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9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虎知道为您带来了9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虎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2、”。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
3、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
4、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
5、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
6、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
7、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
8、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
9、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
10、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
11、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 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 鬓 毛 衰 翘 尾 巴 连 翘 观 测 道 观 播 种 耕 种 差 异 差 遣 差 劲 参 差 落 叶 丢三落四 落 枕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12、(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
13、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完
14、。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
15、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 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 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 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 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 象、典雅。 大自
16、然的语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按照要求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入一:视频 春季景象(春季画面中可出现渐渐融化的积雪、竞相开放的桃花、新吐绿芽的柳枝、匆匆筑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现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蝉等) 秋季景象(翻飞的黄叶,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枫叶等)冬季景象(呼啸的北风、枯树、飘飞的大雪) 提问:刚才这段图像分别展现了哪些季节的景像?你是依据什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后,顺势新课的学习。 屏
17、示:大自然的语言 引入二:电脑多媒体 (视频播放一段以花为主图像,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在画面依次出现下列诗句,待学生填空后,再用鼠标点击括号处,再显示出红色字体标注的答案。) 1、完成下列诗句填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设问:上述诗句分别是写哪个季节的?你从诗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断出来的?从中你有何体会? 3、在学生
18、发言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 引入三:视频 播放竺可桢资料片:建议片中可从浙江大学校园风光播映,并依次出现浙大校园中的竺的铜塑像,然后逐次出现有关反映竺可桢的生活、科研及其学术著作组成的资料片(更多照片资料请查看浙江大学百年发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桢”栏目) 在播放过程中,可渐次将下列竺可桢简介滚动显示: 竺可桢(18901974)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地理学家。我国近代地理学和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所从事的科学教育、科学组织领导与科学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关于台风眼的机制、台风的分类、东亚天气类型、中国季风气候、高空风向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中国气候区划、气候与农业丰产的关系,物候学、气候变
19、化以及天文学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等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有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和实际领导经验,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物候学(合著)、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气候概论等300多篇,并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记,约900万字。记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况和科学界的重要史料,体现
20、了正直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按年份出版日记,共分5册,约320多万字。这在我国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引入四:故事引入 请学生齐背王之涣凉州词 教师谈话:同学们可知道,有位科学家却认为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的“河”字应为“沙”字,并用翔实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的考证,得到学术界的推重;此外,这位科学家还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诗存在的一些错误,这位科学家就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著名科学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的公开课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同学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同学探索大自
21、然语言的兴趣。 3、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俺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去发现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2、检查读音情况,同学开火车读(
22、每人读一小节)。 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大自然的语言。 4、指名回答。 5、大家一起把这几小节读一读吧。 6、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两张图片,大家看看。(课件出示“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图片并介绍。) 7、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哪一些大自然的语言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语言你还不懂,就看看课文的插图,想象、做一做动作、也可以在纸张上画一画,把它读懂。(足够的时间让同学去感悟) 8、谁来说说,哪一些语言是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语言你是怎样读懂的。 9、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 同学回答,师板书:妙不可言 10、俺们怎样才干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呢? 同学回答,师板
23、书:观察考虑 11、指导朗读 俺们读懂了,并且知道怎样才干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心情一定很高兴吧。请同学们想想应该怎样读,才干读出诗歌的韵律,读出感情。先读一读,再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那一小节读给同桌听。 谁来把你读得最好的读给大家听听。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 2、你们平时一定是个善于观察、勤于考虑的人,说说你还发现了那些大自然的语言。 3、根据自身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小节小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
24、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25、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26、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
27、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
28、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
29、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
30、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
31、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
32、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按照要求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入一:视频 春季景象(春季画面中可出现渐渐融化的积雪、竞相开放的桃花、新吐绿芽的柳枝、匆匆筑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现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蝉等) 秋季景象(翻飞的黄叶,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枫叶等)冬季景象(呼啸的北风、枯树、飘飞的大雪) 提问:刚才这段图像分别展现了哪些季节的景像?你是依据
33、什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后,顺势新课的学习。 屏示:大自然的语言 引入二:电脑多媒体 (视频播放一段以花为主图像,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在画面依次出现下列诗句,待学生填空后,再用鼠标点击括号处,再显示出红色字体标注的答案。) 1、完成下列诗句填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设问:上述诗句分别是写哪个季节的?
34、你从诗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断出来的?从中你有何体会?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 引入三:视频 播放竺可桢资料片:建议片中可从浙江大学校园风光播映,并依次出现浙大校园中的竺的铜塑像,然后逐次出现有关反映竺可桢的生活、科研及其学术著作组成的资料片(更多照片资料请查看浙江大学百年发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桢”栏目) 在播放过程中,可渐次将下列竺可桢简介滚动显示: 竺可桢(18901974)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地理学家。我国近代地理学和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所从事的科学教育、科学组织领导与科学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关于台风眼的机制、台风的分类、东亚天气类型、中国季风气候、高空风向与天气预
35、报的关系,中国气候区划、气候与农业丰产的关系,物候学、气候变化以及天文学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等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有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和实际领导经验,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物候学(合著)、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气候概论等300多篇,并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记,约900万字。记
36、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况和科学界的重要史料,体现了正直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按年份出版日记,共分5册,约320多万字。这在我国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引入四:故事引入 请学生齐背王之涣凉州词 教师谈话:同学们可知道,有位科学家却认为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的“河”字应为“沙”字,并用翔实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的考证,得到学术界的推重;此外,这位科学家还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诗存在的一些错误,这位科学家就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著名科学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七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
37、简洁的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一) 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思考: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38、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三)提问: 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1、 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9、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 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首先是纬度;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
40、,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四) 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三、小结:本文介
41、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四、 课后作业 :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八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
42、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
43、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就能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