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10904.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79830829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6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1090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1090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1090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10904.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 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 问答题(共 10 题,总分值 100)1.请谈谈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及小说要表现的主题。10 分 答:一、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姚纳的苦恼是妻子、儿子都相继去世,生活贫困、孤苦无助,他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因此车夫姚纳的苦恼更是一个冷漠、自私的社会给予他的孤独。二、苦恼小说要表现的主题:小说描写一个老马夫姚纳儿子刚刚死去,他想向人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痛假设,无奈偌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

2、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说。作品通过无处诉说苦恼的姚纳的悲剧,提醒了 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自私、冷酷无情,这正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剪影。苦恼的副标题是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这句话出自旧约全书。一、小说用以小见大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契诃夫小说总体艺术特征是以小见大。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都是通过小事件小人物反映整个社会或重大主题。本篇小说车夫姚纳的故事本身极其简单,在常人看来,或者无可写之处,但是契诃夫却深刻挖掘其内涵,通过这件小事写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表达了以小见大的特色。这正是他小说总体风格的表达。二、小说用

3、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小说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姚纳与军人、三个年轻人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修改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三、比照手法与对应的暗示手法 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比照,从而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作者先写了姚纳心中的苦闷三次与人倾诉都未成功,或者受人斥骂,或者受人嘲讽,或者根本不引人注意,三次与人倾诉,异中有同,总之是不被人理解和同情。文章结尾出,姚纳与马的谈话,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一比照,一下子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完全映衬出来。另外,作者在进展比照时,有意将人与

4、马的处境、神态、遭遇一一对应。比方那青年骂马给他一鞭子又骂我要给你一个脖儿拐!这样来暗示人与马的共同的可怜处境。所以最后姚纳与马谈话时,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与那些人的粗暴无情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就收到了感人泪下的艺术效果。成为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四、人与马的静态肖像描写 人: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不动,身子向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体所能伛到的最大的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也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 马:他的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它大

5、概在想心事吧。这是小说一开场对雪中的人和马静态的肖像描写。这段描写一是细腻逼真,写得形神兼备,写出了人和马的困难处境和木然失神的麻木痛苦的状态。同时在描写人与马时处处加以对应,暗示着人与马的共同的可怜,为最后结尾时人与马的对话做艺术准备。由此可见,这段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巧妙之笔。五、作品由三个局部组成。第一局部即第一自然段,用一个街头即景画面,写车夫姚纳和他的小母马。姚纳被失去儿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们可怜地伫立在风雪之中,与周围喧哗、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第二局部从姚纳和他的小马到就会呜呜地哭起来。这局部是小说的主干,主要写姚纳向人倾吐内心苦恼时的种种遭遇,它

6、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他拉军人到维堡区去,写军人对他的冷漠;第二层,他拉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上巡警去,写青年人根本不听他的苦诉;第三层,他遇到看门人,想跟他攀谈,可看门人指责了他;第四层,他和住处的小伙子诉说,小伙子却蒙头睡着了,写他遇到则多人,竟没有一个人同情他。第三局部从出去看看马吧到全文完毕,描写姚纳只能向马倾诉苦恼,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宽慰的动物。全篇作品以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为情节线索,依次写出了姚纳与马各怀苦恼与心事,姚纳向人诉说苦恼的连续失败,向马倾吐内心感情的成功。所有的情节内容都紧紧围绕着姚纳深怀苦恼倾诉苦恼的动机和行为展开。首尾互相照应并形成对照,首尾人与马的关系又与中间

7、局部人与人的关系构成比照,因此全文构造严密、中心突出,又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这篇描写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忧愤深广之作,读来令人震颤而又耐人寻味。它的思想内含,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作品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车夫姚纳身处社会的下层,军人可以向他发脾气,青年们随意取笑漫骂他,扬言给他一个脖儿拐边看门人和他的同行都对他的痛苦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他的生计也很困难。午饭前出来到黄昏的暗影笼罩金城,他还没拉到一趟生意;奔波到晚上十点钟,竟然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他的遭遇又极其不幸,老婆早已去世,唯一可寄托希望的儿子又新近病逝。作者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地位低下、苦苦挣扎、命运悲

