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考试条目分析--先秦时期8336.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79843550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8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考试条目分析--先秦时期833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考试条目分析--先秦时期833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考试条目分析--先秦时期833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考试条目分析--先秦时期8336.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10 页 2020 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考试条目分析(通史版)执教:沈梦溪 第一单元 先秦(距今约 170 万年前公元前 221 年)单元导读 先秦是指秦统一以前的历史,历经传说时代、夏、商、西闖、春秋战国时期,总体特征是中华文明的初步莫基。具体表现:政治方面:中国旱期国家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集中表現在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世卿世禄制;其中,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以商鞅变法为代表推行的那县制、军功爵刮,不仅奠定秦朝统一的基础,而且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经济方面:农业,耕作技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由并园制逐步发展为封建

2、土地私有制为主;自然经济逐渐形成。手工业,夏、商、西周被称为青铜时代,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商周政府对手工业和商业进行严格管理,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业,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走向瓦解,独立商人群体形成;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想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恐想解放运动,中国古代许多恐想流派开始形成【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3、。【基本线索】一、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1、(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 1约公元前 2070 年,禹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禹死后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王位世袭制产生(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传承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家天下的含义:(1)指帝王把国家当作自家的私有财产,将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2)与私有制截然相反。指把整个社会都当成一个大家庭,实行家的文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不再有任何阻挡,建立了一个和谐的大社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 第 2 页 共 10 页 互帮互助等,即为“家天

4、下”的理想状态。2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室政权,进行有效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5 为后来的诸侯争霸埋下隐患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5、)。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父系血缘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 2、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3、特点: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 4、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6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使我国封建制度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7.宗法制在后世的遗存 政治:嫡长子继承制,队列

6、祖列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第 3 页 共 10 页 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宗祠家庙的建立,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访祖等社会风俗。思想观念:忠孝观念、重视家庭、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积极观念;男尊女卑、等级贵贱、家庭本位、任人唯亲、华夷有别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观念。(四)商鞅变法 1.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背景:1)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商业日渐活跃.2)政治:社会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上层建筑的变化:封建专制统治奴隶主贵族制度;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世卿世禄

7、;俸禄制封邑制;中央集权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3)军事: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动力.4)文化: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社会改革(1)改革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2)主要的改革运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3)改革的内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战国时期的改革,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

8、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4)效果: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因此,战国初期变法运动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3.秦国的历史机遇(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1)前提基础: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2)主观因素:秦国国君权力较集中,旧势力相对薄弱;秦国比较认同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秦国充斥尚武精神;秦孝公奋发图强并受到商鞅的辅佐。3)客观因素:前 4C 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分三家,力量大大削弱;中原士人追求建功立业为秦国变法提供可能性。第 4 页 共 10 页 4.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

9、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变革了生产关系,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经济的发展,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抑商政策不利于古代工商业的发展。)统一度量衡。(利于赋税征收,客观上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政治措施: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以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壮大了军事力量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利于国家税收的征收和兵役徭役的征发。)废分封,行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不得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3)社

10、会生活和文化方面:遗风易俗,如实行分异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刺激小农户家庭数量的增加,有利于调动小农生产者积极性,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行文化高压政策,利于推动变法,但压制了人们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5.商鞅变法的评价 1)历史作用: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

11、用。2)历史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商鞅顺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2)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一系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第 5 页 共 10 页(3)秦孝当信任、重用商鞅;(4)商鞅有能力,敢于同旧势力斗争。(5)舆论宣传到位,取信于民。策略得当,先易后难,分段进行,历时较长。二、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1原始农业采用先是简单模仿后是“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

12、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2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

13、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3)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1)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第 6 页 共 10 页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

14、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小农经济的特点: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 脆落分散 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

15、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四)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1、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夏:铸造比较讲究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 战国:铁农具推广 3)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第 7 页 共 10 页 3、异彩纷呈的丝

16、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五)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三、思想文化方面:(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受重用。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

17、局面。2、主要代表: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见后)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功、节俭、尚贤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3、意义: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百家争鸣儒学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1)孔子其思想记录在论语中 主要思想与贡献 伦理观念 核心是“仁”“礼”,即“仁者爱人”“克己复伦理观念礼”。调整“仁”和“礼”的方法是中庸,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18、政治主张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德治)世界观 对鬼神敬面远之,注重探讨政治与人事,是一种积世界观极入世的价值取向。第 8 页 共 10 页 文化教育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教育 删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俱导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评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孟子 主要思想与贡献 政治观 将“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思想,进而提出“民政治观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人性观 主张“性善论”提倡教化,认为人的“善性”表现为仁、义、礼、智、信。义利观 人性观义利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著作 孟子

19、评价:孟子是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著作孟子后来成为儒家经典。提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視民意,顺应民心。其理想政治是:君主用賢人;实行仁政(2)荀子:继承儒家思想,吸收法家、道家思想 主要思想与贡献 唯物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治国思想 主张礼法并用,即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治国思想舟民水”的民本思想和“载舟覆舟”的论断。人性观 主张“性恶论”,强调教化和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人性观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评价:苟子思想取自百家,但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被视为家的异端;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丰富了

20、早期備家思想,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哲学思想“道”是万物本源,据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指出哲学思想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且相互转化,蕴涵了朴素的科证法思想。第 9 页 共 10 页 治国理念“无为而治”理想社会 消极避世,小国寡民(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道”是世界最高准则,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齐物论”万物平等、齐 一,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逍遥论”提倡“逍遥”的人生态度,是超然外物的人生观。天人关系”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而不破坏自然。价值观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

21、侯”的社会不公。(3)评价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根本,其哲学思想与思辨特性影 道家崇尚自聚,有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影响深远 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表现息、让利与民,有利于恢复社会经济、缓和社会矛盾。3,法家由儒、道分化而来(1)李悝:创作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法经。(2)商鞅:运用法家思想实行了系统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3)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 特点: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集权观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改革观 主张变法革新提倡“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法治观 主张君主依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治理观 治国应

22、法、术、势结合。君主以法为本用法律约束他人,用权术驾驭大臣,用威势震慑臣民(4)影响 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对秦的统一、集权体制和制度建设起到了 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4.墨家从儒家分化而来(1)基本主张与贡献 第 10 页 共 10 页 伦理观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价值观 注重“实学”,讲求实际功利。认识论 以客观实践为来源的认识论以“三表法”为检验认识的标准 逻辑学 建立“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物理学 在力学、光学、

23、声学等领域有所研究。(2)代表:墨子。反应了平民阶层的利益。(3)演变: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失传 5.兵家(1)春秋时,孙武与孙子兵法(2)战国时,孙膑与孙膑兵法,广泛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思想。提示: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的区域的统称,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覆是以人伦道德构建社会,注重家庭、注重教化、敬天、率祖、关现实世界。核心的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节。二、科技 1、科学思想(1)思想 孔子 提出“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科学原则。荀子“天行有常”,强调客观的自然规律。老子 主主张“无为”尊重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2)特点: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 2.成就 春秋时期 采用闰月,出现节气;出现世界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出现九九乘法表。战国时期 发明世界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出现我国最早的天时期文学专著 甘石星经;扁鹄发明“四诊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