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唐雎不辱使命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唐雎不辱使命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通过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学习唐雎爱国情感和不畏强 暴的精神。以下是为大家共享的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送扫瞄! 一、课文类型: 精读(必学课文) 二、教学目标: (一)学问的力量目标: 1.学一点文学常识。 2.了解一点写作背景。 3.把握课文内容。积存词语(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古今义异词、词类活用词)和特别句式(即推断句、状语后置),会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学习用比照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和性格特点。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唐雎爱国情感和不畏强 暴的精神。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 由于学生的语文根底差,帮忙学生读懂
2、文意(即翻译)是不行少的环节,所以学习本课的方法是:点拨-合作探讨-自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把握课文的写作内容,把握重要的词语,理解重要的句子。 2.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四、教学时间: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或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谁情愿说给大家听听呢?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大方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始终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
3、了深刻的印象。 二、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依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谋臣策士的活动。 三、关于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名目学家和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奉献,是对古籍作了全系统的分类整理。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他撰有说苑新序,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奇资料,内容以人深省。 四、关于: 先自战国策魏策四。文中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谁有意来说给大家听听呢? 五、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说说所写的主要
4、内容。 六、破题: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j),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七、整体把握课文。 (一)了解一点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秦国的崛起和强大,打破了务国的均势,各诸侯国间的斗争更趋于简单锋利。各间斗争的胜败,一方面当然取决于国力的强弱,一方面在外交策略上也常一比凹凸,即打算于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手段。在这种形势的要求下,消失了一大批纵横家一类的人物,开成了一种养士的风气,于是“士”阶层就成为当时社会最为活泼的一种政治力气。贵族所养之士,多达数千人。被养之人行行具备,有的为了猎取功名利禄,奔跑各国之间,他们为了个人目的,朝
5、秦暮楚,阴谋狡诈,不择手段。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为拯救国家危难挺身而出,做了一些于国于民有益之事。这些夫物的言午,构成了这部史料汇编的根本素材,史学家将其辑录加工成文,保存下来。 (二)的写作内容 记叙了战国时期人,秦王企图并吞安陵国的故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了韩、魏。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王想以交换土地为名,来到达吞并安陵的目的。于是安陵君就派遣臣子唐雎出访秦国进展交涉。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逼的情势下出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绽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士气是难能珍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6、 (三)学生结合解释读课文 (四)齐声朗读课文(留意正音:弗f雎j 怫f 跣xin 抢qing 傀gu 祲jn 缟go 挠no 谕y) 八、小结: (据情小结) 九、作业布置: 读熟课文 十、板书设计: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依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谋臣策士的活动。 三、关于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名目学家和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奉献,是对古籍作了全系统的分类整理
7、。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他撰有说苑新序,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奇资料,内容以人深省。 四、关于: 先自战国策魏策四。 第2-3课时 一、 导入: (导语略书) 二、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一)指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1.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3)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仅仅) (4)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词) (5)寡人谕矣(“谕”通“喻”,知晓,明白) 2.一字多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以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由于) 4.以君为长者(把)
8、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徒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夫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怒 2.怀怒未发(生气,名词)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使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访) 1.挺剑而起(表承接,不翻译) 而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构造助词,的) 之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1.以君为长者
9、(的人) 者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缘由) 1.虽然(这样) 然 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 虽 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虽然) 1.受地于先王(从) 于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3.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推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利。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简单,简洁)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照应,表示成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
10、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赔礼。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4.词类活用: “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略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推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大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现在我
11、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由于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5.特别句式: “非若是也”:推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推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推断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 “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 二、把握课文的构造: 板书: 第一局
12、部(第1段):写唐雎出访秦国的背景(即缘由) 其次局部(第2-3)第2段:写唐雎揭穿秦王威逼利诱的骗局 唐雎出访在秦与秦王 进展针锋相对的斗争第3段:写唐雎还击秦王的威协 第三局部(4段):写唐雎出访的结局。 秦王为之折服,安陵国得以保全 三、研读课文 1.找出文中表达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见文中“”处) 2.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欲易(不说) 蛮横狡诈轻寡人镇静镇静 不行一世秦王天子之怒唐雎义无反顾 前倔后恭长跪而谢有智有勇 3.文中是怎样表达秦的强大以及安陵国的弱小的? 学生争论后归纳: 1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也”。 2“秦王不说”,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13、于秦”,“因”解释为“因此,于是”,秦王不快乐,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国之弱。 3秦王羸政当时尚统一注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 4.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争论后归纳: 高度赞扬了唐雎面对秦王的寻衅威逼,不畏强 暴的士气和据理辩论的机灵,歌颂了安陵国君臣敢于与虎狼之秦针锋相对的斗争精神。 5.第2段中,秦王质问唐雎的话与第1段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的话内容完全一样,而唐雎答复秦王质问的话与第1段安陵君答秦王的内容完全全都,这是不是重复?假如重复,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作用? 争论后归纳:这不是内容上简洁的重复,而是用了“隔离、反复”的
14、修辞格。秦王两次说话先后内容全都,意在表现秦王的蛮横与傲慢态度。后者则强调了安陵君不畏强 暴、坚决维护祖国尊严的士气和原则立场。其作用是既突消失人物性格,又突出了全篇的主题思想。 6.的写作的借鉴是什么? (1)比照手法的运用 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充公分运用比照手法,供应了坚实的根底,因而紧紧抓住这一点,比照着来写这两个人物。 (2)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上。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物,但又是必不行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打算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
15、只能出处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脆弱,更缺乏才能,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访秦廷,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rn),只要把握时机,就难一举而战胜之。但反过来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四、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沉着镇静,不畏强 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的确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五、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习题:一、二 六、作业的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三、四题 七、板书设计: 欲易(不说) 蛮横狡诈轻寡人镇静镇静 不行一世秦王天子之怒唐雎义无反顾 前倔后恭长跪而谢有智有勇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