8、惨的小人物形象。他的不幸,正是当社会压迫的结果。然而,对姚纳来说,最苦恼的还不是他的现实境遇,而是他的痛苦无处诉说,无人理解和同情,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承受。作者写出了他在浩大无边的苦恼摧残下的内心麻木;他一动不动地任凭风雪的袭击,他无心拒绝不公正的车价,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但作为一个活人,他毕竟还有向人倾吐苦恼、与人交流情感的渴望。然而在偌大的社会中,他却找不到一个关心同情、能分担他的苦恼的人,他只能在马身上实现他那小小的可怜的心愿。一个小人物孤单寂寞,压抑滞重的心态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提醒。他的麻木、忍受和不觉悟,既是生活的赐予,也是他无法通过斗争改变自己命运的心灵桎梏

9、。作者哀其不幸之余,也不无怒其不争的意味。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昏聩和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私、冷漠。作者通过马车夫姚纳一心想倾诉他的苦恼而结果却处处碰壁的情节,写出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人们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际关系被市侩意识支配,难以沟通感情、互相理解,从而显示出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无情。军人与追求享乐的青年对小人物的不幸漠不关心,这里有社会地位的隔膜。然而,与穷车夫处于同一阶层的看门人和青年车夫也无动于衷,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中的冷漠无情已到了何等地步。令人窒息的社会气氛终于把姚纳推向小母马,他在对马的倾诉中得到了人间得不到的抚慰和同情。作品凸现了人

10、不如马的昏聩现实。作者以深沉的感伤和强烈的愤慨,对此加以无情的揭露和否认。三、抒写了作者自己的无处言说的苦恼心境。当时,契诃夫正为探求真理不得而苦恼。他的这种心境,反映在-没意思的故事的情节之中,也寄寓和流露在姚纳这个形象的塑造上。在表达马车夫不幸遭遇和内心苦恼的过程中,尤其在姚纳只得对小母马倾吐悲苦的描写中,作者本人的那种苦闷、悲哀和默默之情是溢于言表的。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更具有一种自我表白的意味。小说写道:那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的。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那份苦恼竟包藏在这么渺小的躯壳里,哪怕在大白

11、天举着火把去找也找不到这既是客观写实,也是主观移情。作者在同情小人物命运、抨击社会黑暗的描绘中,又表现出自己的那种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的无可奈何的态度,那种还在黑暗中摸索而苦无出路的心境。2.阅读汉乐府十五参军征,首先概述诗歌大意,然后说明其主旨,最后说明其写作思路。十五参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10 分 答:诗词大意: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坟墓。近前

12、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单独一人吃得很悲哀。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主旨:十五参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3.屈赋的重要特征有哪些?以此为验,可确信为屈原所作者有哪些?10 分 答:忠贞爱国的情怀,独立不移的人格,瑰丽浪漫的想象,情词并茂的描绘,灵活多变的句法,富于乐感的楚声,由此可确信为屈原所作有: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中的大局部。4.试

13、析鲁迅灯下漫笔的艺术特点。10 分 答: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得出精辟的结论,明晰而深刻。两局部不仅内容上联系十分精细,而且形式上联系页也很紧凑,第二局部开通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两局部行文节奏根本相应;尤其是两局部的买的末句测试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字句完全一样,有鳄鱼思思中的韵脚,把前后两局部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时有漫画式的特写,幽默而犀利。比喻,反语、引用、成语的适当运通,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5.、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假设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

14、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是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的辞令。你认为这段话可分析为哪几层意思?10 分 答:烛之武退秦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一、此段落的大意是:、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设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应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15、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容许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的严重性!二、此段落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最重要的是突出一个说。文章虽区区百余字,但委婉曲折,可以分为以下几层:第一层: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表达。第二层:郑灭亡了,只对晋国有利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第三层:舍弃郑国,对秦国有益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第四层:回忆过去,揭露出晋的贪而不义,使秦

16、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而且留兵驻守。面对西方急于扩张的秦穆公,烛之武沉着不迫推出了精心筹措的说辞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总结为五点:其一:地域政治。秦国图谋东扩,中间隔着晋国。越国以鄙远,知其难也。秦在西,晋在中,郑在东,隔着晋国,秦国很难对郑国这块飞地实施长期的、有效的控制。得郑地而生后患,对此,秦穆公要冷静思索。其二:利益分配。秦国师劳力竭,可分一杯羹,但最大收获者还是晋。晋国疆土扩大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即意味着秦国势力削弱。焉用亡郑以陪邻?逐小利而遇大害,对此,秦穆公要认真权衡。其三:两国邦交。烛之武请秦穆公换位思考:存邦,非独无害,反而有益。秦国要扩大在中部的影响,郑国作为

