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第十一首《陌上桑》21734.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79853264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3.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府诗集》第十一首《陌上桑》2173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乐府诗集》第十一首《陌上桑》2173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乐府诗集》第十一首《陌上桑》2173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府诗集》第十一首《陌上桑》21734.pdf(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乐府诗集第十一首陌上桑 【篇目】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古风泊客一席谈】陌上桑 乐府诗集汉乐府诗相和歌辞】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

2、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作品介绍 陌上桑是中国汉乐府民歌的名篇,富有喜剧色彩的汉族民间叙事诗。一名艳歌罗敷行,见于宋书乐志;又名日出东南隅行,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陌上桑属于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的美貌与操守,以及反映了汉代社会制度即春兴季节太守出行劝课农桑。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本诗一直以来被误解为太守调戏罗敷,而被罗敷义正言辞地回绝,其实这是误读。这首诗其实是汉代社会制度的一个缩影,太守作

3、为地方最高长官,在春季时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从诗文中可以看出,秦罗敷显然是一个贵妇人形象,太守因其美貌和疏忽了礼节上的不合理,罗敷明确地指出,表现出高尚的操守和知礼节的大家女子。注释 陌上桑:陌:田间的路。桑:桑林。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中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善于、擅长)。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帩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

4、的头巾。少年:古义(10-20 岁)男但:只是。坐:因为,由于。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姝:美丽的女子。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宝剑,荆轲刺秦王 时带的就是鹿卢剑。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盈盈:仪态端庄美好。冉冉:走路缓慢。译文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

5、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希望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仔细看了罗敷的美貌。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

6、了!(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赏析壹壹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

7、到罗敷严辞拒绝。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二、三段,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

8、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

9、,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

10、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脱帽著帩头”的动作暗示了自己未婚)正说明

11、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除了从侧面摹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这主要是指第三解罗敷夸夫的内容。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

12、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什么糟粕,而是诗篇的有机构成。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十分好笑,而又无不是乡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颇”字尤见

13、口角语态之妙。最后一段罗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一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风格之中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 东门行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着汉乐府又一种重要的艺术精神。它和孔雀东南飞 东门行 木兰诗堪称乐府名著。当中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又是乐府双壁。陌上桑的语言带有明显的藻采化倾向,主要是反映在第一和第三节中。这些构成了此篇统一的叙述风格。正是罗敷这种表里如一的“美”,才深深地打动了所有善良的人们,无论是年长的老者(行者),还是翩翩的少年,抑或是耕锄的百姓,都为罗敷的美所倾倒,看见了她以至于忘记了一切。正如诗中所描述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

14、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一段描写既巧妙,又夸张,虽不是精雕细琢,但却是浓墨重彩,罗敷那不能言喻的美尽在这旁观者的“不言”之中。同时罗敷的美是平淡中含着典雅、质朴中透着高贵、清丽中显露豪华,不同身份的人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自己所欣赏的不同的“美”,这便是所谓的“雅俗共赏”。佚名赏析贰贰一、整体感知陌上桑是汉乐府中一篇出色的叙事诗。它讲述了在路边桑林中一个美丽聪慧的采桑女子与居心不良的太守斗智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有幸认识了这位来自大汉王朝的绝色佳人。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然而这个女子却不简单,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解读这份独具馨香的美丽:美人之美。故事在一派田园牧歌式的

15、气氛中揭开序幕,“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一如古老的东方故事的开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道出,此种形式常见于民间歌谣,读来亦有亲切之感。一个“好”字,一言概之。好在何处?有待从后文中细品。美丽的朝霞,映照在阁楼之上,一个名为罗敷的秦氏好女就在这霞光掩映之中出场了。因“罗敷喜蚕桑”,故“采桑城南隅”再自然不过。然出门采桑的罗敷却是流光溢彩的:“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是她采桑的工具,很是华贵;“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是她的发式妆扮,很是讲究;“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她的服饰,很是艳丽。所谓“佛靠金装,人靠衣装”,那么此处的美人之美,就美在外在服饰。其眉目唇齿如何?诗文

