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界首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点睛提升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安徽省界首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点睛提升模拟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卑微(b)默契(q)蔓延(mn)B遏制()井冈山(gng)狼藉(j)C洗涤(d)踌躇(ch)扳尖(bn)D豁然(hu)暂时(zhn)虬枝(qi)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B新建的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D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联贯的一段话,是恰当的一项是()
3、每个人都有自己控制意义的不同能力和不同角度也表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这不仅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实际上却是由古往今来的每个人分别构成的而这个有意义的世界,表面上看是人类共有的ABCD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B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C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D在本届世乒赛上,运动健儿奋力拼搏,再次赢得了男子团体冠军。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
4、5、根据课文默写晓战随金鼓, _。(_塞下曲六首)蒌蒿满地芦芽短,_。(苏轼惠崇二首)得道者多助,_。(孟子)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陈涉太息曰:“嗟乎,_。(司马迁陈涉世家)_,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得罪
5、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宇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苏轼答李端叔书节选)【注】轼:苏轼。这是苏轼谪居黄州一年后写给李端叔的一封回信。李端叔为苏轼的被贬鸣不平,积极联系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动,以求让苏轼早日返京,并寄书信表示慰问和思念。答李端叔书就是苏轼的回信。“自幸”句:自己庆幸差不多可以避免与世人交往了。瘿(yng):树木上
6、生长的瘤状物。晕(yn):环形花纹或波纹。犀有通:犀牛角中间一般是不通的,通者是病态。1下面是阅读以上两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与”的意思是“参与”,在这里可引申为“欣赏”、“领悟”的意思。B甲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的“之”与乙文中“皆物之病也”的“之”用法一样。C乙文“轼顿首再拜”中的“顿首”是本是指磕头,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也可用于书信的末尾或开头,用在这里表示作者对关心自己的同辈李端叔的敬重。D字典中“遗”有“遗失”、“留下”、“赠与”、“遗漏”等意思,乙文中“取其华而遗其实乎”的“遗”应为“赠与”之意。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
7、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B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C-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D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4甲乙两文题材相同,其中也都有“值得与言”之人。但两个语段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试比较两个语段句式和用词的不同之处。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是谁爱着你的背影邓迎雷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我知道,母亲是要
8、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
9、,地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
10、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的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11、。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已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1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的表格。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_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2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3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4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五、诗
12、歌鉴赏(共5分)饮 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对本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B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退隐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C“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恬静、愉悦的心境。D“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六、语言表达(共10分)翻译下面两个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相与步于中庭。七、作文(共40分)作文藤野先生诚恳、严谨的教导,朱德母亲无怨无悔的操劳都给晚辈带来了心灵上的触动,对他们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人曾对你有过亲切的关怀和无私的帮助?相信你一定心存感激吧。请以“,感谢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