17、东道主,可以 共其乏困,亡郑,东方多个仇敌,舍郑,东方多个盟友。存弱国而交睦邻,对此,秦穆公会怦然心动。其四:历史纠葛。晋惠公为秦穆公扶立,结果是: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文公亦为秦穆公扶立,城濮之战大败楚师,霸主地位确立,结果又是:翅膀硬了,忘恩负义只会比当年的晋惠公有过之而不及。视往昔而知来日,对此,秦穆公不能不猛醒。其五:争霸现实。郑亡,晋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东邻郑国被鲸吞,西邻秦国难保不被吞食。假以时日,晋国的兵车就会冲向秦国边境,这是大国扩张的必然逻辑。贪近利而招远祸,对此,秦穆公会毛骨悚然。三、短短百余字,层层铺垫步步逼近,最后推向一个核心问题:要破坏秦、晋的战略伙伴关系。

18、烛之武是实话实说:越国鄙远、亡郑陪邻、阙秦有利晋,俱为实情至理。秦穆公是实事求是秦国最危险的潜在之敌不是郑而是晋。烛之武成竹在胸的一声唯君图之,已料定老练的政治家秦穆公将会心悦诚服一改初衷。本段说理透辟,善于辞令。这篇文章,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人胜。从这点来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改掉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

19、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沉着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说了五层意思,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到达了很高的水平。6.阅读水经注江水巫峡文段,然后答复以下问题:此文段是怎样分别描写三峡一带的四季风光的?其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

20、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 分 答:一、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出了江水所具有的季节特色。春冬水涸之季,下滩的水雪浪飞溅为素湍;水清流缓为绿潭。素绿湍潭色彩相间,一动一静,俯视一切的美景,岩崖、云朵、蓝天在碧水中可以见到,令人有无限的遐想。二、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1、。这句强调的是仰望之景。绝形容山,怪作修饰,突出三峡独特的地理持征:柏树生长于悬崖峭壁,没有任何的遮挡,另外峡谷的风力强劲,日久天长,自然就形成了这样的奇怪形状。在绝谳怪柏这个背景上,作者又抹上一笔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那悬挂在绝壁高崖上的飞泉瀑布,使整个画面立刻有了栩栩如生的话意,好似可以听到泠泠水声,高山流水,蔚为奇观。三、清荣峻茂:清水,峻山,荣树,茂草,水清、树荣、草茂相映,大自然的生机无限展现。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良多苦味,而三峡的春冬之景毕竟只是在热爱祖国山川的人眼里才益发显得清荣峻茂。此处,使人油然而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四、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此处并未明确点出秋字,而

22、是以霜晨,又以寒肃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凄凉之情。五、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此处已不再写山、水、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衬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亲身处在此时此地的伤感。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7.请全面分析陆游夜泊水村诗的格律特点。平仄类型 展开全诗的平仄格式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一用韵:二平仄:三对仗:四句式:10 分 答:本诗是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押下平九青韵,颔联、颈链两联对仗。诗中存在几处拗救,并

23、且出现了较为罕见的三仄尾。具体情况如下:腰间羽箭久凋零平平仄仄仄平平 太息燕然未勒铭仄仄平平仄仄平 老子犹堪绝大漠仄仄平平仄仄仄 诸君何至泣新亭平平平仄仄平平 一身报国有万死仄平仄仄仄仄仄 双鬓向人无再青平仄仄平平仄平 记取江湖泊船处 仄仄平平仄平仄 卧闻新雁落寒汀 仄平平仄仄平平 补充:这首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岁。淳熙六年,陆游因为开义仓赈济饥民,受到当权者的反对,被撤职回乡。淳熙九年,陆游主管成都府玉局观,奉祠居家,孤寂无聊,但报国之心一日未灭,便创作了此诗。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被弃置已久的郁闷。燕然未勒名用层递手法说壮

24、志难酬,愤懑不平。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颔联抒发了雄飞发奋的壮怀,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侮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应捐躯赴国难,不可安然老死。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割地求和而不思奋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诸君何至泣新亭,作者用典故,表达了对高居庙堂的权贵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提醒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一与万的强烈的比照,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拳拳爱国心