16、中无一言及其容貌。“行者见罗敷”四句,是将看罗敷者尽情描写,侧面烘托出美人之容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值得关注的是,此处出现的观罗敷者,是“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其表现又各有不同,细节处更有值得探讨之处。行者“下担捋髭须”,借休息之名,陶然于罗敷的美丽;少年“脱帽著头”,借整理衣冠以求得罗敷的青睐;耕者与锄者就显得更为质朴简单,忘记了手边的活计,更有趣的是,“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之说,更让人读来忍俊不禁,可以说这是对人性的善意嘲讽,诙谐幽默。此处描写真乃妙笔,罗敷多美?任想象之。以丑衬美。故事发展到这里,有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那就是使君出场了。“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也看

17、到了美丽的罗敷,受其吸引,“踟蹰”的岂止是那高头大马,还有那高高在上的使君。几番问答之后,使君的不良居心显露出来,提出“宁可共载不”的要求,对比之下,前文的“观罗敷者”还算可爱,毕竟他们懂得“发乎情,止乎礼”,而使君则显得轻浮、浅薄甚至可恶了一些,仪礼之说在他的眼中都被权贵蒙蔽住了,以权势压人的感觉很强烈。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使君却超越了一个必须该遵守的界限,于是垂涎美色的丑态就暴露无遗了。对此,罗敷却是大大方方地走到使君面前,“罗敷前置辞”,没有花容失色,没有虚与委蛇,而是从容不迫、不愠不火地发表了一番言论,“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较之前文“淡淡如水”的回答,此时可谓

18、句句如挟风霜,如掷金石,抨击之烈,使人有痛快淋漓之感;斥责之厉,令人对罗敷起肃然敬仰之情。而恰恰是使君的“愚”与“丑”在这里将一个勇敢、坚贞、聪慧的罗敷衬托出来。以美衬美。第三诗节自成一段,是承接“罗敷自有夫”而来。罗敷的夫婿在其眼中是怎样的人?地位显赫、仪表堂堂、人才出众的谦谦君子。他的出场“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山呼海动般,其势头直压那个自恃很高的使君。“何用识夫婿”接下来的回答让你看到的人物同样装饰华贵却是雄姿英发。然后就是夫婿的仕途经历,可谓平步青云,更显其才华,应该也是使君望尘莫及的。“为人洁白皙”四句,更显其夫婿的优雅风度,与之相比,使君更是自惭形秽,无地自容。“坐中数千人,皆言

19、夫婿殊”更是借他人之评价,表现其夫婿之优秀。而只有此等谦谦君子才可与窈窕淑女罗敷相配,以其夫婿之美衬罗敷之美,而那根本不及其美的丑陋使君当然是哑口无言,继而溜之大吉了!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罗敷的美也达到了极致。整个故事中罗敷的聪慧、坚贞、勤劳、勇敢让她显得很可爱,并因为可爱而美丽。可以说罗敷是在与使君斗智斗勇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贵灵魂让她变得“完美”,使她能与岁月同行,在爱美之人的心间行走了千年,且历久弥香。试问,什么样的美丽可以抵挡岁月风霜的洗礼?应该是深厚悠长的内在美吧!正所谓人无完人,像罗敷这样的完美形象很难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她出现在乐府民歌里,本身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其身上就

20、集中体现着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另外,罗敷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完美”的审美需求,毕竟现实生活并不完美,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可以说罗敷的美弥补了人们心理上的缺失,特别是一个人的外在美,本来就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诗中对罗敷容貌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就让罗敷的美在每个人心中都投射了一道属于自己的风景,美丽而独特!欣赏并懂得拥有,尤为可贵!二、问题探究 1对“罗敷”这个名字的解读。“自名为罗敷”有两种解释,一是说本名为罗敷;另一说是指她自称为罗敷。罗敷是古美女名,汉代女子常取以为名。“敷”和“华”在现在是两个音,在古代却是同音的。我国古代在陕西的华州附近有一个驿站,叫做敷水驿。华州位

21、于长安附近,这个敷水驿,就是华水驿。古代语音中有一个喉唇可以对转的特点。“华”这个字声母是 h,属喉音,“敷”的声母是 p,属唇音,这两个字可以对转,“华”就是“敷”,“敷”就是“华”。因此罗敷就是罗华。“罗”和“丽”,是一声之转,同样属于“l ”的声母,因此“罗敷”就是“丽华”,是美丽漂亮之意。2对于第三诗节中罗敷夫婿官职的理解。“府小吏”原作“府小史”。根据汉书记载,太学里的一些老人,要考核年轻的童生,如能识得九千字,就让他做小史。因此,“十五府小史”是说她的夫婿从小是个 天才,十五岁时就认识万把字,考试以后就当上了小史。“二十朝大夫”,二十岁就出入朝中做大夫。“三十侍中郎”,侍中郎是皇帝

