即感叹道“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此刻,诗人忧虑的内容还是“人生短暂”吗? 不是。此刻,作者忧虑的是“求贤不得” 8、除了运用比喻来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还有哪些地方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
14、对贤才的渴望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 作者此时,既是在感慨自己人生短暂,也是在概叹贤才人生短暂,同样功业未就,期望贤才们都一起来投奔自己。 “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
15、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 同样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七。小结 虽然这一首短歌行中,充满了忧伤的情调,但这种忧,是站在一个英雄的角度,国家的角度的忧,从这种忧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曹操:他有渴望同意的包袱,有招揽人才的坦荡胸襟,他的忧,是他手中的杜康酒不可解的。八、作业 1、回忆与酒有关的文学作品,以“文人与酒”为题,写一则小论文。 2、背诵全诗 整体感知 篇三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文学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峻
16、,简约严明。他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著有曹操集。(ppt展示) 在此也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原本印象中对于曹操的看法。 诗歌赏析 篇四 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三国中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进而引出曹操当时写作这首短歌行时候的相关历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ppt展示)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本诗歌。 2、过
17、程与方法: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教学难点: 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
18、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
19、,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
20、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2、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
21、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起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三。分析诗歌 1、齐读诗歌 2、同学对照解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3、分节解读诗歌: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主要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来鉴赏。 4、鉴赏第一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
22、着怎样的情绪,并请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明确:情绪“忧”) 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激情,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集体发言) 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明确: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明确:原文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 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明确: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
23、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第一节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忧”字,“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忧”。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忧,是隐含的是积极昂扬的精神。所以作者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来来,举杯邀明月,与尔同销万古愁!何以解忧,唯
24、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5、鉴赏剩下三节: 齐读余下三节,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内容,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诗歌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对贤才的渴望。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可以看出。 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明确:引用典故板书) 这种引用典故表达技巧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边看注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意是:爱人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
25、的心灵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吗?嗣,意为继续;音,声问;嗣音,继续相问,即保持联系之意。这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作者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为,只为你等贤才的缘故,我沉思吟咏至今。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作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挚自然。”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
26、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课文的注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注解“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头发的时候曾几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吃饭时曾几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意义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
27、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应用典故嘛,看这个典,我们会想到。.古典,典雅,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应该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板书引用典故的好处是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表现
28、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
29、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
30、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心情和对人才的尊重。 6、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
31、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建安文学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
32、,改元“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n、徐干、阮瑀y,应瑒y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yn等,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 7、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8、小结: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总的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33、,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奋图强,创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写作背景 篇六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说出自己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从而引出对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绍。 分部分对诗歌进行讲解: 篇七 1、先播放课文录音,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诗歌的诗眼是“忧”,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ppt展示) 2、请学生回答诗中哪些句子含有“忧”字?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ppt展示) 3、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诗人“忧”的究竟是什么呢? 教学重点: 篇八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文。 2、感受诗人“忧”的情感基调和理解为何而“忧”。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