25、与殷殷报国情,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作者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却找不到能了解他的志向的人。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的新雁,叫人潸然落泪。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一、用韵。本诗韵脚押下平九青韵。二、平仄。1 平平仄仄仄平平 2 仄仄平平仄仄平 3 仄仄-平平仄仄仄 4 平平平仄仄平平 5 仄平仄仄仄仄仄 6 平仄仄平平仄平 7 仄仄平平仄平仄 8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对仗。诗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

26、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两联对仗,可以认为是对联里的流水对,每词的词义、词性都对的很工整。四、句式。第一联:1、2 句是标准句式,不多说了。第二联:3、4 句平仄如下:3 仄仄平平仄仄仄 4 平平平仄仄平平 8.请按照对联的下联与上联字数要相等,对应音步的尾字平仄要相反,对应部位词性要一样、构造要相当、节奏要相应,意趣要相投等根本要求,试对下联。上联:能受苦方为志士;下联:肯吃亏不是痴人。10 分 9.朋党论写作上有哪两个显著特点?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

27、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讙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

28、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前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

29、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10 分 答:一、朋党论在写作上运用比照论证的方法。为了说明朋党有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的区别,此文主要采用了比照论证的方法。这一点充分表达在全文的第二自然段中。第二自然段是横向举例比照,论述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的区别,比照分析真朋友与伪朋友的实质,同道与同利是其结党的不同根底,真与伪则是其朋党实质性差异。第三自然段是纵向举例比照,举出历史上几个正反典型实例,说明用君子之党与用小人之党的后果是不同的。作者比拟了古代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将治乱、兴亡进展对照。八元、八恺等是君子的朋

30、友,四凶等是小人的朋友。君子的朋友受到信任、重用,天下大治,国家兴旺;反之天下大乱,国家灭亡。第四自然段在上述史实根底上作归纳比照,仁君与昏君的区别就在于辨析朋党。作者比拟历史上的人君对君子的朋友不同的态度,将能辨不辨、用退进展对照。舜、周武王等圣明之君能区分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任用君子的朋友,因而国运兴盛;商纣、汉灵帝等昏庸之君禁绝或杀戮君子的朋友,终于乱亡其国。通过上述比照,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的正邪、善恶、是非、真伪,国君是否信用君子的朋友的得失、利弊,一目了然。二、中心突出,构造严谨。全文围绕中心论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分步分析论证。第一步,紧紧抓住一个辨字,从理论上分析

31、真朋友与伪朋友的本质不同,明确提出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立论根底坚实。第二步,紧承此义,列举历史事实,论述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的不同历史作用。综观历史,凡君子的朋友兴则国兴,小人的朋友失势则国亡。这就说明辨其君子、小人并且区别对待,对国之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对君子、小人的朋友的任用贬退,是国君职责所在。第三步,即承前文而论述国君对君子、小人的朋友的态度与国家兴亡的关系。用历史事实,论证了用君子的朋友则国兴,贬君子的朋友则国亡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地说明了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且分别进退之的中心意旨。文章最后以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一语完

32、毕全文。由于前面对鉴的内容和意义作了充分的论述,此处已在不言之中。此外,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偶句、排比句,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对偶句如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排比句如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又如第四段中自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起,连用三个莫如,对历史上的昏君予以彻底否认,语气坚决有力。后面又连用两个莫如,是对贤君的肯定。10.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简述豪放派词的主要特色。10 分 答: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下面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一分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

33、临空飞来,划破历史的时空,用滔滔大江淘洗古中国千百年的英雄人物,实在出人意表,创出了阔大雄浑的艺术境界,读者的思维也仿佛伴着这滚滚东去的江水而放纵奔流,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古战场的雄壮之景,以势夺人。用乱惊摹形状态,借穿卷活化背景,使古战场雄奇豪迈而又富有虎虎生气,一扫诗庄词媚的旧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两句又是一幅对联,并且对得很工整,很有气势,这不能不说是苏词炼字艺术的魅力。所以,这三句写景状物,以苏轼特有的豪放之气荡涤着读者的心胸。苏轼的赤壁怀古,在仰慕古英雄的时候,自然带出了自己的失意之情。结句人生如梦,一樽不酹江月,看似消极悲观,实质上是借佛、道思想-放松自己,抚慰自己,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豁达。苏轼是一位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的书生,在遭受乌台诗案的坎坷,身贬黄州之后,佛、道思想的清旷达观襟怀成了他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支柱。所以苏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人生如梦为和平之语,是豪放之中透出的旷达。提交截止日期:2018 年 12 月 18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