22、的亲信,能够在皇帝的左右出入。“四十专城居”,四十岁的时候,他就封侯了。封侯以后就能够独擅一方,故称“专城居”。3少年、行者、耕者和锄者与使君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少年、行者、耕者和锄者与使君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受罗敷外在美丽的吸引,驻足观望。对美的关注,是人本性使然,无可厚非,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不同点在于,欣赏美的表现不同。行者只是静观而已,颇有陶醉之感;少年也许年轻气盛,尚有引罗敷垂青之意,“脱帽著头”的举动也很是可爱;耕者和锄者因为欣赏罗敷的美貌而耽误了活计,甚至归来而生怨怒之心,虽然可笑,但都是劳动人民对罗敷之美的倾慕。这些人都是“发乎情,止乎礼”,而使君则将其爱美之心化为

23、有“冒犯”之嫌的邀请和霸占,未免有失礼仪,令人生恶。4怎样理解罗敷对其夫婿的盛夸之辞?对这部分诗文的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夫婿”即是罗敷的丈夫,也有人认为是虚设,这都不重要。无论是真是假,都不影响理解罗敷形象,对这节诗的理解还是应该从罗敷说这番话的意图入手。她盛赞其夫的尊贵和美好,是针对那个自恃颇高的太守,这个企图以权势压人的太守唯一可以仰仗的就是他所谓的尊贵身份,那么就集中在这个方面夸赞丈夫的优越之处,甚至更胜于太守,令其所恃之势毫无优势可言,那么太守就变得不堪一击了,再加上夫婿的风范、气度和有口皆碑,更是让太守无地自容,实际上也就是在表明只有像夫婿这样的君子才可以与罗敷此等好女相配

24、。所以,罗敷的这段话,真正的目的在于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思考与讨论一、罗敷是古美女名,汉代女子常取以为名。陌上桑中的罗敷本是个采桑女,可从她对自己夫婿的夸赞看,又像是个贵妇人。你认为罗敷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这样看的:“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市蜃楼观,不可泥定者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云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更不必严词拒绝。”也就是说,诗歌结尾那段夸赞是为了压倒使君嚣张气焰的,以言夫婿之美好,令使君打消“宁可共载不”的念头。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

25、讲,可能是罗敷在抗辩之时的寓托之言,因为从年龄上推断,这段话并不一定是写实。诗中写她的身份如何高贵,衣着如何华丽,这都是民歌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不必过分拘泥。所以,罗敷在这首诗里,还是一个勤劳、美丽、机智、勇敢的劳动妇女形象。二、本诗因塑造了罗敷的美丽形象,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想一想,罗敷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参考答案:罗敷的魅力是其艺术形象的魅力。首先是罗敷的完美。作为美女形象的代表,罗敷是完美的,她身上所表现的一切,从外表到心灵,从装饰到灵魂,毫无瑕疵。她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读来令人心生满足,没有遗憾,令人向往之。其次是罗敷的独特。罗敷美而不俗,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子在那个时

26、代所表现出的智慧、坚贞和勇敢,还有更为可贵的自尊和自爱。可以把她比为玫瑰花,人们欣赏她,但不可亵玩焉。另外就是塑造罗敷形象的手法使然。侧面描写的手法,令读者在欣赏罗敷的美时,有无限的想象空间。罗敷的美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具体的。而对于外在的美,历来也标准不一,读者以自己美的标准来创造罗敷的美。即使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读此诗,罗敷形象还是新的,更是多样的,这个空白给后来读者的“再创作”留有很大的空间。也让罗敷的魅力得以延续千秋,达到永恒了。佚名赏析叁叁 秦罗敷,汉代邯郸人,王仁妻子。有天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窥见。赵王就喜欢上了她,并在家设酒席邀请她。在酒席上,赵王想要对罗敷倾诉爱慕之情,罗

27、敷当即抚筝作歌,名字就是陌上桑。邯郸当地还有传说,罗敷为赵王所逼,投池自尽,以表贞洁。当时的赵王不再姓赵,而是刘。赵王刘良是汉光武帝的叔父,被分封在了赵地作诸侯王。而罗敷自尽的那个水塘是黑龙潭,为纪念罗敷,被后人改称为罗敷潭,处在今邯郸县姜窑村的山脚下。潭中的水由潭上方的泉眼中流出,而泉眼就在大名鼎鼎的神秘的天下第一龙的龙口之中。这条石龙在近几年才出土。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完全是因为它是长达百米、自内而外分层包裹的天然石柱,就像是一根巨大的夹心糖,从纵切面来看,是个同心圆,像是树桩的年轮。而罗敷潭的泉水从石柱的中心流过,看起来,石龙常年吐水。陌上桑之于秦罗敷,不像白头吟之于卓文君,尽管两人

28、都生活在汉代,所作的都是五言诗,表达的都是男女之情,且作品都是负有盛名。不同之处在于,人人皆知白头吟是卓文君写的,关于这首诗的动人爱情为人所羡慕和感动。而人们不一定知道陌上桑是秦罗敷写的,而说陌上桑是一个爱情喜剧,对诗中各种求爱的场面一笑而过,而没有想到罗敷的感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罗敷不是诗的作者,而仅仅是诗中所描写的一个主人公罢了,而且诗中的故事不一定可信。可怜的是,在成都,我们依然可以见到有条“琴台路”,路的尽头有张古琴的雕像,在纪念着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当人们路过的时候,可以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垆卖酒”的故事;而在邯郸,除了那个终日少人行的小潭,和一尊立在荒郊野岭的石像外,生活中几乎看不到

29、罗敷的踪迹了。即使是“成语之都”,罗敷在现代的邯郸人的生活中被遗忘了,更不用说外面的人了。这大约与很多因素有关。首先,罗敷是忠贞的符号,是儒家道德的代表,她出现在封建士大夫的诗词中,出现在地方志的烈女传中,按现代人的愚昧说法,那是封建腐朽的,那是有违女权主义的。而卓文君,作为一个寡妇,与司马向如私奔,做对儿贫贱夫妻,最后携手同老,更加符合现代人浪漫的胃口。其次,陌上桑叙事多于抒情,抒情隐于叙事之中;白头吟抒情多于叙事,多直接抒情,情感更加浓烈直白(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在结构上,陌上桑好像是不完整的,给人戛然而止的感觉,他在叙事上缺少完整性,并没有给我们交代出一个结果(拒绝成功与否,是否如

30、传说中所说的跳水自杀了),在情感上没有多大的起伏和变化,因而也没有高潮。所以,总体来看,陌上桑没有孔雀东南飞那样完整的叙事情节,也没有白头吟直抒胸臆的畅达,从这方面来看,算不上是一首非常好的诗。当然陌上桑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汉乐府的名作,它的优点就不再多说了。再次,秦罗敷与卓文君的身份、地位不同,在她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也不同。秦罗敷的丈夫王仁不像司马相如那么出名,在那个男权社会中,一个中规中矩的女子很难比自己的丈夫更加出名。何况,跟秦罗敷发生关系的是赵王,这对当时统治者来说是个很不光彩的事情。而有意思的是,卓文君是邯郸人的后代。卓文君是西汉四川人,原籍邯郸,祖先是冶铁的。秦始皇灭赵国,将赵国富

31、户迁移到了四川,卓氏就在其中。除了最出名的白头吟,她还写了怨朗诗,诀别书等一系列的闺怨诗。历史上也不乏像上述两位一样的大才女,如织锦回文璇玑图的作者苏若兰等。她们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明星,闪闪发光,而被隐没的可能会更多。可是再回到陌上桑来,我们却很难保证它是秦罗敷本人的即兴创作。首先,在赵王的酒席上弹筝唱曲,来表达自己对赵王的拒绝,是不太可能出现像陌上桑那么直接的言语的,尤其是“使君一何愚”这样的语句。其次,从内容上可以看出,陌上桑像孔雀东南飞一样,是乐府民歌。而民歌大多非成于一时一人,即使真的是由罗敷创的,在民间流传、乐府采集的过程中也很难保持作品的原貌。但不管陌上桑是不是由罗敷所作,它们之

32、间应该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虽然传说不是信史,但也是珍贵的历史材料,传说不是凭空捏造的,有一定的真实性。与陌上桑相比,白头吟更像是文人诗,它具有更多的个人色彩,和强烈的个人情感的抒发。在风格上,陌上桑充满了理性色彩,主人公头脑冷静,机智灵敏,从容不迫。它有条不紊地在讲述一个故事,人物和语言都有精心雕琢打造的痕迹。白头吟充满了浪漫色彩,作者沉浸于个人情感世界中,充满了誓言和悲叹。它的语言更加直白,脱口而出,而往往有粗旷、简洁之美。在后来,历代诗人(包括李白在内)对罗敷都有赋诗,内容大多与陌上桑基本相同,称赞罗敷的品行。而现代人则更喜欢卓文君一些。可见,这两位才女虽去世了,但她的诗还在流传着,生长着,

33、变化着。对于不同时代的人,她们对两人的看法不同。今天人眼中的陌上桑,不再是汉朝的陌上桑了,它更多地被今人加入了现代的因素在其中,我们在解读时,不觉将陌上桑强暴了。但诗中的那位邯郸美女形象,仍然能够引起我们对上古时代遥远的想象。陌上桑告诉我们,在汉代,邯郸的美女像秦罗敷一样勤劳,朴素,忠贞,可爱。在受到高富帅的诱惑时,还能够倔强地告诉他,自己的夫君是多么得好佚名赏析肆肆 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

34、称之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剧性情陌上桑故事很简单,语言也相当浅近,但有个关键的问题却不容易解释:诗中的秦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按照诗歌开场的交代是一个采桑女,然而其衣着打扮,却是华贵无比;按照最后一段罗敷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这位夫人怎会跑到路边来采桑?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这样看的:“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市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列不必严词拒绝。”以后

35、有人作了进一步的申发,认为罗敷是一位劳动妇女,诗中关于她的衣饰的描写,纯出于夸张;最后一段,则是罗敷的计谋,以此来吓退对方。这已经成为通行的观点。但这些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的推测之辞,诗歌本身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根据。以二十不足之女子嫁年已四十之丈夫,即在今日亦不足为奇,何以“必无是事”?况且文学本是虚构的产物,又何必“泥定看杀”其断然不可?至于后一种引申之说,看来似乎天衣无缝,其实仍是矛盾重重:既然作者可以夸张地描写罗敷的衣饰,而不认为这破坏了她的身分,为什么就不可以给她安排一个做官的丈夫?这是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同样的情况,而曲成已说。其实陌上桑并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以上的问题,要从产生这一作品的深远

36、的文化背景来解释。我们先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说起。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这在诗经中已经很普遍。汾沮洳是写一个女子在采桑时爱上了一个男子:“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桑中是写男女的幽会:“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乎上官,送我乎淇上矣!”可以说,在诗经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随着时

37、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上述诗篇,也被儒家的经师解释为讥刺“淫奔”的作品。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戏妻故事。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致高位,五年乃归。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说是“力桑不如逢国卿”(采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而死。乐府中有秋胡行一题,就是后人有感于这一传说而作。古辞佚,今存有西晋传玄之拟作,内容与列女传所载大体相同。可以想到,“桑林”中的故事,原来大多是男女相诱相亲,而现在变成

38、了女子拒绝男子的引诱。当然,人们也可以说,秋胡是一个“坏人”,这种故事与诗经所歌唱的纯真爱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不要忘记:在民间传说文学故事中,虚设一个反面角色是很容易的。关键在于,通过虚设的人物活动,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审美理想。这样我们能得出结论:汉代的“桑林”,已经不同于诗经时代的“桑林”,文学中的道德主题,开始压倒了爱情主题。我们大概可以相信已经失传的秋胡行古辞与列女传所载故事并无大异。而陌上桑显然是这一故事或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试看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所:大路边的桑林;主人公:一位采桑的美妇人;主要情节:路过的大官调戏采桑女,遭到拒绝。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调戏者是

39、采桑女之夫,故事最终以悲剧结束;在陌上桑中,采桑女另有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绝了“使君”的调戏,并以自己丈夫压倒对方,故事以喜剧结束。实际上,陌上桑是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为二:一个是过路的恶太守,一个是值得夸耀的好丈夫。但尽管陌上桑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秋胡行的故事,却也作了重要改变,从而使诗的重心发生转移。秋胡戏妻的故事,主旨是宣扬儒家道德,采桑女即秋胡妻的形象,也完全是一个道德形象。她即使是令人感动的,恐怕也很难说怎么可爱。故事中也提到她长得很美,但作为一个结构成分,这只是导致秋胡产生不良企图的原因。而陌上桑中的秦罗敷,除了拒绝太守的调戏这一表现道德性的情节外,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描摹她的美貌

40、,以及周围人对她的爱慕。这一部分,实际是全诗中最精彩的。这尽管同诗经所写男女相诱相亲之情不同,但两者具有共同的基点:即人类的普遍的爱美之心,和对理想的异性的向往,所以说,罗敷的形象,是美和情感的因素,同时代所要求的道德性的因素的结合;换言之,是诗经的“桑林”精神与秋胡行的“桑林”精神的结合。也正是因为罗敷不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一个道德形象,所以作者也没有必要为她安排一个强烈的悲剧下场,而让她在轻松的喜剧气氛中变得更为可爱。由此可见,陌上桑的故事,并不是一个生活中具体事件的记载或改写,而是漫长的文化变迁的产物,罗敷这个人物,也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才形成的。她年轻、美丽、高贵、富有、幸福、坚贞、纯洁,寄

41、托着那些民间无名作者的人生理想。也因为她是理想化的,所以她并不严格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她既是一个贵妇人,又是一个采桑女。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常常有这样的情况。那些公主、王子,实际是代表着普通民众的心愿。一定要拿后世僵化得莫名其妙的政治观念去穿凿附会,反而是荒廖混乱的。然后回到诗歌本身。这诗原来按音乐分为三解,其文字内容,也相应地分为三段。第一段着重写罗敷的美貌和人们对她的喜爱。起首四句,从大处说到小外,从虚处说到实处,是典型的民间故事式的开场白。同时,这四句也奠了全诗的气氛:明郎的阳光照耀着绚丽的楼阁,楼阁中住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色彩鲜明,光彩流溢,好像中国年画的味

42、道。“照我秦氏楼”,既是亲切的口气,也表明诗人是站在罗敷的立场上说话,并由此把读者引入到这种关系中去。而后罗敷就正式登场了:她提着一只精美的桑篮,络绳是用青丝编成,提把是用桂树枝做就。这里器物的精致华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再看她的打扮,头上梳的是斜倚一侧、似堕非堕的“倭堕髻”(东汉时一种流行发式),耳朵上挂着晶莹闪亮、价值连城的明月珠,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绮罗裙。一切都是鲜艳的、明丽的、珍贵的、动人的。这好像是一个采桑的农妇,其实是一个理想中的美女。照说,接下来应该写罗敷的身体与面目之美。但这很困难。因为诗人所要表达的,是绝对的、最高的美,而这种美无法加以具体的描

43、绘。谁能说出什么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唇齿算是达到了完善无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各具标准的审美要求。于是笔势一荡,作者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用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过路人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他好像年岁较大,性格也沉稳些,所以只是手捋着胡须,流露出赞叹的神气。那一帮小伙子便沉不住气,有的脱下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是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赚得美人流波一转,便可得意多时。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回家还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为看了罗敷,嫌老婆长得丑。这些都是诙谐的夸张之笔,令人读来不禁失笑,好像拿不准自己在那场合会是什么模样。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使得

44、场面、气氛都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表达了不可描摹的完美。反正,你爱怎么想像就怎么想像,罗敷总是天下最美的。这实在是绝妙之笔。观罗敷的一节,也最近于“桑林”文学的本来面目。它所表现的,是异性间的吸引,是人类爱美的天性。但它又不同于诗经中的作品,而是有分寸有限制的。那些观者,都只是远远地伸长了头颈看罗敷,却不敢走近搭话,更不敢有越规之举;而罗敷好像同他们并不发生关系,旁若无人。这就在男女双方之间,设下了一道无形的墙。这便是“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同时也有另一种分寸:尽管有那么多人在围观,那些小伙子几乎就在冲破防线,作者也没有让罗敷给他们来一通义正辞严的斥责。要不然,就太教人

45、扫兴,太没有味道了。因为这诗原有双重的主题,作者都要照顾到。当然,整个第一段,是为了完成美和情感的主题,只是限制它,不让它破坏道德的主题。下面第二段,就开始转向了。“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好大气派!“使君”是太守、刺史一类官员的尊称,他们执掌一个地区的全权,汉人比之于古代的诸侯。官做得大,气派自然大,胆子跟着大。别人见了罗敷,只是远远地看着,这位使君就不甘心于此了。于是派了手下人去问:这是谁家的漂亮女子?多少年纪了?罗敷不动声色,一一作答。这都是为了充分地展开情节,使矛盾冲突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若是一上来就剑拔弩张,文学趣味就少了。顺带,又写出罗敷的年纪:十五至二十之间。中国古人认为这是女子

46、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而后进入矛盾冲突的高潮。使君问道:你可愿意坐上我的车,跟我回去?罗敷的回答犹如当头一棒:“使君一何愚!”有了“一何”二字,语气十分强烈。理由是很简单:你有你的妻,我有我的夫。各安其家室,乃是礼教之大义,岂可逾越?这一节是从秋胡戏妻故事中继承来的,表现了诗歌的道德主题。而道德主题,总是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才能表现得鲜明强烈。第三段紧接上一段的未句“罗敷自有夫”,由主人公全面铺展地夸耀丈夫。罗敷到底有没有那么一个丈夫?这问题本来很简单:诗中说有,我们只好承认有。尽管在一般读者的心理中,都不喜欢文学作品里的漂亮女子早早嫁人,那也无可奈何。这问题还可从二方面来证明:其一,陌上桑的故事来

47、源于秋胡戏妻故事,秋胡妻本是出嫁了的美妇人;其二,作者在这里是要彰扬忠贞的道德,总得先有丈夫才有忠贞。但第三段也并不完全是从道德主题着眼的。不然,完全可以让罗敷来一通说教。但如果真是那样,就糟糕了,这个美女马上就变得干巴巴的,教人喜欢不起来。所以作者也是适可而止,道德大义在第二段用结末二句话点明之后,到第三段就转向一层富有喜剧色彩、诙谐的情节,使读者依然能够享受到文学的趣味。罗敷夸婿,完全是有针对性的。使君出巡,自然很有威势,于是她先夸丈夫的威势:丈夫骑马出门,后面跟着上千人的僚属、差役;他骑一匹大白马,随人都骑黑色小马,更显得出众超群;他的剑,他的马匹,全都装饰得华贵无比。使君官做得大,她就

48、再夸丈夫的权位:丈夫官运亨通,十五岁做小吏,二十岁就入朝作大夫,三十岁成了天子的亲随侍中郎,如今四十岁,已经做到专权一方的太守。言下之意,目前他和你使君虽然是同等官职位,将来的前程,恐怕是难以相提并论了!最后是夸丈夫的相貌风采:丈夫皮肤洁白,长着稀稀的美髯,走起路来气度非凡,用这些来反衬使君的委琐丑陋。这么一层层下来,罗敷越说越神气,越说越得意,使君却是越听越晦气,终了必然是灰溜溜逃之夭夭。读者自然也跟着高兴,直到故事结束。需要说明的是,罗敷的这位丈夫,也是童话中白马王子式的人物,不可拿生活的逻辑去查考。萧涤非先生说,对这一节不可泥定看杀,不可求其句句实在,原是说得很对,但这个人物在故事里却是

49、合理的存在,这是要注意到的。前面说了,陌上桑其实有双重主题,但作者处理得很好,并没有彼此分离。从道德主题来说,至少在本诗范围内,作者所要求的道德是合理的。在这里,坚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违背人性的教样,而是同确实可爱的丈夫及幸福的家庭生活联系在起的。从美的情感的主题来说,也没有因为道德约束的存在而受到过分的削弱。罗敷的美貌,在作者神妙的笔下表现得动人心魄,取得了以前文学作品所未有的效果。对于常人出于爱美之心而略有失态的行为,作者只是稍作揶揄,始终不失人情味。爱慕美色,其实是人的天性。但这种天性在生活中不能不受到约制,所以文学作品常常在这方面提供安全无害的补偿。陌上桑在这方面的意义恐怕比它的道德意

50、味更重要一些,或至少说更受人喜欢。所以在陌上桑出现以后,魏晋南北朝产生了大量的模拟之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的诗篇。至于它的独特的表现手法,直到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中,还不断有人效仿。如西厢记写莺莺出场时,便先写周围人看得失魂落魄的神态,正是从此中来。佚名赏析伍伍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